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成语《曲突蓰薪》
周末闲暇之余,偶尔翻阅孩子的中学课本,看到成语“曲突徙薪”。因忘其词意,故查阅资料以求之。 经查,方知成语出之《汉书?霍光传》。其原文为: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读罢此文,沉思良久,惭有所悟。如文中“客”和“主人”这两种人,古代有,现在社会也有,但前者越来越少,而后者则趋之甚众。像“客”这种人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直言、敢言者。不过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少了,即便是有也大多被“主人”“嘿然不应”或以不吉、不适和不知趣而不屑一顾。 说他不吉,是讲话与场合不符。“主人”设计精美的灶房,怎能失火;灶火极佳,为何要“曲”其烟囱;薪在灶旁,何等方便,为什么要“徙”其柴草,与“主人”的意念、愿望和希冀不同一,更与眼前平安和顺的家景相背逆,可谓出言不吉利。 说他不适,是发表见解不合身份。做为“主人”的“客人”,对“主人”的心思、想法和希望,应心知肚明,要会讲话。尽讲“主人”高兴之事,尽表“主人”喜悦之意,这才是做“客”的本份。那“曲突”和“徙薪”的话就不该讲了。 说到不知趣,那更是不识时务,不通晓流行的、时尚的处事之道,不会投“主人”之喜好,去随其情逐其意。做为“客人”应懂得将自己的善意与“主人”的用意相同一。“客人”之聪明者,察颜后言;精明者,取悦以言;高明者,则视而不言。 除此之外,善良的“主人”还可以不懂政治、有个性、个人英雄主义等一些似乎并无恶意的定性,去屏蔽“客人”的善意。把所有对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无论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一概充耳不闻。这也可能是像“客人”这种人越来越少的缘故吧。后来,家中失火也就是道理中的事了。 至于“主人”家里失火,无论是因“主人”主观的、或嘿然的、或刚愎的、或少预见的因由,可能并非直接引致的火患,毕竟给“邻里”提供了“共救之”的机会,展现了邻里和睦、同心协力的祥和情形。“杀牛置酒,谢其邻人”,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的了。但听他人之言,再宴请“客人”就大可不必,此所谓劳神伤财之道。然而“寤”(睡醒之意)之,尚属应该。 大凡防范于未然者,很少有立功的,但事发后亡羊补牢、处置得体而受嘉奖者却屡见不鲜。其理性符合辩证法坏事变好事的原理,也是处罚和嘉奖的对立统一,不过因时、因事、因人而异罢了。 谈及“寤”,则是"主人"吃堑长智的良方。药王孙思邈曰: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解其意是,上等医生重维护、讲保健;中等医生,重防范、求防患于未然。所谓“将病之病”是现在未发,但未来某时将要发作的病。要在未发之时祛除其必发之条件,或主因的,或诱因的;下等医生,则做亡羊补牢之事去吧。病已发作,家已失火,也只能如此而已。 从医之道如此,处事之道也一样。做为“主人”,要做到真得清醒,真正感悟,悟得其理,悟得真谛,还是要具备一些品质的。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主人”由“嘿然不应”到清醒思考,要有心态上的转变的。要学会兼收并蓄,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加以全面地判断分析,为已所用。知道了遇事虚怀,静观一是,就会有谦和的、虚心的风貌状态;再者要有博大的胸怀。概不能以时尚的“我的家我做主”而断然处之。因你家失火,是要殃及邻里的,至少烦扰邻里“共救之”。所以要有大家的观念,懂得包容,包括对意见相左的、地位低下的、不如已的甚至是异已的包容。至少要能容得了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从而展现出大气的、海纳百川的情怀;第三要有宽阔的眼界。想事情、看问题、听言谈要有高度,要善于去粗去精、去伪存真并加以辩证的思考和准确地判断,这正是所谓的预见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对事物认识的高度越高,眼界就越宽,很自然地处事的境界也就崇高起来了。一旦心态变了,胸怀宽了,境界高了,那么“主人”解决问题、处理事物就有办法和思路了,走出困境的出路自然也就有了。 上述三点即所谓心态决定状态,胸怀决定情怀,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也是所说的素质的由来。心有所感,书之为快,不妥之处,肯请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