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留下的年度记忆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17
温故·中国年度汉字
“汉字”留下的年度记忆

  不知不觉中,中国的年度汉字评选已走过了7个年头,除了2012年的年度汉字“梦”和“微”,我们不妨再来一次“温故”,重新审视一下从2006年至2011年的中国年度汉字。这些汉字镌刻着我们当时的哪些记忆?浓缩着当年怎样的“年度表情”?通过对这6个字的寻根溯源和再度咀嚼,我们会有哪些新的感悟?

  2006

  在2006年“汉语盘点”年度关键字词评选中,“炒”得票率58.33%。炒股、炒基金、炒二手房、炒作,只要和“炒”有关的行为都呈现一片火热。

  土生说“炒”

  “炒”乃一种烹调方法

  “炒”,形声字,从火,少声。

  “火”为物体燃烧时的状态,“炒”从“火”表明与火焰、火候等有关;“少”为不多,也表示时间短。“炒”为“火”,意为所炒食物数量少、所加的水少、所需时间少、火燃烧时间少,也说明所需要的火少。“炒”指一种烹调方法,即把食物放在锅里加热翻动使熟或使干。

  不同的菜肴需要不一样的火候,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用火不可过猛,否则菜会焦煳。“炒”从“火”,强调了烹调过程中要把握好火候。人们常说“炒菜做饭”,“炒菜”二字就不单指将菜烹炒这一方式,也可能是蒸或者炸,但唯独以“炒”来泛指,足以说明它在烹调技术中的地位了。

  在茶的制作当中,炒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另外,“炒”也是中药的一种炮制方法。是将药材放在锅内加热、翻动,以达到一定的要求。炒时不加辅料叫做“清炒”,加辅料同炒的则有麸炒、土炒、米炒、酒炒、醋炒等。

  不过,“炒”字的很多用法已经脱离了“炒”之本义,而是取其火上煎炒之感受,比如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贯休和尚《偶作五首》中,描述了蚕妇辛辛苦苦种桑养蚕,可官吏贪婪,巧抢横夺而去,于是“机生机,巧生巧,心镬烘烘日煎炒。”揭示出蚕妇内心的焦灼,仿佛被放在锅中煎炒一般。

  现在更出现许多跟“炒”有关的新名词,“炒鱿鱼”,比喻卷铺盖走人。一开始,炒鱿鱼只是上对下的行为术语,但经过演变,员工辞职、离职,也可以说是将上司、老板给“炒”了。除此以外更有“炒冷饭”、“炒地皮”、“炒期货”等等,最值得说上几句的还有“炒作”。“炒作”原指频繁买进卖出,制造声势,从中牟利。后来更多成为一种宣传手段,为了扩大人或事的影响或知名度,而将如风似影的事情拿出来大加聒噪一番,甚至通过媒体煽风点火、添油加醋。“炒”音同“吵”,有的人甚至通过相互的诋毁、攻击、争吵的手段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实则应称为“吵作”。

  2008

  这一年,国人共同经受了雪灾和地震的严峻考验,体现了“人心和”;北京奥运,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齐声歌唱了一曲祥和的《我和你》,显示了“宇内和”;金融海啸,我国政府斥巨资与欧美等国携手对抗这场危机,这是“和”的最佳演绎。天时地利人和,惟以“人和”最为关键…… 

  土生说“和”

  “千” “人”一“口”谓之“和”

  “和”,异体为“龢”。汉字简化前,“龢”与“和”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

  “和”可视为由“千”、“人”、“口”组成。千人一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和谐也。“和”的本义是和谐、协调。表此义项时读作“hé”。《说文·口部》:“和,相应也。”“禾”为麻、黍、稷、麦、豆等五谷的总称;“口”为进食的器官和发声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为生存之本,只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谐安定。五谷为素食,口吃五谷,寓意不杀生。“和”在人和自然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龢”为形声字,从龠,禾声。“龠”是一种管乐器。“龠”中有三“口”,“三”为众,意为多个出气发声之口,众口齐鸣,莺歌燕舞;“■”意指很多乐管依次排列,“亼”为集合、聚集。因此“龢”指多人一同吹奏乐器,节奏一致,旋律和谐。具体到人与事,则为和睦、和顺、和煦、调和。“和”是天、地、人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和”,单看字形,为大地生“禾”可养天下之“口”。和平的基础是人人有饭吃。“仓禀实而知礼节”即此之谓也。所产不足以养天下之民,就会出现掠夺和战争。如果老百姓食不果腹,和平、和谐便无从谈起。“和平”一词也源于声音的和谐。《国语·周语》:“乐和则谐,政和则平”。音乐合拍就是和谐,政策和顺就有和平。人生的诸多苦难归根结底是缘于不和。“不和”让社会动荡,让人心混乱,让人伦纷杂,让道德沦丧。

  “和”从禾,从口,也寓指收获庄稼时百姓欣喜。“和”是天地的法则,也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环境讲“和”,万物共生共荣;人际关系讲“和”,大家和睦相处;吃饭做菜讲“和”,营养均衡,滋味调和;修身养性讲“和”,不焦不躁,心情怡和。

  2009

  “被自杀”、“被就业”等新词语在2009年生发出大量“被××”结构的流行语,如“被捐款”、“被涨薪”、“被幸福”、“被艾滋”。这个新兴于2009年的网络热字,表达了公众对于公民权责名实相符的呼唤……

  土生说“被”

  “被”本从“衣”乃同“披”

  “被”,形声字。

  “被”从衣,皮声。“皮”又可视为“披”的省字。“被”即被子,是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是披在人身体之上,具有御寒遮体的功能,故其字形以“衣”、“皮”相合明其意。《说文·衣部》:“被,寝衣。”

  被子是人睡眠时覆盖在身体上以保暖的,因此“被”有覆盖、遮盖之义,如阮籍《咏怀》:“凝霜被野草”。野草被凝结的霜给覆盖了。“被”又引申为遭受、蒙受之义,如“被水”指遭水灾;“被命”指奉命、受命。《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秦王于是又向荆轲刺去,荆轲遭受了八处创伤。“被”作动词还有及、达到之义。《玉篇·衣部》:“被,及也。”“被及”指延及,广及。《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向东到达沿海,向西到达流沙地区。

  “被”由遭受之意引申为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有使、让之义,“被告”为被指控犯法的人,尤指刑事案件中被指控犯法的人。“被侵略”指受到外来侵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还有穿着之义。“被坚执锐”指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被朱佩紫”指穿红袍,挂紫绶,意身为大官。“被”有打开之义。“被发”指发不束而披散。“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不束,衣襟向左掩。这是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借指中原地区的人受少数民族统治。

  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包在果实里,像给种子盖上了一层被子,此种植物称为被子植物,它是种子植物的一大类,是地球上最完善、出现得最晚的植物,胚珠生在子房里,种子包在果实里,不露出来。常见的绿色开花的植物都属于这一类。

  2007,2010

  2007年汉字评选,“涨”字独占鳌头。“你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这是当年最流行的一句话。虽然有关部门认为这不是“通货膨胀”,但物价直线上升是不争的事实。猪年猪肉像坐火箭般攀升;股市牛气冲天,散户在涨势一片大好下入了套;很多人硬着头皮当了房奴,也是因为担心房价继续涨……

  和2007年类似,更多网友用“涨”字表达了对物价直线上升的不满,坐飞机的发现燃油费涨了,开小车的发现汽油又涨了,买菜的发现大蒜、黄豆、绿豆、姜统统都涨了……从“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到“苹什么”……“涨”字道出的不仅仅是无奈。

  土生说“涨”

  “水”“张”为“涨”

  “涨”,繁体为“漲”。形声字,从水,张声。

  “水”是湖水、河水、江水、海水;“张”为扩张、张大、张开。“水”“张”为“涨”,为水流漫延扩张、水位上升。《集韵·漾韵》:“涨,大水。”本义为水面升高,读为“zhǎng”。“水”“张”为“涨”,还可理解为涨是有水分的,例如物价上涨、涨幅等。

  “涨”这本义,为现代常用意义。范成大《喜雨》:“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和翻泥种荷花。”“涨”表示上涨的水。郭璞《江赋》:“冲巫峡以迅激,跻江津而起涨。极泓量而海运,状滔天以淼茫。”纵贯巫峡水流湍急,跨越江津水势汹涌。李贺《南园》十三首之十三:“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柳花纷飞到处弥散,一场新雨涨满麦田。岑参《江上阻风雨》:“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水位上涨而致水汽蒸腾、弥漫、故“涨”又引申为(烟雾)充满、弥漫,读为“zhàng”。陆游《雨中出谒归昼卧》:“缩雨盈车辙,秋风涨帽裙。”雨水聚积车辙,秋风把衣帽鼓胀充满。“水”(液体)“张”(扩张)为“涨”,还可引申指血液、血脉的扩张,进而引申指情绪等方面的高昂、高涨。如词语“涨溢”,即比喻人的感情激动。山东农谚:“日落乌云涨,明天好晒酱;日落乌云坐,明天好推磨。”意思是太阳将要下山的时候,如果乌云增加,明天将是晴天,可以晾晒物品;如果乌云有下降的趋势,则往往是阴天,只能在屋子里推磨了。“张”于此处为增多、增加之意。“涨”还可表示体积增大,有鼓胀,膨胀之意,后作“胀”。如豆子泡胀了。

  “涨”由本义可以引申表示增加、高出。如“物价上涨”是说物价比以前高出了一些。货还是以前的货,但是价格上有了水分,所以叫“涨价”。“行情看涨”是商业用语,意思是货物的价格有增加的动向;“涨幅”是指增长的幅度。

  2011

  “控”字一方面承接是2010年度国内字“涨”而来,有涨就有控,有涨就需控,一个“控”字反映了政府的努力和百姓的期盼;另一方面,一系列的“XX控”,更折射出“控”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不管被“控”还是成为“控”,都意味着生活与生存处于某种力量的包裹之下……

  土生说“控”

  “控”的本义是“引弓”

  “控”,形声字,从手,空声。

  “控”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空”是尽,意思是尽其全力。“控”的本义是引弓。拉弓射箭离不开手的动作,故从“手”;搭箭张弓是将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只有竭尽全力才能做到,故从“空”。箭矢的远近、方向受手的把握与制约,故“控”也引申指控制、掌控、操控。

  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其中的“控”字就是开弓的意思。“控”由开弓之手用力可引申指勒马。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控骄弓,鞭袅芦花。”“控马”就是骑马的时候要双手勒住马缰来驾驭马匹。“控名责实”意思是使名声与实际相符。其中“控”是引的意思;“责”是求的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扼襟控咽”比喻据守险要之地。宋代周邦彦《汴都赋》:“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为金汤,役诸侯为奴隶。”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其中的“控”为“控制”,指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照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控”从手,表示用手去控制、操纵。

  李土生简介

  李土生,1953年出生于浙江东阳。多年来,李土生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己任,先后多次应邀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演讲。出版著作有《李土生静思录》、《中国传统文化散论》、《土生感悟》、《汉字与汉字文化》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