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9%学生考研是为学术研究”的正常与不正常

 昵称535749 2013-01-14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结束。根据“腾讯—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意向分析,他们计划国内读研的最主要原因是就业前景好和想去更好的大学,仅有9%的学生考研是为了做学术研究。专家认为,如果学生抱着这样的思想去读研,将难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新闻晚报》1月9日)。

在人们的传统认识中,考研,就是要做学术研究,否则,还考研做啥。以此认识分析考研生的考研动机,就会为只有9%的学生考研是为了做学术研究感到“震惊”,而其实,研究生教育,并不都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总体看来,研究生教育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博士教育过渡,输送学术型人才,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从事学术研究一般需要接受博士教育训练;二是职业化教育,完成本科生走向社会的职业化过程,或者对在职人员进行提升。前一个目的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后一个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果研究生教育能有如此定位,那么,只有9%的考研生想做学术研究,其实很正常,我国考研大军180万,9%也超过16万,而之所以大家认为不正常,这是因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定位并不清晰。

其实,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教育部门和研究生培养机构,已经意识到再按单一的学术性人才目标培养研究生,将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出路。首先,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无法按照学术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每个学生;其次,社会对学术性人才的需求有限,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毕业研究生人数就达到43万人,社会不可能给这么多毕业生提供学术研究岗位;再次,学生考研的目的,并非都是想从事学术研究,有提升学历、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多方面考虑。于是,教育部门规划,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减少学术性硕士培养,增加专业硕士招生,按照教育部的计划,到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和学术硕士招生达到1:1。

这一调整是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的,可是,在实施调整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是由研究生培养机构自主根据国家的政策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调整,而是由政府教育部门直接参与推动学校调整。如此一来,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虽然大了,但是,社会对其的评价并不高,有一些学校并没有做好扩大专业硕士招生的准备,就仓促上阵,结果是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差别只是名称变了、地位变了(专业硕士被认为比学术硕士低一等)、收费变了(专业硕士学费更高)、学制变了(专业硕士的学制少一年),而其他都没变,课程未变、师资未变、培养模式未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价并不可能发生变化,还会按照学术性硕士的培养方向来评价研究生教育。有调查显示,考研学生选择专业硕士的多了,这是“必然”的结果,国家要求学术性硕士招生规模减少,扩大专业硕士规模,考生不这么选,怎么选?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具体包括招生自主权、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课程设置自主权、导师教育自主权、学位授予自主权,这导致研究生培养缺乏特色,所有培养机构都按统一模式培养学生,这必然产生受教育者需求和学校教育模式单一的矛盾,也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每个学校才能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研究生。这就像国外大学,研究生分授课型研究生和研究型研究生,这不是政府部门规划的结果,而是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逐渐发展起来的。当学校有明确的定位,考生选择研究生教育和社会评价研究生教育也会发生根本转变,现在看来,考生已经转变,但学校转变没有跟上考生的转变,而社会的看法还没有根本改变。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f47710102e9b4.html

萝卜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