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廖shengquan 2013-01-12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选自《明史·宋濂传》)
【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④甘冒霜而停雪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⑵盖竹柏影也。  
⑶止午、未、申三时。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8.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四、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                )   (3)何故(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                    这个比喻来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              ,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4分)
32. 【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五、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3.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4分)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的作用。(2分)
六、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节选)
【乙】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部属)登楼置酒,未举觞(shāng),见缞绖(cuī dié 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范仲淹罢宴》)
2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2) 而或长烟一空             )
(3) 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4)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
25.翻译句子(4分)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分)
                                                               
(2)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2分)
                                                                 
26.〖甲〗文中的“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用原文中语句回答。请再举出一个具有这样胸襟或抱负的“古仁人”的事例。(2分)
答:                                                                     
27.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2分)
答:                                                                      
七、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 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侍制质:即王质,侍制是官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22、《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灸人口的成语,其中,形容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是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是             。(2分)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2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若得为范公党人
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大臣责之曰
D、若得为范公党人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5、【甲】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6、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乙】文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4分)
                                                                           
八、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
20.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有一老父衣粗衣(             
能谤讥于市朝(              )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             
2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2分)
                                                                                  
2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分)
                                                                                  
2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九、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          (             )     ②甫行数里      (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          (             )     ②悉如外人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十、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20.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一):                                                 
语段(二):                                                     
十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③太师:师旷。(选自《韩非子》)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臣之妻私臣      (2)援琴撞之      (3)面刺寡人之过       (4)是非君人者之言
10.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 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D. 王/之蔽甚矣
11.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师旷侍坐于前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                              惟其言而莫之违    
   莫不私王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                                人不知而不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13.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2分)
                                                             
十二、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②。”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③也;不听,又爱④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公遂废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弦章:齐国大夫。 ②章赐死:即“赐章死”。③臣为制:即“制于臣”。  ④爱:吝惜,舍不得。
11.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_______
(2)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
(3)晏子入见       入见:_______
(4)公遂废酒       遂:_______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
1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乙]文中晏子是如何劝说景公的?(2分)
14.[甲][乙]两文都阐述的一个道理是:__                            __(2分)
十三、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22.解释下列短语。(2分)
(1)三鼓:                (2)败绩:                     (3)不私:             
(4)恂恂:                 (5)立斩以徇: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24.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5.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十四、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③若将,若:好像。④待:防备。⑤飙:像疾风一样。这里指迅速。⑥盬(gǔ:)吸饮。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公将鼓之:                    ⑵再而衰:             
⑶如是者三四次:               ⑷果腹而去: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7.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2分)
18.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2分)
                                                                       
19.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2分)
十五、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木,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有惊知已于千古矣。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外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固难以辞叙                      (4)悉以临惧相戒
17.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
18.甲乙两文中都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从          描写,“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是从  
          描写。(2分)
19.甲乙两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手法中有何不同?(3分)
                                                               
十六、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二)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②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③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④有不至。
(节选自《新序》)
[注]①稷:人名  ②傲:轻视。  ③庸:岂、又。  ④靡:没有。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后值倾覆(    
(3)亦可以止矣(     )         (4)亦轻其士(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填空。(2分)
(1)正如文段(二)齐桓公所认为的那样:有才能的人往往清高而“傲爵禄”,文段(一)中诸葛亮在表明心志时说自己:“          ”。
(2)文段(二)画线句“桓公犹下布衣之士”中的“下”字的意思可以用文段(一)中的语句“          ”来解说。
20.从以上两个文段来看,刘备和齐桓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两个文段各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
                                                              
十七、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惧。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
(3)或陈于前              (4)辄自笑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19.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请从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句主人喜欢自己的居室的句子。(2分)
                                                            
20.有同学认为,如今党中央号召人民要大力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住房条件,而《陋室铝》却宣扬住陋室,这与时代精神不符,因此应把这篇文章从初中课本中去掉。对此,请你说说你的看法。(3分)
                                                                   
十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与百姓同其劳(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女忘会稽之耻邪?
10.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
11.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