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候语英汉对比研究

 永恒的一抹微笑 2013-01-17

问候语英汉对比研究

目录

.摘要 2

.引言 2

.定义 3

.问候语的功能 3

4.1交际功能 4

4.2标志功能 5

4.3文化录制功能 5

4.4心理调节功能 6

4.5道德评价和形成功能 6

4.6审美愉悦功能 7

.问候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7

5.1称谓方式不同_7

5.2问候内容不同_8

5.3问候意义不同 9

5.4礼貌标准不同 10

5.5问候禁忌不同_11

5.51对隐私的禁忌 11

5.52空间观的禁忌 13

. 导致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14

6. 1 地理环境不同 14

6. 2 文化背景不同 14

6. 3 价值观取向不同 15

.总结 16

.感谢 1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问候英汉对比研究

周青香

Ⅰ.摘要

摘要:问候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被使用。在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为了使人们能够了解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本文通过学习调查重点探讨了中英问候语的异同。

关键词:问候语;中西文化对比

 Abstract

 AbstractAs is known to all,greeting is not only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etiquette. It is used frequently in daily life. In daily communication, appropriate greetings manners is the key to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 well can avoid misunderstan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we shall focus attention on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Key Words:Greeting;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Ⅱ.引言 

作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存在着多种语言, 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 就形成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都包含有问候语这一共同特点。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 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 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就问候语而言,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 表现形式相异, 在运用的场合、方式和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别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定义

问候语, 又叫见面语、招呼语, 它短小简单, 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交际口语。英文词典( Long 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 对greeting ( 问候语) 的解释是: a fo rm of words or an action used on meeting someone( 与人相遇时使用的言语或行为) 。人们在相遇时, 首先要打招呼、问候, 也就是要表示对所遇见的熟人或者陌生人的一种友好、尊敬及礼貌, 从而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

.问候语的功能

众所周知,问候语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用于打招呼的语言。就语言学来看,由于其着重遵循着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从而成为一种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这样一来,在表达上便会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给人以尊重,礼貌的态度和语气,能得到无形的好处和方便。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交际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之一,问候语,常常不太引人注目,尤其是站在语言理论的高度,很少见诸经典。然而,他在人类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繁而又特殊,并且往往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微妙心理效应。无论是站在历时语言学的角度还是站在现时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问候语都有一些习惯而又规范的词汇和用语,因而有规可循。特别是当代社会交往的需要,问候语成了语言学百花园中的一株清新夺目、色彩斑斓的奇葩,其功能日趋重要。

4.1交际功能

就语言的基本职能来说,语言首先是交际工具。除了交流思想外人们也能连带的运用语言彼此表达感情,因而问候语在这一方面独具特色。问候语除了有一定的思想交流外,更重要的在于情感交流。话不多说,往往一句“打扰您了”或者问声“身体好吗?”,甚至有时间就凭那会心的一丝微笑便能显露出交际者的真情。从而协调着人际关系。与此相反,有些不善的言辞,或者是不太重视问候语的人有事尽管老实忠诚,但办起事来来却时常碰壁。于是人们往往产生一丝疑惑:为何有人凭三寸不烂之舌走南闯北就能万事顺意?其实,从言语交际原则来看就能明白:不善言辞的人往往重视合作原则却忽视了礼貌原则,而工于辞令的人却能协调的运用合作与礼貌原则,而且这种人往往是问候语使用的高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问候语往往是叩开人心扉的按钮。

4.2标志功能

语言的标志功能往往是不同名族、地区、社团、行业认同的标志和情感维系的纽带。同一名民族、同一地区、同一社团、同一行业的人交往时,要求使用民族(地区、社团、行业)语否则会使听话人产生误会甚至反感,从而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若能使用听话人的语言,也往往会获得听话人的好感。

问候语的标志功能也是很明显的。如初次见面问声“您贵姓?”答话“免贵,姓王”。人家一听就知道是汉族人,如见面就赞“你妻子真漂亮!”,多半是西方人;有人问“今年收成怎么样?”,此人可能是农民。总之,这种问候语一说出来,就仿佛这个人随身佩戴着一枚徽章,标志着它属于哪个名族某个名族的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阶层。

4.3文化录制功能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东西。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记录者和传播者的作用。问候语也体现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如中国人做客时,主人常招呼“请喝茶”。而西方人常问“是咖啡还是牛奶?”这两种问候习惯便记录着中国人和欧美人各自的饮食文化特色。

4.4心理调节功能

问候语在心理调节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对情绪心态的调节和和行为动作的调节上。如当人们挥汗如雨的工作而感到疲倦时,领导或亲朋好友来来慰问一声“辛苦了!”或关心的一句:“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这就会令劳动者心情舒畅而顿觉疲劳减半继而会将劳动任务完成的更好。又如与失恋的友人打招呼时:“哎,怎么只有你一个人啊,朋友呢?”这会使人尴尬难受,甚至会谈不下去,所以话不投机,半句多。可见,问候语对人的情绪心态的调节作用是很明显的。

4.5道德评价和形成功能

人类的祖先都是很重视道德的,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一个礼仪之邦。而文明道德是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语言直接反映一个民族地区社团家庭乃至个人的道德水准。所以,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了解评价交际对象的道德状态,有时开口即知。在这方面,问候语往往呈现出奇特的风采,几乎成了了道德的窗口、文明的闪光点。全国著名劳动能手、优秀售货员、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张秉贵同志,他就是运用语言的高手,被誉为“播撒语言春雨的人”。

4.6审美愉悦功能

问候语的审美愉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式美。如“久仰久仰”、“恭喜恭喜”等。而是声律美。如“久闻大名,如雷灌耳”、“贵客登门,有失远迎”等。三是谐趣美。如两人见面,一问:近来如何?一答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种问候的语言都给人一种优美愉悦之感,能创造良好的交谈气氛。

Ⅴ.问候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5.1称谓方式不同

言语交际中, 怎么称呼对方, 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同民族的称谓方式既存在许多共性特征, 又存在不少明显的差异。由于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国社会之称谓方式远比西方复杂。1) 中国人“上下有仪、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晚辈不能直呼祖先和长辈的名字, 更不能呼其乳名。一般来讲, 晚辈称呼长辈时, 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姓名称谓, 而且无论有无血缘关系, 均可以亲属称谓相称, 如叫“爷爷”“姥姥”“叔叔”等。不但晚辈忌呼长辈的名字, 而且在不十分熟识的同辈之间也忌直呼对方的名字, 以示对对方的尊敬, 通常人们以“先生”“同志”或“师傅”相称。而英语在称谓方式上不像汉语那么多忌讳, 基本上不存在讳名问题。大多数情况下, 用Mr . + 姓或Mrs. ( Ms. Miss) + 姓就可以了。而且在当今的英美社会, 人们渐渐地形成了直呼其名的倾向。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都可以直呼其名, 以示亲切。2) 英汉语中都可以用职务或职业作称谓词。汉语中几乎所有职务或职业都可以用作称谓, 如刘主席、李处长、郝医生、张会计等, 这可以体现对被称呼者的尊敬和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 但不可说王农民、李工人。英语中只有少数特定的职务名称可以这样用, 如: premier, president , professor, captain, chairman 等, 同时也只有“doctor, waiter ”等少数职业名称可以作称谓词。

5.2问候内容不同

中国人,尤其是年纪稍长的中国人,出门碰见熟人时一般会问候“吃了吗?”、“去哪啊?”、“干什么去啊?”等。而在英语国家,人们见面一般以谈论天气表示问候,如“Lovely day, isn’t it天气不错,是吧!”“ It’s so hot today, isn’t it今天可真冷,对吧?。”在西方,用“Where are you going?”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do?”问候不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的话,可能会招致厌烦,他们会认为你多管闲事,甚至会觉得隐私受到了侵犯。其实汉文化中习惯使用的“去哪儿啊?”、“忙什么呢?”等问候语其目的并不是表示询问,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具体的问题,而仅仅是表示一种打招呼和关心。对方也经常用一些模糊的字眼来回答,如“有事”、“出去一趟”、“瞎忙”等,因为汉语的问候语所要表达的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语言的交流,并不一定要提供什么信息。
 另外在中国,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称谓式问候。用这种方式时,问候者只需要喊对方的姓氏、名字或者用姓氏(有时可省略) 通称(职称、职务称谓、亲属称呼等)表示问候对方。这种问候类型可用于不同交际场合的不同对象,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例如,在正式的工作场所,下属和上级碰面多用如“张处长”、“刘经理”、“王部长”等,也算是问候;如果是小朋友碰到长辈多用亲属称谓招呼长辈,如:“李叔叔”、“王阿姨”等,就带有关切、随便的味道;同事之间相互称“老王”、“小李”等,则表示平等、亲切的关系。但是如果用这样的称谓式问候语问候西方国家的人,他们会觉得莫名其妙,他们会以为你是叫住他们,接下来会有什么事情要跟他们说。

5.3问候意义不同

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 

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 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 “Good morning”比汉语的 “早上好! ”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n”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也是用于下午6点以后的一个较为正式的“Good evening”问候语。这两者在汉语的日常会话中都找不到对应项,除了在电视电台广播节目,或是正式的演说中出现。相同的例子还有英语中的“Hi!”是一个中性问候语,在汉语中也没有对应,只能根据发音用“嘿!”替代。事实上,同汉语中的意义相近,“Hi!”“你好”只是在意思上表露的不甚明确。

5.4礼貌标准不同

问候涉及礼貌是语言文化的特征, 但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习惯、行为准则和社交方式, 不同国家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的衡量事物的标准, 反映在礼貌问题上也是如此。汉语里很礼貌的称呼语在英语文化里却可能是唐突无礼的。例如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尊老的传统和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老+ 姓”,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某老”或“某老先生”。这里所说的“老”,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因为在西方“老”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日不多, 已不中用的意思。反之亦然, 讲英语的人喜欢直接称对方的名, 以示亲切随和, 可对中国人不合适。我们必须看到, 语言的礼貌标准是相对的, 是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制约的。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显然具有不同的礼貌规范, 对某一群体来说是礼貌的语言, 对于另一文化群体来说却未必得体。因此, 要想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必须要熟悉交际双方的礼貌准则, 然后根据实际交际场合得体地进行言和行。
5.4问候禁忌不同

5.41对隐私的禁忌

有个中国的学生去美国留学,发成绩的时候自然地问了一下同桌的分数,没想到同桌却气愤异常,甚至告到老师和校长那里,把中国学生狠狠地批了一顿。以前也有个英语老师对我们说,他的外国朋友对中国的印象是“Friendly,but rudely.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实际上是中西方对隐私的认识程度不同。

从英语对privacy (freedom from ulnae )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作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而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此“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

在日常的交际中,中国人喜欢用这样的话打招呼,像“你去哪儿?”,“干嘛去?”,“吃了吗?”,而大多数西方人对这一问候语的正常回答是“这事与你无关!”。在英语里,这样的发问是一个标准的问句,具体的回答被看作是个人的私事,这样的发问只有在上下级或相当熟的朋友间使用。如果在社交场合使用,会被视为是粗鲁的表现。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年长的人因为社会经验和人生经历丰富而受到尊重。在中国,年纪大是光荣的象征,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老人被问及年龄时也乐于告诉别人,被别人夸赞高寿也是很高兴。因此,问候年龄在中国社会也是很常见的,对于初次见面的老年人,也可以直接问“您老高寿啊?”。即使是中年人被问及年龄,也会毫不避讳的回答,一般回答完之后,还会加上一句“老了呀!”。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被问及年龄即使不具体如实地回答,也会说一句“奔三的人了。”表示一种谦虚和客气。但是在西方国家,年龄是一个人的隐私,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你用“How old are you?”问候别人,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因为他们认为,年纪大是“没用”和“负担”的标志,尤其是女性,更以年轻为荣,因此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年龄被人知道。这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关系。另外,西方国家问候的禁忌还有很多,如果不加注意,随意发问,会被认为没有教养、没有礼貌。在西方,除了年龄以外,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也属于禁忌的范畴。而这些在中国,是很平常的问候话题。为了表示关心以及表示两个人关系亲密友好,中国人常常会问比较私人的问题,如工资情况,家庭情况等,尤其是与长辈寒暄时,会谈论很多家庭和亲戚朋友之间的事情。

5.42空间观的禁忌

空间观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对谈话时距离远近产生差异。英美国家的人们把谈话双方均感到舒适的距离划为1.5米左右,而在中国的距离一般为一臂之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使得交谈得以顺利进展,在问候时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太远太近都不益于双方交流和表达。

Ⅵ. 导致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

6. 1 地理环境不同

英美国家大部分都是属于岛国, 以英国为例,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属于温带海洋气候。由于是岛国和受来自大西洋暖湿气候的影, 语言上也就有了与大海和西风相关的特定性。所以英国人最常问候的就是天气, 人们见面寒暄、打招呼、应酬一般都是先讨论天气。中国横跨亚欧板块, 四季更替, 于是俗话说看天吃饭, 而且在中国都以民生为主, 穿衣吃饭是最关心的问题, 古时候由于天灾等因素, 人民常常吃不好穿不暖, 所以见面第一句习惯性的会以类似吃了吗此类的寒暄, 而实际上, 他不是在问你是不是真的吃的, 只是见面打招呼而已。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期, 你吃了吧这句问候语最盛行, 人们见面就是习惯问候对方你吃了吧。这种传统的问候方式,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并且深入人心, 其实也暴露了在这块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对缺吃少食的恐慌心。

6. 2 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文化中, 对社会评价的注意焦点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问候语在对象和内容场合上的差异。在问候的场合中, 中国社会对于刻意的称赞以及褒奖, 尤其是对女性的外貌、穿着打扮、发型等方面的问候。所以, 人品、才能、智慧是中国社会在交际时的中心内容, 由于中国社会受男女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 在许多交际场合, 男性对女性外貌的言语是不合适的。这方面的言语多局限于女性之间。中国人经常对对方的外貌变化予以忽视, 即使注意到了对方身上的变化, 也往往用一些中性的言辞来称赞。而西方人更偏爱于对外貌、服饰、发型或所有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这些方面的言词最为突出。西方社会崇尚新。在日常生活中, 凡是新的东西, 如新车、新衣服、新的发型等

都是更容易引起别人的称赞。虽然这种新, 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稍作修改或改变, 但重要的是, 谈话的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变化, 并认为这是值得称赞的。

6. 3 价值观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的,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 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 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 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 主张对已要克己复礼, 不喜形于色 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 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等。

Ⅵ.总结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通过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礼貌标准、称谓、原因等方面的差异,以便于更好地理解不同名族的文化,有利于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Ⅶ.感谢

参考文献:
  [1]李丽,浅析中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刘焱,英汉问候语差异及原因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3]吴玉花,张发祥.汉英问候语对比[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王葆华,汉英问候语比较刍议[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席于霞,汉语问候语的民族文化特色探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6]张伟.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J].科学之友,2009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