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子午峪里的金仙观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相对于世俗社会的长安城而言,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便是世外桃源。西安城北枕龙首原,南望终南山。终南山拱卫着长安城,成为地理上的屏障。隋唐两代的文人墨客负笈千里,求取功名之余,面对着这高耸入云的山峰,总能生出些许感慨。人们常慕谢公情怀,好游山水,男子登高慨叹,览故都风华;女子亦多情吟咏,几至葬花之举。子午峪子午古道,在这条崎岖的山谷里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进子午峪三公里左右,一镇水“龙王庙”扼守在山涧弯道处,斑驳的石楣上依稀可见“掌握水所”字样。再望前行不远处,巨石石刻如从天降,但见巨石石刻左书“金仙观”三个红色大字,大气、飘逸,右边镌刻韩文“金仙观”为绿色,一红一绿相互映衬,对比自然。走到巨石的背后,“终南福地”四字遒劲有力。 子午峪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说起子午峪的历史,那可是颇有些来头。早在王莽时代,就在峪中开通了通蜀的道路,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曾经因为“皇后有子孙瑞”,开筑了由长安翻越秦岭通达汉中的子午道。子午道的开通,反映了当时神秘主义观念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唐时新罗人金可记)在子午峪中修炼崇道,南朝鲜人为追溯先祖,便捐资在此重修了“金仙观”。如今道观前馨香萦绕,善男信女,拱手作揖,祈求神灵的保佑。游客到此立刻被这肃穆的气氛感染,仿佛又回到了唐代那个佛道并举,以道为尊的时代。 抬头仰望,金仙观顶有奇峰矗立,笔直如削,单是仰望就令人双腿觳觫。峰顶有西汉时的古迹玄都坛。相传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西汉文帝时期,朝廷在子午谷利用自然山峰修建了一座祭祀天神的坛,名为玄都坛,同长安城北方渭北高原上的天齐祠共同构成都城的建筑基线,两个地点与长安城中心同处一条经线,据说至今分秒不差。 唐人崇道,道士隐居山中,高逸缥缈,隋唐以来的知识分子常慕此风,若是求取功名不成,就隐居终南,以求东山再起,因此有“终南捷径”的典故。诗圣杜甫曾于此寻觅隐居的高士,作《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和驴,踏着诗圣的后尘,也在玄都坛旁,鸟瞰山中的景色。 “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关中通蜀的道路有四条,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汉书》云:“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是穿越秦岭正南正北之道路,古代北方为子,南方为午,故名。 子五峪中的七里坪就有古栈道遗迹。李白 “地崩山摧壮士死,天梯石栈相勾连。”的诗句就是说的修栈道的壮烈情景。古书记载子午栈道“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写输渊,平阿淖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现在看来,只有悬崖峭壁上的栈孔尚能昭示出当时的险峻。可是兵家却往往愿意冒险于此道奇袭长安。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由子午道伐蜀,王肃疏云:“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悬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大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即由他率兵五千,走子午峪直取长安,而诸葛亮率大军走褒斜道与其会师。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他认为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而没有采用。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成,终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历史著名的桓温北伐也曾经过子午道,永和十年二月,公元354年,桓温率步骑4万攻前秦苻坚。凉州刺史司马勋出子午道,为另一路。等到军队到关中,当时居民,“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如今历史的烽火已然散去,现在看到的尽是青山绿水。古迹为子午峪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同时又凭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名扬天下的秦岭“子午古道”子午峪内《道教天下第一坛》简介。2011.1.29 |
名扬天下的秦岭“子午古道”子午峪内《金仙观》石刻以及金仙观雪景。2011.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