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一字一故事(15)

 相约归渡头 2013-01-11
1月15日 采(cǎi)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罗隐《蜂》。作者通过描写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受这一自然现象,比喻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养活统治者。
  这里的“采”是会意字。甲骨文上部是一只手(爪),下部是一棵树,树上的叶芽长得很茂盛,一看就知道“采”字是用手采摘叶芽的形象。金文的“采”字,手依然存在,而树上却光秃秃的仅剩下枝条了。小篆、楷书的写法没有太大的区别:“采”是“彩”的本字。“采”字的本义就是“摘取”。如《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意思就是长短不齐的水荇菜,左边右边来摘取。
  也可以引申为“搜集”的意思。如《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就是说,所以古代有搜集诗的官员,为王的以此观察风俗民情。
  此外,有时这个“采”字还指文章词藻。
  
  民间采曲
  
  张长弓是著名学者、鼓子曲研究专家,原河南大学教授,1929年元月,他不顾老人的反对,与同学孟华三自行结婚。岳父大人嫌弃他农民出身,没有大家子弟风度,婚后竟不许他进其 律师的家门。张长弓被这无端的轻侮激怒了,他决心连续求学深造,当年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孟华三为了供丈夫读书,自己退学作了教员,从此走上了治学道路。
  张长弓所从事的鼓子曲研究极艰辛,必须从“民间采曲”做起。一次,他听说南阳瓦店许庄肖清琏珍藏多册曲谱,想借来一阅,但人家“虽至亲好友概不外借。”没办法张长弓拜托肖的朋友再三努力,最后肖先生极不情愿地出借“辰册”,由于先生信守诺言,又借来“己”、“午”两册。
  为了不拖延时间,他出钱请人代抄,1938年春,敌机轰炸南阳,一位老先生看他正忙于请人代抄曲谱,在曲稿上写了八个字:“如此时代,抄此何用!”张长弓看了,只是一笑,坚持全部抄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