我国低温绿釉陶器,是从夏商周至汉代由陶器过渡到原始青瓷器阶段的产物。原始青瓷与汉代绿釉陶器虽是传承关系,但不能混为一谈,因为瓷与陶是两个不同概念。
目前学术界认为,在河南郑州二里岗商城遗址、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江西清江吴城遗址中出土的尊、罍、钵、罐和豆等类型,从实物看,胎质虽以瓷土或高岭土做原料,但原料处理欠精,在1000度左右温度下烧结成形,质地坚硬,叩之有金石之声,吸水率小,其物理性能虽已接近瓷器,但还没有完全达到瓷器的成熟阶段,属于瓷器发展的原始青瓷阶段。汉代绿釉陶器,陶质以陶土做原料,在摄氏700度左右下烧结成形,由于烧成温度低,胎体疏松,吸水率高,叩之声音发闷,不具备瓷质标准,仍属低温铅釉陶。
汉代低温铅釉陶器的出现,大约在西汉宣帝以后。到东汉时期铅釉陶流行地区十分广阔,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南抵湖南、江西等地。常见的器物有鼎、盒、壶、仓、灶、井、博山炉、灯、及家畜圈舍,还有陶磨、作坊及建筑模型等,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此类陶器多属于墓主人生前所使用的生活器皿,专门为随葬而烧制的明器。
在制作工艺上,原始瓷制坯,通常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辅助手工整形,器形不规整,胎体厚薄不匀,常见的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叶脉纹、锯齿纹、弦纹、席纹、圆圈纹以及绳纹,与同期印纹硬陶的装饰风格极为类似。东汉低温釉陶的制作,除模制外多采用轮制,器形精美,厚薄均匀。腹部装饰,有弦纹、印纹、模印浮雕,多为青龙、白虎、朱雀或云气纹,画面生动活泼,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在釉色方面,原始青瓷所涂的釉子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成的,含铁元素较多,胎釉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陶胎多为灰白色、器物内外施有薄釉,釉色以青绿和黄绿色釉为主,少量灰褐色和淡黄色,
西汉以后,绿釉中以氧化铅为助熔剂,氧化铁、氧化铜为呈色剂,其含量比例多少决定釉的呈色,如氧化铁含量在3~5﹪釉呈褐色或褐黄色,氧化铁含量在5~8﹪釉则呈黑色。铜的呈色功能很强,釉中氧化铜含量只要达到0.5﹪,经氧化焰(供氧充足烧结)烧成成的釉则呈绿色,经还原焰(供氧不充足烧结)烧成的釉则呈红色、白釉、青釉、青花等瓷器。由于汉绿釉陶器中所含氧化铜高达1.25﹪,又经氧化焰烧成,绿釉显得更为亮翠。从釉面上区别:原始青瓷开“鱼籽片”附着力较强;汉代绿釉不开片,易脱落。从敲击的声音中区别也很明显,原始青瓷声音清脆,汉代绿釉陶声音发闷。由于这种釉陶,胎体是陶,釉是以铜和铁的氧化物作呈色剂,铅的氧化物作助熔剂的釉,在600~700度的低温下烧结成品,所以也称之为低温铅釉陶器。
东汉中期,出现了以烧陶为主的陶业,同时也兼烧原始瓷。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器的数量品种日益减少,原始瓷器由少到多,发展迅速,质量逐渐提高。到了东汉后期终于烧制出成熟的瓷器,在河南, 浙江等地,开始出现了青瓷器。釉呈淡青色,质地和火候都符合瓷器的标准。原始瓷逐渐被成熟的青瓷取代。说明东汉时期已经可以烧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青瓷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重要创新,为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空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我国汉以后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陶烧造技术有深远的影响。
从西汉至东汉,绿釉陶器始终占多数。汉宣帝到王莽时期,产生了黄色、赭色、绿色、褐色、复色釉。这些汉代釉陶均是以铅的氧化物为呈色剂,因此在一部分器物表面呈现出一种铅白色的覆盖物,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返铅”现象,也可谓之“银釉”,在山西、陕西较为多见。这种“返铅”现象的形成,是因铅绿釉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釉面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可溶性盐类从釉层中不断析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返铅”釉色。在我的藏品中也有几件这样的藏品。如:汉绿釉跑兽大瓶,汉绿釉跑兽奁,汉绿釉辅首大瓶等,雕塑精湛,技法熟练,跑兽腾空之状,栩栩如生,釉色青翠艳丽。但釉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返铅釉”现象,在光线的折射下,发出银色的光泽。
我国传统的绿釉、褐黄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郎窑绿,苹果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孔雀绿亦称为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在我收藏众多的藏品中,我最钟爱于汉釉陶的收藏与欣赏。藏品中主要有绿釉和黄釉两种类型,如汉绿釉兽纹博山炉,高29厘米,口径24厘米,通体内外施青绿釉,釉色葱绿,光泽亮丽,玉质感强,釉层清澈透明,放大镜下,能看出釉层疏朗,晶莹剔透。炉盖上的高浮雕塑,峰峦险峻,林木丛生,雕塑纹线似云雾缭绕,器身上在高山林间,奔跑追逐的老虎、狗熊、猴子等,图案清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辅首衔环,贴塑对称,腹底三足为兽面,坚实有力和五个红陶支钉痕。满身布满细小开片,纹饰丰富华美,整器造型端庄,可为汉代绿釉陶中的精品了。
总之,汉绿釉辨伪方法,应着重看其胎土,真品绿釉陶壶、罐、樽、 盘都是红陶胎,质地较软。赝品胎体有灰、红两种,火度高,质地坚硬,叩之声音清脆。造型不像汉代器物。其次看釉色,汉代遗留下来的真品绿釉有两种:一种深沉凝厚,釉层有垂釉现象。釉光较暗,没有浮光。釉面不够平整,在口沿,肩腹部常有粘结现象,露出红色陶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似银釉的返铅现象。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不会吃亏上当。
《作者简介》
张连法,男1954年生,中共正式党员。原任漯河市郾城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现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收藏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收藏协会陶瓷委员会会员,河南省漯河市收藏研究会副会长。曾编著有《中国历代文房之宝》一书,由河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多家学术刊物上发表收藏研究论文10多篇,在河南省和漯河市收藏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联系地址: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人民检察院
手 机:1360347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