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秀桥,该桥原名北仙泾桥,位于原娄葑青旸村境内,横跨仙人大港东口与运河的交汇处,旧为江浙漕运纤夫必经之地。在这座典雅的石拱桥畔,曾经发生过一个凄美的故事。 民国十年(1921年)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美文化基金会董事孟禄博士来苏州讲学。因为喜爱古城的名胜古迹,讲学之余,前往宝带桥参观游览。陪同者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曾以庄、蒋蓉镜、黄敏之、毛慧云四位女教师。五人分乘五辆马车。行至北仙泾桥畔,最后一辆马车因马力不济未能上桥,气愤的马车夫挥鞭抽马。马匹受到惊吓,连车带人一起掉入河中。毛慧云不幸溺水身亡。事故发生后,女子师范学校的全体师生悲痛不已。追悼会上,校长杨达权挥泪致辞:“女士弱而才质,敏而行嘉,兰芬茂菊,琬琰有章……奔车无情,长流不返,鼓胥湖之雷怒,抱娥恨于江涘。莕藻自碧,斯人安往?”毛慧云字杏秀,学校师生为纪念她,建议将桥名改为杏秀桥。此事得到当地驻军的支持。师长朱申甫痛斥有关人员失职,下令拓建失修的危桥。 过后,杏秀桥重建一新。登桥四望,但见楞伽矗立,城墙倒影,阡陌纵横于碧野。女校师生集资筑亭于桥南西侧,并且栽植杏树纪念。亭中立有两方碑刻。一方碑刻,由周梅谷镌刻,孟禄用英语撰写碑文。另一方碑刻,由黄慰萱镌刻。碑端由毛椿绘毛慧云像。吴中名士费仲深、吴梅等人题词。碑文名《杏秀桥碑记》,由时任吴江教育局局长金松岑撰写。碑文记载了毛慧云溺水的来龙去脉。碑文最后,对逝者表示沉痛哀悼:“贞珉之事,传世行远。”每逢清明时节,女校师生和当地女士常常结伴而来,献花于亭中凭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拓宽桥梁,碑刻和亭子被拆除。1976年9月,杏秀桥重建为钢筋水泥双曲拱桥。桥长38.70米,宽16米,跨度30.40米。如今,杏秀桥又拓宽,成为苏嘉公路上的重要桥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