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评】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4U 2013-01-13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2013-01-11 11:02:06)
标签:

杂谈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一个影视演员的导演处女作,成为贺岁档的最大黑马,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奇迹,纯属偶然,还是有其必然性?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1月8日,随着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上画,一匹昂首阔步闯入贺岁档的“黑马”,终于停下了脚步。
  《泰囧》,一个影视演员的导演处女作,在短短20多天时间里,打破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多项纪录,成为最卖座的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直指12亿,不仅把“贺岁片之王”冯小刚甩在后面,还超越了国际知名导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国际功夫巨星成龙的《十二生肖》。
  徐峥,不就是那个《春光灿烂猪八戒》里的“猪八戒”,后来又演了电影《人在囧途》和几部电视剧,此前似乎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才能,何以首执导筒,就创造出令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始料未及的银幕神话,纯属偶然,还是有其必然性?
  记者观后的感觉是:《泰囧》是一部成功的类型片,很好看,但不值十二个亿。它所创造的票房奇迹,除了电影本身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选择的档期、今年贺岁档喜剧片的稀缺,以及观众的从众心理等,简单说即运气好,是一不小心成了“黑马”。但创造票房奇迹总是好事,我们仍可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泰囧》不够好  《泰囧》有点俗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泰囧》不够好”,是徐峥自己说的。一部事先并未寄予厚望的导演处女作,在群雄逐鹿的贺岁档一马当先,屡破纪录,不仅使徐峥的导演身价倍增,又将收获制片方4000万的大红包,可谓名利双收,极易被胜利冲昏头脑,飘飘然忘乎所以。但出人意料的是,近日徐峥在出席多场活动和接受采访时,都保持了一种客观冷静的低姿态,反复强调《泰囧》的高票房是缘于“天时、地利、人和”,并非作品本身有多么优秀。
  “从某种程度说,我这部电影是拍得比较失败的电影,因为我原来想表现的主人公中年危机的东西,被它的娱乐外表忽略掉了。”“它的确有不足,我打85分,扣掉的分数是太注重笑声,而忽视了本想表达的东西。”
  在记者看来,他的自我评价显然有些过谦,却表现出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淡定。但如果他真想强化他想表达的东西,也许故事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好看了,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
  “《泰囧》有点俗”,是一位大学教授说的。一部文艺作品问世,如果只是一片叫好声,而无任何反对意见,反而不正常了。俗,还是不俗,这是个问题,是可以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的。
  在记者看来,有俗才有雅,有雅才有俗;一部文艺作品,可以雅俗共赏,也可雅俗分赏,只要不突破人们的道德和心理底线,俗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喜剧,相声、小品、喜剧片,都有其特殊的创作规律,即通过夸张、变形、搞笑等手法和诙谐、幽默的台词来塑造人物、结构故事、针砭时弊、表达主题,而这些手法都远“雅”而近“俗”,不俗则不足以引人发笑,不俗则不足以达到讽刺和幽默的目的。也正如徐峥针对批评所作的表态:“我只想做一部主流的喜剧片,它的主题必须够俗,因为只有俗,才能涵盖足够广泛的人群,才能让大部分观众接受这部电影的主题”。
  “俗”,可以使那些平日里“压力山大”的人们到电影院里放松心情,开心一笑,即使受不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提高不了民族素质,也有益无害,大可不必给人扣上“三俗”的帽子。因为与近年来银幕上那些“穿越”“大话”某某历史和名著、专门以庸俗搞笑搏取观众眼球的影片相比,《泰囧》的品位还要高出不少。
         《泰囧》成“黑马”    档期选得好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既然《泰囧》不是徐峥满意的片子,既然影评人和观众也看出片中一些硬伤,为何它还会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今年贺岁档的一匹“黑马”呢?
  说它“运气好”也罢,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也罢,在记者看来,不管制片方有意还是无意,其选择的公映档期、亦即“天时”起了决定性作用。请看:《泰囧》放眏周期始自2012年12月12日(即所谓“双十二”),止于2013年1 月4日(即所谓“万年真爱日”),这中间跨越了“末日大狂欢”、圣诞和元旦小长假,不仅是一年中年轻人最密集的娱乐消遣时期,而且比往年还多了一些名目和理由。而当今电影市场的主体便是这一人群。年轻人大量和频繁走进电影院,口口相传,从众心理,便成为《泰囧》的票房一路飙升的决定因素。
  《泰囧》的一枝独秀,还与今年贺岁档喜剧片的稀缺有关。贺岁档,顾名思义,是为恭贺新年而拍摄的电影,从冯小刚开创“贺岁电影”以来,就是以喜剧的类型和样式为主打的,这也契合了贺岁档这个特定时间观众的欣赏心理和审美需求。而今年冯小刚没有发挥他在喜剧片方面的特长,而是推出了一部思想内容相当沉重的历史正剧《一九四二》,在一定程度上为《泰囧》的释放让出了竞争空间。可以想象,如果同一档期中有冯小刚的喜剧作品,拔得头筹的就很可能不是徐峥了。徐峥的《泰囧》正如他自己所说,“满足了观众对喜剧类型的饥饿感”,是“一不小心”成了电影市场的“黑马”的。因此,《泰囧》的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单纯以票房论成败。
          徐峥对小刚   后生犹可畏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徐峥因《泰囧》一跃而成中国最高票房导演,这恐怕是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因为,他只是个演员,之前还不如他太太陶虹名气大;《泰囧》只是他的导演处女作,换句话说,他从最初寻求投资到处碰壁到终于感动了制片方,同意以3000万的小投资拿下这个电影,也不过是练练手而已,怎么会一下子火爆到如此程度?除了偶然因素外,有没有必然因素?
  当然有。首先,徐峥虽只是个演员,“演而优则导”的先例并不罕见。据黄渤介绍,徐峥有过话剧舞台的锻炼,平时看好莱坞的片子也多,包括小时候看的以喜剧形式表现二战的电影《虎口脱险》,曾幻想按这种感觉来拍一部电影。他不仅积累多,表现欲也很强,一路从片场摸爬滚打出来,实战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徐峥也有自己的艺术见解。在参加《人在囧途》拍摄时,他便向导演提出过一些建议,但人轻言微,未被采纳。因此,此番独立执导《泰囧》,也可说是一次厚积薄发。
  有人说,《泰囧》的成功应当感谢冯小刚,因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或许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泰囧》创造的十二亿票房,超过了冯小刚的任何一部贺岁片,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除了“运气”好之外,是否也有电影自身的原因呢?
  当然也有。徐峥做为导演中的小字辈,从知名度、社会影响到从艺经验,都与冯小刚不在一个层次上;但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势,其最大优势恐怕就是更了解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在艺术表现上也更接“地气”。对比一下两人的风格和手法就不难发现:冯小刚的喜剧更重台词,徐峥的喜剧更重动作;冯小刚的喜剧更注重表演,徐峥的喜剧更注重故事本身,而且,他可能更懂得观众需要什么样的笑料。
  在演员选择上,冯小刚十数年如一日地奉行“铁打的葛优,流水的美女”,虽然葛优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喜剧明星,看得多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何况那种“老牛吃嫩草”的恋爱模式一再重复,也很难让当下的年轻人认同和接受。徐峥则不同,他用的是当下最为大众青睐的具有“草根”气质的明星王宝强和黄渤,一个乐天耍宝的屌丝,一个穷追不舍的“特务”,加上他自己,一个疲于奔命的白领囧人,三个男人上演了一台好戏,紧张刺激,又妙趣横生。
  还有在“笑点”的设置上,编导也颇费了一番苦心,如仙人球、葱油饼、泰国人妖和误入黑社会,这些小道具和小情节不时制造出戏剧冲突,引发观众的一片笑声。而最后抛出的“彩蛋”——通过范冰冰的出场,让王宝强美梦成真,也颇有创意。此外,影片选择大部分镜头在泰国取景,比在国内更有新鲜感;还有不请小品演员、不抄袭网络段子、不盲目模仿他人等,都使《泰囧》保持了独自的品相和魅力。
            奇迹难再现  未来路还长

徐峥:《泰囧》奇迹难再现
  在李安与冯小刚之间,有多少个徐峥?
  当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时,徐峥表现得很理智:“李安、冯小刚和陆川的电影我都看了,都值得我学习。我只是有自己的电影观,想老老实实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拍一部典型的类型片,没想到一部电影变成了一个事件。说实话我有点无奈,比如以后是否当职业导演,下面拍什么,还没有完全想好……”
  后面的话黄渤替他说了:“这次成功不代表他的以后。对一个初执导筒的人来说,今后他还会有不同的尝试,面临各种风险,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你未来的路有多好走和多难走啊!”
  黄渤的话幽默而富哲理。
  路好走,是因为他创造了票房奇迹,又得到了电影界认同,今后为他抛洒大把金钱、邀他导演新片的人会趋之若骛;
  路难走,是因为他的票房奇迹有不少电影之外的因素,同样的情景很难再现。正如他自己所言:“可能我后面的电影票房越来越低,但希望越来越好看。”票房越来越低几乎是注定的,越来越好看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他未来的路还很长,对他的电影不可有过于乐观的期待;当然,也没必要看见人家成功了就一哄而上,因为,奇迹是不能复制的。
  从徐峥和《泰囧》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其一,我们可以有冯小刚式的喜剧,可以有宁浩式的喜剧,也可以有徐峥式的喜剧,由不同年龄梯次导演创造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电影的并存,才能构成中国电影类型的多元化发展。
  其二,一个“演而优则导”、初执导筒就一鸣惊人的徐峥的出现,是对电影人自信心的提振,它表明只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创作和舆论环境,只要有适合人才成长的土壤和条件,电影事业就会人才辈出,当年的冯小刚是这样,今天的徐峥也是这样。这方面不能论资排辈,而要不拘一格。
  其三,电影市场不相信权威,不相信明星,也不相信炒作,唯一相信的是电影自身的品质以及观众是否买账,而这一切又往往取决于电影院线经理的判断和选择。例如,《泰囧》不仅公映周期长,排片量更平均达到50%以上,票房想不高都难。由此想到,如果院线经理们不以票房收入为唯一和终极目标,对那些小成本文艺片也适当扶植一下,例如专门辟出一个“艺术厅”,经常放映中外经典或获奖艺术电影,培养和吸引一些文艺青年和中老年观众,电影观众的结构和文艺片的命运就会有所改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