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惰——学生落后的唯一根源

 孤帆悠悠 2013-01-15

我们历次考试总结大会,不管是哪一次,哪个级别的考试总结,都会着重分析学生考试成绩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哪怕某班或者某生是年级第一名,其成绩也只能说是不理想。总分100分或120分,班级平均不到60分,甚至是50分,就算其是年级第一,也没什么值得炫耀或称赞的。过分的称赞只会使老师或学生变成井底之蛙!

我们在分析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时,无一例外的把学生程度差、底子薄、懒惰、厌学放在首位!我们可怜的学生几十年来一直背着黑锅、蒙受着冤屈。殊不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直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失职开脱!我认为,师惰是学生落后的唯一根源!

“教不严,师之惰”,学生为什么懒惰,厌学?归根结底缘于教师的惰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做到身体力行,以人育人。

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讲文明、有礼貌等等,但在教师对学生有所要求的同时,学生对老师也有所期望,那就是严谨,认真,有学问,有修养,热爱学生,业务水平高,课上得好,尊重学生,处事公正等等。也就是说,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互相配合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为人师,身正为范。

在低年级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因此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生的,尤其是教师不良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无法挽回。如果一个教师上课迟到早退,或不认真备课、随便应付,或对学生不管不问,或说话消极、不负责任,或上课时接听、拨打手机,或不批改作业,那么这样的教师怎么能让学生喜欢?怎么能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榜样?怎么能教书育人?其教育出来的学生怎能不懒惰与厌学?

学生的程度差、底子薄是可以改变的。其实它不一定需要教师有多高的教育艺术,会使用多先进的教育手段,懂得多时尚的教育理念;它不一定需要教师能口吐莲花、能旁征博引;它甚至不需要教师课后补课、节假家教。它只需要教师做到一个“勤”字即可。即使用最常规老土办法也能奏效!美国励志大片《阿甘正传》想必很多人都欣赏过,主人公阿甘并没有多高的智慧,但他做什么是都能成功:参加越战能获得勋章,打乒乓球能成为国手,捕虾能成为富翁,就算是莫名其妙的跑步也能从美国东海岸跑到西海岸,途中还创造了几个知名品牌!他靠的什么?就是最笨的办法和最勤快、最执着的方式。

我们采取的任何改变学生的措施都是“磨”老师自己。有些“惰”师为图自己轻松,备课随便下载一些教案和课件;作业量少质差;只有教学过程,没有落实环节……要知道,即使是做好这些常规工作,也是要花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的,这对教师是一大考验。

一“磨”——课前准备

要备好一节课,要备得精彩,首先教师要精读精研教材,细细品读,深刻研究、深入挖掘。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如何将重点精炼化,难点简单化;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该选取一些什么样的例题来示范;某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语言教授;如可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如何教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课中该补充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等等,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去思考的。

其次,教案的撰写。很多教师忽视教案的撰写,有人认为制作了课件就可以不必撰写教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想法、脑海中的教学过程成文,这就是教案。如果仅仅是作为一种思维存在脑中,那是杂乱无章的,并且,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卡壳的时候。将思维成文的过程实际是再次整理和修改的过程,因此需重视。

第三,教师要查找很多资料,要博采众长。任何一个教师仅靠一己之力是很难将课备得完美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利用他人的教师就是好教师,但完全依靠他人的教师是愚蠢的教师。要以崇拜的心看他人的成果,不可嫉妒别人比自己好,有些教师从不听别人的课,阅读别人的教案,研究别人的课件,那是懒惰+嫉妒!

第四,辅助教学的准备。为了更好的上好一堂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采取一些辅助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这又需要花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比如,制做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课件比备好一节课更难。各种教具的制作,实验器材的准备,学案的编写等等都要花大量时间去精心准备。

如果一个教师懒惰,那么他还没进课堂,就已经失败了,他的学生已经落后了!

二“磨”——45分钟表演

一个老师的表演功夫是吸引学生的关键,45分钟能否出效益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要非常熟悉,从教材、体系到知识点等都必须了解、掌握,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深入浅出,难易恰当,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回答能及时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

其次,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来讲,怎么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自主地学习。相反,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机、缺乏活力的。因此,能否掌握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参加的课程实验,在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

第三,要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能在游刃有余,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教师的表达能力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靠积累,要靠不断学习、反思和探索,这又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课后落实

如果课前与课中没抓好,还有挽救的余地,那就是课后的落实。课后落实不是无关紧要的“牛尾巴”,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我校戴红仙老师的教学效果好,我认为她的课后落实是很突出的。

首先,作业的布置与批阅。作业是落实知识、检测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情况的重要手段。但不能以量取胜,要做的量宜质优,这就需要教师从大量的习题中去甄别筛选,什么题目给什么层次的学生练习,什么样的题检测什么知识的落实等等,一般情况下,要选好习题,教师光靠目测是不行的,必须亲自做大量的练习。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才能区分习题的难度,才能有层次的布置作业。有时候,还需要教师自己命题,(这里的“自己命题”不是像制考试试卷一样的 “剪刀+浆糊”式的命题。)自己设计题目。作业批阅要精细,发现问题须及时纠正。

其次,课前三分钟检测。课前就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单检测,也是在抓教学的落实,对于检测不能通过的学生,采取的任何措施都要花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第三,背诵过关。也许很多教师对背诵过关会嗤之以鼻,认为那是私塾老先生用的办法,如今再搬出来实在与新课程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可我不这样认为,背诵过关犹如美酒,越老越醇。清末民初,中国那位学贯中西的怪才、北大教授——辜鸿铭先生,其人精通九种语言。他当初学习英国文学等西方文化用的办法就一个——背诵。莎翁的37部戏剧被他背了下来,用时仅仅几个月!我曾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凭什么考上北大》,作者是北大的一个叫戴舒婷的女学生。她所就读的中学是一所三流普高,她的上届学生文科仅3人上线,而且这3人均为复读生。高一高二被她虚度,一度成为老师眼中的差生。然而就这样一位差生,仅用高三一年的时间居然考上北大,创造了其母校教育的奇迹,也创造了当地教育的一个奇迹!她的办法是什么?背诵!高中阶段5本历史教科书,被她背了整整6!6遍是什么概念?它不是看6遍,即便是认真看6遍,也需要月余时间啊。因此,抓学生背诵过关,仍是落实教学的好办法,也是最花时间的好办法。

不管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要做好常规,使学生提高,就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勤快!我们经常说,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我们又扪心自问,我们自己还有原来的教师那样勤快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