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诵经典的要领(一)

 兰黛公主 2013-01-14

[转载]田逸轩鈥斺敹了芯涞囊欤ㄒ唬

不求记忆,不求理解;绵绵不绝,诵读听念;反复循环,长期熏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功到自成,其义自现。

①不求记忆,不求理解

读诵经典时不需要去刻意背诵,所谓心无所求而有所获,一旦刻意背诵就会动用后天阳性之左脑,而难以启用先天阴性之右脑,如此则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凡事如有所求,就会有执着和障碍,不论成人小孩,设立某种目标后就要非常尽力,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达到,此时往往会产生压力,感觉学习是一种困难,人只有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才会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这就是在诵读经典时配合播放音乐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原因。

那么我们教授孩子读诵经典之时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减少他们的这种心理障碍呢?即读诵时不需要去刻意记忆,无需去理解深究经典的含义,只要反复轻松地读诵就可以了。因为了解多了反而是一种障碍,即“所知障”,如果思考其意思来读,就会动用左脑的理解力和后天之智,这样,人体记忆就只能停留在浅表层。如果不去理解意思,只是静心坚持诵读,就会启用右脑先天之慧。

我们都知道人体右脑有自动输入输出的信息接收功能,此即记忆回路,知识和信息的来回进出之路。这种记忆回路接收某种知识和信息的重复刺激次数越多,越精确有序,专注无杂,其打开的速度和路径就会越快越宽。而这种记忆回路开启的速度越快,打开的路径越宽,人的记忆力就会越强,人就会越聪明。经过经典的反复读诵,这种频率固定的回路一旦被打开,以后对于其它知识的学习就能够闻一知十,举一反三,乃至于过目不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通过坚持诵读经典记忆力会越来越强的原因,这也是为何很多心性清净或没有什么后天知识文化,所谓“头脑简单”的人在现实当中通过诵读经典反而容易开启自性智慧的原因。因为其心性清净无染,专注无杂,障碍甚少,对此记忆回路能够进行最为有效的刺激。

所以读诵经典时无须强求记忆,无需字字理会义解,只需要心无杂念,静心诵读即可,久久行功,便可自然与心相应,与经文相应。通过净心自然而诵,在这样的直持当中不放入任何个人的后天意识和分别之念。此时先天智慧自可开启,右脑之功自可起用无量,自性智慧与经典之义自然会相通相融,此时自然可以明晓其义,不教自知,不讲自明。

②绵绵不绝,诵读听念

经典的诵读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和环境灵活进行,当然最好是自己读诵为佳,对于0~3岁阶段的很多幼儿因其自学能力比较差,可以采取听磁带、播放DVD或请他人诵念而听的形式为主;3~13岁的孩子可以家庭或班组为单位进行共同读诵,其他的孩子可以采取自我诵读或听磁带、DVD、MP3念诵的方式均可。

具体的要领和原则是:每天要大量反复的听磁带念诵或跟着磁带读诵或自己读诵。这种读诵最好是绵绵不绝,连续不断,运用发声出音的朗读方式最为有效,这样可以摄守六根,令心无杂念,所谓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意到。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心到、眼到、口到。”这样通过每天的出声诵读诵,坚持不懈,日久功行,人的记忆力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一般经过3个月左右,人的大脑就会开通启用建立一条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记忆回路。此时很多东西就会过目不忘,此即不为读诵而读诵,不求记忆而记忆。经过绵绵不绝的诵读听念,一遍、二遍,乃至八遍十遍……,三年下来,在这种毫无压力,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已经为孩子未来一生的文学能力和道德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诵读会有这样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通过绵绵不绝的诵读听念,可以令语言文字的这种音波震动,刺激鼓膜反复不断大量持续地听,就像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形成习惯,这样经过3个月就能够形成新的听觉神经网。而人体听觉系统对这种音韵的反应一旦被固定下来以后,就能够形成一种对特定声音频率的感受性,此时也就开始具有了说这种语言的机能,包括一个人的“乐感”和朗读的“韵律感”都是这样形成的。所以语言的学习一定要从传统最经典的人类文化精粹开始,当然最好是用本国的语言或普通话进行念诵,因为传统的经典文章和诗歌词曲都具有一定的韵律。中国传统认为不同的语言声音和文字其实都是一个“诀”和“咒”,其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从“仓颉造字”开始即赋予了每一个文字深刻而又独特的内涵。史传“仓颉”又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期的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我们都知道黄帝时期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阶段,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为了造字,仓颉日思夜想,通过观察分析天上日月星宿的分布和地上山川脉络的走向以及鸟兽虫鱼的痕迹和草木器具的形状,进行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特定意义。他根据天地自然的客观事物,按照自己的心意感悟用符号进行拼凑表达,然后拿给大众看,进行分析解说,以使大家明白其义,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人民共习之。这一天,天上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就是在此时,人们在夜里听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来历。后人对天雨粟,鬼夜吟是这样解释的:因为仓颉造字,加快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人们渴求知识,竞相读习仓颉创造的文字。天帝担心百姓只顾习字,忘记了种田。因为春天即将过去,误了农时,田园将会荒芜,所以就下了一场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们别忘了农时。人们掌握了文字,开始聪明起来,一些平时愚弄百姓的坏人、魔鬼,感到惊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当然“仓颉造字”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他可能只是汉字的整理者,但是透过这种传说,我们却可以看到每一个汉字背后其实都蕴含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这种文字的内涵也包括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姓名,其实它们都是一个诀和咒,具有一定的能量和信息(如心咒),如良善的讯息可以让水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产生不同的结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当然这种信息和能量的强弱善恶除了文字本身所具有的不同能量和信息所致以外,还有关键两点:分别是由读诵人的心念和诵读人的语言发音所决定的。即相同的文字和语言,在不同的时空运用不同的发音或由不同心性的人念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受用。这就是为何同样的经典,不同的人读诵其成就却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何有人闻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可开启无上的智慧,就能大彻大悟,而有人诵持一生也不得受用的原因所在。一切皆因个人的道德修养、发心愿力和心性德根、时机因缘所致,包括现代科学所讲的遗传信息。所以传统的经典诵读,除了正心诚意以外,一定要运用正确的语言发音,绵绵不绝的诵读听念,只有如此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其次对于这种功效的取得,在传统经典的学习当中古人提倡以发声诵读为佳,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传统认为,发声念诵,一则可以通过耳闻摄心,二则有利于自性返闻,三则有利于防止混沉。

耳闻摄心,因很多人刚开始诵读经典之时容易心性散乱,杂念纷飞,影响效果。通过大声读诵,可以以一念代万念,用一心诵读之音来平息自心杂念,以取得摄心安神之效。为何传统有人持咒功夫纯熟,可达到心咒合一,使咒与心合,咒从心出,产生很大的能量?为何传统有人念经会念至无人无我,进入一种空灵状态,得经行三昧?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不念自念,念而不念,即此意也。

自性返闻,因传统经典的读诵需要长期反复的坚持,很多人容易产生“熟溜”现象,即由于长期念诵对于所诵经典已经滚瓜烂熟,可脱口而出,此时即可产生“麻木”现象。值此之际,为学者,一则当喜,一则当忧。其喜者,喜其知识日有所增,若能心与经典相合,则有利于智慧的开启和学业修为的进一步提高。其忧者,忧其智的所障,当虑其因熟而生巧,导致心性麻木不仁,犹如行走过场,一切皆是为了读诵而读诵,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此时对治之法,可通过大声诵读,经过音波的震动传递,通过心念耳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返闻于心,生发智慧,使学有所获,乃至常学常新,从而达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这种方法即是现代医学所讲的在锤骨和镫骨上制造体内振动音,形成新的听觉回路,从而刺激大脑,开启智慧。

防止混沉,有人诵经典时容易混沉,此种情况,除部分之人因自身体内阳气(肝脾肾)不足以外,其它多数乃因注意力不集中,神识昏沉所致。而其对治之法,除了必要的身体调理外,也需要大声诵读,通过音波的震动,刺激大脑,提高其注意力,使神识清醒。

所以对于传统经典的诵读我们按照古人的经验和要求一般提倡孩子出声诵读、耳闻摄心为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