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文化旅游八大“汉字”

 智慧旅游519 2013-01-13

    1月,网上出现一则视频,两名香港人与至少两名内陆游客在地铁里激烈对骂,起因是一名内陆小女孩在车厢内进食,有乘客提醒“车厢内不能吃东西”。一时间,网民之间展开激烈争辩。

    “字”评:

    “碰”字,用在这次旅游经历上是颇为形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旅游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人们到外地旅游,尤其是到距离自己居住地较远的地方旅游,经常会遭遇不同的文化与文明,在生活的诸多方面与自己日常的经验有所不同。游客带着自己的既有经验到外地去,有很大可能会产生风俗、文化乃至心态的碰撞。

    如果这种碰撞朝向积极的方向得到解决,那么对各方都有好处。对于旅客来说,这是开阔眼界、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一种新的文化经验,特别是经历“坎坷”而来的新经验,将成为自己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经过碰撞与交流,也能使自己的文化精神与积极的形象得到传播。

    但如果这种碰撞没有处理好,便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后果。误解、伤害、谩骂、诋毁,这不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毋庸置疑,旅游应该朝着促进文化积极碰撞的方向努力,让这个行业成为连接人群、促进友谊的温馨桥梁,而不是彼此指责的交锋口。

    面对碰撞,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要做好迎接各种不同文化来“袭”的准备,更耐心地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而对于旅游者来说,在到异地旅游之前,应首先做好功课,了解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规则、禁忌。更重要的是,如果遇到文化的冲突,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尊重对方的文化,而不是固执地坚持自身既有的经验甚至是一副出去玩就要爽的“土大款”的做派。

    故宫更换掌门人

    事件回顾:

    年初,单霁翔接替郑欣淼,成为故宫博物院的新院长。执掌故宫后,单霁翔任务颇为艰巨,在外界的种种猜想之下,他在悄悄地进行着一些改变。

    “字”评:

    毫无疑问,去年是故宫的多事之秋,经历了“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等故宫“十重门”。“故宫无小事”,这句话在此种尴尬局面下显得格外有分量。

    新“掌门人”上任后,与其之前的工作作风相较,显得低调了很多。只是一个“开”字,还是体现了“故宫新政”带来的某些变化。

    显然,作为“掌门人”,对于“大门”的开或合的走势握有直接的决定权。目前,新掌门人“开”字的思路还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故宫对外承诺,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将全部迁出,进一步扩大开放面积,未来对公众开放的面积大约占全部面积的76%。其次,故宫将“防火防盗不防记者”,进一步工作的透明性、公开性。

    经历了那么多事,能得出这些教训,算是“亡羊补牢”。而故宫之前经历的多重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门主义”在作怪,对于媒体和公众缺乏一种沟通机制,习惯性遮掩事情,甚至这些事情还并不都是坏事情。

    “新掌门人”接任之初,便承诺:“每一位社会公众对于故宫文化遗产保护,都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一席话,还是得到多方肯定的。这种梦幻“开”局,新掌门人是自己争取来的,也希望他能坚持下去。

    事件回顾:

    5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播出,便迅速火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舌尖”热潮,各地美食纷纷浮出水面,引发了一轮美食朝圣之旅。

    “字”评:

    《舌尖上的中国》红得有点猛烈,一时间,“舌尖上的旅游”、“舌尖上的旅行”也迅速叫响起来。为此,一些旅行社还推出了相关的旅行线路,满足各路吃货们的需求。

    “忆”字是《舌尖上的中国》留给我们的启示。“舌尖”美食大热除了源自美食自身品味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关乎记忆。

    纪录片除了介绍一些精致的地方名菜之外,还呈现了众多的“家宴”、“村宴”。只要留意一下,便能在解说词中找寻到不少“记忆”的关键词。例如“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腌鱼腊肉,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难以忘怀”,“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阿伦的记忆里,父母始终只是在餐厅里日夜忙碌的两个身影。童年给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

    事实上,这些看似不经意之语很容易打动人,读出来皆能满口生香,交织着惆怅、难以释怀、追忆、亲情等等复杂的情愫。或许,吃货们品味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有食物里“外婆的味道”。对家和宗族的依恋,对逝去的缅怀,俨然化为一种乡愁。

    旅游走到最后,就是一种文化,餐饮亦然。在这个意义上,有论者提出“对旅游者来说,特色餐饮仅仅是品尝还不够,还需尽量多地了解餐饮文化,以有助于对旅游目的地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种文化,才能将“记忆”的痕迹深深烙上。

    事件回顾:

    报载,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家乡山东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拟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而为了吸引游客,在高密旅游的游客可在莫言家拔萝卜。而这些列举措也正是因为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蛙》等带来的灵感。

    “字”评:

    一个国人期待已久的文学桂冠,不仅给国内文坛带来狂欢的理由,竟也给旅游带来了无限遐想。世界上许多著名景点也正是依靠名人名作的效应而崛起的。不过,在高密案例中,令人兴趣陡增的,是当地政府对于这一文学喜事的旅游敏感度,以及预备以复制文本的模式进行旅游开发的思路,“造”出场景来。

    从文学迅速过渡到旅游,将名人名著及社会热点事件迅速转化为旅游资源,这是当前文化旅游开发的一种模式。而高密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名人是当下的,无法像古人那样,由于有些历史积淀,房子家具遗迹甚至坟墓都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于是,名人更多地成为一面吸引来者的旗帜,真正可以最大化利用的是作品。面对虚构的文学作品,“造”景便成了首选之举。莫言作品中,最直观、最有名、最容易操作的似乎就是那片红高粱地。

    规划者也许并未想到的是,人们若来看这红高粱,真正想看的是什么?只有真正读懂那些书的人才会懂,要看的不是高粱,而是懵懂而烂漫的童年,是弥漫在记忆里的乡愁,是一种在泥土里发酵升腾的心气。而这些,若非岁月的沉淀,生命的积累,仅靠一片“造”出来的庄稼

    地是无法完成的。

    当前文化旅游开发,普遍重实不重虚,重观感不重气韵。在以文化为由头拓展旅游市场时,注重整个地域文化底蕴的培养,比仅靠人工建造出几件标志物要来得更长久,更有生命力。就像安徒生的家乡小镇欧登塞,人们不需要看到美人鱼或丑小鸭,也会对此地流连忘返,因为这座城本身就是一部童话。

    事件回顾:

    2012年,山西娄烦县花了两年时间打造“孙大圣故里风景区”,目前,除了绿化的5000多亩荒山以及四层楼高的接待中心外,其他规划都未实施,但已投入6000多万元。当地旅游局长称,整个景区建完投资额或超亿元。

    “字”评:近些年,名人故里之争,越争越热闹。对于其间的一套流程,大家都轻车熟路起来:组织人马深挖名人资源、修缮复建故居遗址、大力推介宣传、举办纪念节庆活动、吸引旅游商业投资。

    渐渐地,连历史上的丑恶人物、神话人物也不放过,抓住一个就认起了祖宗。两地甚至多地,都能找到一批专家、学者为自己搜罗到各种材料。一番争辩下来,都恨不得“灭”了对方。而这次娄烦,“灭”的是自己。

    “灭”字是这一事件最好的“注脚”,在灰飞烟灭之后以惨痛的现实为故里之争泼了盆冷水。事实上,光是孙悟空故里,就有很多说法,例如山东说、福建说、甘肃说、江苏说、山西说等等。就算争到最后又能怎样?即使项目给你上马了,市场不认可,游客不买账,黄粱美梦终要破灭。

    一番折腾下来,没有沾到“大圣”半点光的娄烦县,大概会消停下来。在不少地方,一些名人故里的建设都呈现虎头蛇尾的局面。“灭”字本身是一种熄火行为,但是它浇不灭的,是人类的原始欲望。只要有“机会”,死灰都可以复燃,更何况,是让人面对的野草不尽的种种诱惑。这种诱惑包含着政绩、形象、GDP……

    事件回顾:

    8月,一则“河南开封千亿豪赌,4年重造北宋汴京”的新闻,将古城开封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据称,开封的赌注就是将其所拥有的宋文化遗产资源“搞大”,将开封市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

    “字”评:

    豪赌千亿的新闻一出,一个“阔”字便腾然跃入众人视线。

    “大炮”放完,当地政府的后续回应倒是显得小家子气了点,只是极力声称,此举是为了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无意于打造北宋“汴京”城。尽管如此,当地倒也有敢言之官员发微博声称:“尽管记者的报道不是我们的准确表述,但开封确实需要这样做。”

    遮遮掩掩之下,昭示出的正是各地对于大发展、大开发的“饥渴”。城市的旅游开发,动辄都是大手笔、大气魄,似乎没有这个口号,就难以彰显城市的魅力。

    中国人过惯了穷日子,有一天真有了点钱,还要学会当阔人。“富”而有德、有逊,方能曰“贵”。当下的中国并不缺少“富人”,缺少的是“贵族”。城市显然也需要一个由富而贵的过程:多点从容,多点绵柔,少点“跃进”。

    持续地“阔”下去,正如字形所示,是需要源源不断的活水流入门内的,仅仅僵硬地复制一个新市放在门内,最终只能是一个“闹”字,是为闹剧而已。

    在微博中,前述官员倒也

    信心满怀地表示“开封一定会避开‘千城一面’的误区,一定会打造出一个‘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权作为祝福相赠,希望结局如此。

    事件回放:

    10月,一曲《张家界版江南style》MV在网络上“火”起来,视频中出现了张家界的很多景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张家界旅游局的一位领导也在其中客串了一个角色。有人质疑他“不务正业”,也有人怀疑他在“作秀”,但大多数网友对此持肯定态度,觉得“很有意思”。

    “字”评:

    毫无疑问,张家界此举是想借着歌曲《江南style》的流行风推介自己的旅游资源。官员能主动参与进来,卖力地推销当地的旅游资源,这种“秀”还是可以接受的。

    其实,从词源上讲,“秀”是英文的“show”音译字,而“show”就是指展现、展示的意思。所以,“秀”本身并不天然是个贬义词。

    事实上,在一些旅游推介会上,如果官员从头到尾念稿子,会场很容易陷入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领导能脱离稿子,用老百姓的语言“吆喝”几句,效果就会好不少。而如果再能在推介中穿插点网络新词,唱首流行歌曲,跳支民族舞蹈,现场气氛就会热烈起来。

    这样的“秀”,秀一秀又何妨?“秀”本身就要体现亲民化、平民化的特点。旅游局官员当然不需要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即使他五音不全,但他愿意为所在城市的旅游营销去“高歌”,就值得表扬。

    当然,官员的旅游营销之“秀”要有度,否则会滑向恶俗的深渊。不过就现实情况来看,我们显然离那种深渊还很远。毋庸置疑,官员能够从办公室里走出来,主动参与到所在城市的营销中来,愿意站到街头去“吆喝”,热情且真诚地“秀”一下,也是时代的进步之一。

    事件回顾:

    根据玛雅人的传说,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将会到来。一些旅游商家借机策划出了不少“末日旅行”、“末日游”,而内容大多与环保、生态、亲情、愿望有关。“小资”们更愿意自己设计线路去进行一次“末日狂欢”。

    “字”评:

    关于玛雅人的传说,真正相信的人并没有多少,但是选择“末日旅行”的,倒还真有一些。一些旅游网站、论坛上,商家们纷纷推出“最后的旅行”、“末日来临必去的10个地方”、“末日看十大中国美景”……

    毫无疑问,“享”字成了末日旅行的题中之意:享受生活,享受自己所拥有的,正变得如此真切。这种享受不仅是对物质的攫取,更是对精神的安抚。你可以留下的,除了急匆匆的脚步、焦灼的目光、疲倦的面容,还应该有一份自得和沉静。

    我们总是在奋斗,总是在往前赶路,从没有注意过自己正路过秀美山水,这自然就谈不上去享受它们。学会享受亲情、享受友谊、享受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正变成一门功课。如果你的脑海能诡异地蹦出“贪图享受”四个字,或许,你要补的课还要多点。

    很多时候,有选择地做一些停顿,放松一下心情,看看来时走过的路,或许,能让人走得更远。

    接受媒体采访时,旅游业内人士颇显兴奋地表示,“末日”肯定不会来临,但这却是一个促销旅游的大好机会,因为“幸存”会让人们更珍惜和家人、朋友一起出游的机会。预计明年旅游市场依然会因此保持高增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