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胆囊息肉
多发性胆囊息肉?想要了解多发性胆囊息肉,首先要认识胆囊。
胆囊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收集胆汁并有规律的将其排出的任务。其外形好像一个梨形的囊袋,悬挂在肝脏的下方。
了解胆囊之后,接下来过渡到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即是出现在胆囊内的突出或者隆起。
当人体为饮食所伤,或者情志失调,或者劳逸过度,又或者感受外邪,都可能会对胆囊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引发胆囊的囊腔内壁上长出赘生物,就形成了胆囊息肉。
那么,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专家解释说,所谓的多发性胆囊息肉,是胆囊息肉表现中的一种。
临床研究发现,不同的胆囊息肉,其大小不一,数量不等,性质不同。有的小如粟米,直径仅有1—2mm,有的大如桑椹,直径可达2cm以上;有的仅单独出现1个,有的则同时存在许多个。
于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胆囊息肉,专家们依据胆囊息肉存在的数量,将其简单划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
多发性胆囊息肉,即由此而来。
胆固醇息肉型多发性胆囊息肉
胆固醇息肉是血中胆固醇类脂质析出,然后被胆囊壁的组织细胞吞噬所致,可发生于胆囊的任何部位,以多发性为主,外观呈黄色分叶状,桑葚样。
这种多发性胆囊息肉由积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质脆蒂细,易与黏膜分离。
炎症性息肉型多发性胆囊息肉
炎症性息肉是由慢性胆囊炎等慢性炎症刺激而致,可单发,也可多发。
这种多发性胆囊息肉的直径一般在3—5mm之间,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黏膜相似或稍红。
腺瘤样增生型多发性胆囊息肉
腺瘤样增生是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壁肥厚性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在5mm左右。
局限型型多发性胆囊息肉
这种的多发性胆囊息肉,其胆囊底部呈锥帽状增厚状态。
节段型型多发性胆囊息肉
局部增厚的胆囊壁向囊腔内突出形成三角,呈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内腔狭窄,有时伴有结石,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广泛型型多发性胆囊息肉
胆囊壁呈广泛性的肥厚,内壁不平整,壁内可见扩张的罗-阿窦呈小囊状低回声区,上皮的增生在病变的中心最明显,周围的腺体常呈囊状扩张,并充满黏液,扩张的腺体内有钙质沉积。
大多数多发性胆囊息肉,直径都在3mm左右,以胆固醇息肉为多。医学界多将此类型的多发性胆囊息肉界定为假性息肉,一般只要定期检查,然后服用传统型汤剂进行调理即可。如内服护.胆.调.息.方:每日取1付,置于锅中,加水浸泡;先以大火煮至沸腾,再以小火慢煎。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而有些多发性胆囊息肉,则需通过手术进行切除,然后再服用护.胆.调.息.方等传统型汤剂进行调理。这一类的胆囊息肉,需要符合以下四种手术指证:
①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mm;
②胆囊息肉在短期内出现明显增大;
③胆囊息肉引起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并排除这些症状由其他疾病所致;
④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同时存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