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命题五叹

 liubaoliang 2013-01-14
高考语文命题五叹
[ 2010-9-15 18:27:00 | By: 闻鸡起舞 ]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一叹:鸡零狗碎何时休

高考语文命题鸡零狗碎,问题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翻译这两个板块上。先说古诗词鉴赏。考纲关于古诗文鉴赏评价能力考查只表述了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说,这样的表述没什么可挑剔的,只是到了试卷上就往往零碎不堪了。我们不妨先看一例201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第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第一题第一问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素蝶随着蜜蜂围绕着蕙兰飞,遇到黄雀躲藏在绿叶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第二问参考答案:是通过描写素蝶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以及用周围蜂、雀、月、风、花、叶等进行衬托来描写的。

第二题第一问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仕宦生活中悲欢、浮沉,最后两句突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和自由生活的依恋与向往。第二问参考答案: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应该说,这样的命题和答案本身并没有什么不是,只是这种命题的方式太过于零碎,既不利于考生作答,也不利于评卷操作,更会造成评卷信度的降低。据悉,阅卷场规定:第一题的第一问赋分为1分,第二问赋分为2分;第二题第一问赋分为3分,第二问赋分为2分。试想,第一题第一问答案需要那么多文字表述,虽难度不大,但只给1分,阅卷场上的老师该如何操作?考生表述得不够丰满、到位但大意尚可,又该怎么给分?第二问似可以规定两个要点,即“素蝶的动作描写”和“他物的衬托”各给1分,但表述本身的优劣与否该怎么给分?第二题第一问存在的问题与第一题第二问相同(不赘言),但第二题第二问仅一个“托物言志”就给2分,这岂不又太容易了吗?事实上,阅卷场上,很多老师都很为难,尤其是对待第一题第一问那样的问题,更是棘手得很。命题人的本意很可能认为越具体越便于考生答题和阅卷教师评卷,其实恰恰相反,不仅阅卷很难操作,给分的信度也降低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只问“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素蝶的?(给3分)”,第二题只问“这首诗作者采用了什么抒情方法?请简要赏析(给5分)”,答案所包含的内容应该并不比四问少,同时表述优劣的赋分还可以顾及到,这无疑不仅降低了阅卷操作的难度,更会大大增加阅卷给分的信度。现在,不仅全国卷古诗词鉴赏板块的命题形式这样零碎,其他省市的同一板块的命题也多如此(无需再赘例)。

再说文言文翻译,考纲上只这么一句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但纵观近些年来各省市有关这一板块的命题,实在是太零碎了,同样降低了给分的信度,也很难达到科学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目的。我们不妨看一例(2010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第10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

参考答案是:

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高考考文言文翻译,一般以考查直译为主,主要考查考生对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所以阅卷时也多以文言语段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准确翻译为给分点。一般而言,准确翻译一个词给1分。如“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中的“委”“方”“特”“尔”, “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中的“据”“与”“耳”,“引军而济,背水为垒”中的“引”“济”“垒”等。这样零碎的赋分,问题又来了,如,(1)中的“霸者”、(3)中的“水”翻译有误该如何处理(其他关键性实词和虚词都翻译对了)?整个句子不够通畅又该怎么办(重点实词和虚词都翻译对了)?再者,高考通阅卷场上往往又不止一个人阅这道题,每个人的感觉肯定不尽相同,纵是一个人,其不同时间段的感觉也很可能不一样。这样一来,任由阅卷人自主处理,就很难避免人为地制造误差了,考生也就只好凭命由天了。如果我们换一种命题思路,像全国卷那样,只设两道文言翻译题,每题给5分,留足阅卷老师酌情处理的余空,并给整个句子翻译准确、表述流畅以适当的赋分,就不不仅会大大降低评卷难度和评分误差,也有利于真正考查出优秀考生的文言文翻译水平。现在,江苏、安徽、浙江、天津、重庆、湖南、湖北等省市的考高语文命题,这一板块上都存在着过于零碎的问题。

事实上,高考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翻译这两个板块鸡零狗碎的命题形式,早已严重扭曲、异化了古诗文教学,尤其是那些仿真式模拟训练更是逼着广大师生往鸡零狗碎、低效甚至负效循环的死胡同里挤,害语文教学也害师生身心!为此,笔者认为,不管命题者有多少必须如此的理由,都应该本着对考生、对古诗文教学、对母语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三思而后有所改进。

二叹:文字游戏终何益

十多年来,高考试卷上一直有一个板块,名曰“语言运用”板块,一直被某些“专家”称为“语言运用类试题试验田”。一般有“仿写”“续写”“句式变换”之类的题型。不妨先看几则实例(限于篇幅,仅举五例):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4分)(1994年高考题)

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2)句式与划线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2: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1999年高考)

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                                                                  

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7分)(2009年全国卷Ⅱ第20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4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4分)(2009年湖北卷第20题)

示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是                               

2)《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                                

[附:答案示例:(1)(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钻石项链,拥有了钻石项链,就拥有了我的幸福。(2)(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家乡白洋淀,保卫了白洋淀,就保卫了我的幸福。]

5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4分)(2009年山东卷第17题)

我是雪/我被太阳翻译成水/我是水/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附:答案示例:第三节:我是植物/我把花朵翻译成果实/我是果实/我被父母翻译成生命    第四节:我是生命/我被衰老翻译成死亡/我是死亡/我被冬季翻译成雪)

此类命题多热衷于搞文字游戏,表面上好像挺有创意和诗意,实则往往诱发甚或迫使考生言不由衷地说好话,写浮华的句子,也助推了做作、矫情、浮躁的文风。如例1、例3、例4都有这样的嫌疑,不管考生心里怎么想的,反正都被卡在那里,只好硬着头皮挤牙膏,哪怕就是鹦鹉学舌地装高尚。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甚至学生平时的写作都热衷于浮华,与这类试题的导向也不无关联。尤其是例2和例5,更是纯粹的文字游戏。例2原句以“苏东坡”开头,在原文段中自有必须如此造句的理由,比如原文的叙述主体、原文段的上下文语境等。放弃这些所以然的因素,硬是要求考生变换叙述主体,从另一头起笔孤立地搞文字游戏,对学生学好语言终有何益呢?例5要求顶真回环,又要求句式相同、意境与格调相近,否则就是零分。考生苦苦地忙乎了半天,也许还是个瞎子点灯白费蜡。放着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话不讲,硬要一个接一个做作地“翻译”,这样考查语言运用还是从今而后绝种的为好。更可怕的是,一些高三语文老师还视例5为高考经典试题,仿真训练个没完没了,反复要求学生必须如何如何仿写到位。想想例5这类试题对学生和语文教学的危害,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其实,这一板块应名副其实地高度关注语言的实用性,即结合一定的语境考查学生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实事求是地讲,近年来全国和各省市高考语文试卷上这类试题越来越少见了,代之以越来越关注语言运用,应该是个不小的进步,很值得肯定,但愿别再搞回潮。

三叹:死记硬背祸害人

只考死记硬背,主要表现在高考试卷的默写题上,问题也由来已久了。十多年来,全国和大多数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在这一板块上仍是上下句填空,雷打不动!为什么非要这样按部就班地命题呢?据有的“专家”讲,一是怕命题灵活了答案不好固定,二是为了迫使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名句名篇的背诵,以利于“给学生打下精神文化的底子”。这样的说法,自有其道理,但笔者不敢苟同。理解和背诵名句名篇对陶冶性情、提升修养和境界,甚至净化灵魂固然大有益处。但背诵那么多名句名篇,不能在具体语言环境被运用或化用,更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和品格,这恐怕并不是大纲和新课标要求背诵名句名篇的真正目的。更可怕的是,这种只为应试而死记硬背的学生,到头来还只不过是个灵魂没有站立起来的“人形鹦鹉(叶圣陶语)”!事实上,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尤其是高三年级),背诵名句名篇早已不再是学生的精神享受了,而是十足的折磨甚至残害学生,还谈什么身心健康,境界提升,人性升华?一切都那么赤裸裸地目标明确,直指高考试卷上要求默写那几分(全国卷5分,有的省市卷8分),强迫学生浑天暗日地死背死记,而且还多多益善,搞得学生一出高考考场就“三呼万岁”,可下无需再背了,哪里还有一点必须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念。这种害得学生厌恶至极、伤心头顶的名句名篇背诵,早已失去了它应发挥的育人效益,我看还是不要的好。当然,也并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如,四川省的高考语文试卷,在这个板块上就表现得很灵活,很有人文关怀。他们的考法是,此板块总分为5分,分两道题,考生可任选其一;不仅如此,还将这5分分割为两块,死记的只有1个空,赋分为1分,而理解、运用型记忆的多达四个空,赋分为4分。(近几年来都如此,限于篇幅,具体试题就不赘举了)这样命题形式既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重视背诵名句名篇、又十分重视能力立意,是有利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健康推进的,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考命题者)的关注和借鉴。

四叹:囿于读写贻误深

大家都知道,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基本能力,而且现实生活中“听”和“说”还是人们运用语文的常态,是重中之重;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们“听”和“说”的能力要求还会越来越高。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读一次读不明白,可以多读几次;写第一遍写不好,也可以多修改几遍。而现实生活中,听只能是一遍而过,说话人一般很少会重复说几遍的;说也往往是一语道过,一般也很少会有人多次重复给听话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听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和素养最迅速、最直接,也最真实的反映。然而,我们的高考语文命题却长期囿于“读写”的圈子(作者并无否定高考考查读写之意),从现代文考到古诗文,从理解、概括到鉴赏、评价,长期用文字信息来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这的语文考试显然是畸形的、病态的、不健全,也是严重地不靠谱的。相信大家对这样的现象都不陌生,即高考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反倒大多表现不出如何出众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仅如此,就是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本身,也存在着一些违背本真阅读的问题,如删削文本字数(以适应命题阅读文本1200字左右的篇幅)导致内容失真;简化现代文常态阅读的基本途径,只关注分析、归纳、提炼而导致考生无法充分展开听、读、品、悟的全方位过程性体验等。更为严重的,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这种与本真阅读规律相悖的命题,正在非常隐蔽地毒害着我们现代文教读教学,使其越来越功利化、反本真化,越走路子越窄,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尽管这个问题很严重,但因受篇幅限制,这里不便展开)为此,笔者认为,现在的高考语文命题仅囿于“读写”圈子不能自拔,不仅严重地扭曲了语文学习的本质,也导致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更致使广大中学生都成了母语运用的残疾儿。这样的结果,是大家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的,但事实上因这种命题而生成的“癌细胞”却正在悄悄地扩散,它危害的将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仅是我们广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更危害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必须要引起我们深刻的、足够的、彻底的反思。

五叹:作文命题真怪诞

2004年起,高考作文命题骤然兴起一股怪诞的诗意之风。这一点,很多语文老师和考生都深有同感,也引起了全社会的热议(基本上是非议)。不妨先看几个实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

品格;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3: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安徽卷作文题)

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2004年江苏卷作文题)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望。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唐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

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

说这样的高考作文命题真荒诞,主要指命题过于陌生化、成人化、诗意化,严重脱离中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的实际,从而导致考生在考场上无从下笔,胡言乱语,生挤硬凑,致使作文命题的可信度、有效性大大下降。笔者这样讲,并无意彻底否定高考作文命题可以出新,可以适当增加审题难度,以考查考生的思维力和创新力,但关键是这些良好愿望必须要有个科学的“度”,一定不能脱离广大考生的实际。试想,“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内在必然联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暗喻着怎样的生活和人生哲理,这类问题,连人文学院的教授恐怕都不好回答,学生又怎么能较快地审题立意,进而思路比较顺畅地成文;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立意角度可谓不少,但似乎都太诗意,太脱离现实,考生也是很难理出个较明晰的思路;提篮春光看妈妈,为什么非要这么矫情、做作,那“春光”又究竟指何物,着实令考生大伤脑筋;“怀想天空”,这“天空”明净、辽阔、深邃,真够玄虚的了,“天空”究竟指什么考生都很难把握,他们又怎么来怀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与2007年北京高考作文如出一辙,自命不凡,脱离现实,真有点诚心难为考生

实际上,高考考场上,考生至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写作文,如果在审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尤其是浪费了时间还审不出个子午卯酉来,岂不是在无谓地受折磨和摧残!命制这样怪诞的高考作文题,实在是难以和以学生为本、崇尚人文关怀的当代教育理念沾边儿。当年,面对这样的高考作文命题,考生们作文几乎普遍是不知所云,导致高考阅卷时阅卷老师只好将就着评改。这不争的事实就足以说明这类高考作文命题是不尊重考生的,是不够人性化的,是失败的。高考考场上考生受害一次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平时的高三语文教学和备考,有些地区的模拟试题也不分青红皂白地陌生化、诗意化、成人化,给语文教学和学生身心都造成了极大地危害。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以来,在舆论的热切关注下,高考作文命题开始返璞归真了,不再那么陌生化、诗意化、成人化了,而是更注重与学生思想认识、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对接,更关注人生和社会价值了。这是十分可喜和令人欣慰的,也必将有力促进语文新课改的健康推进与发展。

最后,笔者衷心希望,我们的无奈与叹息能够一去不复返,高考语文命题能够真正与语文、生活和考生的生命与心灵深度对接,对语文教学负责,对母语教育负责,对学生的人生和未来负责。果真如此,那一定是语文的大幸,母语的大幸,社会的大幸,民族的大幸!

                 (见《语文教学研究》2010年0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