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南沙研究成果成了周边国家的大馅饼

 闲之寻味 2013-01-16

    我们的南沙研究成果成了周边国家的大馅饼

撰文/单之蔷

 

我们的南沙研究成果成了周边国家的大馅饼 - 单之蔷 - 单之蔷的博客
如果在西沙洲建度假村,其吸引力不亚于马尔代夫

如果不标注地点,你是否会以为这里是马尔代夫、塞班、斐济等等那些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度假胜地?但这张照片拍自西沙群岛的西沙洲,布满乌云的天空、翡翠绿的海水和灰白的沙滩,如同3条颜色干净的彩带,将画面切分为3段。“西沙洲”的名字揭示了它的特征:一个白色的小沙洲。风浪不断将珊瑚打碎,再把它们掀到礁坪上,最终演变为这种白色的沙滩。而海水呈翡翠绿,则是因为水下有珊瑚礁的缘故。当摄影师第一次到这里时,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惊为仙境。两年前,曾有人在此建造小木屋,以便度假,但是这里台风太大,没多久就将小木屋掀翻了。摄影/马宏杰

 

 

    看着眼前40多本关于南沙的专著和论文集,看着从网上下载的一篇篇关于南沙的论文,看着刘南威先生的《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看着地理学界老前辈曾昭璇先生的《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看着上世纪80—90年代连续考察南沙群岛的那些科学家的呼吁:“南沙问题机不可失,90年代最关键,搞不好就完了”……

    还有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渔民的一本本《更路簿》(《更路簿》共有十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略有不同),这说明世世代代有多少渔民航行在海南岛与三沙之间的大海上。

    在潭门镇,眼里望着潭门港的一艘艘船只,耳边听着作家卢传福朗读苏德柳版的《更路簿》:“自大潭起……”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茫茫大海上,潭门镇渔民驾着一叶叶扁舟航行海上,风吹海立,浪打帆篷,他们靠着一只木罗盘,漫天寻星斗。但他们是不打鱼的渔民,因为他们从不撒网捕鱼,而是潜水进入珊瑚礁中捞海参、抓海螺。南海中那些星星点点散落在大海中的珊瑚礁,就是他们的劳作之所。他们为那些岛礁一一命名,并一一画出从潭门前往这些地方的路线。

    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南威先生致力于研究《更路簿》中的地名,他说我国渔民早在明清时就给西沙、南沙的绝大多数岛礁取了名字。可是清代有官员曾抱怨这些岛礁只有外国名字,而当国民党政府于1947年公布南海诸岛的地名时,很多地名也是从外国地图上音译过来的,因为这些官员不知道民间还有一本《更路簿》。

    从《更路簿》上随便撕下一页,都是南沙属于中国的铁证,可是为什么上世纪70年代以来,那些岛礁陆续被他国占据?

    ……

    越看这些资料越郁闷,也越理解那些为三沙慷慨陈词的人。想起一句话:“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以前一位研究历史地理的老先生每每谈起三沙就很激动,说话用词都很极端,他曾说:“如果不丢一兵一卒就丢了南沙,那是千古罪人。”那时不太理解老先生的情绪,但是当我开始研究三沙的资料时,也变得愤怒起来。这些资料里有一千条理由一万个证据可以证明南沙是我们的,我们却眼睁睁看着他国将一个个岛礁非法侵占。他们不说不闹,埋头大干,然后,一个个石油井架竖了起来,一口口油井喷出了石油。

我们的南沙研究成果成了周边国家的大馅饼 - 单之蔷 - 单之蔷的博客
这把大火已经燃烧了13年

我们前往南沙考察时,到处可以看到周边国家的油井高高耸立在海上。在一个马来西亚的石油钻井平台上,我们看到3根巨大的管子喷出的天然气在呼呼地燃烧,火焰燃烧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据一个马来西亚人说,这大火日夜不息,已经整整烧了13 年,不管多大的狂风暴雨,都吹不灭它。摄影/马宏杰

我们的南沙研究成果成了周边国家的大馅饼 - 单之蔷 - 单之蔷的博客

南海周边分布着众多沉积盆地,这些都是富含资源的天然聚宝盆。遗憾的是,除了中国实际控制的北部湾和珠江口盆地能为我国能源缺口贡献微薄之力外,南海南部大部分海区的油气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被周边国家开采而去。图中红色多边形标注的海区就是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通公司合作的“万安北-21”合同区块,经勘测,这一海区蕴藏着储量巨大的油气资源。

我们的南沙研究成果成了周边国家的大馅饼 - 单之蔷 - 单之蔷的博客

樊开意先生退休前是中海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的石油专家,作为中海油与美国克里斯通公司合作的“万安北-21”合同区块项目负责人之一,他对南沙海区石油资源了如指掌。在樊先生位于河北高碑店的家中,他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南海石油和“万安北-21”项目的来龙去脉。同时,他也向我感叹,自己付出大半辈子时间研究出的成果却不能为国家所用。摄影/王彤

 

 

    大概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这么多研究三沙的专著和文章。但是就像一个女人,天天研究丈夫的身高、肤色、喜好,丈夫却被一群小三抢走。她一边拿着结婚证到处向人证明:我才是他妻子,一边和小三们商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大概也没有人持续那么多年考察南沙(单是1984—1994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组织了300多位科学家连续考察南沙群岛,这考察至今未断),结果呢?

    有句话一下涌上心头:“百无一用是书生。”

    看着那些公开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感觉这些研究好像是为南海周边国家做的。对那些占据了南沙岛礁的国家来说,这些研究成果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我在一本名为《南沙群岛水道锚地与港口选址研究》的专著中,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扉页的右下角写着这样的字句:“不要传给外国人看,不要公开引用里面的地图。”这字句里透漏出的悲凉谁知?这些科学家把人生中最好的年华给了南沙群岛,他们的研究成果不能被我们自己利用,为了评职称等现实原因,只好公开发表,但又担心被周边国家看到、利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