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蛔虫症

 学中医书馆 2013-01-18
小儿蛔虫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
时作时止,触之腹部柔软,或可扪及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调。有些
患儿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
尖红尖。本病发生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
洁的饮食而致。若平素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素蕴湿热者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上常用的 有效秘方、偏方如下。
[方一]使君子30克,猪瘦肉Z0克,面粉30克。把使君子肉捣碎,猪肉
洗净剁碎,同与面粉混合均匀,做饼10个,蒸熟。每服1个,且日2次。本方适用于小儿身体
虚热而有蛔虫者。[
方二]使君子适量。将使君子略炒至香,按年龄每岁每日2粒,(最多每天
不得超过20粒),分3次嚼服,连服3日为1疗程。本方适用于小儿蛔虫及蛲虫病。
[方三]楝根白
皮、槟榔各20克,白糖适量。将楝根白皮去净皮,与槟榔片同水煎取汁,浓缩,加白糖制成
60毫升糖浆。睡前空腹饮,连用2日。本方适用于小儿蛔虫、钩虫。
[方四]风眼果7—10个(去 壳)猪瘦肉100克。将二者加清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凤眼果及猪瘦肉。
本方 对小儿疳积,蛔虫病有效。
[方五]南瓜子若干洗净,晾干,去壳取仁,研极细末,备用;5岁
以上小儿每次10-15克,5岁以下小儿每次6-9克,均用蜂蜜调服,日2次,连服2-3天。本
方对小儿蛔虫有效。
[方六]黄连3克,乌梅10克,黄柏(炒)5克,使君子12克,槟榔、川椒(炒)
各10粒,金羚炭9克,细辛2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本方
为李月方,可安蛔止痛,适用于小儿蛔虫病。
[方七]乌梅15克,细辛6克,川椒3克,党参、
当归各9克,黄连、黄柏、干姜各6克,桂枝9克。水煎500毫升,直肠滴注,每分钟40-50滴。
本为何成瑶方,适用于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26.1 使香消积汤
【来源】吴逸华,《上海中医药杂志》(9)1988年
【组成】使君子、槟榔、神曲、白芍、榧子、川楝子各8克,山楂肉、茯苓各10克,乌梅3枚、木香6克。
【用法】上药以温水2碗半浸泡半小时后,文火浓煎至半碗,于半饥饱时温服。婴儿可分数次服完。一般连服3天。
【功用】理气止痛,驱虫消积。
【方解】蛔虫症一般既有虫积,又有脾虚。故方中以使君子、榧子为驱虫药,其性平味甘,能消积除疳、杀虫而不碍胃;木香行气止痛、温暖脾土、通畅气机;乌梅安蛔;川楝子理气止痛杀虫;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导滞;茯苓渗湿健脾;白芍缓急止痛;更取大黄清下陈积之功,使虫邪排出体外,腑气得以通畅。全方攻补兼施,药性平和,杀虫不碍胃、祛邪不伤正。故用之颇见效验。
【主治】小儿蛔虫症。
【加减】驱虫为主且大便不溏者,加大黄6克(后下),川楝子易苦楝根皮6克;便溏或泻下完谷不化或大便次数增多,加石榴皮8克;疳积患儿加疳积草10克。
【疗效】一般服药3剂后腹痛解除,排出大量虫体或粪检虫卵转阴。治疗278例中,治愈243例(占87.41%);有效33例(占11.87%),无效2例。近期有效率达99%以上。
26.2 使君子汤
【来源】曹旭,《陕西中医》(10)1988年
【组成】使君子肉(微炒)、苦楝根皮、陈皮各9克,槟榔15克,木香、枳壳各6克,大黄3~6克(后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年龄偏大者,可连续服2剂。
【功用】杀虫驱虫、理气止痛。
【方解】方中使君子、苦楝根皮、槟榔等均为杀蛔虫之要药,有杀虫驱虫之功;加大黄乃取其使蛔虫从大便而下;陈皮、木香、枳壳理气止痛,通畅气机,与大黄相伍,可使腑气畅通,使蛔虫无容身之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杀虫驱虫、理气止痛之功。组方严谨,堪可效法。
【主治】小儿蛔虫症。
26.3 槟君苦楝汤
【来源】郑宏阅,《上海中医药杂志》(17)1987年
【组成】槟榔50克,使君子20克,苦楝根皮15克,木香6克,枳壳15克,乌梅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小儿减半。连服3天为1疗程,服药2剂未解大便,可用肥皂水50毫升清洗灌肠,以促排蛔。治疗过程中有呕吐脱水者,予输平衡液。发热及化验血象过高有肠道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
【功用】驱虫安蛔,行气止痛。
【方解】方中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均为驱虫要药,配木香、枳壳行气导滞止痛;乌梅和胃安蛔。诸药合用,驱蛔安蛔并举,和胃行气消滞并存,用之临床,每获良效。
【主治】肠道蛔虫症。
【疗效】治疗106例,其中胆囊炎胆管炎型80例,胆囊梗阻型14例,胰腺炎型13例。结果痊愈96例,好转6例,无效4例。75例服药半小时后症状消失;76例服药第2剂后排蛔;14例服药3剂后排蛔;3例孕妇疗效满意,未见不良反应。
26.4 槟榔陈金汤
【来源】张若芬,《浙江中医杂志》(1)1990年
【组成】槟榔10克,全瓜蒌、茵陈各12克,番泻叶、陈皮各6克,苦楝根皮9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浓煎至150~200毫升,熟豆油20毫升送服。每日1剂,上述药物剂量可视患儿年龄及体质状况增减。若发热可予庆大霉素(常规用量);呕吐不能口服者,改为保留灌肠。
【功用】驱蛔杀虫、通利大便。
【方解】方中用槟榔、苦楝根皮驱蛔杀虫;全瓜蒌、番泻叶通利大便;茵陈、陈皮清利理气,助番泻叶等药通便导滞。诸药合用,共奏驱蛔杀虫、通便导滞之功。待驱虫之后,再进扶正健脾之品,以防攻利伤正。
【主治】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疗效】治疗13例,年龄3~13岁之间。结果:全部治愈。服药1剂治愈者2例,2剂4例,3剂4例,6剂2例,1例灌肠1剂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