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学令:《泰囧》令谁太囧?

 baileej 2013-01-12
        最近,中国的影视圈很是热闹,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制作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囧,读音jiǒng,意为“尴尬、郁闷、无奈、悲伤”)竟然取得了超过人民币10亿元(约2亿新元)票房,打破了中国本土电影票房的多项历史记录。   如同韩国“江南风格”席卷全球的热潮,《泰囧》的成功在中国大陆也引起了一片欢腾。“囧丝们”欢欣鼓舞,因为他们看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新典范;而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精英们和新贵则是“羡慕、嫉妒、恨”,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一部没有名导、巨星扎堆的二流搞笑电影,成了中国影视界的新王者。人们对于《泰囧》的讨论与反思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涉及了诸多当代中国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诸如谁可以出人头地、谁可以称王称霸等等。   中国的问题我们管不了,不过《泰囧》现象也的确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走进岁末的本地影院,充斥的不是西方大片,就是中国进口电影,如《一九四二》、《十二生肖》、《大上海》、《血滴子》等,而本地制作《新兵正传》和《德士當家》则显得形单影只,势单力薄。虽然据称本地大导演梁智强的《新兵正传》吸金力超强,至今已卖超过600多万元,可是据说为了避免与香港巨星周星驰的贺岁片《西游·降魔篇》正面竞争,梁导已决定《新兵正传》(下集)将提前一周上映。面对外来电影的攻势不断,新加坡本土电影难道就只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笔者最近趁到中国旅游的机会,特地到影院看了《泰囧》,禁不住自问,难道新加坡就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吗?《泰囧》投资不过600多万新元,绝大部分故事情节都不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泰国取景,也没用什么特别高科技的拍摄技法,但是其出奇制胜之处,就在于紧扣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本土文化和当下社会生态。显而易见,资金和技术都不是新加坡创造出此类大片的障碍,而最大的瓶颈,可能就是新加坡社会是否具有“底蕴深厚且魅力四射”的特色社会文化?   文化底蕴与市场规模决定了电影产业的终极宿命。这也就是为何当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台湾和香港的影视竞争力开始逐步下降,因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社会特色的中国大陆,在解决了资金和技术等硬件缺失的问题后,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是潜力无限。台湾和香港都已经意识到了竞争的严峻性,尤其是香港,在《内陆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政策引导下,近年的大制作影视片多是选择和中国大陆合作的合拍片,包括最近的《一九四二》、《十二生肖》、《大上海》、《血滴子》、《一代宗师》无一例外。
  港台的抉择尚且如此,新加坡若想直接与中国大陆进行电影及文化产业的较量,确实凶多吉少,而且新中有着天然且深厚的历史及文化渊源,因此合作之路是明智之选。其实早在2010年7月,新加坡和中国就已签署了一份电影合作拍摄协议。根据协议,两国合拍片将享受到各自国家国产电影同等的待遇。这就意味着由新加坡和中国合作拍摄的影片(中国投资不少于20%),将以中国国产影片的资格在中国大陆上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