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方柏重急奇顽证治实录??(七)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沉疴痼疾,居然一矢中的——无汗身麻30年
诊断现场
陆某,男,70岁,初诊日期2006年5月8日。
身麻,无汗30年。
1976年夏,于不知不觉中出现双下肢发麻,初时不甚,仅偶有蚁行虫爬感,渐加频加重且上延至全身,毎日数作。轻时麻感阵阵,重时麻木肢重,状如脚穿沉重靴履,举步艰难。行走时下肢难于支撑,致头身前窜感。与此同时,发现项以下无汗。入某省医学院附院诊为神经官能症,住院治疗二月,无明显效果,复至邻省医科大学附院再次入院,亦无明显治疗效果。遍作相关检查,均未发现有价值之阳性结果,遂出院回本省求治于中医。
在先后延请的近十名中医中,有以气虚失运,中阳不振而用补气和中升阳汤者;有以血虚失濡而用四物汤加味者;有以气滞经闭而用羌活行痹汤者;有以死血顽痰,阻滞脉道而用大活洛丹者;有以气血亏虚,营卫俱弱,脉道空虚,无以营运而用十全大补汤者;更有以周围神经炎投用桃红四物汤加银花,蛇舌草类治疗者。并服用过不少单方,验方、中成药。然30年之求医问药,终无效果。两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浮肿,因当时从省外来川探親,于我处治疗水肿,服药数剂,肿即消退,但因故须急速返乡,故未及求治麻木无汗即中断治疗。此次双下肢浮肿甚剧,当地服药无效,于是想到两年前之疗效而专程来我处治疗。
刻诊:全身麻木,项以下无汗,身沉重而紧束,双下肢浮肿,行走时举步不利,头身前倾窜感。
脉迟细,舌苔白厚,体丰。
辨证论治
学生甲:这不仅是病程达30年之沉疴痼疾,而且是麻木、无汗、水肿三大主症相伴相纠之复杂证候。两次住院和久服各类中药无效,说明了其治疗难度。辨治思路,似不应步前述诸医之后尘,而应从三症之病因中寻求相因为患的病理关系,再从中找出其根本病机,以遣方治疗。这或许很困难,而舍此有何办法呢?
老师: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切入点。《内经》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难经???32难》云:“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卫。”是以麻木之病,未有不与营卫气血相关。而无汗一症,亦紧关乎营卫,故景岳云:“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可见,两症之因,皆系营卫。那么水肿一症呢,自然也与营卫密切相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一段经文,对此机理作了说明,其云:“寒气不足,则手足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营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它清楚地说明了阳气不通,阴气不流,营卫不利所引起“气分”病的多种临床见症。然气分病与水病又同出一源,只是一表现为肿,一表现为腹满胁鸣。而除条文已明确提到营卫不利可致“不仁”(即麻木重证)外,其肢冷、骨疼、恶寒与本例之长期无汗亦均为气血不足,营卫不利所导致的不同临床表现。可见本案主症虽有三,而其根则一。
学生乙:刚才分析的麻木,无汗与营卫紧密相关,容易理解。所论水之与气,同出一源,亦有唐宗海“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化于气,亦能病气”之说为据。但气水之病(如本例水肿)与营卫如何相关,我却百思不得其解。而不明白这点,则很难认可“症虽有三,其根则一”的辨证结论。
老师:这是一个非三言两句所能回答的问题,既然尖锐地提了出来,只得欲休还说了。先师江尔逊研究《伤寒论》时,曾提出过一个崭新的研究切入点,即阴阳营卫血气津液一体论。认为此八者间不仅关系紧密,甚至本质相同,故常可互称。并认为用这种“一体观”,能够揭示疾病演变规律和治疗机理。因而对调和营卫之祖方桂枝汤进行了深入研究,将仲景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演变的50个方,分为本方证,加减方证和类方证三大类,用“一体观”将之如线贯珠般地串接起来,并明确了气水不和即为类方证所主。江老认为,当营卫不和时,部分病人可受禀赋、宿疾、治疗等因素影响,演变成水气不和证。此类证候源于营卫不和,虽有病机演进和变异,而本质仍不离乎营卫(血气)。其中,有不同部位的阳伤饮停和营卫不和向气水不和转变的阶段过渡证,它们的治疗,均当以调和营卫血气为总原则。本例的水肿见症,正是这种阳伤饮停和营卫不和向气水不和转变所致。因而,治法自然可与其同时存在的麻木和无汗二症相同,于营卫中求之。
学生丙:通过这一剖析,对前面所列《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之“气病”,何以与水肿为同出一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用何方才能既观照到营卫,又能紧扣这“演进”和“变异”了的病机呢?
老师:我准备以黄芪桂枝汤五物汤为基本方的同时,加入附片、白术二药以力求“紧扣”。因为营卫不和演变为气水不和所导致的阳虚饮停可表现于不同部位,本例之下肢肿为肾阳受伤,当用真武汤,而营卫不和已转为水气不和后,则当遣用苓桂术甘汤,而二方均已含于我准备遣用的方中。故此二药的加入,非仅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用了两味药,而是合入了两个不同主证的方。其用亦非单纯著眼水肿,而是对营卫不利这一根本病机的针对。
诊断:1、麻木;2无汗症;3水肿。
先予防杞黄芪汤合鸡鸣散
黄芪30g  防杞10g  白术12g  苡仁30g
通草10g  紫苏12g  吴萸10g  木瓜10g
槟榔10g  桔梗12g  生姜15g  车前仁15g
大枣20g
水煎,日1剂,4剂
2006年5月15日二诊,上方服完两剂,水肿即明显消退,服完4剂水肿基本消散,行走较灵便。
续上方再服4剂。
2006年5月19日三诊。全身仍麻,皮肢感觉不灵,身仍无汗。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g  桂枝10g  白芍12g  炙草10g
茯苓20g  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20g
白术12g  乌稍蛇30g  苡仁30g  炮附片30g
7剂
2006年5月26日四诊。麻木大减,尤以左上肢减退明显,步履轻松,已能散步行走3小时。下肢微浮。苔黄厚,舌胖大。
上方加白寇10g、杏仁12g、法夏12g、通草10g。
2006年6月27日五诊。上方服20剂。现身麻基本止,胸背已有汗,身体轻松,紧束感消失。续上方20剂,嘱隔日1剂,以作巩固。
2006年8月21日六诊。上身已全部正常出汗,身麻仅右侧稍有感觉,双踝下午略有微肿。要求带药返乡。疏第三诊处方10剂。嘱慎风寒,勤活动,戒生冷,以杜复发。
病名    主症        辨证        治法        选方
麻木无汗水肿        全身麻木项以下无汗下肢浮肿        营卫俱虚
气血不足气水不和        调补营卫益气利水        黄芪桂枝五物汤
防杞黄芪汤鸡鸣散
思辨解惑
学生丙:本案治疗,因为抓住了气血不足,营卫不利这个总病机,故收一方以愈三证之效。《灵枢?本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虚弱肌肉失却温煦,皮肤失却充养,腠理失却开阖,故无汗,麻木之症得生。《灵枢?客邪篇》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故营气虚弱,人体失于濡养,亦导致无汗,麻木,而《灵枢?营卫生会篇》更进一步强调了“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营卫协调循环关系,一旦这种循行失调,首先见到的也是汗液改变(或多或无)及麻木不仁等一类症状,至于水肿是营卫不和演变成水气不和所致。因此,本例抓住营卫以治也就切中了病机之根本。但前两诊选方,似未本此。这是为什么?
老师:凡治疗病情复杂之慢性病,首当遵从标本原则。标本原则在《内经》里以六气标本,脏腑标本,病体标本和治疗标本等加以体现。而治疗标本,不仅有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提出的“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也有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的规定。为了让人明了,《素问?至真要大论》列举了临床大量病症加以示范。如“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病而生中满者,治其标。”这些精神对于本案治疗都有着具体的指导作用。因为本此精神即可认识到三症中水肿为标,故应先治水肿。选用防杞黄芪汤,乃因其能使“卫阳复振,驱湿下行”(尤在泾语)。而鸡鸣散长于温宣降浊,具有开上,导下,疏中作用,合而用之,能使因营卫不利致清浊混淆,郁而生聚之水于温宣疏导中祛之。可见,“治标”,不仅是对当前最主要最痛苦症状的消除,也是在为治本创造条件。
学生丙:我注意到病人治疗经历中,曾有医者按“气血亏虚,营卫俱弱,脉道空虚,无以营运”遣十全大补汤以治,但却并未生效。而辨为气血不足,营卫不利,遣黄芪桂枝五物汤后却收到如此快捷而全面的效果,是二者辨证看似相似,实有区别,还是所选方药作用有本质差异。
老师:二者均有。首先是营卫俱弱和营卫不利是有区别的,前者为纯虚,后者为虚而兼滞。第二是方药。十全大补汤系《医学发明》为虚劳咳嗽、遗精失血、妇女崩漏、经候不调等证所设的一个处方,其功效与本证显然大相径庭。而黄芪桂枝五物汤乃仲景为血痹,身体不仁所出的一张专方。血痹为身体有余于外,不足于内的人感受风邪,血行不畅,营卫滞涩所致,主要表现为麻木。该方虽药仅五味,而集温、行、补、调于一身。其温行正可疗营卫不利而致之滞,而其补调则可愈营卫不利之虚,对血痹具有十分准确的针对性。故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说:“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以行。”认为“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阳出而邪去。”故本例病人的病机不是脉道空虚,而是脉道阻滞。因此,那位医生在认识到营卫俱弱,亦即开始触摸到本质时,却缘这一差误被隔阻在了正确治疗的法门之外。
学生丁:这例病人的治疗,若加上带回10剂药继续服用的时间,疗程达四个多月。而仅前两诊使用了治“标”之方,治疗时间仅10天,后三个多月的时间57剂一方到底,竟然收到了“一石三鸟”之全面疗效。这显然是因于坚守了慢性病须“守方以治”的原则。而守方治法有效使用的前提,一须理清标本,二须对患者身上纷繁复杂的诸多(如属性矛盾或风马牛不及的)临床见症,从病机上作到总体把握。这样才能避免“执迷不悟”地守死方而治活病,进而也才能目的明确地守效方而剔病根。显然,这一治疗原则,对治疗临床顽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临床怎样才能用好“守方以治”这一治疗原则,却又非易事。有没有一些可资傚用的经验和方法呢?
老师:临床的复杂性,决定了这没有什么“规范”的现成方法。而《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似暗含了本法所要求的两点:平稳持续施用;针对根本病机。由此,我于临床在以下三种情况时,辄循“守方以治”的治法。
一为用某方对患者的复杂症状,尽管以表面上看,难于全面针对和关照,而用后症状却日渐减轻者。即所谓“效不更方”。至于其机理的认识,可在诊治过程中逐渐领悟。
二是对一些重症虚损或癥积肿块等,需渐生气血,填精充髓,或缓磨渐消者。即所谓“积渐以收功”。
三是病情太为复杂,治此症则有对彼症产生负面影响之虞,离开抓住根本病机则无法入手,而根本病机又系经年累月之痼疾者。即所谓“剔根本而萎枝蔓”。
当然,这不是什么指征或规定,仅是我临床的零星心得。提供给你们聊作参考吧。

 

多维思考,渐逼幽潜——前阴充气胀大
诊断现场
陈某,男,25岁,初诊日期:1988年9月13日。
阴茎胀大断续发作一年多。
去年5月4日正行房时受惊,数小时后开始出现阴茎前半段胀大,用手搓揉后渐消退,而次日又开始胀大,仍经搓揉消散。自此毎日必作,并渐加频,日达二三次。不仅如此,胀大从仅限前段延扩及全阴茎,发时整个阴茎貌似勃起而并不坚硬,揑之呈充气样,须久久揉揑方可慢慢消退。先后于某医科大学附院神经内科,泌尿科和生殖研究中心求治,或诊为“过敏”或诊为“神经官能症”,服药均无效果。随着时间迁移,胀大开始伴发阴茎疼痛,睾丸微胀,并逐步出现心烦、焦虑、纳差、早泄等症。今年以来,病情发展至阴茎日胀大三四次,发后萎软,小腹及睾丸均胀坠不适,嗳气频频,身沉倦怠,并呈阳萎趋势。发病以来,多次延请中医治疗,先后服药数十剂(药名不详),均不见效。
刻诊:阴茎不自主胀大,经揉揑可散,胀时轻微疼痛,日发三四次。小腹胀,睾丸坠胀,倦怠身沉,嗳气纳差,精神萎靡,情绪低沉。
脉弦缓,舌苔黄厚而腻。
辨证论治
老师:对于这类少见疾病,我们还是先行讨论一下,这不仅对活跃学术气氛启迪思维有好处,或许对其具体治疗,也会提供有效的方法。
学生甲:这真是一例怪证。按照“怪证多因痰作祟”的思路,考虑从祛痰的角度论治。其阴茎胀大而不坚,痛而不甚,可以排除火邪为患;日发数度,乃痰阻经络,经气流行不畅所致,而其通过揉揑可除,也为外力助经气以行的表现。因此,似可采用涤痰汤类治疗,待痰浊化运后,用六君子类调治收功。
学生乙:阴茎不自主胀大,虽不坚硬似也仍归于勃起。而无故勃起,当责之于相火旺。脉弦苔黄亦为其佐证。阴茎为足厥阴肝经所络,心为君火,肝寄相火,故泻肝则能息妄动之相火,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学生丙:气病及血,气郁血滞,此疾病发展之普遍规律。故我一直在考虑,本病是否为瘀阻经络,经气滞塞痹阻所致,因而主张用少腹逐瘀汤一试。
老师:这是一例暂无文献可资遣方借鉴的病症,就暂按泻肝以息相火的办法试投三剂,看看情况,再作调整。
予龙胆泻肝汤加味
胆草10g  栀子10g    黄芩10g  柴胡10g
生地20g  车前草20g  泽泻30g  木通10g
白芍15g  当归12g    黄柏12g  绿萼梅12g
三剂,水煎,日服一剂
9月15日刚一上班,患者即来就诊,我诧问,尚有一剂药未服完,当明日再诊。答曰:症状毫无减轻。且焦虑不安,频频询问,能不能治疗。
看来上方没有对证。乃一边安慰病人,劝其服完三剂明日再看。一边准备夜晚查书寻求治法。
9月16日患者应时而至,我已成竹在胸。
老师:大家前日的发言,观点明确,方论具体,能从不同侧面切入,很有独到见解。而似乎有一个通病,即程式化了一些,亦即联系病人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不夠。其实,按大家的水平,只需调整一下方法,作多种不同侧面的分析和综合思考,是会辨明其准确病机,从而进行正确选方的。当时我同意用前方治疗,也是犯了大家一样的通病。
本病为正常交媾突受惊恐而起。《素问?举痛论篇》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又说:“恐则气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皆涉及到气病,其症为阴茎气胀,而阴茎为肝经所络,肝在调气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在思路上是不是应从“气”的角度作些考虑。
其病之因,为突受惊恐,情志受伤。症状约为两大类:一是气郁,表现为阴茎气胀,腹胀睾坠,嗳气频频;一为湿阻,表现为倦怠身沉,舌苔厚腻。而其发作次数增多,纳食日减,乃因久治不效,思虑伤脾,亦即《灵枢?本神篇》所谓“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所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之诊为突受惊恐,气机逆乱,气郁湿阻之前阴充气证。
予四逆散合三仁汤加味
柴胡10g  白芍30g  枳实10g  炙草10g
白蒄10g  杏仁15g  苡仁30g  厚朴30g
法夏10g  通草10g  滑石30g  广藿梗12g
荔核10g  橘核10g
水煎,日服1剂。4剂。
1988年9月20日三诊,服完上方后阴茎胀大基本未再发生,小腹胀,睾丸坠胀痛大减,未再嗳气。舌苔变薄,口腻感减轻。
续予前方加绿萼梅10g、凌霄10g,4剂。
1988年10月7日因过食生冷致腹泻来诊。云前症二诊后俱已消失。
病名            主症        辨证            治法              选方
前阴充气胀大  阴茎胀痛腹胀身惊恐  伤气气郁湿阻行气化湿      四逆散三仁汤
思辨解惑
学生甲:刚才老师在肯定我们观点明确的同时,提出了程式化通病问题。我理解,就是虽能大胆地从不同侧面分析和认识疾病,但未能紧密联系具体情况,在分析中排除,在认识中进行多侧面思考。习惯于线性思维,满足于常规理论中兜转,易于被一些假象印定眼目,因而,有时连相对单纯(如本例)的病机都缺乏准确的把握能力。看了这例病人的治疗结果,我对此感觉尤为强烈。
老师:辨证论治是人所共知的临床原则,而在未全面掌握和研究整个情况时,仅凭某点进行线性对应,当然很难获得正确结论。本例因惊恐而起,这一重要因素首先被我们忽视了,而受惊当日即发病也非痰、瘀、相火妄动所能解释,因此那种脱离了病因和发病情况的论断,不会是总揽全局,综合思考,全面把握的准确分析结果,当然是片面的。因而其说理和认知方式只能是程式化的罗列。
学生乙:临床在遇到一些从未见过的怪病时,除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进行辨证论治外,还有哪些有效方法呢?
老师:这时要善于查书,从先贤实践经验中寻找辨治方法。当然,或许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记载,而绝对不乏有启迪意义之论说。以本例而论,起码我迄今未见到过完全相同的病案。而《证治准绳?前阴诸疾》篇中,开篇即提到“足厥阴之脉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突出了足厥阴肝经在前阴诸病辨治中的重要性。在“阴肿痛”节中明确提到“阴茎痛足厥阴经气滞”。紧接着在“阴缩阴纵”节中列举对前阴挺长不收等症的治疗。虽然证候不同,而其重视对肝气的疏调,是不是对本证辨治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呢?
不但如此,当今诸多杂志,亦不乏借鉴内容。仍以本案为例,一女孩骑车被撞坠桥,失去知觉,醒后头昏痛,胸闷,咽喉部阵发性颤动,毎分钟达170次,经治20余日,他症消失,唯咽震颤如前,舌根强硬。医者未沿外伤血瘀套法,而辨为跌坠惊恐,气机逆乱,化火生痰,上扰咽喉。治以调气解郁化痰之剂,一剂颤减,3剂消失。(见《浙江中医杂志》1992年第6期)。其撇开症状,追求病因而获效的辨证侧重点,是不是也对本案治疗大有启发意义呢?
任何人的实践面都是有限的,这种“临阵磨枪”因为具有强烈的饥渴性,很容易克服平日的审视疲劳和思维抗变性,从而有效地学习他人经验,扩大自己的间接实践面。不仅如此,由于是带着压力查阅,特容易触发联想和灵感,促进对问题的多维思考,从而使认识深入幽潜,逼近本质。这样,看似难于入手的病症,就会有了明确的治疗思路,甚至有时可收意想不到的一发即中之治疗效果。本例历经一年多的痛苦折磨,辗转医治无效,初诊时我们也误循门径,而径“临阵磨枪”后,一诊显效,仅两诊而痊愈,说明了日遇疑难,夜求方书的重要。
学生丙:刚才老师所讲,似乎说明,面对一些十分罕见的怪症,欲从文献与之完全相同的记载中求得治法,虽不可能,但从文献中获得启迪,通过联想,进而作出具体方药遣用,则是完全可能的。而这需要活跃的思维和类比的能力。本例能通过《证治准绳》治前阴诸疾总重肝气,杂志病案疗怪症独重病因获得启迪,从而找到正确的治法,就是这种能力的体现。由于这是临床为疑难所困时最可能取得茅塞顿开的门径,因而是我们所必修的题程。请老师再作一些讲解和经验介绍。
老师:这里所说的思维,其实是灵感。它的出现与人们对问题的长期探索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一种不一定但却常常跃入意识的使问题迎刃而解的思维方式。30多年前,我治疗一患儿,11岁。持续腹痛,阵阵加重两天,加重时手足绻曲来诊。患儿面色苍白,焦躁紧张,腹胀呕吐,腹泻之粪浆呈暗红色,散发出强烈之腐腥臭味。
该证集痛泻吐胀于一身,治疗颇感棘手,而四症俱急,不可有太多犹豫。先以祛邪化浊,降逆和中以治,俾浊祛而止泻痛,逆降而除呕胀。予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味,服一剂,了无寸效。乃按热毒之邪挟湿浊干胃袭肠以治,予黄连解毒汤合芍药甘草汤加砂仁、苍术、地榆、槐花以治。服完一剂亦全无效果,是儿接诊当晚,我即开始浏览医籍之论胃肠疾患者,当阅至肠痈时,不禁心中一震,患儿症虽复杂而最突出的是大便暗红腥腐,奇臭难闻,故这应该是本患的辨证着眼点。肠痈病位在肠,病理基础为湿热郁结,气阻热壅化瘀腐肠,与本患情况不是相近吗。所不同者,彼为湿热挟瘀腐肠管,此为湿热挟瘀伤肠络。故可借鉴肠痈泻热破瘀,通腑散结之治法。处以大黄牡丹皮汤加味:
大黄6g  丹皮10g  桃红10g  马齿苋30g
红藤30g  炙没药6g  地榆15g  广三七5g
银花10g  地丁草30g  甘草10g  败酱草30g
服完一剂,当晚痛泻均减,呕止,胀消。再服三剂,诸症消失。
此患之成功治疗,对我如何在临床解疑破难,起了很大的醒悟作用。后来我十分留意杂志上的类似报道。如治功能性不射精,并无专用方药,医者通过体健能性交,仅不能射精,乃精道不通,借鉴开关利而管道通的道理,寻找到了功擅开通九窍的麻黄,用之敷于脐中,直通任脉而使关开窍通,从而获效。此由症之特异而借类此所新发现之有效药(方)。又如据威灵仙能软化鱼骨得到启示,产生能软此坚必能化彼坚之联想,将之用以治疗肾结石,胆结石,果然获效。此由症之此效而借类比用以疗彼之新疾,凡此种种,均是研读时而获之新知。
这样,一个新的要求,即对自己提了出来。那就是在白日临床,夜间回忆思考,所谓“日间挥洒夜间思”的同时,还必须白日若遇疑难,夜必遍查方书,调激思维,于类比联想中求法求治。摆脱拘囿于某证之成法成方的僵化思维。多年来,深感此系治疗疑难病症的一种重要方法。

涎唾增多,其治不在凿分属涎属唾——唾涎沫
诊断现场
案一
何某,女,52岁,1992年8月5日初诊。
唾涎沫,舌痛2月余。今年5月下旬外出归来后初感口苦口腻,自认为热重,泡金银花、通大海服数日不效。此后发现唾沫增多,较稠浊,并见舌痛,口苦腻亦更见加重。于当地医院服消炎药和中药清胃散等不效,终日口中不断吐出涎唾。6月中旬专程前往某军区总医院,诊为湿热,先后使用龙胆泻肝汤、泻黄散、导赤散等均不效。后辗转于几所医院,中西医所用药物均大同小异,而毫无效果。患者忧郁而烦躁,更感终日难宁。因其女与笔者同在一个城市工作,遂将其母接来请余诊治。
刻诊:稠浊涎唾,频频吐出,口苦、口干、舌边尖痛,偶有牙龈出血,心烦焦虑。
脉缓,薄黄苔。
案二
王某,男,2岁,1990年7月26日初诊。
淌清涎一年半。
自半岁起口中常溢涎液,渐呈淌滴不断,无奈时只好用棉垫塞于项下,毎日置换二次。自汗,时哭闹不止,用热水帕烫敷脐腹则哭可立止。纳食吮乳均差,神情萎顿。曾延请数医,先后用六君子汤,清脾散等治疗近月不效。后一医生用益黄散合四君子汤,云10剂内必愈,而服用一月,仅精神稍好,余症同前。
刻诊:滴淌清涎、时哭叫、自汗、纳差、神疲。
辨证论治
学生甲:“唾涎沫”、“淌清涎”这是学术书面术语,我想患者来诊时的主述症状大概都是“清口水多”。而这种“多”,不仅《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明确有“脾为涎”、“肾为唾”的不同,且《金匮要略》中有着更为复杂的临床证治内容,说明它绝非是一个简单的症状。那么,象这两例久治不愈的病人,该如何辨证施治呢?
老师:欲正其本,须澄其源。我们还须先从提出这两个概念之经典著作中去探究。《素问?宣明五气篇》是旨在宣述和阐明人体生理病理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篇经文。其云:“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其本义是口为脾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足少阴肾经之脉循喉咙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穴,唾出于舌下,故唾为肾之液。显然这里是讲五液各与一脏密切相关,并未提涎与唾有质地或性状之别。后世著作,包括仲景在论述时都沿用了这个含义。那么,临床当如何对其加以把握和辨析呢?我认为首应通过相关脉证,判别其为何经疾患使然。亦即涎唾不必凿分,而其清稀稠浊却是辨识病属何经,为寒为热之重要依据。
例一
诊为脾胃湿热
予甘露饮加味
生地15g  熟地15g  茵陈20g  天冬10g
黄芩10g  柴胡10g  枇杷叶12g  胆草10g
麦冬12g  石斛10g  甘草10g    佩兰12g
藿梗12g  枳壳10g
水煎,日服1剂。2剂。
1992年8月6日二诊。昨日之药,尚有一剂未及服完,患者大喜过望提前来诊。进门即连连陈述:昨日之药熬好后仅服两次即感唾涎沫大减,服完三次后今日不仅唾涎全止,口苦及舌痛亦大减,要求再取药2剂带回家服,以巩固疗效,并请求给予处方,以防日后复发时用。
例二
诊为滞頣
予吴茱萸汤合五苓散加味
吴萸6g  党参10g  炙草6g  大枣10g
生姜6g  桂枝3g  茯苓10g 泽泻10g
猪苓6g  白术6g  黄芪15g  浮麦15g
益智6g
水煎,日服1剂。2剂。
1990年7月28日二诊。上方服完后流涎大减,已可不垫棉垫,仅隔时擦拭即可,自汗亦大减。今日进食增多,精神较好。未再哭闹。
续上方 2剂。
1990年7月30日三诊。诸症消失。患儿精神活跃,自行索食。
以六君子汤加山药、芡实等5剂,以作巩固。
病名      主症          辨证              治法                    选方
唾涎 唾涎浊沫清涎淌滴 脾胃湿热脾胃虚寒  清利脾胃温中化气  甘露饮吴茱萸汤五苓散
思辨解惑
学生甲:同为涎唾多,而两例的治疗却是寒温迥异。通过前论我们已知道涎唾虽不必凿分(文献和临床其实早已混淆或互称),然其清稀稠浊却对辨识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此二例一属脾胃湿热,一属脾胃虚寒,因而治法不同,这能够理解。而我不甚明白的是,例一遍服祛湿热方,例二久服益黄散类,按说均辨证无误,治法正确,为何却久治不效呢?
老师:这里涉及辨证和选方两方面的问题。例一辨为湿热,辨证不错,但何经湿热,医者未云。而我们从其选方中可以看出,用龙胆泻肝汤时必考虑为肝胆湿热;用导赤散时必考虑为心经火热;而仅一泻黄散针对脾胃,却缘著眼于脾胃伏火而仍偏离了脾胃湿热。例二从前医用方情况看,亦曾考虑脾胃虚寒,然却怱视了病机已演进。这样,例一失之于辨证最后落脚点的偏差,而例二则失之于认识的表浅。
学生乙:请具体讲讲。
老师:例一湿热症象明确,而为何屡治不效,估计前医一是据口苦而著眼于肝胆,二是因舌痛而归咎于心经。然未深辨口苦但无胁胀易怒,舌痛但无舌红溲赤。并忽视了涎属脾,浊为热,以及龈出血等均为脾胃之热确证等一系列重要辨证因素。因而,在误将脾胃湿热作肝胆湿热论治的同时,又将舌居口中,不仅受脾胃经湿热长期熏蒸,且因终日频频吐唾之超常活动而致之舌痛,误作心经实热诊治。忽视了湿热蕴结脾胃,持续上蒸的真正病机。例二清涎淌滴不止,哭闹腹痛,病已由脾胃虚寒发展到了脾虚不能制水,气虚不能化水之脾病及肾,气病及水阶段,此时单纯以温补脾胃治疗显然已无济于事。而遣用吴茱萸汤,不仅《伤寒论》明确其主症之一即是“干呕、吐涎沫”,而且该方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寒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调和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内台方议》),因而,既对本案症状具针对性,又切合其病机。在与化气利水之五苓散合用后,共图脾肾兼治,化气行水之功。
学生丙:我们知道,唾涎沫不是一个一般的症状,上述两例的治疗也仅言其大概。因为单《金匮要略》里即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痰饮咳嗽”、“五脏风寒积聚”、“水气病”、“呕吐哕下利”、“妇人杂病”和“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等8篇16个条文和4个附方中提到。足见其涉及面甚广,是多种疾病都可发生的一个症状。是这样吗?
老师:不仅是这样,它还有一个特点,即虽在多种病证中作为一个症状存在,但很多时候,却因其使病人感到痛苦,而成为患者前来就诊的直接原因。因而,常常变成了临床诊治时的“主症”。如1998年春治一男青年。因白日工作劳累,夜间打麻将至深夜,而后再去加餐痛饮。如是数月后,日感身疲乏力,纳减脘痞,自购多酶片等内服数日不效。渐现唾液增多,方去就诊,医以保和丸加味三剂,治之不效。此时涎唾已发展成夜湿枕头,白日频咽(吐),说话时唾沫飞溅。患者系窗口服务人员,不能频吐,只得强咽,难受至极。来诊时,只求速速止摄唾涎。此证显然因于起居劳逸失度,饮食失节,而致耗伤脾气。溢流涎唾虽仅为脾虚失摄后的一个症状,而现已成“主症”。乃以六君子汤加山药30g、益智12g、芡实30g。二剂涎唾止,余症减,再服三剂,诸症得瘳。
举这一案例仅说明多涎唾有此特点,千万别因案例平常而把它看简单了。
我曾对《金匮要略》上述篇章唾涎沫的内容粗加分析,发现其症确甚复杂。首先,从吐涎沫的量看,有“吐涎沫”、“多涎沫”、“多唾”、“咳唾涎沫不止”之分;从涎沫的质上看,有“唾沫”、 “唾涎”、“唾稠涕”、“唾浊沫”、“浊唾涎沫”之分;从涎沫之气味看,有“浊唾腥臭”;从涎沫之伴随症看,有“咳嗽涎沫”、“呕吐涎沫”、“吐涎沫而癫眩”等之分。其中凡言“浊”者,多指涎唾粘稠,凡只言“吐涎沫”,未言“浊”者多指涎唾清稀。前者属热,后者属寒。而全书言“唾涎沫”者计20处,言其“浊”者仅6处,可见其证系以偏寒者为多。
无论属寒属热,均以涎唾增多为其特征。而涎唾类水,其增多总是由于水精失布所造成,因而可与痰饮证互参。故陈修園于《医学从众录》中在辨有火之痰和无火之痰时曾提到“无火者,纯是清水,有火者,中有重浊白沫为别耳。”此确可谓识仲景精髓而复将之深入浅出之表述。
学生丁:那它多见于哪些病证呢?
老师:单从仲景对“吐涎沫”的条文分析,其病机即不下10种,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肺冷津凝,包括上焦虚冷,上焦寒饮,肺中寒邪等;二为寒饮上逆,包括肝寒胃虚,中阳不足,下焦水逆;三为燥热为患,包括热壅上焦,热伤血络;四为痰浊蚘动,包括痰浊壅肺,蚘动气逆等。而其涉及到的疾病,约有肺痿、肺痈、痰饮、蚘虫、黄汗等。此外,古代医家还将涎证分为六类,即风涎、热涎、冷涎、病涎、虚涎和毒涎,均以临床具体表现而定其类属。因而涎唾增多还可见于其他众多疾病。
可见,其治之简,在抓住清稀稠浊,而不必凿分属涎属唾;其治之繁,在病机复杂且与多种疾病相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