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缪小霞
当孩子生病时,父母首先会想到带去看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护理,缩短病程。然而,在生活实践中,不少家长却遇到 了“实践难”。有的是受传统育儿观念影响,有的则是自身知识水平左右了依从性,也有的因遇到不同观点不同医生难以判断,因此感到“遵医嘱”的困惑、纠结。
“要得宝宝安,需得三分饥和寒”。这句俗语出自明代医书《万密斋》,是宝宝日常保健的常识,也是儿科医生的行医指南。可在实践生活中,由于受传统育儿观念的影响,极少有家长舍得让孩子“三分饥和寒”。这也是“遵医嘱”遇到“实践难”的一个典型例子。
有调查研究数据表明,70%以上的宝宝疾病都集中于呼吸道与消化道这两大系统,较大原因正是家长给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
不少老中医认为,孩子常患的疾病主要是感冒和肠胃问题,但很多是由于吃得过多,积有内热,再受点风寒,就生病了。西医也有同样的主张,吃得太饱容易加重宝宝胃肠道的负荷,无论是胃肠道的蠕动还是分泌的消化液,都不能满足过多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容易出现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问题。“可现实生活中,哪位家长舍得故意让孩子不吃饱、不穿暖啊!”尽管深知医生这一理论的医学根据不无道理,80后妈妈小张仍无法“遵医嘱”。她说,平时孩子吃饭本来就不乖,饭量也很小,作为家长当然想方设法把各种有益的食物“威逼利诱”让宝宝吃下去,生怕他欠缺营养,输在起跑线上。穿衣上也是,她自己怕冷,给孩子穿的也多。已经喂得很饱了,总想着再给宝贝吃上几口菜;秋风刚乍起,毛衣外套就已上身。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共同苦恼。
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及医学常识的提高,面对医生的嘱咐,自然也会多了一个自己的判断。周女士就曾有过一个亲身经历的体会。半年前,她未满2周岁的儿子突然高烧不退,毫无任何咳嗽或感冒等症状,验血结果也无异常。周女士翻看了育儿百科全书后得知,孩子在1—2周岁期间基本会得一次幼儿急疹,症状就是持续三天高烧不退,3天后自然退烧,身上发出红点疹子,整个周期约7天,不需要吃药更不用打针,症状自然消除。正当急诊科医生犹豫着打算为周女士的孩子准备注射时,周女士及时向该医生提出“幼儿急疹”的疑问,孩子终于免挨一针。
看病时,经常会遇到不同医生不同观点的情况,这时,该听哪个医生的嘱咐,就挺伤脑筋。前段时间,陈女士就碰到这一尴尬。她3岁的儿子经常感冒,担心是否犯了鼻炎,她就带去药堂看中医,中医观察了孩子的舌苔、脉相后,劝陈女士给孩子至少服药两个月,流鼻涕现象基本可消失,并可增强体质。但建议孩子日常饮食中牛奶、蛋、海鲜等都不宜吃,开水也最好不要喝,不然孩子脾胃虚弱的现象没法改善。这让平时稍懂些医学常识的陈女士很困惑:孩子生病身体抵抗力差,若再按照这样的饮食,其每日营养需求如何保证?由于没法接受该医生的嘱咐,陈女士只好换一位医生。在广化街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中医科,中医师傅相相告诉陈女士,孩子经常感冒,除了天气原因外,还与孩子的抵抗力弱有关,在进行中药调理治疗的同时,必需的营养不能忽略,如肉类、蛋类、豆制品类要保证,鱼也可以吃,不过在烧鱼之前最好先用盐摸一下,避免太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