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务管理分析

 兴安书馆 2013-01-17


财务指标计算公式及分析运用

 

一、常用财务指标一般分类及计算

  一、偿债能力指标

  (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2.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二.营运能力指标

  (一)人力资源营运能力指标

  劳动效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

  (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指标

  1.流动资产周转情况指标

  (1)应收账款周转率(次)=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存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360÷主营业务成本

  (3)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3.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三.盈利能力指标

  (一)企业盈利能力的一般指标

  1.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2.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成本费用

  3.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4.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百者权益×100%

  (二)社会贡献能力的指标

  1.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2.社会积累率=上交国家财政总额÷企业社会贡献总额

  四.发展能力指标

  1.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销售(营业)增长额÷上年销售(营业)收入总额×100%

  2.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3.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4.固定资产成新率=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平均固定资产原值×100%

  二、常用财务指标具体运用分析

  1、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

  (1)流动比率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 / 流动负债合计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公式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0.8(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1 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变现能力分析总提示:

  (1)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

  (2)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

  2、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

  公式: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 /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标。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

  公式: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产品销售成本

  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3)应收账款周转率

  定义:指定的分析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定义: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 应收账款周转率 =(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 产品销售收入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5)营业周期

  公式: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360}/产品销售收入

  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分析提示:营业周期,一般应结合存货周转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一并分析。营业周期的长短,不仅体现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6)流动资产周转率

  公式: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意义: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于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分析提示:流动资产周转率要结合存货、应收账款一并进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7)总资产周转率

  公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意义: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分析提示:总资产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起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3、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是反映债务和资产、净资产关系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偿付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

  (1)资产负债比率

  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100%

  意义: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该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分析提示: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特别高,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资产负债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

  (2)产权比率

  公式:产权比率=(负债总额 /股东权益)*100%

  意义: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一般说来,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从股东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举债,可以将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举债经营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

  (3)有形净值债务率

  公式: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意义:产权比率指标的延伸,更为谨慎、保守地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不考虑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商标、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的价值,它们不一定能用来还债,为谨慎起见,一律视为不能偿债。

  分析提示:从长期偿债能力看,较低的比率说明企业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举债规模正常。

  (4)已获利息倍数

  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

  =(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

  意义: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

  分析提示:企业要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才能保证负担得起资本化利息。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利息压力越小。

  4、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债务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项目。在分析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证券买卖等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积影响数等因素。

  (1)销售净利率

  公式: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 销售收入*100%

  意义: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分析提示: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要相应获取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销售净利率可以分解成为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2)销售毛利率

  公式: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100%

  意义: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分析提示:销售毛利率是企业是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销售毛利率便不能形成盈利。企业可以按期分析销售毛利率,据以对企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发生及配比情况作出判断。

  (3)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

  公式:资产净利率=净利润/ [(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意义: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润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分析提示: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净利的多少与企业的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原因有:产品的价格、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可以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分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

  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 [(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意义: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

  分析提示:杜邦分析体系可以将这一指标分解成相联系的多种因素,进一步剖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权益乘数。另外,在使用该指标时,还应结合对“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 、“ 待摊费用”进行分析。

  5、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第一,提供本企业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第二,有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第三,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第四,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第五,用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5.1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分析是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

  (1)现金到期债务比

  公式: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本期到期的债务

  本期到期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付票据

  意义:以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的债务比较,可以体现企业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2)现金流动负债比

  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期末流动负债

  意义: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3)现金债务总额比

  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期末负债总额

  意义: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较,与同业比较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这个比率同时也体现企业的最大付息能力。

  5.2获取现金的能力

  (1) 销售现金比率

  公式: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销售额

  意义: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流入量,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与同业比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的收入质量越好,资金利用效果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公式: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普通股股数

  普通股股数由企业根据实际股数填列。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意义:反映每股经营所得到的净现金,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公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期末资产总额

  意义:说明企业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把上述指标求倒数,则可以分析,全部资产用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需要的期间长短。因此,这个指标体现了企业资产回收的含义。回收期越短,说明资产获现能力越强。

  5.3财务弹性分析

  (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

  公式: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取数方法: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指前五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和;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也从现金流量表相关栏目取数,均取近五年的平均数;

  资本支出,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取数;

  存货增加,从现金流量表附表中取数。取存货的减少栏的相反数即存货的增加;现金股利,从现金流量表的主表中,分配利润或股利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取数。如果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该项目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则取数方式为:主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减去附表中财务费用。

  意义: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满足资本支出、存货增加和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比率越大,资金自给率越高。

  分析提示:达到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企业扩充所需资金;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部分资金要靠外部融资来补充。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公式: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 每股现金股利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现金股利

  意义: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分析结果可以与同业比较,与企业过去比较。

  (3)营运指数

  公式: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经营应得现金

  其中: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 非付现费用

  =净利润 - 投资收益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本期提取的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 待摊费用摊销 + 递延资产摊销

  意义:分析会计收益和现金净流量的比例关系,评价收益质量。

  分析提示:接近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与其应获现金相当,收益质量高;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不够好。

  三、主要经营业绩考核评议指标

  1、考核评价基本指标:

  ⑴、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⑵、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⑶、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⑷、、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⑸、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增长额÷上期销售收入总额×100%

  ⑹、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2、考核评价修正指标:

  ⑴、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⑵、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额÷销售收入净额×100%

  ⑶、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⑷、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⑸、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⑹、不良资产比率=年末不良资产÷年末资产总额×100%

  ⑺、资产损失率=待处理资产净损失÷资产总额×100%

  ⑻、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⑼、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⑽、现金流动比率=年经营性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100%

  ⑾、固定资产成新率=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⑿、经营亏损挂账率=经营亏损挂账额÷年末所有者权益×100%

  ⒀、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额÷年初总资产×100%

  3、评价内容:

  ⑴、财务效益状况:

  A、基本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

  B、修正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⑵、资产营运状况:

  A、基本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B、修正指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

  ⑶、偿债能力状况:

  A、基本指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

  B、修正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比率、

  ⑷、发展能力状况:

  A、基本指标: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

  B、修正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

  4、其他非财务指标评议事项:

  ⑴、领导班子基本素质:

  ⑵、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

  ⑶、基础管理比较水平:

  ⑷、在岗员工素质状况:

  ⑸、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

  ⑹、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⑺、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⑻、长期发展能力预测:

  5、 企业效绩评价得分总表

  根据企业效绩评价得分总表所得分数与标准值(行业、规模)相比较,来分析其优劣。

  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各项指标的权重×(指标的实际值÷标准值)

  综合分数=∑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 (综合分数应大于100)

  注:根据基本指标和权数计算出基本分数、根据修正指标和修正系数计算出修正后分数、根据其他非财务指标评议事项计算出评议分数,最后计算出综合分数,与行业标准值相比较,可知该企业优劣状况。

 

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方法改进探讨

 

一、现行计算公式的弊端及其改进

  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目前所采用的公式是: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即本期发生的净赊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1)

  笔者认为,这种计算方法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的是应收账款的平均余额在一个会计年度中转换为现金的次数。也就是说,这个指标的计算基础是:应收账款应当是“转换为现金的应收账款”。现行计算公式中的赊销收入净额仅仅反映的是本期发生的赊销收入,这与转换为现金的应收账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另一方面,对应收账款来说,其“周转”应当是指企业的经营已经完成了从“应收账款”到“现金”这一环节的转换,也就是说,完成了应收账款的周转任务的资金数额应当是“已经收回了的应收账款”,而不是本期发生的净赊销额。

  按以上分析思路。可以得到应收账款周转率改进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周转率=某一会计期间实际收回的应收账款总额该会计期间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2)

  公式(2)中,分子反映的是已经收回的应收账款,即已经“周转”了的、已经转化为现金状态的应收账款,分母是某个会计期间中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二、改进前后的公式对比分析

  对比改进前后的公式,其不同只在于分子。改进前在计算时,采用的是经营资金周转过程中从“存货”到“应收账款”这一环节的数据;而改进后采用的是经营资金周转过程中从“应收账款”到“现金”这一环节的数据。从理论上说,改进后的公式更为合理。

  [例1]假设有一家企业在2006年初的应收账款余额为2000元,当年的赊销额为10000元,在2006年中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及其相应的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当年没有收回应收账款,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00元;当年收回了一半应收账款6000元,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6000元;当年收回了全部应收账款12000元,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0元。

  本例中,企业的赊销额比期初的应收账款余额要大。

  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两个不同的公式计算的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情况如表1所示:

 

  [例2]假设有一家企业在2006年初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0000元,当年的赊销额为2000元,在2006年中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及其相应的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当年没有收回应收账款,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00元;当年收回了一半应收账款6000元,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6000元;当年收回了全部应收账款12000元,则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0元。

  该例中企业的赊销额比期初的应收账款余额要小。

  同样可以计算出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两个不同的公式计算的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情况如表2所示: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两个公式虽然在总体上能显示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变动趋势,但变动的幅度、方向与具体的变动数额是不同的。特别是当企业收回的应收账款余额与企业当期发生的赊销额差距较大时,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当企业在本期的赊销额大幅度增加时,“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应当反映企业当期的应收账款收回情况趋于恶化,提醒相关各方注意,但公式(1)的计算结果却高于公式(2)的计算结果,不能很好地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当企业在本期大量收回了前期的应收账款时,“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应当反映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应收账款管理力度的增强,但这时公式(1)的计算结果却大大地低于公式(2)的计算结果,明显地不能反映企业管理中的这种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回收比较正常时,即当企业发生的应收账款增加额与回收的应收账款数额差异不大时,现有的计算公式才能反映出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而当企业的应收账款发生异常的波动,如大量收回前期积压的款项或者是大量增加赊销额时,现有的计算公式就会大大地拉平这种波动,从而歪曲现实情况。

  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公式(1)完全将分子定格在本期发生的赊销额上,其分子不会随着企业收回的应收账款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分子不会在计算结果中体现企业管理层在管理应收账款上取得的成绩,而只会反映企业销售部门工作的结果即赊销额的增减或者信用政策的改变,不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绩效评价,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目前的方法计算出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不能真实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次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来了解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及管理情况,为了得到更真实的相关信息,应当尽可能使用“本期收回的应收账款”这个数据。到目前为止,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中并没有这一数据的披露要求,从而使得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很难获得该项数据。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却可以轻松的得到这一数据,这就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为帮助利益相关者正确地计算和使用“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有关部门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在对外发布的财务报告中披露“本期收回的应收账款”这一项目的数额。

 

财务比率计算与分析若干问题辨析

 

由于财务比率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优点,运用财务比率分析并据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仍是当前最重要的财务分析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财务分析方法。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会计准则的全面实施,给财务比率的计算与分析应用带来了许多难以回避的新问题。

  一、资产减值对财务比率计算与分析的影响

  根据新会计准则,企业所有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资产减值包括所有资产的减值。

  当企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统一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各类资产均为提取减值准备后的净额。那么,凡是涉及资产的财务比率计算与分析都将会遇到新问题,即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到底是使用资产的“总额”还是“净额”难以确定。有观点认为,各类财务比率的计算,其分子、分母应当使用资产“净额”,理由是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分子分母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同时也符合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对此,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反映偿债能力财务比率的计算与分析应当使用资产“净额”

  无论是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还是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计算时均应当使用资产的“净额”。原因很简单,资产的减值部分已经失去了偿债的价值或为债务提供保障的价值基础,如果使用资产“总额”计算反映偿债的财务比率,则会导致这一财务指标量的虚增,进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

  (二)反映营运能力财务比率的计算与分析应当使用资产“总额”

  与反映偿债能力财务比率的计算分析相反,对于反映营运能力财务比率的计算与分析则应当使用资产“总额”。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例,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对外披露财务报表上列示的应收账款是已经提取减值准备后的净额,而销售收入并没有相应减少。其结果是,提取减值准备越多,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其周转天数越少。然而,这种周转率的提高或周转天数的减少不能说明企业取得了好的业绩,反而说明应收账款管理欠佳。其他涉及反映营运能力各类周转率计算的道理与此相同。

  因此,如果各类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较大,就应当进行调整,使用未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总额”计算各类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周转率。报表附注中披露的资产减值信息可作为调整的依据。

  二、新准则对财务比率计算与分析的影响

  任何会计准则的变化都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科学的会计准则应当能够反映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财务比率的计算与分析也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变化的要求。

  (一)“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与分析不再必要

  传统的财务比率分析通常需要计算“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分解后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总体上把握企业资产运行状态及其管理效果的好坏;另一方面是便于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进行整体上的比较,因为这样似乎比各单项周转率之间的比较更有意义或者说更能够说明问题。如果从传统的角度看,这种计算、分析和比较应当说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发生了许多实质上的变化,从而使得这三个周转率存在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第一,传统企业的资产构成比较简单。流动资产主要由“现金”、“应收款项”和“存货”构成,非流动资产则基本上就是“固定资产”。现代企业与之相比,其资产的构成无论在种类还是在内容上都要比传统企业复杂的多。

  第二,传统企业的收益构成比较简单,收益的基本内容是营业收入。现代企业的收益构成要比传统企业“丰富”许多,不仅包括营业收入,还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损益等。

  因此,传统企业收益即营业收入的取得是企业全部资产运做的结果,两者存在着十分清晰明确的对应关系。然而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拥有比传统企业更多、内容更丰富的资产,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使得其资产的运作带有更明确的目的性,运用不同的资产赚取不同的收益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共识。

  现在的问题是,这三个周转率无一不是以营业收入为基础(营业收入/总资产、营业收入/流动资产、营业收入,非流动资产)进行计算分析的,在现代企业状况下,营业收入与资产(包括总资产、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的因果必然联系已经大打了折扣,因此,基于营业收入计算的这三个周转率现在已是空有理论意义而无实质作用;再者,由于各现代企业资产的构成千差万别,如果运用这三个周转率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总体的分析和比较,其误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变化,一些传统财务比率的取消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取消“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计算与分析,现在正是时候。

  (二)应当增加“每股全部已确认收益”的计算与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2条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原来以资产负债表附表形式出现的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成了必须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列披露的第四张财务报表。

  这一新变化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从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的综合框架来看,体现了综合收益(也称全面收益,下同)的理念。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看,综合收益是由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要素所共同构成的,但作为报告,它可分为两个部分:

  综合收益=净收益(净收益,即已确认且已实现的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在利润表中报告)+其他综合收益(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损失,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报告)

  从上式可知,不仅其他综合收益中有利得和损失,净收益中也有利得和损失。这两部分的利得与损失的区别在于是否实现。净收益的组成都是已实现的;其他综合收益的组成仅是已确认的。

  鉴于此,作为综合收益一部分的净收益显然已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业绩,而投资者所关心的“每股收益”又是以净收益为计算依据的,所以将“每股收益”信息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标准就有失偏颇。肯贝尔等(1999)以73家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大量负的综合收益的公司;吴金龙(2006)以100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会计期间于2002年年终及以后结束的列示综合收益的公司为样本,发现2000年—2002年美国证券市场股价的下跌会使许多公司遭受巨大的未实现损失,这些可供销售证券上的未实现损失是其他综合收益的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要更全面、客观地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应当借助于综合收益理念,增加一个“每股全部已确认收益”指标,即:

  每股全部已确认收益=全部已解认收益/年度末普通股股份总数

  这一指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无疑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三、存货周转率计算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存货周转率的计算与分析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对存货周转率计算与分析的影响

  计算存货周转率时,使用“营业收入”还是“营业成本”作为周转额一直存在争议,各类教科书对此的解释也不尽统一,但以使用“销售成本”的居多,其理由是使分子分母计算口径保持一致。

  笔者认为,使用“销售收入”还是“销售成本”主要取决于财务分析的目的。如果用于短期偿债的分析,应当使用“销售收入”,这样可以更加准确的计算存货转换为现金的数量和时间,以便进一步评估资产的变现能力;如果用于评价存货管理的业绩,则应当使用“销售成本”,这样,在分子分母计算口径保持一致的状态下用于评价存货管理业绩,要比使用“销售收入”准确合理。

  (二)经济形势变化对存货周转率计算与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

  现代信息通讯以及交通运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社会新的分工——“物流”这一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方兴未艾,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以及管理的不断创新,如存货业务外包,使得传统存货管理的方式方法及理念饱受冲击。所有这些使得“零库存管理”这一理想在一步步变为现实。笔者曾经选取上证50指数上市公司中的39家上市公司(2006年度)做过统计分析,其中32家的存货资产不足流动资产的一半,存货资产占流动资产的平均水平为三分之一,占总资产平均水平仅为十分之一。以前那种储备材料待生产,库存产品待销售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有了根本上的改变。在这种情形下,传统存货周转率计算与分析的实际意义已经不大。如何赋予存货周转率新的涵义以及这一财务比率在未来怎样去分析把握,是值得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

 

财务分析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财务分析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准确计算各个影响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有利于企业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促进企业进行目标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素分析法的使用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即因素分解的相关性、分析前提的假定性、因素替代的顺序性、顺序替代的连环性。这几个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处理比较混乱,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正确运用。

  一、因素分解的相关性

  财务指标分解的各个因素一要经济意义明确,二要与分析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必须能够说明分析指标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即它们之间从理论上说必须有紧密逻辑联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具有数量关系的等式形式。因为有时候财务指标所分解的因素经济意义是明确的,但是与分析指标之间只有数量关系的等式形式而没有紧密逻辑联系的实质,那样分解指标进行因素分析毫无意义。例如总资产收入率这个指标可以分解为:总资产收入率=总资产产值率×产品销售率,总资产产值率反映企业每元资产所创造的产值是多少,产品销售率反映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多大比例销售出去,即产销比例。这两个指标的增加对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来说是有利的,反之是不利的。它们不仅经济意义明确,而且与总资产收入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即它们的增加和减少必然引起总资产收入率的增加和减少。假定我们将总资产收入率这样分解:总资产收入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X固定资产收入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与总资产收入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且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的大小对企业是有利还是不利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分解指标是不正确的,即使进行因素分析也毫无意义。因此分解财务指标不能简单进行数量等式的分解,而要根据影响因素与指标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这一前提条件进行分解。

  二、分析前提的假定性

  分析某一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时必须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计算单一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某一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而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必须要求各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作用是直接且相互独立的,具体说就是某一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不会导致其他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或者该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中不包含其他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例如在分析产品销售收入时将其分解为销量和价格两个影响因素,销量和价格对销售收入的作用是直接且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把销售收入分解为销量、价格和产品质量(产品等级)三个因素,这时候价格和产品质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因为质量好的产品价格高,产品质量通过影响价格而间接影响产品销售收入。因此在分析价格对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时,就包含分析产品质量对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首先分析价格(含质量因素)对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然后再分别分析纯价格因素(不含质量因素)和产品质量对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

  为保证各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指标的分解不是越细越好,指标分解越细各因素之间越可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所以进行指标分解时首先应将那些能够直接对财务指标产生影响的因素即直接因素分解开,计算直接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程度。而那些通过直接因素而影响分析指标的影响因素为间接因素,在分析直接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后,在直接因素下再对间接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间接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三、因素替代的顺序性

  在进行因素分析时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替代顺序对每一个因素进行分析。由于分析前提的假定性,在分析某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时必须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为了保证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之和(相对影响为之乘积)等于分析指标自身的变动程度,对于已经替代的因素将其固定在报告期,而还没有替代的因素将其固定在基期。这样因素替代顺序的不同必然导致分析结果的差异,所以替代顺序的确定必须有科学的原则。

  传统的替代顺序选择方法是数量指标在前、质量指标在后。这种方法在只有两个因素且一个为数量指标一个为质量指标的前提下很容易判断。但对财务指标进行因素分析时经常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且各因素都是质量指标,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

  笔者认为确定替代顺序时,要做到以下几点:根据分析指标的内涵排列各因素的逻辑顺序;如果是多因素相乘,保证相邻的两个指标之乘积具有经济意义;遵循先外延、后内涵,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首先,根据分析指标的内涵,若各因素存在显著的逻辑顺序,应该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一是因为财务指标(尤其是相对指标)分解后的各个因素往往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情况,而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是具有逻辑顺序的,如企业先有产值,接着实现收入,然后形成利润,最后收回现金流等。二是因为因素分析中各因素的替代是将该因素由基期替代为报告期,其实质是因素从基期到报告期的变化,所以理当逻辑顺序在前的因素先变化、逻辑顺序在后的因素后变化。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中,净资产收益率可分解为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三个指标。权益乘数反映的是企业的筹资环节,总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企业的生产销售环节。销售净利率反映的是企业销售及财务成果形成环节。该分析体系具有显著的前后逻辑顺序,因此权益乘数排列在第一,接着是总资产周转率,最后是销售净利率。同时相邻两个因素权益乘数与总资产周转率之乘积为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与销售净利率之乘积为总资产净利润率,都具有明确的经济意义。

  其次,若各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逻辑顺序,就根据先外延、后内涵.由表及里的原则确定。数量指标一般反映事物的外延,而质量指标反映事物的内涵。为了单纯反映数量指标的变动影响,在衡量数量指标的因素影响时人们更关心在现有的质量指标情况下数量指标变化如何影响分析指标。在衡量质量指标的因素影响时人们更多关心在数量指标变化后质量指标因素的变动影响。例如人们更关心销量变化后价格如何影响销售额,所以分析价格因素影响时把销量阎定在报告期,而分析销量因素对销售额的影响时人们更关心在现有价格水平下销量变化对销售额的影响。数量指标替代在前,质量指标替代在后,这也符合先外延、后内涵,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四、顺序替代的连环性

  进行因素分析时,在排好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后必须严格按照替代顺序。将某因素的替代结果与该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对比,一环套一环。这样才能保证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程度的可分性,且便于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为只有连环替代并确定各因素影响额。才能保证各因素对财务指标的影响之和(相对影响为之乘积)与分析对象相等。

 

刍议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发展策略

 

【摘要】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价值,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载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价值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估体系的变化来研究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价值;财务报表分析;人力资源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是准确分析企业价值所必需的,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会计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识别企业的优劣、预测企业的未来。但是财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反映非财务信息的能力,同时分析指标体系中,也缺乏对评估企业价值必不可少的非财务指标。因此在以价值创造为视角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对企业未来前景进行预期,评估企业价值,进行相应的决策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现代企业价值与财务分析理论的概述

  (一)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

  企业价值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重置成本法。它是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的价值等于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成本之和减去负债。在使用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通过调整企业财务报表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得到的是企业的市场价值。

  2. 市场分析法。市场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成熟和有效的股票市场。在使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时,主要是挑选一个或几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物企业,分析、比较被评估企业和参照物企业的主要变数,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参照物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后确定被评估企业的市场价值。

  3. 现金流折现法。这是目前评估企业价值的主流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析企业价值的假设前提是企业价值,是企业产生未来收益的现值。在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评估企业价值时,将企业未来的净现金流量,根据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现在,得到企业的经济价值。

  (二)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通过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来表述企业价值的报表,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就是围绕企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的,具体分为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变化趋势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现有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进行调整,最后结合分析结果估计企业价值。

  首先,是长期竞争优势分析。如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能力和当前及未来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等能力的分析。

  其次,是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有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三大类指标。收入盈利能力是盈利与收入之比,盈利和收入根据分析的具体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从而得到不同的收入盈利率。常见的收入盈利率有销售利润率、销售净利率等。

  资产盈利能力是盈利与资产之比。盈利和资产可有多种表现形式,该类指标中最常用的是揭示企业资产真实盈利能力的指标。即:资产真实盈利率=(税后利润+税后利息)/资产平均余额。该指标有着广泛的用途。例如,用它与社会无风险期望收益率和同风险期望收益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高低,评价企业经营效率;用它与企业负债成本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举债经营是否有利可图等。净资产盈利比率=税后利润/净资产。这个指标揭示的是企业所有者的实际获利能力,故是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最后是风险水平分析。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风险水平分析首先要揭示这两类风险的大小,反映这些风险大小的主要指标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在揭示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之后,还应对净资产盈利率的构成进行分析。净资产盈利率是由资产盈利率和因财务杠杆带来的风险盈利率两部分构成,即:净资产盈利率=资产盈利率+(负债/资本)×(资产盈利率一负债成本率)。该分析在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体系的发展策略

  (一)价值视角下企业财务评估体系的变化

  传统的也是现行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是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环境下的,分析的主要资料来源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是关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分析方法主要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四类。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在人力资源的披露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从计量属性、财务报表结构、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如美国1900年到1975年间,物质资产收入份额已由约45%下降到20%,而劳动力收入份额已由约55%上升到80%左右,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经济环境发生了改变,非财务指标评估、人力资源评估等已经成为企业价值评估的必然趋势,企业价值评估的框架也发生了改变。

  (二)价值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报表体系的发展策略

  1. 关于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改进

  在传统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准确地分析“人、财、物”三大资源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源与财务资产的比例,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价值。因此,本文认为,人力资产是区别于现有会计体系中所有资产类型的新型资产,应将人力资源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为一项单独的资产“人力资产”。因此,当分析企业财务报表上的人力资源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计量

  人力资源的货币计量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用职工未来工资报酬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这种方法计算简便,数据可靠性强,可用于群体价值的计量。二是商誉评价法。商誉评价法是将企业商誉评价的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属于产出法中根据劳动者以前所创造的部分价值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三是经济增加值法。经济增加值法是“将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在未来特定时期内所实现的收益的预测值中按人力资源投资率计算出的属于人力资源投资部分的现值作为该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群体的人力资源的剩余价值”。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投资包括在未来特定时期内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所发生的投资(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也包括企业在运用人力资源使用权时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使用成本等)。

  (2)财务报表中人力资源的会计核算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要求,需增加如下几个账户:一是人力资产账户,会计主体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本企业的人力资产科目设置明细账。二是劳动者权益类账户“人力资本”,用来核算劳动者投入到会计主体中的人力资源资本。三是在费用类账户中增加“人力费用”账户,用来核算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中应于当期费用化的部分。四是在传统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成本”账户及“人力投资”科目。“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的借方归集人力资源受雇佣后其成本应根据人力资源为会计主体服务的年限进行摊销的部分,包括会计主体取得、维护及开发人力资源的支出,贷方登记人力资源交给有关部门使用后,结转到“人力投资”科目。本账户期末一般无余额,如新员工正在接受会计主体的培训,则有借方余额。“人力投资”账户的借方归集由“人力资源成本”账户结转来的本会计体支出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贷方登记每期转入损益类科目的金额。五是在利润分配科目再增加“人力资源未分配利润”和“人力资源分红”二级科目,分别核算本年度实现的应归属于人力资源的利润及分配给人力资源的利润。六是在负债类账户中增加“应付人力资源分红”科目,用来核算应付未付给人力资源的利润。

  2.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

  关于财务报表中非财务信息的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来实现的。非财务信息涉及面广,内容繁杂,除了对财务报表的基本解释性内容外,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企业经营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以及主要竞争对手、有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二是企业经营活动和资产的范围与内容;三是产业结构对企业的影响。企业通过对其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经营战略做出说明,以便于信息用户对这些战略是否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做出恰当判断和评价。

  此外,在价值视角下,企业还需要加强一下经营业绩指标的披露。主要包括:一是经营活动指标。如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退货与积压情况;二是成本指标。如员工数量、平均工资、原材料消耗数量与价格;三是关键经营业务指标。如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四是关键资源数量与质量指标。如关键资产的平均使用期、人力资源的素质与结构;五是其它指标,如投入产出率、生产工艺改进与技术革新指标、与供货商的关系指标。

  当然,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可能泄露企业秘密。披露的越少,越有利于企业保密,但对投资者而言却起不到应有的投资参考作用,披露的越多,对投资者而言,越有利于其进行投资决策;而对企业而言,则可能会泄露其经营信息、投资项目等有关企业秘密。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应规定相应的反欺诈条款及必要的法律责任来保障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四、结束语

  财务报表本身就是以反映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价值,财务报表分析就是将高度浓缩了的财务数据转化为直接评估企业价值的可用信息的过程。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其它问题的不断出现,财务报表的不断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运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体系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以便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陷阱探析

 

[摘要]传统的财务分析认识通常以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些企业的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然而,以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计算出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有时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导致投资失误和不能回收到期债务。如何分析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对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分析陷阱的探讨,期望找到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资金状况和偿债能力的方法,使投资者和债权人得到真实的信息。

  [关键词]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陷阱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指标,财务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这两个指标了解企业流动资产的经营状况,判断企业有无能力立即偿还到期债务。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企业容易出现破产、财务困境和债务违约等现象。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和性质的不同。以及指标内涵的复杂性,指标数值相当的不同时期或不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也未必相同。常规计算下,这两个指标能否真实地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会不会误导财务信息需求者的判断?又该如何避免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陷阱?鉴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含义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判断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最常用的两个财务分析指标。前者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后者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其中,速动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那部分资产,它等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待摊费用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后的余额。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分别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在企业负债到期以前可以变相作为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水平。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低,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弱。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应当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幅度。如果这两个指标过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虽然有了充足的保障,但是由于大量占用资金,减缓了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资金也不能充分发挥有效的使用效益,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效果。如果这两个指标过低,表明企业负债过高,短期偿债能力没有保障,经营风险增大,投资者投资信心不足,也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传统观念认为,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较为合适,如果低于标准值,就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

  但是,实际上很多业绩不错的公司,流动比率经常保持在低于1的水平上。于是。笔者在进行财务分析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流动比率小于1一定表明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不足吗?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误区?

  二、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析的陷阱

  陷阱一:假设在销售毛利率不为0的情况下,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为:

  流动比率=0.76

  销售毛利率=47%

  存货÷流动资产=55%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正常情况下,流动负债是用企业的现金来偿还的,而不是用流动资产,但是。由于存货的存在,1元的流动资产,变现后会得到超过1元的现金。财务分析中通常使用的流动比率分析公式,分子是流动资产,使用流动资产变现更接近于现实,毕竟企业不是直接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而是用流动资产变现。考虑到这个影响因素,流动比率公式的分子就应该由原来的流动资产变为非存货流动资产变现与存货变现之和。ABC公司流动的比率=0.76×(1—55%)+0.76×55%×1.89=1.13202。计算结果表明,公司1元的流动资产,经过变现,可以偿还1.13202元的流动负债,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性并没有问题,这样计算流动比率更加真实、可靠。

  在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因此流动比率的高低必然受存货数量多少的影响。当流动负债为一定量时,在其他流动资产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存货数量越多,流动比率越高,而流动比率高并不能绝对说明公司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这是因为在计算流动比率时,所运用的流动资产指标包含了全部存货,由于存货受市场供求影响最大,市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很难把握,必然会形成一些采购、生产的商品长期积压,这些商品变现的希望非常小,大都只能降价出售,或是以非常低的价格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即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些存货变现后的价值也根本无力再重新购置同样的存货。还有一些存货根本不具备变现能力,这些商品只能作为废品处理。公司管理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可以按照存货变现时间的长短将存货划分为短期存货、中期存货及长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下的为短期存货,变现时间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为中期存货,长期存货应属于公司不良资产。在计算流动比率时要将不良资产从流动资产中剔除。要用具备一定增值能力并能够为公司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资产作为流动资产,这样计算出的流动比率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陷阱二:如果销售毛利率为0,再对ABC公司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笔者搜集到的相关数据:

  流动比率=0.76

  流动资产周转率=4.7

  是否可以根据ABC公司流动比率低于1断定该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呢?

  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不仅与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有关,还与周转率有关,周转速度越快,变现能力越强。在日常财务分析中,决策者往往只注重考核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而忽略了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存货周转率是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值,比值大,说明存货周转速度快,可以为公司贡献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而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公司赊销政策紧密相关。当公司本期赊销商品数量增多时,则会导致营业成本加大,存货周转速度与全部采用现销时相比就会加快,说明存货周转率指标中的营业成本对存货周转速度快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公司流动比率时不仅要结合存货周转速度,而且还要分析商品存货的变现质量。商品存货的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是一个公司能否在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标志,质量的高低不仅表现在与同行业相比商品存货周转速度的快慢上,而且还表现在是否足额收回货币资金的数量上。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可以用营业成本除以平均商品存货得到。这一比值大,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可用本期销售商品收回的货款衡量,按照本期销售商品成本率折算为收回贷款的营业成本金额后,再除以平均商品存货,计算出的比值高,说明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商品存货变现质量高。理论上对商品存货周转速度与变现质量指标没有界定合理的范围,公司只有与同行业相比或与本企业历史水平相比。如果公司的流动比率指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属正常范围,同时商品存货周转速度快、变现质量高,就能够说明公司经营性资产质量高,商品存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偿还短期债务有足够的高质量经营性资产做保证。只要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快于企业流动负债周转率,即便流动比率小于1也不至于产生问题。流动比率为0.76,表明1元流动负债对应0.76元流动资产,0.76元流动资产在周转率为4.7时,可以带来0.76×4.7=3.572(元)的变现。流动负债周转率=0.76×4.7=3.572(次)。只要企业的流动负债周转率不高于4,在流动比率为0.76的情况下。无论销售毛利率和存货比重如何,公司都不至于产生短期偿债能力或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陷阱三:流动比率的分析受到行业不同的影响、季节变化的影响、市场风险的影响、价格变动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等。如果ABC公司流动比率=400÷300=1.33,在流动比率大于1的前提下,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某个数,流动比率立即会升高。比如,(400-100)÷(300-100)=1.5。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人为调节和经济衰退,人为调节是用现金偿还或者提前偿还短期借款,使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同时等额减少;经济衰退出现,会导致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大致相等的减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债权人在对债务人企业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更应该注意这种数据跳跃的现象。

  三、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高低与企业的规模、营运资本的多少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流动资产保证程度越强,但是,不同时期相同的比率,以及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相同的比率,短期偿债能力未必相同,这是因为流动比率计算时,没有考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内容结构。而相对于流动负债而言,流动资产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实际的短期偿债能力。而企业流动资产中如果应收账款比较多,要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有的企业有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没有清理,有潜在的损失,会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有时流动比率过高,可能是存货或者待摊费用比重过大导致的。在流动资产中,存货的变现速度最慢。如果存货中有未清理的积压物资,或者存货计价方法等原因与市价发生较大幅度的偏离,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将受到影响。流动资产中的待摊费用是货币资金已付,或者某种流动资产已损失,只是由于时间问题或某种事项尚未处理完毕,作为流动资产而暂存账面,不可能流动变为货币资金。另外,流动负债的真实性也影响流动比率的计算,比如预提费用过大、预收账款过大等,都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真实性。

  速动比率中的速动资产作为偿债的财力,并不完全等于企业现时的支付能力,因为其中还有一些难以短期变现的因素存在,如企业中长时间未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在未转成坏账之前,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流动资产了,因而资产的变现力也降低了。注意速动比率的真实性,如结账日前大力促销,使存货变现为应收账款,将非流动资产变现等。

  综上所述,流动比率指标不考虑不同企业因流动资产构成不同导致流动性存在差异这个事实,而速动比率则武断地将存货判为不易变现的资产,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偿债能力。因此,在运用、评价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指标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财务分析和综合评价,既要分析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又要分析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具体内容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研究

 

【摘要】企业集团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如何控制和化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风险; 对策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在筹资方面,资金结构不合理

  筹资风险是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长期以来,企业对资本市场的理论缺乏研究,在筹资时较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等,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资金结构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与高负债形成的风险相比,或有负债形成的风险更具隐蔽性,对企业的潜在风险也更大。企业对担保疏于管理,也不按照制度规范在表外披露,如果担保对象无法偿债,担保企业的或有负债就转化成负债,突如其来的债务负担很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紧张甚至资不抵债,诱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在投资方面,决策随意性大

  投资风险是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目标,热衷于铺新摊子,盲目投资,造成严重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企业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只有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当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时才是可行的。盲目追求外延式扩张及所谓多样化经营,未经深入调查研究便乱上投资项目,走向破产也就不足为怪了。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损失。

  (三)在资金营运方面,管理手段落后

  资金营运风险是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导致资金链断裂所形成的现金流量风险。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在应收账款管理中,企业普遍存在只注重销售业绩,忽视应收账款的控制状况。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四)在收益分配方面,较少考虑资本结构问题

  收益分配风险是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而且与公司的筹资问题和资本结构问题密切相关,涉及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由于企业为了长期稳定地发展,一般较注重积累,而不倾向于导致企业现金流出的现金股利分配方式;较注重企业的经营成果,即利润指标,而对股价关心较少,从而在收益分配上与国际惯例差距较大。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在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控制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筹资风险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或筹集了高于平时利息水平的资金。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负债经营规模。

  (二)投资风险控制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上;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三)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财务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应收账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然使企业产生利润,但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一是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二是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四是建立销售责任制。

  (四)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投资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因此,必须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首先,应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其次,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的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经济效率高低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有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控制机制

  选择合理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处理好集团和子公司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关系。在适度集权的基础上,企业集团应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机制。从集团全局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规定不同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同的经济职能。集团财务部门加强对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的内部市场化建设,以及内部结算中心的建设来优化财务管理行为。为适应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发展趋势,集团财务管理应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快信息的集成化速度。在企业中实施企业资源规划系统通过将企业流程再造及供应链统筹管理纳入企业财务资源规划系统,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和财务活动效益性的有效手段。

  (三)建立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由集团公司组织实施和管理,实施对象包括集团本部、集团下属企业以及集团下属企业的全资及控股子公司。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作,所作的具体安排。一要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即集团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对集团财务预算的管理工作负总责,成立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财务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拟订财务预算的目标、政策,制定财务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审议、平衡财务预算方案,组织下达财务预算,协调解决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组织审计、考核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督促企业完成财务预算目标。二要规范财务预算的编制程序和方法。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企业集团财务预算目标。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企业财务预算委员会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财务预算委员会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予以修正,再由财务预算委员会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执行。三要做好预算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对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要特别注重查找原因,以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

  (四)建立和完善财务实时监控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控机制,是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内部监控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类。集团财务监控工作建立在各项财务预算的基础上,保证子公司的资本结构良好,财务运作符合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促进企业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般来讲,可以向子公司派驻财务总监,负责监督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也可以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对子公司进行监控。对子公司的监控结果,主要通过考核相关的指标进行,如现金比率、流动比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企业集团充分运用实时财务信息来跟踪监督和控制资金流,以消除无效的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集团财务目标的实现。

 

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

 

【摘要】 现行财务分析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加以创新。创新财务分析的内容就是要将传统财务分析内容向现代财务分析内容转变,构建战略财务下的财务预测分析体系、现金流适配运营体系和资本市场实证分析体系,并适应不同层次的人才决策需要,建立“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和“高级财务分析”体系。

  【关键词】 财务分析;现金流;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高级财务分析

  一、现行财务分析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财务分析体系主要有三种:一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查尔斯·吉布森著,刘筱青等译《财务报表分析》;孙铮、王鸿祥主编的《财务报告分析》等等;二是以财务指标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美国迈克尔·泰兰著,朱邦芊等译《财务比率分析》等;三是以财务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如张先治主编《财务分析》等。这三大体系最大的优点是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评价企业业绩较为客观。但这些分析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功能未得以充分体现。即企业的任何一种分析,必需为企业发展目标服务,同时实现企业的财务发展战略。而以报表、指标、要素为主体的分析体系,往往注重于过去和现在,较少关注未来。

  二是未突出企业“现金流”的核心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注重实证研究,其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得到广泛重视,即上市公司股价不是取决于“每股收益”,而是取决于“现金流量”。从这以后,“现金流”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2007年1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第十一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财务活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这说明,企业发展的“血液”——现金流是具有核心地位的,它应该贯穿整个财务工作的始终,财务分析也应当如此。

  三是未突出企业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限于企业微观层面,未突出与它相关联的中观乃至宏观层面的分析,这对于一千多家上市公司来说显然不能与时俱进。

  四是未突出智力投资等新内容的分析。现行的财务分析仅仅分析物质投资的绩效,未分析智力投资的绩效,这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是不够的。

  二、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设计思路

  (一)传统财务分析内容向现代财务分析内容转变研究

  该项研究在揭示现行财务分析不足的基础上,研究“现代财务分析”的特征、理论依据、转变的必要性,发展趋向等,构造“现代财务分析”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

  (二)现金流核心体系下财务分析的内容构建研究

  该项研究以“现金流”为核心,重新构建财务分析的内容体系、分析体系和应用体系。将现行“财务报表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和“财务指标为主体”的财务分析系统进行总结提炼,突出“现金流”的内容,构建以现金流为中心的新的指标体系。如构建融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投资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运营资金流动分析体系、货币资金应用效率分析等。

  (三)战略财务下的财务预测分析内容研究

  将战略财务进行具体化,设立几个大的分支,并在该分支下组建新的研究内容,使财务分析都能同企业发展的战略一致。

  (四)资本市场下的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

  该项研究包括: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净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市盈率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证券市场风险分析内容和方法创新研究;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伪判别分析等。

  (五)智力投资分析内容设计研究

  本项研究是在物质资本绩效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智力资本分析体系,揭示智力投资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创造智力投资分析的新体系。

  以上各项研究要和实际密切结合。其思路是:选择2004-2007年上市公司数据、2004-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评价企业绩效数据、2004-2007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作为实证研究的基础,参考世界上先进的或标准研究指标,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的财务指标标准值。

  三、财务分析创新内容的具体构建

  (一)财务分析内容框架要体现分析程度的层次性

  财务分析的目标是为各种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决策有用的分析信息。为了满足各类不同人员、不同层次分析决策需要,应设计“初级财务分析”、“中级财务分析”和“高级财务分析”三大分析体系。初级财务分析适应于各类专业人员的决策需要;中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及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的决策需要;高级财务分析适应于企业高管人员战略决策分析的需要。

  (二)初、中、高级三个层次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1. 初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当今企业各类人员都要和财务人员打交道,企业的厂长、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供销、计划、统计、劳资、储运等中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等专业人员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会计,涉及到许多会计知识、财务制度。设置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要让非会计专业的各类人员了解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财务会计法规制度,使其管理、决策行为符合国家规定;同时,了解会计的基本技术、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会计基本术语的内容,能看懂会计报表,并利用会计报表及其有关资料进行财务状况的一般分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效益性。初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知识构造应包括会计学专业《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分析》等课程内容,但不能过广、过泛,应高度概括,融会计主干课核心内容于一体,同时,财务分析的语言应公众化,不拘泥于会计凭证、账簿具体操作的圈子,主要让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的处理过程和数据的来龙去脉,能够接受会计的基本知识,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技术。

  根据上述要求,笔者设计的初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财务分析总论。包括:财务分析的概念、财务分析的对象、财务分析的依据、财务分析的种类和方法。(2)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内容的一般分析。(3)非流动资产的一般分析。包括:非流动资产投资、固定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的一般分析。(4)负债的一般分析。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一般分析。(5)成本费用的一般分析。包括:产品成本与生产费用、产品制造成本、期间费用、成本费用的分析。(6)收入和利润的一般分析。包括:收入、利润及利润构成分析。(7)所有者权益的一般分析。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一般分析。(8)会计报表的一般分析。包括:财务报表种类、成本报表种类、会计报表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2. 中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中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从事各种专门项目或专项工作的人员、企业综合管理部门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它主要是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进行专题(项)分析和综合分析。分析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有较高的技术。

  中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货币资金专题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专题分析、应收款项专题分析、存货专题分析。(2)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包括:固定资产专题分析、智力投资专题分析、投资性房地产专题分析、其他非流动资产专题分析。(3)负债专题分析。包括:流动负债专题分析、长期负债专题分析。(4)经营业绩专题分析。包括:弹性预算法下业绩评价专题分析、成本差异专题分析、市场占有率专题分析等。(5)所有者权益专题分析。包括:资本保值增值分析、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分析。(6)财务综合分析。包括:杜邦财务分析、沃尔评分分析、能力指标综合分析、资本绩效综合分析、经济效益综合分析。

  3. 高级财务分析内容框架的构建

  设计高级财务分析内容的目的,是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性的、较为复杂的决策信息。它一般要应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才能分析得出预测数据或决策数据。

  高级财务分析的纲要性内容如下:(1)资金流动分析。包括:融资资金流动分析、运营资金流动分析、“现金流”适配性分析等。(2)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包括: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量折现评估法、经济利润评估法、相对价值评估法。(3)投资决策分析。包括:投资决策方法、投资决策一般分析、投资决策风险分析、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的期权定价分析。(4)企业整体功能分析。包括:企业整体分析、营运杠杆分析、财务杠杆分析、成长模式分析、财务危机预警分析。(5)证券市场财务分析。包括:市净率分析、市盈率分析、证券市场风险分析、股市效应实证分析、上市公司热点问题实证分析等。

 

上市公司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信用危机对证券市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财务信用评价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成为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基础,为此设计具体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检验证明其科学性。

  关键词:财务信用;财务信用评价;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上市公司财务信用缺失已经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多年,它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资产配置、资金运用、利润分配、信息披露等方方面面,上市公司财务信用缺失给企业、投资者、国家和集体造成了重大损失,也对证券市场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上市公司财务信用危机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如何解决企业财务信用危机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提出建立企业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证券市场投资者的失信惩罚和监管机构惩罚,实现上市公司财务信用的根本好转。

  一、财务信用评价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财务信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财务信用是指资本信用、商业信用、管理信用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资本信用又包括投资和筹资两方面的信用,他指企业按公司章程的规定缴纳投资款、按期归还各种借款本息、按公司章程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进行商业欺诈,按时向购货方供货,按时向销货方支付货款;管理信用是指企业向外提供真实合法的财务会计报告、严格产品服务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合同和协议、按期足额向国家缴纳各种税费。狭义的财务信用是指企业向外界提供客观、真实、合法、有效的财务会计报告,为财务信息需求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无论是有形的物质、产品,还是无形的制度、行为方式,都存在着一个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从信用的角度分析,无论是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财务信用,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就财务信用进行探讨。

  (一)财务信用本身的供给和需求

  无论是商品交易还是信息供给,从单个交易活动看,每次交易的实现,都是一次信用供给与需求在量与质上的相对抵消,达到均衡状态。从整个社会交易来看,当信用供给与信用需求处于相对均衡状态时,社会交易处于有序中,反之,则陷入无序状态。在交易过程中,信用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是“均衡—不均衡—均衡”的动态发展,人类不断调整信用机制,完成各种交易活动,实现经济发展。财务信用本身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财务信用危机的爆发,正是说明财务信用的需求在上升,而财务信用的供给处于缺乏状态,出现了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

  (二)财务信用形式的供给与需求

  任何一种信用形式的出现,都代表着一次信用形式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产生,这种供给与需求主体可以是银行、企业或个人。财务信用的供给和需求是以财务报表为载体提供会计信息为主要形式,供给者是企业,向政府部门、投资者及债权人等需求者提供财务信息,而需求者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自己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财务信用质量的供给与需求

  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也就不同,产生的会计信息自然也就不同,这实际上就成为决定财务信用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如地方政府在为了创业绩或为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而与企业共同造假,正是所谓的“包装上市”或“捆绑上市”。又如,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投机行为远大于投资行为,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所谓的“内幕信息”,而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内在需求不足,从而导致财务信用严重失实。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财务信用质量。

  (四)财务信用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人类在交易活动中形成一定相互关系,由于存在利益差别与矛盾及其他原因,人与人之间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就会发生磨擦乃至形成冲突。解决的办法有二:或者是尔虞我诈、相互倾轧;或者是通过谈判、协议,形成共同相互依赖的规则。前者自然要花费大量交易成本来防止交易风险,因此,明智的经济主体愿意选择后者,从而构成制度需求,而这种制度需求通过某种组织(如政府、行会)建立起“游戏”规则,形成制度供给,以便维持社会交易秩序,保证交易的顺利实施,财务信用制度的供给便是其中之一。政府或行会组织往往是财务信用制度的供给者,市场主体是财务信用制度的需求者,当财务信用制度供给不足时,就会出现普遍失信现象,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阻滞经济发展,这时社会就会呼吁财务信用制度的出台。因此,建立财务信用评价制度,正是财务信用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矛盾的必然产物。

  通过上述对财务信用评价的供给与需求分析,企业财务信用评价既有理论基础,又存在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财务信用评价指标设计思想

  任何理论和方法都具有普遍存在的特性,笔者在构建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引入了平衡计分卡原理。平衡计分卡最初的理论是对企业绩效评价不能单纯依靠财务指标,而是从多角度即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财务维度四个方面设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目前在国外平衡计分卡不仅在营利组织、在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也得到应用,并证实它的适用性。笔者认为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完全可以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对影响企业财务信用的几个重要方面设计成几个维度,具体设计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课题在研究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借鉴标准普尔和台湾中华公司的信用评价系统,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定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然后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以进行企业财务信用评价、客观反映企业财务信用质量等级为总体目标,分别设计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四个维度,定性指标包括:管理素质、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报表可信度四个方面;定量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质量四个方面。

  第二,本系统评价目标与具体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链的建立,是在前文对财务信用缺失的具体原因分析的基础上,以影响企业财务信用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四个维度,每一维度下的具体指标进一步根据其因果关系,即影响这一维度指标的因素来设计,这样就构成了各个层次指标间的因果关系链。

  第三,参照平衡计分卡原理,高水平的平衡计分卡其指标数应稳定在20-25个之间,但对不同行业、不同的评价系统,也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以能够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因此,笔者设计的具体评价指标数主要依据其对各个维度影响的重要程度,共选择了30个具体指标。在具体操作时,可结合被评价对象的行业、规模等进行适当调整。

  第四,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权重的划分上,一方面考虑到本系统所设计的定性指标是影响定量指标真实性的关键所在,也是直接影响企业财务信用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考虑到定性指标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其权重不易过大,同时借鉴台湾中华信用评价体系的设计思想,突破了国际惯例和国内常规中定性指标权重偏低的做法,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权重分别设计为50%。

  第五,具体指标分值的设计,是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分别为100分的基础上,其四个维度指标均衡分布,各为25分,然后进行指标重要性分析,以5分为一个调整幅度,每一个维度指标中的具体指标也按此原理进行确定。但定量指标中的偿债能力指标定为50分,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企业对偿债能力的重视,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利润指标过大会引起人为粉饰会计报表。为了使该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合理,再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调整、修订。

  三、上市公司财务信用评价指标的内容

  (一)定性评价指标

  1·管理素质。本部分指标具体评价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主要从领导者素质、财务经理素质、会计人员素质、职业道德教育几方面进行评价。

  2·公司治理结构。对管理当局的权、责、利做出规定与安排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会计信息生成的直接内部环境,不恰当的公司治理结构将直接诱发管理当局的舞弊行为,造成企业财务信用的破坏。本部分主要从董事会职能、监事会职能、信息与沟通、公司激励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3·财务管理能力。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执行、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财务电算化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4·财务报表可信度。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集中反映在财务会计报告上,财务会计报告是财务信用信息的主要载体。企业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而虚假或经过粉饰的财务报表将会影响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目前,我国财务信用危机极其严重,粉饰财务报表、人为操纵利润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对财务报表进行可信度分析是正确判断企业财务信用等级以及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前提。笔者将设定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财务报表可信度评价: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公允性、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会计师事务所评价。

  (二)定量评价指标

  1·偿债能力。按财务管理学划分,偿债能力指标分为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负担固定费用指标三类,具体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企业负担利息费用的能力。

  2·营运能力。营运能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存货周转率,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存货资产流动性;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总资产周转情况。

  3·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评价主要从销售利润率和投资报酬率两方面进行。销售利润率,反映利润与销售收入的关系;投资报酬率,反映投入资金的盈利能力。

  4·现金流量质量。现金流量质量评价包括: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可以反映出盈余的质量;现金到期债务比,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债务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当期偿付全部债务的能力。

  四、财务信用评价方法及评价等级设计

  本系统的指标体系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两大部分。在理论界,关于信用评价的方法很多,如多元回归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Logit分析法、Probit分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目前的评价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应用也相对滞后,笔者选择了相对比较简单的专家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定性指标评价。定量指标部分为财务分析,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质量四项。这部分指标评价可参照企业财务分析标准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两类指标各占50%。为方便操作,两项指标先按100分计算,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加权平均值即为财务信用评价结果。

  参照国际惯例,考虑到我国信用评级的现状,笔者将财务信用评价等级定为A+、A-、B+、B-、C、D级共6级。具体如下:

  A+级:评价得分在90分以上,表明财务信用状况极好;

  A-级:评价得分在80-90分,表明财务信用状况好;

  B+级:评价得分在70-80分,表明财务信用状况较好;

  B-级:评价得分在60-70分,表明财务信用状况一般;

  C级:评价得分在40-60分,表明财务信用状况较差;

  D级: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表明财务信用状况极差。

  五、结论

  上市公司财务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其根本目的是解决财务信用危机问题,为更好地监督企业财务信用状况提供一个衡量标准,是解决财务信用缺失问题的重要措施,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务信用缺失问题,仅凭财务信用评价指标的建立是不够的,还要相应地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加强社会诚信教育,建立上市公司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力度等等,以保证财务信用评价的良性运行。总之,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会跃居世界诚信大国之列,各行各业也会把诚信作为经营之道,立足之本。

 

预测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

 

【摘要】预测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是指根据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来判断其竞争的实力,通过对其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来判断它的发展潜力。本文对企业预测财务报告进行SWOT分析,以便企业选择是否编制预测财务报告。

  【关键词】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优势;劣势

  前 言

  预测财务报表为投资者、债权人、内部管理人员及政府等有关方面提供反映未来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的有用信息,包含对财务事项预测的陈述,如利润、收入;每股盈利、资本费用和股利;公司管理者对未来运营的计划和目标的陈述;对未来经济表现的陈述。

  目前,我国对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则主要在《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格式准则》、《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规章中。如前者规定:“如果发行人或其财务顾问或其承销商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数据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其所发行的股票作出正确的判断,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未来期间的盈利状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则发行人可在招股说明书中提供盈利预测的数据。”后者提到:“原则上不要求上市公司编制新年度的利润预测。但公司若在年度报告中提供新一年度利润预测的,该利润预测必须经过具有从事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

  从以前证监会要求初次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公司的盈利预测,由独立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对股票上市公司编报的盈利进行审核鉴证,并将此作为审核上市的指标之一,到目前的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对预测财务报告的态度已经由开始的强制性向目前的自愿性转变。这种转变增加了各个企业对预测财务报告选择的灵活性。

  作为管理学中评价企业发展环境的一种经典方法,SWOT分析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和各个层次。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threaten(威胁)四个单词的首写字母。本文尝试将SWOT分析运用到企业预测财务报告,以便管理者更加清晰地看到预测财务报告编制和披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出理性决策。

  一、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的实质

  在SWOT分析中,优势与劣势侧重内部条件分析,机会与威胁重于外部环境的分析,两者的综合结果便构成了对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竞争地位的判断。一个成功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最有效地抓住环境中的机会,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还必须能克服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给企业带来的劣势,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和威胁。因此,衡量企业编制的预测财务报告是否合理的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准则是:它能否充分发挥优势,能否及时抓住机会,能否很好地克服劣势,能否有效回避风险。

  对于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而言,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都是相对的概念。其中优势可以理解为与没有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竞争对手相比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劣势即指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机会和威胁则是指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处的环境中已经出现或者即将出现的一种变动趋势,如果这种趋势对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有利,且该企业能够抓住的话,则该企业的战略和地位会得到改善,此时就是一种机会;反之则存在被其它企业替代的趋势,便属于一种威胁。

  笔者所提到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都是相对的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提供或者不提供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共有的优势或者劣势不能作为笔者所提到的优势或劣势;二是环境中出现的变化趋势对一部分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有可能对另一部分企业是威胁;三是环境新趋势本身是在变化的,在一个阶段中表现的是机会,也有可能在另一个阶段中表现出是威胁;四是机会和威胁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对于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所执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而言的,当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作出调整时,就有可能使这种外部变化趋势的性质向相反的方向变动。

  二、预测财务报告SWOT分析的内容

  (一)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strengths)

  1.可以降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增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预测财务报告是面向未来的,能够使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前瞻性。这也更能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对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要求,使其作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投资决策。对于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公司,披露预测财务报告通过传递信号来与那些较差的企业区别开来,达到在资本市场上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股票价格的上涨。对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公司,披露预测财务报告有利于企业顺利筹集资金,降低公司的筹资成本。对于当年盈利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公司,通过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可以展现其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这样有利于企业挽回投资者的信心,或者为了纠正有关中介机构对他们的不合理预测,避免股票价格下跌。

  2.有利于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预测财务报告表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状况,往往代表了企业管理当局当前的决心和未来行动的方向,也相当于企业对信息使用者的一种承诺,预期能否达到既定的预测财务报表所示的各项数据,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再者,企业一旦公布预测财务报告,就意味着一定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直至最后实现,否则就容易产生法律纠纷,增加很多的额外成本。所以预测财务报告也给管理层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管理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所公布的预测财务报告的目标。

  3.能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加快企业的资金融通。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信息反馈的可信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仅仅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所包含的信息很不全面,企业据此所作出的决策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投资者采取观望的态度,这种态度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根据企业提供的全面、质量较高的预测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投资风险会降低,有利于投资者迅速、高效地作出决策,从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企业资金融通速度。

  (二)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弱势(weaknesses)

  1.预测性财务报告的编制会加大企业相关成本。预测财务报告的编制与传统的财务报表相比更为复杂和困难,需要收集和加工大量的信息。信息也是经济市场的一种资源,企业要获取这种资源当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预测财务报告的复杂性也要求有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强的工作人员参与,同时也会增加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成本。企业对信息披露会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当确定性费用不断增加,而效益增加的比例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时,企业就会缩减其成本支出,从而又会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2.企业管理层基于预测财务报告的压力可能会选择短期效益的项目。预测财务报告的预测期限一般是一年,通常是今年预测下一年的财务报告数据。由于预测期间的限制和管理层为了避免发生信任危机和法律诉讼,管理层会采取谨慎的投资态度。他们会规避风险,选择投资期限比较短,一两年之内能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项目,很有可能会把一些长远的有发展潜力的投资项目否决掉,这种短视行为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预测性财务报告的披露会向其它企业传递信号。企业提供预测财务报告会使企业处于一个动态博弈的情景之中。在动态博弈中,行动有先后次序,后行动者可以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行动获得有关后者偏好、战略空间等方面的信息,修正自己的判断。企业提供的预测财务报告会向其他企业传递出自己经营战略、生产计划等很多的信息,其它的企业会根据这些信息修正对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企业的判断并调整自己的相关策略,这会使得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企业希望通过预测财务报告向投资者和其他企业起到证明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很好这样的信息传递功能,它必须为此付出足够的成本;否则,所有其它类型的企业都会模仿。

  (三)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政府对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支持。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微观主体,所提供的及时、充分、有效的预测财务报告信息,不仅方便投资人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根据其提供的信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确保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加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政府站在国家经济发展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还是希望企业能够提供可靠的预测财务报告,以便政府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

  2.有些国家运用预测性财务信息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预测性信息制度,特别是美国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已形成了一个以“安全港规则”和“预先警示原则”为主要特点,以“自愿披露”为主要精神的较为完备的、高效的信息披露体系。这为我国预测财务报告的制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为我国预测性财务报告的披露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都最终会导致我国预测财务报告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3.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效应。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科技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更。一场以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时代正在全球兴起。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发展能改善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的硬件环境,这样的硬件环境能改善企业编制和披露财务报告的方式。例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带动财务预测软件的开发,这样预测所需的时间就会大大地缩短,也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四)企业编制预测财务报告所面临的威胁(threats)

  1.预测性财务报告规范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企业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制度规范主要零星散布在《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之中,显得分散而不成体系。有些文件虽然或明或暗地涉及到预测性财务信息的相关问题,但含糊不清,起不到真正的规范作用。规范的内容也仅局限于公司上市时的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和审核,而且也没有有关盈利预测信息生成的财务会计制度与之配套。由于我国相关的财务制度如《企业财务通则》等没有对预测财务报告进行明确规范,一般企业也无财务预测的要求,证监会对预测性报告的规定无论是从原则体系上还是从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上都不完善。编与不编、如何编企业都有决定权。

  2.预测财务报告存在很大的系统风险。预测性信息的特点是陈述者往往缺乏现有数据或者客观事实能证实其陈述的客观公允性,主要基于估计和评价。预测性财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其他有关信息的披露,大大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决策和评价的有用性,但未来的环境各事项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变动、产业结构和技术特征的变动,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行业前景、细分市场、竞争地位、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且这些系统风险企业又不能通过投资来进行分散,因而会给企业预测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带来很大的风险。如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对企业盈利性、流通性等产生的影响。

  三、结语

  很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预测财务报告是未来财务报告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从预测财务报告的SWOT分析中,我们看到预测财务报告也不是一种十全十美的报告方式,它也会给企业带来劣势和威胁。因此,企业在编制和披露预测财务报告时应充分发挥预测财务报告的优势,及时抓住环境所赋予的机会,很好地克服劣势,有效回避风险。

 

内部经营者:对三个财务比率指标的分析与改进对策

 

比率分析是指利用报表中有内在联系的各个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揭示的企业财务状况某些方面的具体数值,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情况进行局部或整体分析与评价。运用财务比率的主体,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投资者人、政府、债权人等为主体外部使用者;二是以经理人、财务主管为主体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由于外部使用者对掌握财务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其在使用财务比率时,往往采用简化的方式进行,而且各类大专院校财务管理教材在阐述相关财务比率时,也往往倾向外部使者所采用的方法,并未深究各项指标的深层含义,导致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经常采用与外部使用者类似的方法,结果得出错误的结论。

  以下笔者以内部经营管理者的角度就应收账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三个指标进行分析及改进做出讨论。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是对企业营运资金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以及企业管理层对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高低。其常用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 = 销售收入净额 / 平均应收账款 (公式一)

  在这个公式里面,分子反映的是从“存货”到“应收账款”这一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然而,仔细剖析该比率的内在含义,不难发现,其真实含义是衡量应收账款在一个会计年度内转换现金的次数。也即是说,该比率应该是“已经转换为现金的应收账款”与“未转换为现金继续持有的应收账款余额”之间的比率,因此,改进后的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率 = 某一会计期间收回的应收账款总额 / 平均应收账款(公式二)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真实反映了从“应收账款”到“现金”这一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

  不难看出,两个公式不同之处在于分子,但公式一所反映的营运资金是从“存货”到“应收账款”,与该比率的真实含义风马牛不相及。许多外部使用者采用公式二,是由于无法收集公式一中所要求的数据,但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而言,只需从总账“应收账款”科目贷方发生额采集数据即可,从而得出更为恰当的财务分析比率。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存货变为现金及应收账款的速度。其常用公式为:

  存货周转率 = 销售成本 / 平均存货 (公式三)

  在这个公式里,分子所反映的是“产成品”到“销售成本”这一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其矛盾在于:存货所反映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随着经营环节的进行,人工成本和相关制造费用不断投入,各环节的存货价值也不断增大,所体现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产成品的价值达到最大值,由产成品转移到销售成本的价值也始终是最大的;而分母则是材料、在成品、产成品三者平均之和,其体现的存货不是最大值。因此,在分子分母所代表经济含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分子始终代表最大值,而分母代表是一个均值,其计算结果,必将是夸大的。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由于掌握了相关信息,应该对存货的结构及影响存货周转速度的重要项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材料周转率、在产品周转率、产成品周转率,改进公式如下:

  材料周转率 = 某一会计期间耗用的材料成本 / 平均材料 (公式三)

  在产品周转率 = 某一会计期间耗用的制造成本 / 平均在产品 (公式四)

  产成品周转率 = 某一会计期间结转的销售成本 / 平均产成品 (公式五)

  存货周转率 = 材料周转率 + 在产品周转率 + 产成品周转率 (公式六)

  如上述公式三至六,把存货周转率分解为三个周转率之和,其结果非常科学合理,而且数据采集也十分方便,耗用的材料成本取数于总账中“原材料”科目的贷方发生额,耗用的制造成本取数于总账中“生产成本”贷方发生额,结转的销售成本取数于损益表中的“销售成本”即可。按此改进,存货周转率所揭示的问题更加明晰、透彻。

  3.应付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是指购进原材料开始,到付款完毕止,所经历的速度,反映企业免费使用供货企业资金的能力。通常来说,在债权人的允许范围内,管理者应该充分运用这样一笔资金在本单位的占用。其常用计算公式为:

  应付账款周转率 = (主营业务成本 + 期末存货成本 - 期初存货成本)/ 平均应付账款 (公式七)

  上述公式中,其分子的设计方法,至少把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常用公式所具有的弊端都暴露出来了。一是主营业务成本是由产成品结转的,存货中包括了部分产成品,其所代表的价值必然会大于原材料所对应的应付账款,计算结果将被夸大;二是主营业务成本和本期存货增加额,并不反映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内在本质,即由“现金”至“应付账款”这一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因此,不管从哪方面分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夸大计算结果和违背营运资金实质周转过程两方面,共同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改进公式如下:

  应付账款周转率 = 某一会计期间支付的应付账款 / 平均应付账款 (公式八)

  在上述公式的分子中,企业内部管理者可以直接从总账“应付账款”科目的借方发生额采集数据即可,所计算结果更加符合该比率的内在财务含义。

  在上述三个比率指标讨论中,共同关键点在于:一、分子分母要代表同一经济含义;二、分子分母要反映相同类似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否则,计算结果可能不准确,南辕北辙。

 

财务指标公式,财务指标分析 计算公式和解释

 

一、偿债能力分析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而流动比率等于200%时较为适当。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三项。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保守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高于50%,而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力的作用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则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3.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较为适当,从长期来看至少应大于1。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一)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
  人力资源营运能力通常采用劳动效率指标来分析。
  劳动效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或净产值/平均职工人数
  对企业劳动效率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是采用比较的方法,例如将实际劳动效率与本企业计划水平、历史先进水平或同行业平均先进水平等指标进行对比。
  (二)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
  生产资料的营运能力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营运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资产的周转速度,通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来表示。周转率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产的周转额与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资产在一定时期的周转次数。周转期是周转次数的倒数与计算期天数的乘积,反映资产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
  周转率(周转次数)=周转额÷资产平均余额
  周转期(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
  =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具体地说,生产资料营运能力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
  (2)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高,表明存货变现速度快,周转额较大,资金占用水平较低。
  (3)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越好,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流动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2、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反映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周转率高,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利用充分,固定资产投资得当,固定资产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发挥效率。
  3.总资产周转情况分析
  反映总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一般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强。
  (二)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三)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零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四)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
  (五)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一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
  (六)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七)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指上市公司本年净利润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总数
  上式中的分母也可以用普通股平均股数表示,按平均数计算的每股收益指标可按下列公式进行分解:
  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平均每股净资产
  每股收益也可以用净利润扣除优先股股利后的余额,除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
  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越强。
  (八)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指上市公司本年发放的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利=普通股现金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总额
  (九)市盈率
  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每元净利润愿意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估计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其计算公式为: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十)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年末普通股总数
  四、发展能力分析
  (一)销售(营业)增长率
  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销售(营业)增长率若大于零,表示企业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二)资本积累率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100%
  资本积累率若大于零,则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应付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大。
  (三)总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四)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一般认为,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势头越好,市场扩张能力越强。
  (五)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一般认为,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保障的程度越大,应对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越强。
  第四节 财务综合分析
  一、财务综合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一)财务综合分析的含义
  财务综合分析,就是将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等诸方面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行解剖与分析。
  (二)财务综合分析的特点
  财务综合分析的特点体现在其财务指标体系的要求上。综合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指标要素齐全适当;
  (2)主辅指标功能匹配;
  (3)满足多方信息需要。
  二、财务综合分析方法
  财务综合分析方法主要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的方法。杜邦体系各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其中:主营业务净利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1÷(1-资产负债率)
  (二)沃尔比重评分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指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的方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
  (2)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3)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
  (4)形成评价结果。
  主要分析指标
  1.销售(营业)增长率(%)
  销售(营业)增长率=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本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2.利润增长率(上年利润总额>0时成立)(%)
  利润增长率=利润增长额/上年利润总额×100%
  利润增长额=本年利润总额-上年利润总额
  3.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平均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合计+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
  4.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平均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
  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5.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6.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折扣与折让
  7.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经营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8.成本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成本费用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成本费用总额/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9.资产增长率(%)
  资产增长率=(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10.应收账款增长率(%)
  应收账款增长率=本年应收账款增长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100%
  本年应收账款增长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
  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净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11.存货增长率(%)
  存货增长率=本年存货增长额/年初存货余额×100%
  本年存货增长额=年末存货余额-年初存货余额
  存货余额=存货净额+存货跌价准备
  12.固定资产增长率(%)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年固定资产增长额/年初固定资产原价×100%
  本年固定资产增长额=年末固定资产原价-年初固定资产原价
  13.总资产周转率(次)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14.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流动资产+年末流动资产)/2
  15.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16.资本积累率(%)
  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合计×100%
  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年初所有者权益合计
  1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上报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国有资本及权益/年初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00%
  18.存货周转率(次)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平均余额=(年初存货余额+年末存货余额)/2
  19.应收账款周转率(次)
  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
  20.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2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2.短期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率(%)
  短期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率=年末短期借款余额/年末借款合计数×100%
  年末借款合计数=年末短期借款余额+年末长期借款余额
  23.平均固定资产折旧率(%)
  平均固定资产折旧率=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当年计提折旧的平均固定资产原价×100%
  24.固定资产投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固定资产投资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25.从业人员人均利润(元/人)
  从业人员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全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
  26.从业人员人均资产(元/人)
  从业人员人均资产=年末资产总额/年末从业人员人数
  27.职工人均利润(元/人)
  职工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全年平均职工人数
  28.职工人均资产(元/人)
  职工人均资产=年末资产总额/年末职工人数
  29.全年职工人均工资(元/人)
  全年职工人均工资=全年实际发放职工工资总额/全年平均职工人数
  30.全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元/人)
  全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全年实际发放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全年平均在岗职工人数
  31.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全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
  32.人均实际上交税金(元/人)
  人均实际上交税金=本年实际上交税金总额/全年平均职工人数
  33.人均增加值(元/人)
  人均增加值=增加值/全年平均职工人数
  34.实发工资占应发工资比率(%)
  实发工资占应发工资比率=全年实际发放工资总额/全年应发工资总额×100%
  35.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
  36.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末流动负债×100%
  37.技术投入比率(%)
  技术投入比率=本年科技支出合计/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38.账销案存资产处置率(%)
  账销案存资产处置率=本年销案金额/年初账销案存资产余额×100%
  39.账销案存资产回收率(%)
  账销案存资产回收率=本年清理收入/本年销案金额×100%
  40.抵押资产占总资产比率(%)
  抵押资产占总资产比率=年末抵押资产额/年末资产总额×100%
  41.长期股权投资占净资产比率(%)
  长期股权投资占净资产比率=年末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年末净资产×100%
  42.担保金额占净资产比率(%)
  担保金额占净资产比率=年末担保金额/年末净资产×100%
  43.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人工成本占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人工成本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44.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
  人工成本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人工成本总额/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45.人均人工成本(元/人)
  人均人工成本=人工成本总额/全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 46.新产品产值率(%)
  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工业总产值×100%

 

财务分析指标基准值及解释

 

财务分析常用指标

1、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
  (1)流动比率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 / 流动负债合计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公式: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0.8(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
        意义:比流动比率更能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因为流动资产中,尚包括变现速度较慢且可能已贬值的存货,因此将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再与流动负债对比,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低于1 的速动比率通常被认为是短期偿债能力偏低。影响速动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账面上的应收账款不一定都能变现,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变现能力分析总提示:
  (1)增加变现能力的因素:可以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偿债能力的声誉。
  (2)减弱变现能力的因素:未作记录的或有负债;担保责任引起的或有负债。

2、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
    公式: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 /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
        意义:存货的周转率是存货周转速度的主要指针。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率越高,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存货周转天数
    公式: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产品销售成本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20
        意义: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数。提高存货周转率,缩短营业周期,可以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
    分析提示:存货周转速度反映存货管理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越快,存货的占用水平越低,流动性越强,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它不仅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是整个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3)应收账款周转率
    定义:指定的分析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定义: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 应收账款周转率
               =(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 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00
        意义: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说明营运资金过多呆滞在应收账款上,影响正常资金周转及偿债能力。
        分析提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要与企业的经营方式结合考虑。以下几种情况使用该指标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第一,季节性经营的企业;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结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现金结算的销售;第四,年末大量销售或年末销售大幅度下降。
  (5)营业周期
    公式: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360}/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00
        意义:营业周期是从取得存货开始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短,说明资金周转速度快;营业周期长,说明资金周转速度慢。
    分析提示:营业周期,一般应结合存货周转情况和应收账款周转情况一并分析。营业周期的长短,不仅体现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6)流动资产周转率
    公式: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
        意义: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相当于扩大资产的投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延缓周转速度,需补充流动资产参加周转,形成资产的浪费,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分析提示:流动资产周转率要结合存货、应收账款一并进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7)总资产周转率
    公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8
    意义:该项指针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分析提示:总资产周转指标用于衡量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经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一起使用,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3、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是反映债务和资产、净资产关系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偿付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
  (1)资产负债比率
    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7
        意义:反映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该指标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
    分析提示:负债比率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获取利润的能力也越强。如果企业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特别高,偿债风险就应该特别注意了。资产负债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视为发出预警信号,企业应提起足够的注意。
  (2)产权比率
    公式:产权比率=(负债总额 /股东权益)*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2
        意义:反映债权人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稳定。同时也表明债权人投入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一般说来,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从股东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举债,可以将损失和风险转移给债权人;在经济繁荣时期,举债经营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经济萎缩时期,少借债可以减少利息负担和财务风险。
  (3)有形净值债务率
    公式: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5
        意义:产权比率指标的延伸,更为谨慎、保守地反映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股东权益的保障程度。不考虑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商标、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的价值,它们不一定能用来还债,为谨慎起见,一律视为不能偿债。
    分析提示:从长期偿债能力看,较低的比率说明企业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举债规模正常。
  (4)已获利息倍数
    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
             =(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5
        意义:企业经营业务收益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业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数。只要已获利息倍数足够大,企业就有充足的能力偿付利息。
    分析提示:企业要有足够大的息税前利润,才能保证负担得起资本化利息。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债务利息压力越小。

4、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债务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项目。在分析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证券买卖等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积影响数等因素。
  (1) 销售净利率
    公式:销售净利率=净利润 / 销售收入*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1
        意义: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分析提示:企业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要相应获取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销售净利率可以分解成为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2)销售毛利率
    公式: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15
        意义: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分析提示:销售毛利率是企业是销售净利率的最初基础,没有足够大的销售毛利率便不能形成盈利。企业可以按期分析销售毛利率,据以对企业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的发生及配比情况作出判断。
  (3)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
    公式:资产净利率=净利润/ [(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意义: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润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的综合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
    分析提示: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净利的多少与企业的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原因有:产品的价格、单位产品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资金占用量的大小。可以结合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来分析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4)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
    公式: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 [(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08
        意义: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也叫净值报酬率或权益报酬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最重要的财务比率。
    分析提示:杜邦分析体系可以将这一指标分解成相联系的多种因素,进一步剖析影响所有者权益报酬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权益乘数。另外,在使用该指标时,还应结合对“应收账款”、“其它应收款” 、“ 待摊费用”进行分析。

5、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第一,提供本企业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第二,有助于评价本期收益质量,第三,有助于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第四,有助于评价企业的流动性;第五,用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

  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分析是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
  (1) 现金到期债务比
    公式: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本期到期的债务
    本期到期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应付票据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5
        意义:以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本期到期的债务比较,可以体现企业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2)现金流动负债比
    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期末流动负债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5
        意义: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3)现金债务总额比
    公式: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期末负债总额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25
        意义:企业能够用来偿还债务的除借新债还旧债外,一般应当是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才能还债。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较,与同业比较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这个比率同时也体现企业的最大付息能力。

  获取现金的能力
  (1) 销售现金比率
    公式: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销售额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2
        意义: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流入量,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计算结果要与过去比,与同业比才能确定高与低。这个比率越高,企业的收入质量越好,资金利用效果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公式: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普通股股数
    普通股股数由企业根据实际股数填列。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意义:反映每股经营所得到的净现金,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分派现金股利的能力。超过此限,就要借款分红。
  (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公式: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期末资产总额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06
        意义:说明企业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把上述指标求倒数,则可以分析,全部资产用经营活动现金回收,需要的期间长短。因此,这个指标体现了企业资产回收的含义。回收期越短,说明资产获现能力越强。

财务弹性分析
  (1)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
    公式: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8
        取数方法: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应指前五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和;同期内的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也从现金流量表相关栏目取数,均取近五年的平均数;
资本支出,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取数;
存货增加,从现金流量表附表中取数。取存货的减少栏的相反数即存货的增加;现金股利,从现金流量表的主表中,分配利润或股利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取数。如果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该项目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则取数方式为:主表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减去附表中财务费用。
    意义: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的现金满足资本支出、存货增加和发放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比率越大,资金自给率越高。
    分析提示:达到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企业扩充所需资金;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部分资金要靠外部融资来补充。
  (2)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公式: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 每股现金股利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现金股利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
        意义: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分析结果可以与同业比较,与企业过去比较。
  (3)营运指数
    公式:营运指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经营应得现金
    其中:经营所得现金=经营活动净收益+ 非付现费用
             =净利润 - 投资收益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 本期提取的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 待摊费用摊销 + 递延资产摊销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9
        意义:分析会计收益和现金净流量的比例关系,评价收益质量。
    分析提示:接近1,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与其应获现金相当,收益质量高;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不够好。

 

财务指标分析的详细说明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就是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实力。企业能否及时偿付到期的流动负债是反映企业财务善好坏的重要标志,财务人员必须十分重视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维护企业的良好信誉。 

反映企业短期偿还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流动比率;2.速动比率;3.现金比率。

二. 长期偿债能力 

  分析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目的,在于预测企业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然而,在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时,必须同时考虑短期偿债能力。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出现问题时,对长期债务的清偿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在计算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时,也把短期负债包括在负债总额之内,实际上,是评估企业的整个偿债能力。 

反映企业长期偿还债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资产负债率;2.所有者权益比率;3.产权比率;4.利息保障倍数。

三. 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的有关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它表明企业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运用资金的能力。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

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应收账款周转率;2.存货周转率;3.资产周转率。 

四.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主要有:1.销售利润率;2.成本费用利润率;3.资产利润率;4.所有者权益报酬率;5.资本利润率;6.资本保值增值率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证.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企业拥有的营运资金多,可用以抵偿债务,而且表明企业可以变现的资产数额大,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小。按照西方企业的长期经验,一般认为1-2的比例比较适宜。它表明企业财务状况稳定可靠,除了满足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外,还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如果比例过低,则表示企业可能捉襟见肘,难以如期偿还债务。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过高则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获利能力。流动比率过高还可能是由于应收账款占用过多,在产品、产成品呆滞、积压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流动比率时还需注意流动资产的结构、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流动负债的数量与结构等情况。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等到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则不应计入。这一比率用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立即偿付流动负债的财力。 

  计算速动资产时,所以要扣除存货,是因为存货是流动资产中变现较慢的部分,它通常要经过产品的售出和账款的收回两个过程才以变为现金,存货中还可能包括不适销对路从而难以变现的产品。至于待摊费用和预付账款等,它们只能减少企业未来时期的现金付出,却不能转变为现金,因此,不应计入速动资产。 

速动比率的计算公式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 

  速动比率可用作流动比率的辅助指标。有时企业流动比率虽然较高,但流动资产中易于变现、可用于立即支付的资产很少,则企业界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较差。因此,速动比率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根据经验,一般认为速动比率0.5-1较为合适。它表明企业的每一元短期负债,都有一元易于变现的资产作为抵偿。如果速动比率过低,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存在问题;但如果速动比率过高,则又说明企业因拥有过多的货币性资产,而可能失一些有利的投资和获利机会。

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来自经营的现金流量与期间内平均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这个比率在反映企业短期变现能力方面,可以弥补上两个指标的不足。来自经营的现金流量可在企业现金流量表上找到,由于它是一个期间数,因此对应的流动负债也须是该期间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为:

现金比率=来自经营的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的即刻变现能力,以它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更为稳健。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在企业总资产中由债权人提供的资金比重。这个比率越小,说明企业资产中债权人有要求权的部分越小,由所有者提供的部分就越大,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高;反之,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的保障程度越低,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越高。根据经验,资产负债率一般在75%以下才能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的情况正常。

所有者权益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是指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所有者权益比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和按同口径计算应等于1。所有者权益比率越大,负债比率就越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企业长期财务状况和长期偿债能力的。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外负担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企业财务结构稳健与否的重要标志。计算公式为: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它反映企业所有者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这一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但企业不能充分地发挥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该比率与资产负债率的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利息保障倍数

  利息保障倍数以称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偿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对于利息费用的倍数越多,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因此,债权人要分析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以衡量债权的安全程度。企业利润总额加利息费用为息税前利润率,因此,利息保障倍数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究竟企业已获息税前利润应是利息费用的多少倍,才算偿付利息能力强,这要根据往年经验结合行业特点来判断。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应收帐款周转率

上式中,应收账款额取自于资产负债表,同样是根据期初、期未余额的平均数计算。赊销收入净额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全部销售收入扣除了现销,以及销货退回、销货折扣和折让以后的净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该比率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从而相对增加企业流动资产的投资收益。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用一定时期企业的销货成本与存货平均占用额之比来计算,可分别计算一定时期存货周转率以及周转天数。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率(次数)=一定时期销货成本/该时期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存货周转率

上式中,存货数据取自于资产负债表,由期初、期未平均计算求得。销货成本取自于损益表。一般认为,存货周转率是反映了企业的销售状况及存货资金占用状况。在正常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高,相应的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存货资金周转快,相应的利润率也就越高。存货周转快慢,不仅和生产有关,而且与采购、销售都有一定联系。所以它综合反映了企业供、产、销的管理水平。

资产周转率

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净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金额/资产平均占用额

公式中资产平均占用额应按分析期的不同分别加以确定,并应当与分子的销售收入净额在时间上保持一致。在一年中,一般以年初加年未除以2来计算。

这一比率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如果该比率较低,说明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较差,最终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销售利润率

销售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净额

如上式中利润总额改为税后净利润,该比率则为销售净利润率。该比率用以反映和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成果越好。

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利润与成本费用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该比率反映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关系的指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耗费所取得的收益越高。这是一个能直接反映增收节支、增产节约效益的指标。企业生产销售的增加和费用开支的节约,都能使这一比率提高。 

资产利润率 

资产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是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权债总额所取得盈利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平均占用额 

这一指标可进一步扩展为:

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z





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税后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反映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总额

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从静态角度来讲,首先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因此,该比率是企业盈利能力比率的核心,而且也是整个财务指挥体系的核心。 2K9D

资本利润率

资本利润率是指税后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资本利润率=税后利润/平均实收资本

该指标主要揭示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水平。由于所有者的获利只能来自税后利润,所以,这里的获利水平是税后利润的获利水平。该比率越大越好,反映企业从投入资本金上取得利润的获得能力也越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