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典藏精选4

 sinatra111 2013-01-11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巖關古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兩名瘦骨嶙峋、猶如螻蟻般的僧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蔥鬱的山巖林木與城關古寺,係以濃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6. 宋 賈師古  巖關古寺 冊 絹 設色 26.4 x 26公分
白日將盡,夕輝猶存,兩名瘦骨嶙峋、猶如螻蟻般的僧侶,背著經擔,風塵僕僕地趕著路。前方山巖聳峙,山徑蜿蜒而上,在旗幡飄揚、青松遮蔭處,有一座古寺,應該就是僧侶倆今晚歇腳的地方了。山徑盡頭,可見城關一隅;其後尚有遠山隱隱,彷彿預示了旅途的迢遙。

  山水畫的發展,到了南宋,無論是在構圖意念或是筆墨技法上,已漸由力圖精準地寫實,轉而追求飄渺、迷濛的詩境。在「巖關古寺」這類南宋所盛行的小景山水裡,就清楚反映了這微妙的轉變。例如畫中蔥鬱的山巖林木與城關古寺,係以濃墨、短勁的用筆點簇而成,井然的次序中,仍明顯帶著些許寫實的意味。但就在畫家將這片自然山林退移於畫幅一角,並將餘留下的空間還諸無際的天地後,美感、詩情也就產生了。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正是如此!

  賈師古(活動於1131-1162)是南宋高宗時的畫院畫家。畫史記載他善畫人物,並未提及他也善畫山水。這幅「巖關古寺」不僅是他僅存的山水作品,在南宋小品中,也是幅傑出的代表佳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0:28:23   
第 47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松磴精廬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林木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屋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7. 宋 閻次平  松磴精廬 冊  絹 設色  22.6 x 22.6公分
石磯滿佈的江畔山巖,長松橫斜,密竹叢生。一座典雅的精舍(或書院),緊密地鑲嵌在這青山綠水之間。小徑由岸邊蜿蜒而上,岬角處兩張圓石小凳閒置於松下,風景優美而寧靜。

  自古以來,無論是高僧還是文人、隱士,大多喜歡以山林作為他們修行、習業、陶冶性靈的地方。這是因為在山居的歲月裡,人們不僅可以遠離塵世的紛擾,又可以在山林湖澤間,過著恬適自在的生活。這幅描繪著古代禪林精舍(或書院)的「松磴精廬」裡,或許是清晨的緣故,因此未見任何人影。但錯落有致的屋宇、羊腸的小徑,緊密隨著地形順勢圍築、遊轉,彷彿已成為山林的一部份。遊息其間,可令人充份地享受浸潤於自然山林的樂趣。

  這幅「松磴精廬」的作者閻次平(活動於1119-1162),是南宋孝宗時優異的畫院畫師。他出身繪畫世家,以善畫牧牛最為令人稱許,也善畫山水與人物,這幅「松磴精廬」圖便是他難得的存世山水畫作。畫中筆法精細秀潤,對林木、屋宇描繪均甚為仔細,而虛實的強列對比,也益加使得畫面清曠得宜,是幅精謹的南宋畫院作品。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0:39:51   
第 48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古木流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隻正閒適地在枝頭棲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隻正在天際間自由地遨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筆筆柔緩、飄逸有若行雲流水的線條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8. 宋 馬和之  古木流泉 冊  紙 水墨  30 x 48.7公分

滾滾水流,淌向大海。水邊頑石、古木,如同星火般飄飛、昂揚。行動迅疾的老鷹,一隻正閒適地在枝頭棲息,一隻正在天際間自由地遨翔。

  這一幅畫作原是南宋文人畫家馬和之(活動於1127-1290),奉高宗詔命為三百篇《詩經》所描繪的系列作品之一,或名為「沔水」圖。「沔水」是「小雅.鴻鴈之什」篇裡的一章,詩裡以眾水必流註於海、老鷹亦能自如地飛歇,所謂「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音玉,疾飛的樣子)彼飛隼,載飛載止」,來奉勸世人在離亂時代中,要戒慎恐懼,消敉人為災難。畫面上描繪的江濤、老鷹,正由此詩句轉化而來。

  馬和之是南宋聲名卓著的御用畫家,他善畫人物、佛像以及山水,尤以曾經圖寫《毛詩》三百篇,最受稱道。他的筆法秀潤飄逸、設色淡雅不俗,是位勇於擺脫院畫習氣,並具明顯個人風格的畫家。在這幅「古木流泉」裡,簡約到近乎荒寂的構景,加上一筆筆柔緩、飄逸有若行雲流水的線條(馬蝗描),生動地傳達出古老的雋永詩情,是一件俊逸清新的佳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0:45:27   
第 49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觀瀑圖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高士倚坐於亭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遠處峰巒間奔流而下的瀑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9. 宋 夏珪  觀瀑圖 冊  絹 設色  24.7 x 25.7公分
在淙淙的流水、隆隆的激泉聲中,順著彎曲的山徑,我們看到了一座架築於山澗之上的瓦亭,瓦亭左右伴生著兩株猶如巨龍般的長松。兩名高士倚坐於亭內,望著遠處峰巒間奔流而下的瀑布,甚是愜意。

  夏天的山林,在經過宿雨的滋潤後,處處可見飛瀑流泉,這樣的情景對山林的造訪者來說,實是莫大的享受。事實上,一道道清澈的林澤山泉,有如血脈一般,總能讓原本陽剛靜息的山林,顯得生意十足。在這幅「觀瀑圖」裡,一道涓細的瀑布流洩而下,隱沒林間後又自水口衝奪而出,再匯為平廣的江流、終為煙水氤氳掩映。在畫家的巧思安排下,正展現了自然川流不息的妙趣。

  這幅「觀瀑圖」的作者夏圭(活動於1195-1265),是南宋寧、理宗時畫院中善畫山水的大家。他的用筆簡練、墨色淋漓、並習於突出近景、將景物置於畫幅半邊(人稱「夏半邊」)。這幅「觀瀑圖」用筆較為沉穩,對自然實景細節的描述也較多,雖不屬夏圭典型的風格,但一般認為,這應是他早期受南宋初院畫大師李唐影響下的佳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0:50:53   
第 50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松岫漁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三兩間店家,可見門前酒旗高懸.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一名文士持著長杖、攜著琴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0. 宋 高克明 松岫漁村 冊  絹 淺設色  24.2 x 25.8公分

 晚春的江南,暮色蒼茫。幽緲的水光、山色間,一處在湖澤、平野隆凸而起的土丘,恍若世外桃源。土丘上碧草如茵,濃蔭的大樹錯落其中,還有三兩間店家,可見門前酒旗高懸。一名文士持著長杖、攜著琴童,正由另一坡岸跨橋而至。或許是訪友歸返,也或許是為沽些美酒而來。

  傳統的山水畫裡,文人隱士們如何寄情於山水,總是畫家筆下競相追逐的焦點之一。他們在畫中比例有時雖甚微小,但卻是點明畫的主題、目的不可或缺的要角。他們像是愛攜著古琴的導遊,總令人不知不覺地想跟著他,渡過舟船、跨過小橋、漫行於山徑,一同悠遊於村野湖澤之間。

  創作這幅「松岫漁村」的作者,舊傳為北宋的高克明(活動於1008-1023)。高克明是一名畫風精巧、細密,能體驗郊野山林的樂趣並將它形諸筆墨的畫院畫家。但這幅畫中畫風簡率,已顯然與高克明有別。另外,畫中邊角的構圖、水墨渲染營造的迷濛空間、與簡放筆線的線條趣味等,也說明了這應是南宋畫院,受「馬、夏風格」影響的作品。歸名為高克明,應是誤託所致。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0:57:27   
第 51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柳塘釣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屋宅周圍,掩映著如綠瀑般的垂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幽居的主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游息其間鴨鳧及鷺鷥.


11. 宋 作者不詳  柳塘釣隱 冊 絹 設色 23.6 x 24公分
新荷點點、綠意盈盈的山池上,一道長堤、小橋,逶迤地通往這處池畔幽居。屋宅周圍,掩映著如綠瀑般的垂柳。山池的這一頭,大、小水鴨兒們在水閣前悠遊、鷺鷥在蘆葦間穿梭;山池的另一頭,則見幽居的主人,正倚著扁舟、伴著美酒,在煙波中留連。 
  自北宋起,山水畫的面目,除了描繪北方嚴峻、荒漠的崇山峻嶺之外,也漸漸將花鳥融入山水,發展出表現溪塘汀渚虛曠之美的小景。這些作品由於筆風清麗,畫幅較小,充滿詩意,後來也成為南宋山水畫中重要的表現形式。這幅「柳塘釣隱」以廣角取景,處處充滿生機,畫面明淨而開闊,展現了宋代小景山水的特色。游息其間鴨鳧及鷺鷥,不僅為山池增添幾分野趣,更表明了畫中主人翁遠離塵俗、隱遁江湖的心意。 
  這幅「柳塘釣隱」沒有名款。全幅設色輕柔,在描繪點景人物、游禽水鳥、與柳樹荷葉等的細膩嚴謹筆觸中,仍保有樸質的寫實之美。這與南宋常見的較為圓熟、硬勁、多轉折、波磔的筆觸稍有不同,推測這應為一幅南宋前期,以花鳥作為點景的山水佳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1:02:03   
第 52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荷亭銷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快活神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長堤上垂柳搖曳


12. .宋 作者不詳 荷亭銷夏 冊 絹 設色 26.2 x 26.3公分
炎炎夏日,在倚山傍水的亭榭內,袒腹閒躺、臨水乘涼,是何其舒暢、快活的樂事!綠蔭濃密的山巖旁,在一座精心構築、伸往水心的江亭裡,不但可瞧見這麼一位快活神仙,而江亭外綠波微蕩,青荷飄香,長堤上垂柳搖曳,遠山洲渚幽潤蒼茫,任誰看了也不禁暑意消散、舒暢不已!
  對於重視養閒修行的文人來說,夏日的暑氣帶來了混濁黏膩,必需要加以滌除,身心才能回歸清明與澄淨。因此各式「銷夏」的情景,如臨水乘涼等,也就特別受到重視。這幅「荷亭銷夏」裡,畫家一方面精心地描寫盛夏時節,水光山色間的園林生活景致,一方面又以袒腹高臥的主人翁,具體點出畫中寄寓的逍遙閒適之意,情、景兼融俱妙,是這幅畫最令人稱道的地方。
  「荷亭銷夏」採全景式的構圖,由近處的坡石、亭廊,到遠處的青峰、洲渚等,層次井然、變化豐富。此外,畫中無論是蒼松或翠柳,水閣或江亭,都描繪得相當細謹;而近景的坡石、山巖與樹木,也都呈現李唐一派挺健的風格特徵,由此看來這應是一幅南宋中期李唐後繼者的傑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1:10:02   
第 53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傑閣媐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平臺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長廊裡.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臺閣的斗栱、瓦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3. 宋 王詵 傑閣媐春 冊 絹 設色 22.5 x 21.7公分
天邊處,遠山蒼翠連綿。一棟兩層高起的樓閣,伴隨著兩側迴廊,倚立在這晴朗的好天氣裡。平臺上、長廊裡,幾位纖細娉婷的仕女,幽然憑倚於欄前,在春風和煦的吹拂中,似乎思念著遠行未歸的丈夫。
  畫中這棟雅緻的樓閣,清簡而明淨;長廊所圍的園子,棕櫚、奇石植列,廊外遠山橫翠,近處垂柳、林木繞圍。樓閣雖位居園林一角,但內可俯覽庭園全景,外可遠眺自然山林,相當愜意。宋代城市繁榮,一些公卿、富商為了能夠同時享受市井之便與山林之趣,相繼在居處興造精巧的園林,形成所謂的「城市山林」。這也是我們在宋代的冊頁中,常可見到各式精巧、華美建築的原因。
  宋人作畫細膩精微,並常將情感溶於畫中,這樣的特質也都能反映在這幅優美的建築畫作裡。畫中臺閣的斗栱、瓦楞不僅清晰可見,筆墨線條也深具變化;而倚欄春思的美人,既點明了畫中主題,更為這幅春日的山樓增添不少淒美之情。這件畫作舊傳為北宋王詵(1048-1104)所作,然畫風與王詵有別,應屬偽託的作品。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2:40:39   
第 54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月夜看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浪潮捲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平臺閣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隱約可見有人穿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4. 宋 李嵩 月夜看潮 冊 絹 設色 描金 22.3 x 22公分
所謂「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錢塘江因為有著奇特卓絕的江潮景觀,千百年來,每到中秋,總吸引無數遊客爭睹此一奇景。這樣的觀潮風氣在宋代已相當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當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萬馬奔騰的氣勢,總令觀者屏息難忘。
  李嵩(活動於1190-1264)的這幅「月夜看潮」圖,所畫即南宋時臨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觀海潮的情形。高懸的明月下,浪潮捲湧成一直線地奔馳而來;江畔華美的平臺閣樓上,隱約可見有人穿梭、呼指著。整個畫面沒有擁塞的車水馬龍、也沒有激情喧鬧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遠山江帆、月影銀濤,一幕祥和而又沒有紛擾的景致。
  李嵩任職於南宋畫院,以善畫花鳥、山水樓閣、農村生活等見重於當時。這幅「月夜看潮」圖中,李嵩以極為細膩的情感與筆觸,描繪了精妙的樓閣與粼粼江濤,也寫出了蘇軾「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詩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傑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2:44:38   
第 55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秉燭夜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海棠花們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屋內主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5. 宋 馬麟 秉燭夜遊 冊 絹 設色 24.8 x 25.2公分
朦朧的幽霧,伴隨著鵝黃的月光,輕輕地降臨人間。黝黑的短亭、長廊前,一朵朵猶如淡抹著胭脂、醉臥在綠沙中的海棠花們,深深地吸引著屋內主人的目光。他喚來了僕人,點起了蠟燭;在燭光映襯下,他滿足地倚坐於亭內,望著這萬重綽約如仙的紅顏,看得都癡了。
  宋人愛花成癡的傻勁兒,是令人稱奇,也令人稱羨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稱的海棠,最令宋人鍾情、癡狂。海棠激發了宋人賞花的熱情,不僅不分晴雨,也不分晝夜。古人燃燭夜賞芳華,或為牡丹,或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的,卻獨獨只有-海棠。
  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詩情。高突的短亭與低迴的長廊,呈現了宋人園林建築的典雅;庭園裡遼繞的香霧,若隱若現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築的沉厚單調,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畫家馬麟(活動於1195-1264),對於人物、花鳥、山水情態,有著敏銳的觀察與刻劃的能力,是南宋了不起的宮庭畫家。這幅「秉燭夜遊圖」上有其名款,堪稱是他的存世名作了。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2:49:04   
第 56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溪陰浴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牧童兩人騎著水牛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小牛



16.. 宋 作者不詳  溪陰浴牧 冊  絹 淺設色  22.5 x 23.5公分
早秋的江南,依然殘留著盛夏最後一絲的酷熱。河岸上,近樹猶見綠葉繁茂,遠處則已是紅葉片片。渺茫的煙波中,牧童兩人騎著水牛,一邊舒服地浸泡在水裡消暑,一邊又不放心地轉頭望向岸上。只見小牛落了單,但又不敢跟著下水去,只能焦急地在岸上,不斷用牠的鼻子去觸碰那又涼又濕的河水,看起來苦惱極了。
  這樣一幅以牧牛為主題,又充滿濃厚鄉村生活氣息的作品,在南宋時期是相當流行的。牛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因為能耕耘載物,又是生產的重要動力,很早就與人們建立深厚的情誼。不但許多歷史、宗教故事裡少不了牠,畫中也常可以見到牠溫吞、憨厚的身影。宋代偏安江南後,一幕幕牧牛圖不但是鄉村生活的寫照,在當時士大夫的心目中,這份水光山色中的閒逸自在,也成為浴沐他們心靈的最佳去處。
  在這幅「溪蔭浴牧」圖裡,畫家以粗簡的筆法圖畫江鄉的景致,又以細膩的情感刻劃農村生活的點滴,是一幅質樸清新的小品佳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2:52:37   
第 57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柳塘呼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老牧人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7. 宋 作者不詳  柳塘呼犢 冊  絹 設色  25x26.7公分
清澈的小溪旁,楊柳垂蔭、青草茂密。一陣風來,將柳絮吹得猶如滿天紛飛的綠雪。樹下一名駝了背脊、衣衫襤履的老牧人,正瞇著眼、掩面佇著木杖打盹。牛喝足了水,迎著風,使盡全力,「哞-哞-」地叫著:像是要提醒老牧人,也像在呼喚頑皮、跑遠的小牛:該回家囉! 
  如詩般的江南風光、如歌般的田園生活,不只令現今的都會人心生嚮往,也是許多的在朝為官 的宋代士大夫們,對於「故鄉」最美好的記憶。當他們告老還鄉時,最大的心願之一,莫過於徜佯在這片青草地上,伴隨著自在悠閒的牛兒,作一名安閒平凡的牧人。正如一位北宋詩人所說的:「人生願望無數,能達成的又有多少呢?我想,若能擁有百畝良田以及一隻牛的陪伴,也就心滿意足了吧!」 
  宋代偏安江南後,出現了許多像這樣以江南為背景的牧牛圖,也有不少兼善畫此一題材的名家,例如:李唐、李迪、閻次平等。畫牛在中國由來已久,但是唯有南宋畫家最能兼融情景,寫盡人、牛的情態。這幅「柳塘呼犢」圖,畫家以極細膩而又充滿變化的筆觸,寫出這幕風與柳樹、老牧人與牛之間的對話,是南宋牧牛圖中絕妙的佳作。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3:02:23   
第 58 楼

  

人物剪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宋 作者不詳 香山九老圖 冊 絹 設色 23.8 x 24.8公分
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陽龍門山之東)與八位耆老集會、燕樂。當時白居易為了紀念這樣的集會,曾請畫師將九老及當時的活動描繪下來,這就是「香山九老圖」的由來。後人思慕這段風雅韻事,因而產生了許多描繪老賢者們燕集的作品。
  在這件作品裡,三株分立的巨松與兩列平行的坡石,將畫面縱、橫切隔為數個區塊,有如窗格一般,構圖頗有奇趣。九老們徜徉在綠意盎然的松竹林園間:有的圍坐石桌旁聚精會神的下棋;有的相偕在林中漫游;其中一老醉意薰然,邊走還邊手舞足蹈,模樣滑稽有趣;還有二老在展卷觀賞書法,其後還可見小書僮捧著幾卷作品趕來。整個燕集活動繁多,場面愉悅而又熱鬧。九老們多頭戴東坡帽,身著士人裝,雖然面蓄長鬚,但神容看來相當健朗,絲毫沒有龍鍾老態。
  這件「香山九老圖」上沒有作者款印,舊傳為宋人所作。作品設色古雅,人物衣紋及樹石的線條都相當遒勁,松、石的表現尤其精到不俗,是南宋冊頁畫中的精品。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3:05:27   
第 59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宋 作者不詳 虎溪三笑圖 冊  絹 設色 青綠  26.4 x 47.6公分
 一彎湍急的流水從畫中穿流而過,兩旁喬木紅葉繽紛,正是一個秋涼的時節。石橋旁,三人(和尚、道士、儒生)正開懷地仰頭大笑,模樣誇張逗趣,引人發噱。
  東晉時,著名的禪宗法師慧遠在廬山(今江西九江)修行,三十餘年間,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一日,儒生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兩人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相談甚歡。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因為談得太熱烈,竟完全沒發覺。直到越過了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
  這幅「虎溪三笑圖」,一方面不但是宋人力圖調和儒、釋、道三教思想的反映,一方面也體現宋人繪畫成就的卓越。畫中用筆細密、勁銳,設色古雅,主角們誇張的肢體語言、呼嘯的急流、飄落的紅葉、以及遠處迷濛的煙霧等,相融一氣,整幅畫充滿了靈動之感。宋畫的精妙,由此可見一般。

回帖人:|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08/10/27 23:09:14   
第 60 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3. 宋 李唐  坐石看雲 冊   絹 設色  27.7 x 30公分
行行復行行,尋著水聲,兩名高士相偕來到了一處隱匿於密林深處的洞天福地。這兒奇巖巨石堆聚、蒼松古木叢生、飛瀑呼嘯奔流、流水低吟縈繞。他們在溪旁的巖石上坐下,手揮羽扇,一邊享受著清流濯洗雙足的暢快,一邊望著蒼松後方裊裊的白雲出神。
  這幕令觀者無不心生嚮往的情景,不但刻劃出唐代詩人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詩意,也表明了古人對於「悠閒」的重視。事實上,古畫中(尤其是宋畫)所呈現的古人生活,從夜晚的燃燭賞花到白晝的坐石看雲,多充滿著閒雅與詩情。這雖然並非是現實生活的全貌,但卻是反映了古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生活態度。
  「坐石看雲」舊傳為南、北宋之交的山水畫大師李唐(1049-1130後)所作。這樣的推測或許來自畫中北宋式密實的布局,以及與李唐代表作「萬壑松風」類似的皴法、松針、與雲朵的安排。李唐是南、北宋山水畫史上開創新局的關鍵人物,這件作品雖缺乏李唐筆墨的淳厚,但仍是一幅值得珍視的南宋院畫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