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刊十年

 云中上人 2013-01-15

不知不觉间,订阅《咬文嚼字》已逾十年。一本刊物连续订阅十年,且细读每篇文章,并作出读书笔记,这于我大约是独例。十年是个整数,按中国人的习惯,该做个总结了。

其实,我当初订阅《咬文嚼字》完全是因为误会。十多年前,我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听说了《咬文嚼字》这本刊物的存在。看刊名,我以为这是杂文、小品文一类杂志。由于爱读鲁迅作品,因此对杂文小品文心存偏爱,遂毫不犹豫地掏钱订阅了2003年全年该刊。

但刊物来了打开一看,却是“猴子吃麻花——满拧”。这是一本以“宣传语文规范,传播语文知识,引导语文生活,推动语文学习”为宗旨的语文刊物,与针砭时弊,以讽刺幽默见长的杂文、小品文类杂志似乎并不搭界。然而本人是一个职业码字匠——某单位的文字综合秘书,这误打误撞到还算“专业对口”。因而还是有滋有味地细细阅读。

这一读,就感受到了这本小刊物的妙处;这一读,就因上瘾而欲罢不能;这一读,就是十年订刊十年读刊。这在我的阅读史中,可谓绝无仅有。这本32开,50页左右的刊物何以有如此魔力?一曰短小精悍,文章大多不满千字,十分钟内即可搞定,读来全不费功夫。二曰讲究理据,分析问题追根溯源,文化含量极高,且文字晓畅,生动有趣,可读性强。三曰有的放矢,针对语文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予以分析解剖,读后即可吸收营养,指导工作实践。其他还可数出数条,但列此三条就足够了,就有了长期订之阅之的充分理由了。

这本小小的刊物既有如此多的妙处,当然不能一读而束之高阁,——如此便是资源浪费。我的办法是做笔记,把全刊的精华浓缩到笔记本里,并录入电脑,然后时常阅读并补充之。开始时笔记很简单,也就是把具有新意的词语摘录下来。随着阅读的深入,笔记亦日见丰富多彩:有了网上和其他书籍对有关问题的解读,有了对某些含义深刻的文词的摘录,有了对该刊文章的点评,有了我就一些语文问题撰写的短文。由此这刊物我是越读越有味道,如闻芝兰之气,沁香怡人,芬芳醇厚,令人口齿留香,欲罢不能。

不过这本刊物似乎缺乏自咬之雅量。举个例子。2011年该刊第十期王宝珍文说《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插曲。这显然错了。我给编辑部去文,指出《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是一首独立的创作歌曲,是“文革”中难得的好歌,后收入《战地新歌》。不是任何一出影、剧的插曲。《红色娘子军》的确有一首关于万泉河的插曲,歌词曰:“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与《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完全是两码事。但编辑部至今不予理睬,且未见其经过任何渠道纠错。如果这是一本趣味类、娱乐类、时尚类刊物,那也就罢了。但该刊宣称“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那么就不应该置之不理了。对此我非常生气,甚至一度想和该刊“拜拜”。但后来一想,和该刊总体质量相比,这也算是白璧微瑕吧,也就释然了。一本好刊,还是不要因小错而拒之。

时序已然进入2013年,虽然刊物由当初的每期2元涨到了现在的4元,整整上涨了1倍。但我还是毅然订阅了今年全年该刊,我读刊也就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只要该刊涨价不要太离谱,我大约还会继续订下去,并希望能够进入第二个十年。到那时,再来回顾新十年,或许会有全新的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