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自由谈第620期】--2013 01.15
导语:一场雾霾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上个周末,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甚至有网民调侃:现在连喝西北风都要中毒了。在“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下,何时才能拨开迷雾见青天?

【凤凰自由谈第620期】--2013 01.15 导语:一场雾霾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上个周末,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甚至有网民调侃:现在连喝西北风都要中毒了。在“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下,何时才能拨开迷雾见青天? ![]() 无论是根据中国环保部的官方数据还是美国大使馆发表的数据,这都是北京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北京空气污染令世界吃惊,每个人都生活在“毒气”中在最近一周,北京出现了一年来最严重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为“极重污染”或“危险”级别。有毒空气遮蔽了阳光,将能见度降至200米,并让北京2000万居民透不过气来。有的居民在呼吸后紧锁眉头;有的说空气中弥漫着烧轮胎、工业清洁剂和汽车尾气的味道;有的则抱怨空气中的污染物刺痛了眼睛。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的一家医院,整个周末,呼吸科都人满为患,即便这家医院去年将呼吸科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根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数据显示,自1月12日以来,北京西直门北、南三环、奥体中心等监测点PM2.5实时浓度突破900微克/立方米,西直门北交通污染监测点最高达993微克/立方米。 研究证实“空气污染致死”,中国每年或“早死”35万至40万人呼吸本身不能杀死人,但污染严重的空气有时可以。根据财新《新世纪》周刊报道,早在2007年,世界银行和当时的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共同进行了一项研究,形成的结论之一是:以PM10为指标衡量的空气污染,每年在中国导致35万至40万人“早死”。 2012年12月18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 ![]() ![]() 无论是根据中国环保部的官方数据还是美国大使馆发表的数据,这都是北京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由于工业化迅速、依赖煤电、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以及漠视环保法律,空气污染成为中国的一个严重问题。 自身排放的有害物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大城市,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建筑施工、冬季取暖烧煤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难以扩散,导致空气质量显著下降。这几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是首要污染物。 机动车为北京和京津冀主要城市的最主要污染源,其中私家小汽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次为工业源,主要为冶金、窑炉、化工、制造和电子工业等;其三为热力发电场;其四为居民源,包括餐饮、建筑装修,等等。上述污染源的存在和排放,正是京津冀这次严重灰霾污染发生发展主观原因(内因),如果区域人为排放污染源不是如此强烈,天气过程再怎么变化也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大气污染。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加剧了雾霾天气极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是本次大面积灰霾污染形成的客观原因。 中国华北、山东及河南等地受低压辐合或均压场影响,天气系统较弱,近地面大气非常稳定,风速小,以弱偏南风为主,严重阻碍了空气的水平流通。 空气湿度大(如1月11日夜间空气相对湿度最大值为85%,通常只有20%-30%),逆温层厚,进一步阻碍了空气垂直方向的对流输送,混合层高度低;空气大气污染物容量急剧减小,污染物“横竖”都出不去,导致了局地和区域污染物的迅速积累,造成空气污染严重。 具体到北京而言,北京周边存在着污染大户。比如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如果不能和这些传统污染省份联动起来,北京污染问题是一个死结。北京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原,一个偏南风,就可以让北京PM2.5数值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但一股西北风冷空气也容易让北京回归蓝天。它的地理条件就不利于污染扩散,再加上城市高楼林立,污染更难扩散。 ![]() ![]() 如果人为排放污染源不是如此强烈,天气过程再怎么变化也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大气污染。 治理污染不能再等了。《柳叶刀》周刊2012年12月发表的报告说,2010年全球死于空气污染者达到创纪录的320万人,是十年前的4倍,其中120万人来自东亚。 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足够重视空气污染这样一场波及全国的极端天气已构成名符其实的灾害,与此事实相背离的是,迄今为止,它所受到的关注与其灾害性无疑不相匹配。延续早先对北京PM 2.5话题的讨论,尽管其严重性一再被强调,舆论的批评,对空气质量的诉求彰显某种刻不容缓的态势,然而,无论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调整,还是政府的响应,在此期间都存在重视不足的问题。 去年多地颁布法规,禁止擅自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行为,其用意显而易见,即要排除不实信息带来社会恐慌,将信息发布的权力纳入政府一元,并重视政府的协调指挥。如果要让民众信任来自政府的信息,并习惯在灾害性天气应对过程求助于政府,这势必要以政府部门的应对能力和意愿作为支撑。此次雾霾天气对官方的应对体系是一次考验。 空气问题不能变成“公地悲剧”1月13日晚的《新闻联播》呼吁“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作为一种常识,“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当然没有错,对于空气污染,每个人都担着一份“原罪”,同时也理当担起一份责任。但是,要让空气更干净,与让公园更干净毕竟不是一回事,普通公众能够担起的责任,其实相当有限。 与其“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责任”地泛泛而谈,不如真正厘清雾霾天气背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PM2.5数据常态化公布了吗?政府部门将空气质量纳入政绩考核了吗?上马污染项目、削减公共绿地时考虑过雾霾天气吗?“公地悲剧”告诉我们,有一种虚泛的“共责任”,到最后其实是人人无责任;要“共责任”,就必须先厘清责任,并对失职者追问责任。 解决空气问题必须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国并不是第一个遭遇污染问题的国家,历史上,英国、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都曾经遭遇过严重的环境问题。不过,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的局面要更加复杂。当今中国的主要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甚至木柴和秸秆,这些复杂的原料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污染物,给治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中国庞大的人口和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也给污染治理带来了更多困难。 目前,中国市场上出售的燃油含硫量标准是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几十倍,不饱和烃的含量也比其他国家高,这样的燃油在燃烧过程中容易产生更多的超细粒子(纳米级粒子),粒径小于400纳米的超细粒子人的肉眼看不见,但当这些超细粒子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后,颗粒物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等就会吸收水分、膨胀开来,形成散射阳光、危害人们健康的大气灰霾,其本质就是悬浮在大气中的PM2.5细粒子。 在专家看来,这才是中国城市中PM2.5问题的“最根本的问题”。而在现有的控制策略中,雄心勃勃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将此列为治理方案的重点。 ![]() ![]() 《柳叶刀》周刊2012年12月发表的报告说,2010年全球死于空气污染者达到创纪录的320万人,是十年前的4倍,其中120万人来自东亚。 “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 浓雾中,是时候反思中国的发展方式最近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指引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推进,各类资源富集在若干地区,主要是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中,造成空前的人流向局部地区集中。经济活动增强之后,财富高度集聚,生活方式的变迁带来资源和能源的巨量消耗,各类废弃物包括废气的排放跟着水涨船高。近年来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和空气污染首要因素的PM2.5上升,就是这样形成的。 早先北京市环保局提供的数据表明,煤炭污染是北京PM 2.5的第二大污染源。石化能源造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借用《技术与文明》一书作者芒福德的话说便是,“一个地区一旦晴空万里,很可能就意味该地区工业不景气。”今天的中国,发展工业仍是头等重任,在环境保护日趋窘迫的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是国情所向,理应成为各方共识。 美丽中国不能在迷雾中前行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而“美丽中国”包含的概念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环境友好显然是最基础的条件之一。近年来,内陆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建设“美丽中国”显然应该不能忽视,甚至要十分重视这个方面。 过去20年,我们一直在讲“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最近几年,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污染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业已形成,再也没办法期待它的不到来或者无视。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重视并治理环境问题,因为“美丽中国”必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迷雾重重的中国。 ![]() ![]() 伦敦在20世纪上半期污染严重而被冠以“雾都”称号,也令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受尽折磨。但随后的反思与治理也为全球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样本。 面对雾霾,我们再也不能束手无策的等待北风救驾了,即使暂时吹走了污染,也吹不来一个“美丽中国”。 |
|
来自: qinhuanwei > 《时政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