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火“灭火”首辨虚实

 闲之寻味 2013-01-17

每到冬季,上火一词出现频率大大增多。从医学角度来讲,上火既不属于某种疾病,也谈不上是专业医学术语。它只是一个国人都能听懂的民间俗语,是对一种症状的泛称。中医所说的上火泛指各种炎症,特别是头面部,如鼻黏膜、口腔黏膜、眼结膜、咽部等部位的炎症。虽然都是上火,但有虚实之分。只有分清虚火、实火对症调理治疗,才能药到病除,否则会适得其反。

上火多是邪惹祸;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能源,推动生命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火在一定范围内是必需的。但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表现出病症,统称上火。中医认为上火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中医认为火有外来之火和内生之火,外来之火如感冒后引起发热,咽干、咽痛、口唇干裂等;内生之火,又称“内火”或“内热”,可由外邪不解,入里化热,或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火热内扰,出现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干结等症状。

盲目进补燥上加燥;冬季爱上火的原因,多为寒冷干燥,室内普遍使用暖气,燥热的室内环境加上干燥的天气,就易消耗体内水分,出现津液不足的现象,如口干、咽干、眼睛干涩等,如再不注意饮食调理和及时补充水分,就易导致体内平衡失调而上火。同时,冬天人们喜欢进食牛羊肉御寒,但牛羊肉偏温,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和桂皮、生姜、枸杞、当归等滋补品,使“燥上加燥”,如果长期食用体内容易积热,也会造成上火。

情志失调也会致上火;作息时间不规律也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可以导致上火的因素。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人晚睡早起,有些人彻夜不眠,长此以往,夜间休息不够或过度劳累,消耗人体气阴,导致阴虚火旺,也是上火的原因。情志失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上火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又称“五志之火”。人若长期有精神压力或情志抑郁,会影响气血阴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郁化火,以肝火最为多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肝火旺。

灭火首辨虚实;上火了,就泻火、灭火呗。这可能是很多人固有的认识。其实上火有虚、实之分,中医将内火分为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等几种,各脏腑的“火”也有虚实之分,因此症状也各异,所以当我们出现上火症状时,一定要先辨清虚实后,对症灭火。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火就是实火,而忽视了虚火致病。实火和虚火不仅发生原因不一样,临床表现不同,而且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也不同,如果不管上火是实是虚,而一律用同一方法清热泻火,则有可能非但治病不成,反而加重病情。 

饮食清淡防上火;冬季少食辛辣、火锅、煎炸、烧烤、过于油腻的食品,适量进食牛羊肉、葵花子、韭菜等辛温助热之品是可以有效预防上火。尤其湿热体质的人,饮食更应该以清淡为主。对于目赤肿痛,口干口苦属中医肝火者,可饮枸杞菊花茶,平肝明目;口干咽燥,干咳无痰属中医肺火者,可进食冰糖雪梨汁、百合银耳玉竹汤,清泻肺热;口舌生疮属中医心火者,可用玉米莲子羹,清心泻火;食不知饱,口臭,大便干结,属中医胃火者,可用鲜萝卜汁、绿豆粥等,清泻胃热。

上火虽属小病,但它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火自头上生寒从脚下起
 风、寒、暑、湿、燥、火属于大自然中的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当它们表现太过或不及的时候就会危害人体而发病。头位在上属阳,而火亦为阳邪,故头部是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火自头上生"。脚位在下属阴,而寒亦为阴邪,故脚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寒从脚下起"。 头部血管丰富,温度较高,又是神经中枢"司令部"的所在地,各种应激力都比较敏感,任何情志变化都会立即引起头面部充血,而表现为"面红耳赤"。中医又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而阳有主火热的一面。所以,朱丹溪说:"头痛甚者火多"。叶天士说:"上先受之"。而火热之邪升腾上炎,其致病就多表现于人的头面部。如心火上炎而致口舌生疮,胃火炽盛而致齿龈肿痛,肝火上冲而致头痛、目赤肿痛,肺热壅滞而致咽痛口渴,胆火横逆而致头晕目眩等,无不是火性上冲燔燎之象。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火"来形容头面部的异常变化,如形容着急时说"两眼冒火星",形容干燥时说,"鼻内生烟",形容口干时说"口中如火烧",形容愤怒时说"七窍生火"等。
       冬天的帽子不必戴得过厚,捂得太严,动辄满头汗出,反而容易感冒。青年人只要耳朵不冻,头部不一定多加防护,帽子不戴也可。老年人说:"头冻冻聪明"。这话也有一定道理,因为适当的寒冷刺激有利于大脑清醒,能增强人的智力和记忆力。
       脚位于人躯体的末端,离心脏较远,血液的供应较少,再加之脚的表面脂肪层又薄,保温能力较差,所以脚的皮温较低。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5℃左右,而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脚与上呼吸道粘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连系,脚掌受凉可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粘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明显削弱。于是,各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使人发生疾病。有人实验,把双脚放在4℃的冷水中,鼻粘膜温度就明显下降,几分钟后就会有鼻涕、喷嚏出现,感冒就接踵而来。同时,寒邪侵犯脚之后还会影响心脏,引起胃痛,造成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发生腰腿痛、阳痿等。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脚是人的"第二心脏",经常运动脚趾有助于大脑健康。祖国医学对"寒从脚下起"早有科学认识,在1400多年前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就提出了" 足下保暖"的科学见解,至今仍被人们奉为祛病延年的经验。国外对脚与机体健康的关系也有精深研究,俄罗斯民谚说的"头莫热,腹莫饱,脚莫凉",反映的正是俄罗斯人民的防病措施。日本学者还总结出从双脚窥视人体健康的方法,指出人在6~30岁之间双脚应能整齐地并拢直立。如在这个年龄双脚不能并拢时,就是早衰的表现。能长期站立的人身体一般健康,如果连站15分钟就有困难的,就一定是循环系统有毛病。
       要使脚不受寒的办法很多,首先是加强锻炼,多活动,以保证脚部的血液供应。脚趾活动少是引起腰痛、肩肘痛等多种现代"文明病"的原因之一。要想少生病就必须使脚趾经常处于灵活状态。第二要选择大小肥瘦都合适的鞋,因为鞋窄小不仅有碍血液循环,而且使脚周围的空气层缩小,不易保温。第三,要根据年龄、身体状况选用保暖作用好的鞋袜。如小儿皮嫩,保暖力差,宜穿柔软而暖和的棉鞋和绒布里的棉鞋;青少年好动不怕冷,但也要穿棉鞋或皮底鞋、胶底鞋,球鞋导热快宜冻脚,冬季不宜穿着;老年人气血渐衰,穿布棉鞋最佳,最好不要穿塑料底鞋。在严寒野外作业的人员,应穿带毛皮的高筒皮靴;脚易出汗的人,应穿着毛袜,用羊毛鞋垫,既能达保暖目的,又能吸潮散热。脚易干裂的人,应选用透气性差的皮棉鞋和弹力尼龙袜,以保持脚的周围有湿润的环境。第四,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能促进足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同时使脑部血液相对减少,很快就能入睡。有人把热水洗脚、倒散步和气功入静称为"催眠三部曲"是符合科学的。第五,睡觉时注意把脚盖好。这样不仅能预防感冒,堵塞寒邪入侵的漏洞,而且可以帮助人入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