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话该跳出格式化表达

 3gzylon 2013-01-11

官话该跳出格式化表达

2013-01-11 09:13:34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佘宗明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1月8日,《人民日报》微博向网友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欢迎实例实录哦”。9日,《人民日报》就刊登了入选读者反感的某些官话,如“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现场指挥”“积极、及时、立即、确保”等。

  许多官话,之所以动辄得咎,就在于它大而空,言之无物。在文本修辞、话语结构上,它往往千篇一律,遵循着僵化的语言规范。正因它陷入严重的程式化,墨守成规的形式,也削弱了它的观点表达、信息传递。有些官话说得再多,也没实质性内涵。它的“零信息量”,无法对接公众的知情诉求,也脱离了现实语境,形同于没说。

  既然不少官话“令人反感”,为什么还相沿成习,被官员“拿来主义”?究其原因,是它沿袭已久,根植的土壤深厚,也形成了一种表达套路。类似于“高度重视”之类的官话,虽被过度使用,但它却是“绝对正确”,没有风险。

  官话迎合了某些官员公共应对的需要,也钝化了他们表达的灵性。那些套话,在给了他们表述的“路径依赖”的同时,也滋长了思维惰性。长此以往,会让官员话语跟百姓渴求产生裂缝。“你替谁说话”等雷语频出,就是它的负面效应——缺乏对表达环境的体认,认知存在误区,所以在应对舆论时,频现“口误”。

  语言是价值的外壳,多些真情实感,多讲点“言为心声”的话,跟民众在对等维度上交流,才能跳出“格式化”的桎梏,贴近民众。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官员言行被置于闪光灯下,空洞的官话,难免会被汹涌的口水淹没。官话要焕发活力,就该跳出格式化表达。没有民生情怀的支撑,不“接地气”,又怎能激起民众的情感共振?(佘宗明)

[责任编辑:章丽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