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醫生的開竅教養學 把聰明教出來(一)
2013-01-15 | 阅:  转:  |  分享 
  
醫生的開竅教養學把聰明教出來(一)

你的孩子不愛念書?你一教孩子功課,親子間就火冒三丈?最大的原因在學習方法不對,孩子沒有開竅。這是一本擅長「讓孩子開竅」的醫生寫給台灣父母的教養書!許多的父母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學最貴的才藝,希望他們未來出類拔萃,但卻忽略自身的角色。其實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無論在學習、在身心成長或人格培養,父母的角色都十分關鍵。「如果孩子念書是被逼的,會快樂嗎?會念得久嗎?」以及「當孩子有問題或麻煩時,他會尋求你的幫忙嗎?」王健宇醫師對父母提出的懇切提醒,值得所有父母省思。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嗎?(上)

大部分的父母都希望有個天才的孩子,但以現實情況來看,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家長可能都要失望,因為「天才」在這世界上是鳳毛麟角,稀有動物。現在在檯面上很厲害的小朋友,我打從心裡認為他們的父母親一定非常了不起,因為要培養出天才型的孩子非常不容易,他們一定花了不少的心血與時間。不過做父母的不用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畢竟那是萬分之一的機率。所以我想談的重點不是如何生出「天才」兒童,而是如何培養孩子喜歡念書的興趣,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念書觀念。我認為家長要在孩子不同的求學階段,幫孩子開發他學習新東西的方法,我說的開發也就是幫他「開竅」的意思——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念書,只是方法不對,沒「開竅」而已;而不同科別有不同的開竅方法,學習自然理工和學習社會史地的方法不同,開竅的方法也必須視孩子的學習狀況而定,無法一概而論。例如我兒子只要學新的東西(國語生字或英文單字),如果沒有寫上二十遍,他一定記不起來;如果今天只寫五遍、明天又寫十遍、後天再寫五遍,一樣也學不起來,非得一鼓作氣,一次寫滿二十遍不可。所以學習英文單字時,就應該知道他的英文單字「記憶閥值」是二十遍。「閥值」是障礙的意思,沒有二十遍就無法超越障礙,就無法成功記憶。我女兒的狀況卻相反,她的「記憶閥值」很低,今天念完的書馬上可以應付明天的考試,而且成績不錯。她有「現學現賣」的本領,卻記不久。我兒子「記憶閥值」雖然高,但忘記的速度也慢,每一個人的記憶體大小不一樣,就像有人快閃記憶體大,但硬碟記憶體小,有人卻相反;如果學習快又記得久,就是天才。但有些父母可能會說:「我不知道孩子的『記憶閥值』,要用怎樣的方法幫他們開竅呢?」這就是父母的「家庭作業」了。因為孩子是你的,如果連你都不懂,當然孩子本身一定也不知,而別人的教導協助相對有限,除非遇到厲害的老師。不見得以前讀書功課很好的父母就一定會教自己的孩子,就像好的選手未必是好教練一樣。有的父母從小到大都是班上的前幾名,這種父母念書方法可能都是自學的、自創的,而這已經讓他在求學考試中打遍天下無敵手,念書之路一帆風順;反而是求學階段遇過波折起伏的父母,比較會體驗出不同讀書困境,進而修正自己的念書方法,遇到困難時知道應修正讀書方式,而後成功突破障礙,這樣的父母反而對孩子的讀書開竅幫助比較大。以我的學習為例,我小學功課不好,小五因為遇到好老師而開始開竅,小學畢業拿市長獎;國一到國三成績不錯,畢業時拿校長獎;但高中聯考卻沒考上前三志願,爸爸不願讓我念台北工專電機科或是北師專,逼我念國四班;重考上建中,應屆大學聯考分數可以上清大核工系或是台大醫計系,爸爸也不願讓我念,只好重考考上醫學院;由於我念書過程中經歷過很多波折,加上從高三就開始當家教,從時薪兩百五十元到五百元,到最後鐘點費一千元,看過不同類型的學生,回過頭看看自己孩子的功課時,反而變得容易指導他們,因為我了解他們的問題出在哪理。反觀我太太,她從中山女中、台大經濟系、到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念MBA,學生時代一路應屆也一帆風順,念書很棒,也的確教導孩子很多功課,但有時她教的部分孩子就是不會,也聽不懂,弄得最後大人小孩都生氣,一個不想教了,一個不要聽了。這表示她只會用自己念書的那一招,但孩子無法領會、了解、吸收她那一招;相較之下,我的另類教法,孩子反而比較容易聽懂。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嗎?(下)

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晚上,我太太發現兒子的寒假作業居然有一半畫圖故事還沒做完,眼看後天就要開學了,她非常焦慮,大發脾氣,不斷責備兒子,我勸她不要生氣,「你去睡覺吧,這件事交給我來處理。」我問兒子,「你還沒寫完的作業打算怎麼辦?」他說:「我會在後天開學之前做完啊!」顯然他有一套自我時間表來完成作業。我問他要怎麼做,他說:「今天要畫很多插圖和漫畫來說明寒假生活,明天再用文字說明、描述這些圖片。」我說:「很好,那今天晚上爸爸就陪你畫畫。」我就坐在他旁邊看我的書,完全不打擾他,大概三個多小時過去,他說:「畫完了。」我看了一下,「畫得很好。」我們父子倆就一起上床睡覺了;明天他再把文字部分寫滿,就完成了一本圖文並茂的寒假作業,並且代表班上參加該年級的寒假作業比賽,還得到該年級的優良獎。從這件事可以發現,當孩子有自己的做事節奏,如果父母了解他的習慣,就不需要多慮,在旁邊當一個旁觀者比當一架直升機盤旋(指現代父母好像「直升機」一樣,每天盤旋在子女上空,只要子女一有狀況,就馬上主動出擊)好多了。除了功課之外,我也會協助孩子朗誦背詩。現在的小學老師常要求小朋友背誦《唐詩三百首》,他們也都能朗朗上口,但大部分的意思都不了解。我協助孩子的方法是從題目、作者開始講解,陪他們念一次,把整首詩一氣呵成,接著再解釋詩詞中的含意,了解整體意思後再開始背誦。詩詞的意境有時太美,小孩子不容易懂,我就用比較簡單的意思去解釋,讓小朋友吸收我們(家長)簡單的話,就更容易背熟了;否則,當他念到《三字經》裡的「苟不教,性乃遷」時會問你,「狗為什麼不叫呢?」此外,我也會陪孩子看「漫畫書」,而「漫畫書」在一般世俗的評價都不太正面,它被污名化為「荒誕離奇、色情暴力、脫離現實」的不良刊物,許多師長都視漫畫為邪魔歪道、洪水猛獸,不贊成孩子看漫畫;但我不反對,因為我覺得「負面的東西」也可以拿來當作「正面的教材」。漫畫書會成為時代潮流一定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例如現在流行《海賊王》(現在改成航海王,海賊名字不雅),卡通和漫畫都有,這故事強調「就算在最為難、最危險的關頭,也絕不能拋棄夥伴,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夥伴會支持你;在危難的時候,夥伴一定會來救你,絕對不要放棄」,這故事告訴孩子朋友的重要。其實台灣還有很多優良的漫畫書,例如《細說三國志》,有有聲書、附CD,家長可以利用每年書展的時候去挑選適合小孩閱聽的書籍。不過當孩子看漫畫書時,家長要特別注意,因為大部分的孩子只看圖畫不看文字,很多人把孩子「文字理解能力差」歸咎於看太多影像圖片所致,我同意部分;所以在孩子看漫畫時會特別陪在身邊,有時漫畫裡的文字問他懂不懂,「那個是意思什麼?」他似懂非懂的說:「好像……」其實那一次的對白講的是成語,我會把那句成語念出來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不懂。」因為不懂當然不會了解作者的含意,我就利用當下的機會教他,因為這句成語是整頁漫畫的精髓所在。此後他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發問,我也協助他迎刃而解。這是親子良性互動的方式,至少看漫畫在我家從來不是問題,即使是問題我也幫忙孩子順利的克服了。有人問我,「做家長的要協助孩子念書到什麼時候?」其實家長不是萬能,不見得都可以解決孩子們所有的困擾,只是幫忙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鑰匙而已,也許這把鑰匙就可以把孩子學習的門打開了呢!

粗心是個大問題嗎?

有一次我參加家長會,由於在月考之後舉行,家長私下討論的內容都是月考成績的點點滴滴。會中一角落有幾個家長正在談孩子寫考卷時「粗心」的問題。我湊過去聽,令我訝異的是,他們一致認為「粗心」沒關係,「提醒他,只要下一次考試不粗心就好。」其中一位家長還把孩子因粗心而失去的分數默默的加回去,藉此自我安慰,「其實我兒子的分數『應該是』一百分才對!」頓時我覺得不可思議,家長要追究的是孩子「為什麼粗心」才對啊,怎麼會「護航」自己孩子的粗心呢?我兒子有一次數學考試拿到四十九分,我嚇了一跳,因為他的數學不差,不可能考這麼低的分數。原來考卷有A面和B面,他只寫了A面;無獨有偶的,他班上另一同學跟我兒子一樣,但那位家長卻說:「我孩子也考四十九分啊,但如果他兩面都作答,應該有九十八分的實力,我就當他是考九十八分。」我跟兒子說,考四十九分是不正常的,他笑著回答:「我知道啊,當時以為自己寫很快!我還檢查了兩遍哩!」我反問他,「你不覺得這麼快寫完有問題嗎?」他說:「對啊,我也這麼認為。」這就是問題,「你的警覺性不夠,如果你覺得有問題,應該想一下:是不是考卷還有另一面的題目?」他告訴我班上有同學更慘,考卷A、B兩面都作答,答案全對,他也都檢查過一遍,但不是一百分,「因為他一拿到考卷就開始算題目,結果名字忘了寫,被老師扣分了。」我說:「那位同學也不對,他有時間檢查考卷,為什麼沒時間檢查自己的名字到底寫了沒?」我後來才知道,家長們所說的粗心,包羅萬象。「我兒子這一次數學只是加法加錯了,粗心啦!」另一個家長附和,「我兒子也是粗心,小數點點錯了!」其他的家長繼續接力,「我女兒的數學很棒,但這一次考試,把哥哥大弟弟十歲看成哥哥小弟弟十歲,真是可惜,這也是粗心啦!」但哥哥怎麼可能比弟弟小呢?這表示孩子的邏輯有問題;其中一位家長則說,他孩子把「『下列何者為真』看成『下列何者為錯』,也是粗心啊!」這更嚴重了,因為「下列何者為真」表示這道選擇題有三個是錯誤的,但他選出其中的一個表示把其他兩個錯的也認為是對的,這顯示孩子背後的思維也是錯的……這些問題家長視而不見,最後竟異口同聲地下了一個結論,「粗心是所有學習結果最不嚴重的問題。」其實父母這樣的想法才是最嚴重的問題。試想,把「粗心」放在將來的工作上,如果是做一項工程,「粗心」足以讓橋梁崩塌;如果是會計算帳,「粗心」足以讓一家公司倒閉;如果是藥劑師,「粗心」足以使病人斃命……這些都是基本功夫出問題導致的結果,怎能說不嚴重呢?以數學為例,它考驗孩子「國語觀念」、「邏輯推理」和「四則演算」三方的能力,通常粗心的演算都是國語觀念和邏輯推理出了問題,如果是四則演算粗心,那只好每天做二十題數學運算。我念高中時遇過一位很棒的數學老師,他會在考題中設下很多陷阱,考完試後,他把每一個題目的答案做統計歸納,分門別類的指出答案選A或B或C的同學,分別代表他們在哪一個步驟出錯,這些錯誤代表哪些思考方式出問題;我覺得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應該採用這位老師的分析才對,如果家長理解這位老師的用心就會知道,不能只用「粗心」來帶過孩子潛在的重大問題。我兒子最近參加一支籃球隊,很多孩子參加的目的就是要投籃,把球投進籃框,但教練卻很重視體能、耐力及運球,這讓很多同學失望,但是這一點我卻非常贊成,因為這些就是基本功。打棒球也一樣,不管打擊手或投手、捕手,他們集訓時一定也是從練習基本的傳接球、打擊、體能、耐力開始,如果這些基本功不好,不可能應付一場三個小時以上的棒球賽,也不可能在球場上虎虎生風;換言之,每一個成績好的球員,他們的基本功都是扎實的。試想:如果棒球隊在比賽的關鍵時刻,擔任第四棒的強打者在防守時,因一時的漏接而輸了比賽,當球迷的你會原諒他的「粗心」嗎?

哄孩子睡覺的法寶(上)

我有一個朋友,常為孩子不肯早睡而煩惱。他問我:「難道你們家沒有這個問題嗎?」我家的確沒有;他很訝異。「你有什麼法寶呢?」我回答說:「我講床邊故事哄小孩入睡!」他更驚訝了,「什麼時代了,還講床邊故事。乾脆唱搖籃曲算了,況且你的孩子也不小了!」沒錯,但只要是小孩子應該都愛聽床邊故事吧!小朋友經過一天的活動,睡前腦子紛亂,想東想西,不易入睡,如果在睡前說故事可以讓他們的思緒逐漸沈澱而趨於平靜,容易進入夢鄉。床邊故事的種類繁多,古今中外皆可,像《三隻小豬》、《小紅帽》、《西遊記》……說床邊故事的小訣竅是「家長講,小孩聽」,如果家長講床邊故事的同時又迫使孩子去思考情節,甚至逼他回答問題,等於強迫孩子的腦子持續想事情而無法平靜,那麼就算他躺半小時也睡不著;雖然不讓他一直插話,但是小朋友在聽故事時也還是會問「接下來呢?小紅帽怎麼了?外婆怎麼了?大野狼怎麼了?然後呢?然後呢?」這時候家長要告訴小朋友不要急,慢慢來……當你發現他越問聲音越小,問的間隔也越來越長,表示他已經快進入睡眠狀態,你只要再加把勁耐心地繼續講幾分鐘,放慢語氣地講,很快地他就睡著了,甚至有時還會說夢話問你「後來怎麼了……」朋友問我是否每天都講床邊故事。「幾乎每天,只要有時間,有靈感,我就會講。」我這樣回答。他聽了搖搖頭,一來佩服我的能耐,二來表明自己做不到;因為他們兩夫妻都忙,怎麼可能每天為孩子講床邊故事呢?「更何況我不是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其實我們兩夫妻也都上班,但我以一個當老爸的身分,把講床邊故事當作我的家庭作業。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歷經不同階段的角色轉換,從男孩轉成男人再變成爸爸,每個階段都被賦予不同的角色扮演與任務。我以前也不會講故事,但有個電視廣告深深地打動我,「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當爸爸的。」我也是當上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怎樣作爸爸的。當上爸爸後,發現孩子願意聽我講故事的時候,便欣然接受當床邊故事的主講者。目前我家儼然有一個時間表——睡覺時間一到,就把明天上學的書包先準備好,然後刷牙、上床,爸爸我就會登場講睡前故事。為了讓孩子有參與感,每一個故事開始,我會先問:「小朋友,你們今天要聽什麼故事?」在故事開始之初,我會依孩子的期待設定一個場景,例如「時間」,問他們希望是古代、現代還是未來;又如「地點」,是森林、草原、海洋還是外太空;「主角」是人類或動物;人物是大人或小孩,男生或女生;動物是何種動物,是大象、獅子或老虎等等,性別是雄性或雌性;個性是勇敢或膽小;外表是可愛的,帥的,還是醜的……我的經驗是,小孩最喜歡的主角是動物,但動物有很多種,我會繼續問他們喜歡哪一類或是哪一種動物,這時我會加入國中生物課本的一些知識(例如生物的分類有界、門、綱、目、科、屬、種,以老虎為例:老虎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貓科、虎屬,下有華南虎種、孟加拉虎種……),最後我會問故事的結局希望是悲劇結束還是喜劇收場,以上元素設定完成,我會加上一些冒險性和趣味性的情節,加上自己的胡思亂想組織成一個床邊故事。

哄孩子睡覺的法寶(下)

我講的床邊故事習慣結合最近的電影主題,尤其是以「迪士尼電影動畫」作為題材。我記得當《馬達加斯加》這部有關動物園動物的電影上映時,我講的床邊故事就跟動物有關。有人問我為什麼有這麼多題材可以用來講故事,「靈感是從哪裡來的?」這可能跟我從高中開始,長時間大量閱讀書籍或是欣賞電視影集和電影有關,所以我講故事時常會利用這些素材,偶有靈光一現或天外飛來一筆之作,連自己都會覺得很好笑。講床邊故事的時間不宜過長,十五分鐘左右較為恰當,但不要超過半小時,我會先說明,「不要擔心今天故事聽得不夠長,不過癮,明天保證一定會繼續下去,」有時一個故事要說五、六天才說得完。家長要注意,也不要把點心變成正餐,萬一把床邊故事講得太刺激或太可怕或是太久,孩子可能因此睡不著,所以教育專家提醒家長,不要讓孩子在睡前一小時做太興奮的活動,就是這個緣故。我的兩個孩子目前一個小六要升國一,一個小四要升小五,我講床邊故事已有一段時間。每天講床邊故事之前,我會先問他們前幾晚的內容,請小朋友先把「前情提要」「大略」講一遍給我聽;於是孩子就必須把前幾集的床邊故事經過自己的回想、消化、吸收後再講出來,等我聽完再接下去延續今天的故事情節。當兩個孩子一起敘述前情提要時,總會出現一些有趣的現象,「你漏講一段話了啦!」或是「你講錯了啦!」或者另一個人插話補充某個情節,聽他們彼此互相吐槽對方或補強自己所吸收的部分,把前幾集的故事拼湊得更完整;而我也可以從中了解這兩個孩子的專注力和吸收程度。另外,孩子在敘述的過程中會將故事做章節段落的分析,讓一個故事按照小朋友自己的認同度和合理性來解釋,同時也考驗著孩子的記憶力和表達力,進而訓練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久而久之,他們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以及作文寫作能力都會進步。有些家長會擔心自己的故事講不好,其實這是多慮的,因為在小朋友的心目中,爸爸媽媽都是最棒的人;即使大人的故事說得不是很好,請放心,沒有孩子會吐槽的。一開始爸媽可以照著市面上的故事書念給小朋友聽,但不用一字一句照著書念,適時加入自己的用字,再配合書中的氣氛,加上抑揚頓挫的語調,有喜有悲的戲劇效果,加上自製的特殊音效,小朋友一定會很喜歡的。有些家長不習慣講故事或者害怕說不好,會在睡前拿一本故事書給孩子自己看,我比較不贊成。這樣一來除了失去親子的互動之外,大人不知道孩子從故事中得到什麼。此外,我也希望藉床邊故事傳達我的觀念,這算是一種「置入性傳播」,因為孩子現在的人格發展還沒有成型,就像是一塊軟軟的黏土,但看父母怎麼捏塑,未來他們就可能發展成什麼成品,而且這是培養親子關係最好的時候,同時人格成長過程中需要的重要元素,例如邏輯、思考、價值觀、判斷力、人性……等等,可藉此機會傳輸正確的觀念給他們。這是當父母教育小孩的重要機會,值得家長好好把握。曾有家長問我床邊故事要講到孩子幾歲為止,一般孩子在幼稚園和小一到小三階段跟家長的關係比較親,小四到小六和國中以後的大孩子比較重視朋友,「同儕效應」遠大於父母教導;就我而言,只要孩子不排斥,我願意一直講下去。一旦養成講床邊故事的習慣,相對的也帶動孩子在家裡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時間一到,孩子就會自動上床,因為身體生理時鐘已經調整配合,生理作息過程就自動進入睡眠狀態,如此一來,孩子也就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家教老師(上)

「不愛念書」跟「成績不好」像是「連體嬰」,一般父母通常會把兩者畫上等號,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弄得緊張都跟孩子的功課有關。有解套的方法嗎?家長最常用的方法是找家教老師或把孩子送到補習班,這些方式的確可以馬上提高孩子的分數,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果家長自己當孩子的家教老師,結果會不會更好呢?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會太在意他們學校考試得幾分,但在意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實際吸收了多少知識。我參與學校活動時,常和其他家長討論到教育的問題,有一次我提到某個數學單元議題,有位家長馬上說:「喔,這個很難!」我從這句話大概可以了解,「這家長平常有關心孩子的學習」;但同樣的問題另一個家長卻反問,「咦,小四數學有教這東西嗎?」我猜這家長並不了解孩子的功課。果不其然,他把孩子的功課都交給家教負責。由於有家教的協助,他兒子的成績還能維持前十名。因為家教老師會教他應付學校考試的方法,間接的顯示在分數上的進步,所以這位家長很滿意成績,更加肯定請家教是有效的;但孩子學習的過程和情況家長並不了解,家長只在意考試分數和班上排名。我從高三開始當家教,一直教到大四。但我很少教一個學生家教時間超過一年的,因為在教學前我會先跟家長溝通,「我主要是教導孩子如何提升念書的興趣。」一年後,如果他對念書沒產生興趣,只是考出好看的分數,那不是我的本意,表示我這家教是失敗的;如果成功了,表示他會喜歡念書,也會自己念書,那我的任務也完成了。我還會跟家長要求,先不要管孩子這次考試的分數,請給一段時間看他念書態度的改變,看下一次的考試成績,再決定要不要讓我繼續教下去。我當家教時都按部就班來,不會超前學校的進度教老師還沒教的部分。一開始我都是問,「你哪裡不會?」如果他不知怎麼回答,我會看他的作業本,了解他哪裡寫錯,這樣的學生大部分是基礎沒打好,我得先從課本與練習題中發掘問題再對症下藥。在他弄懂基礎理論後,我會把題目做一些小變化和衍生,請他作答,如果他能舉一反三,表示對這單元真的融會貫通了。在我的經驗裡,通常國三的孩子數學出問題得重教國一、國二的課程,國一的問題可能是小六小五的底子不好。這些都需要時間補強。但很多家長請家教是用來提高分數的,希望家教是速成班,讓孩子一下子變得很會考試,這是不對的觀念。其實我也有這個能力符合家長的要求,很快讓孩子展現好成績,因為我高中念第三類組(理、工、農、醫),國中的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我都駕輕就熟,一點都難不倒我;我知道什麼是重點,什麼是必考題,我有把握在下一次考試讓孩子得到高分,但這種方法無法持久,也無法激起孩子念書的興趣。「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是不會好的。我要的過程是扎實的,這也需要一段時間,而不是為了快速得到好的考試成績以搏得家長的喜悅與信任。其實孩子聰不聰明一看就知道,認不認真也看得出來。如果他很聰明而不認真,也有一定的分數,但是起伏很大;如果天資不夠卻很認真,這時最需要的是「會教方法的老師」。每個孩子都有他的資質,一種教學方法是無法教會所有學生的,學校老師只要有一、兩招教學法就可以教導百分之七、八十的學生,這一、兩招是一般實用的教法;但其他百分之二、三十不開竅的學生要使用第三或第四招。如果學校老師沒有多餘的本領和時間,這百分之二、三十的學生可能就被放棄了,而真正能夠因材施教的老師就應該設法去教這些「想念書」,也「很認真」卻「沒有開竅」的這群少數學生。我當家教最喜歡也最常遇到的就是那百分之二、三十不開竅的學生。他們也曾遇到過不錯的家教老師,也曾試圖用第三、第四招的教學方法;無奈有些學生需要的是更高明的第五或第六招,稍優的家教老師教他也不會,這時家長只好付出更多的錢另請高明,條件也變得更嚴格。例如必須台大或師大本科系(數學系、英文系)的在學生;再不行就規定必須是醫學系的,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從最初一小時兩百五十元的家教費最後升到一小時一千塊,在這一小時一千塊的家教中,我不是只把功課差的孩子教到功課好,而是教他們喜歡念書,這才是我當家教的最大樂趣。其中有一些讓我印象深刻的特殊學生。例如某個孩子高中二年級功課很好,家長請我當家教的原因竟是希望我能說服他的孩子參加第三類組(考醫學系),希望藉由我這個醫學系的學生告訴他念醫學系的好處進而誘導他念醫學系;但孩子本身意願不強,我第一次見面就跟這孩子懇談,談了近兩個小時後我跟這家長報告,「你的孩子不適合,也不願意念醫學系,請你不要逼他,逼他是沒有用的。」我講完之後就離開了,當然也沒繼續教。最近有一則有關大學指定考試分發志願的社會新聞,孩子不願依父母的想法念醫學系,自己想念藥學系,結果家長執意要孩子念醫學系,事件報導說小孩竟然當著母親面前跳樓,不知事件的最後結局是孩子聽從大人,還是大人讓孩子去念他喜歡的科系!在這種事件中,有人會持續追蹤嗎?還是曇花一現,直到明年又出現另一類似事件才有人注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家教老師(下)

另一個個案是一個國三的女生,我只教半學期且只教數學,一個禮拜一次,時間是星期天早上九點教到中午十二點。我每次去上課,那女孩就丟出一堆她不會的數學題目要我幫忙解決,小女生很聰明,數學本來就很強,會主動念書,只要幫她解難題就好,所以我大多數時間不是鑽研難題,而是教她分析題目,教她分配時間解題與考試中如何解題,否則很多優秀的學生在大考(指定考試)時會陰溝裡翻船。在這三個小時中,我要解題、要教學、要延伸考題,很花腦筋;但過了幾年後她卻主動找我,她先考上中山女中,後來考上醫學系進而成為我的學妹,原來我的教學行為和表現在當時深深的影響著她,使她願意將來跟我一樣從事醫學工作,原來身教的影響竟是如此深遠。這兩個案例是強烈的對比,一個是父親要孩子當醫生,但孩子性向不合;另一個是本來沒有想要當醫生,因為找到我這個醫學系的家教而決定念醫科,所以要改變一個人不是用嘴巴說說,而是必須用實際行為來影響。很多家長都會把希望寄託在家教老師身上,但家教老師畢竟不完全了解孩子,他得試很多方法才知道哪一種方法適合你家的孩子。「誰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當然是「父母」,所以我認為「父母才是孩子最適合的家教老師」。因為學校老師必須面對三十幾個學生,還得試著用不同方法;但家長只要面對一個孩子,一定比老師還知道哪一種方法對自己孩子有用。家長除了比學校老師或是家教老師更適合協助自己孩子尋找方法之外,更大的功用是培養孩子念書的興趣,因為念書的興趣沒有在小時候養成,到了念國中、高中會變得非常辛苦;因為一到高中階段,要念的課程很多,方法不對就會事倍功半。當然,如果每過了一個時期他就開一次竅,懂得改變自己念書的方法,從學習中改變並且進步,他就有可能成功,但重點仍在於先要有喜歡念書的信念和興趣才行。如果孩子真的沒有興趣念書,成績也不好,沒關係,讓他發展一樣自已傑出的部分,例如體育、勞作、美術……等等,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和成就感,譬如他功課不好但籃球打得很好,足球踢得很好,父母可以在這方面讚美孩子籃球、足球優異的表現,不要讓孩子覺得一無是處;當他在某方面做得特別好時,家長可以在這方面繼續挖掘孩子的特質,開發他的潛能,鼓勵他持續做,在這方面一直努力,很有機會成功。另外,家長也可以用另類思考的方式來鼓勵孩子,例如跟他說,為什麼你籃球打得好,因為你喜歡,也懂得技巧,又持續的自我練習,你可以用打籃球的態度和方法來念書啊,這是心態的問題,也是「方法論」的應用。還有些孩子喜歡玩玩具,玩電動,玩得非常專注,也非常厲害;這表示他可以專心做一件事,如果把這種專心轉移到課業上,也有可能成功。我喜歡參與孩子的事情,因為參與過程中孩子對你會有認同感,他才不會說「我講的你又聽不懂,這個你也不會,那個你不知道」。因為你有參與,所以孩子講的你都聽得懂,親子關係沒有障礙,接下來你的建議孩子才會容易接受。我認為天底下沒有真正笨的小孩,只有沒有讓笨孩子開竅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找不到孩子念書的竅門,是因為做父母的念書方法也不好。我曾被一個只有高職畢業的朋友吐槽,「我以前功課就爛,自己本來就不會念書了,當然也不會教孩子啊!」當時我給的建議是,「你不妨出高價找一個很好的家教老師。」因為他家有錢,所以我才這麼說。結果他找了一個價碼很高的家教老師,以為錢出得多孩子的成績會比較有起色,沒想到請家教後的第一次考試,成績卻只有四十分,以後幾次成績也沒有改善,他只好承認,「如果是這樣的分數,我乾脆自己來教就好啦!」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終於認同我的觀念了。一般父母根本不採信我的理論,這下機會來了,我馬上呼應他,「你看吧,我說的沒錯吧,父母適合當自己孩子的家教吧!」在他認同之後,我再加把勁說了一段過去當家教的經歷,對方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老闆,他覺得自己的時間很寶貴,也願意為孩子付出時薪五百元的家教鐘點費,但我發現他跟孩子的互動很生疏,於是我建議他,可否試著每天挪出半小時看看孩子的功課,因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來自父母的關懷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不要以為可以用金錢假手於他人,家長自己主動解決問題,孩子也會以好成績來回報你的。」果真聽了我的話,效果也很不錯呢!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