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的情感何处安放?

 南科大 2013-01-18
我们的情感何处安放?

    年度策划

    回顾2012年和人们情感和家庭生活相关联的热点,不难发现众多新词汇的诞生。不论是“白富美”亦或是“高富帅”,看似光鲜的背后也隐藏着“爱无能”的尴尬,面对情感,总是有太多的“标签”挡在众人面前,这让即使是中国首富宗庆后的女儿也同样面对着“恋爱动机”的困惑;2012年,在“世界末日”降临前,又有多少大龄男女在面对刺眼且刺心的考验,“中国式逼婚”已然成为了当下婚姻问题的一大痛点;2012年,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越来越多的中年父母等待儿女的归期,但“恐归族”队伍的逐渐庞大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社会心态乃至城乡发展的失衡的问题;2012年,家庭教育依然是惹眼的话题,从“虎爸”、“狼爸”再到“鹰爸”,各种教育方式层出不穷。教育部制定的《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发布就引发热议,这现象的背后,正是因为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的指南”。

    面对情感之殇、婚姻之痛、养老之难和教育之惑,对待爱情婚姻也好,孩子教育也好,我们可以学习别人思考的方法,但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步伐,而是依照自己的态度来好好生活。

    情感之殇:“爱无能”

    首富女30岁从未交过男朋友

    【关键词】“爱无能”、“白富美”、“高富帅”、“屌丝”

    2012年,似乎全天下的男人都只能被分为两类,即“高富帅”和“矮矬丑”。和“高富帅”相匹配的女生,一定是“白富美”。“白富美”相对于“高富帅”一样具备广泛流行程度,所有人都接受“高富帅+白富美”的结合,天造地设、门当户对、佳偶天成……这些词汇都是为他们而设计的。“高富帅”、“白富美”等热词原本不过是无聊笑谈,但2012年的整个网络却被它们所充斥。当全天下的男人都被分为“高富帅”和“屌丝”两类时,这两种人群带来的婚恋行为以及价值观就有了其社会意义,社会阶层、中国式门当户对被这些词语无限放大。当众多“屌丝”原本以为“不配”得到爱时,中国首富宗庆后的女儿在接受《嘉人》杂志专访时称自己30岁从未交过男朋友,没想到作为中国首富女儿的宗大小姐这种“白富美”同样“爱无能”,只能相互感慨一句“白天不懂夜的黑”。

    随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内陆的火爆,一时间被泛滥引用至影视、美食和书籍等各个领域,勾起的青春、清新的共鸣令人难忘。但也是去年,曾经无比恩爱的董洁与潘粤明离婚后竟然到了仇敌的状态。这个故事继锋芝恋后,再一次颠覆了不少网友对爱情的信念。去年,61岁的地产大亨王石被曝恋上“80后”女演员田朴珺,离婚寻求“真爱”,一时成为热议焦点,“不为别的,就为你脱离了传统中国的婚姻家庭观,人们开始对你失望。”网友这样说。世界末日都过了,你还不敢去爱么?或许,你并不是不想爱,只是患上了一种叫“爱无能”的都市病。在这物质和自我的年代,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却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我们曾为老三最后的告白而泪眼滂沱,但谁为身处“情感乱世”的这一代答疑解惑?

    正方:不久前这个签名流行了一阵,“太累了,我都不会爱了。”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样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面对飙升的房价、高额的结婚成本以及养育孩子的种种费用,很多人对爱情望而却步,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需要,正在逐渐失去爱的能力。

    反方:爱情,原本是发乎人内心的一种最为真实的情感,它可以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东西。当下,一种被称为“爱无能”的都市病在高楼矗立的城市中蔓延,像病毒一样腐蚀着人们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在过度物欲的时代,不管是“屌丝”还是“白富美”,要想打赢“爱无能”这场狙击战,必须要勇敢揭掉贴在爱情上的种种标签。

    大龄之痛:“中国式逼婚”

    “婚点”到否?非诚勿扰! 

    【关键词】“中国式逼婚”、“世纪表白日”

    不久前,天涯论坛网帖中一个关于“神勇”母亲逼婚帖,引起了众多剩男剩女们的共鸣:面对不堪其唠叨、愤然将门反锁的女儿,这位妈妈冒着生命危险从八楼的窗户爬进女儿房间,只为掷地有声地撂下一句:“无论如何,必须结婚!”寒假、春节、情人节,假期变战场,这样的逼婚,让那些至今单身的男女们嗟叹惊呼:“中国式逼婚”你伤不起。

    从中国式结婚到中国式离婚到时下的中国式逼婚,围绕婚姻的话题,正在每个阶段扩展蔓延。2012年,从“末日情人节”到“世纪表白日”,尽管末世只是一个传说,但商家们依旧试图以此噱头进行一波又一波的包装,网络上类似的“恶搞”号召也一浪接着一浪。其实,也怨不得单身网友这么“小气”,他们还没能从春节、寒假所遭遇的一轮轮“中国式逼婚”中恢复元气,各处打出的“专为情侣打造”招牌,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刺眼且刺心的考验,“实在没法厚道”。

    在2012年年初由网友投票选出的春节聚会“毒舌”问题中,“谈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没有任何悬念地摘得“桂冠”。事实再次证明,春节前后已成“中国式逼婚”这种节日病的高发期。去年一期《非诚勿扰》节目中,一向温和的孟非议及“父母与孩子相处之道”时情绪一度激动,缘由是“父母催婚”。年底,孩子大龄不婚是年事渐高的爹妈心中碰不得的痛,由“劝说”变“催促”再到“逼迫”,父母愁,儿女烦,婚姻问题成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不少80后恐婚一族又开始担心了,因为放假、过年,意味着又要被父母、亲朋、好友逼婚。去年,不论是反映大龄剩男爱情的《大男当婚》,还是“剩女”题材的《大女当嫁》都火了一把。不论是“被剩下”的,还是“主动剩下的”,终归还是“剩下”了。

    有网友表示:“我害怕被‘剩’,但我更害怕没有来得及觅得‘爱情’就迈向了婚姻。”但受“逼婚”所迫,这些未婚男女却不得不早早打响“婚姻保卫战”。在恶战中,他们“腹背受敌”:一方面要在人海中努力寻找总不出现的“另一半”;而另一方面更要想方设法抵御父母的“逼婚”压力。“为什么目的并不矛盾的父母与我们,却成了交战双方?”有人将其总结为“中国特色”。

    日前,澳大利亚学者研究出了一个适婚年龄的公式,很多男性都纷纷进行实践。用P表示“最初开始考虑结婚的年龄”,用N表示“你认为的最迟结婚期限”,公式为:(N-P)×0.368+P。很多男女都有这样的感受,到了某个时间点,心中便会徒生结婚的意愿,大家扪心自问,自己的“婚点”到了么? 

    正方:婚姻就像一道门槛,婚前大家都在为自己活,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都在为孩子活。中国式逼婚就好比中国式对儿女的教育,不是父母没有年轻过,而是因为他们品尝了尘世中的酸甜苦辣,所以希望儿女们少走弯路。他们那个年代还不至于提倡晚婚晚育,所以他们较早就走完了婚姻这个过程,也因为此,他们面对自己儿女沦为大龄单身的时候,心理上首先就hold不住。

    反方: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来说,春节本来是难得重聚亲情的大日子,可如今的“节日气氛”却让他们越来越害怕,甚至开始厌烦回家了。中国式逼婚猛于虎,别怪我不努力,只因为上帝在随机配发,我心里能看到他,只是他被月老挡住。我不跟人比早,只比以后的幸福有多少! 

    养老之难:“新空巢”现象

    “恐归族”为何抗拒回家?

    【关键词】“新空巢”、“恐归族”、“反哺族”

    当下,城市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以及异城居住或同城分别居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2012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超过全部家庭总数的20%,独生子女数量约8000万人,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甚至达到70%。除了传统的空巢现象之外,因为独生子女去外地求学、工作,父母倍感失落、焦虑,以往在中国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现象”正向中年家庭逼近,“新空巢现象”也随之而成。

    于是,这样一个选择摆在了在外打拼的年轻一代面前。如果拿着高薪,你是否会选择回到农村给留守儿童当“爸爸”?如果你是一线城市的一名白领,你愿意到大山里长期当老师吗?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能放下架子去扫大街吗?2012年,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大二学生刘普林为环卫工人的母亲扫大街的事情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无独有偶,也是在湖北,14岁女孩林家欣照顾患病母亲,拿起扫帚替当环卫工的妈妈扫马路的行为也让不少网友感动。

    但这毕竟是个案,当2013年春节已进入倒计时,在城市中,还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盼望春节,却又害怕回家,渴望团圆却又充满顾虑,徘徊在归与不归之间,他们被称为“恐归族”。“恐归族”的恐惧,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什么淡化了乡愁?又拿什么疏解“恐归族”之困?

    其实,作为最传统也让国人倍感温馨的新春佳节,却有高达七成人“恐归”,其实绝不仅仅是亲情的尴尬,而更多暴露出来的是社会心态乃至城乡发展的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恐归族”其实提供了一个值得整个社会深入反思的样本,本该是阖家团圆的佳节,究竟是什么让人“恐归”,更是一个必须回应与求解的社会命题。 

    正方:“蚁族”这么艰难,为何不逃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这就得说到10年的一个大势就是不可逆的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资源、财富、权力、机会都在向这里集中。与此相对应的是,诸如乡村、小城镇却日益破败,这在无数版本的“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可以得到印证。很多时候,与其说“恐归族”是自己心理出了问题,毋宁说是他们周围的环境令他们身不由己。在春节飞机票对于相当数量回家过年的人群而言还是个奢侈品的背景下,春节7天假,路上就要耽误4天,如此“回家过年”,的确太过折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暴露出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步伐下,城乡差距却仍在不断拉大的现状。

    反方: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何况人乎?孝顺是做人的本分,是伦理的基础,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家庭是贫困而又艰难的,幸运的是有了一个孝顺的孩子,有了彼此的呵护,有了彼此的相依,迎来了一路阳光。

    教育之惑:赢在“起跑线”?

    家庭教育的“裸跑” 

    【关键词】“鹰爸”、“熊爸”、“拼爹”、“拼子”

    现在学英语的高端外教亲子班每节课三四百元已不是稀奇的事情,各种舞蹈和美术班还觉得不够,只恨时间太少。郎爸教育成就了一个“钢琴王子”郎朗。但2012年学琴少年吕某城年少成名后面对父母高压心生叛逆,两次盗窃获刑的案例和人生轨迹却给人敲了警钟。

    这般带着强烈家长意识的家庭教育例子已经不少,如“狼爸”萧百佑将三个孩子打进了北大,如“虎妈”蔡美儿则因其严厉的管教女儿方式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去年“鹰爸”何烈胜也来跟着“凑热闹”,去年年初让多多在雪地裸跑,如今又让多多走街串巷推销报纸的举动,已让他所谓的锻炼吃苦精神,变成了一场带着父母之命的家庭教育“裸跑”。

    当越来越多的家长想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没有意识到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是抢跑。越来越多的家长逼孩子学这学那,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快乐?当孩子表现出不快乐,甚至有逆反心理时,又有多少家长能静下心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指责“拼爹”的不公平,可是这种牺牲孩子童年、逼其学钢琴,却也隐含着一种“拼子”的心理和满足父母的虚荣心的情结。

    父母总是想当然地以为,逼孩子成才是天经地义的,牺牲孩子童年换取今后的成功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一个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而健康的人格更是任何其他成功标准都无法替代的个人品质。也正因为如此,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至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发布就引发热议,这现象的背后,正是因为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科学的指南”。

    正方:“鹰爸”解释,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老鹰会狠心把它赶下山崖。当幼鹰往谷底下坠时,会拼命拍打翅膀阻止自己继续下坠,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飞翔本领。要说鹰式教育的极端,则体现在对“断崖”环境的塑造和选择,更体现在家长内心的忍耐和对孩子所谓痛苦的承受,但遵从孩子内心诉求,从不采取暴力。“鹰爸”最看不惯的,是总把孩子抱在手里的“熊爸”,“如果我的教育方式传播出去,让10%的家长对孩子严格一点,10%的家长溺爱少一点,能影响到20%的人,‘抛砖引玉’的目的就达到了”。

    反方: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很多都带着父母对子女“望子成龙”的强烈期盼,较温和的期盼表现为父母自作主张地给孩子报很多培训班,强烈的就会像“虎妈”、“鹰爸”这样。“鹰爸”对多多的“鹰式教育”其实就像是一次奔跑,四五岁的多多虽说经此锻炼收获了许多自信,在财商方面跑在同龄孩子的前面,但他也会因此而跑掉许多东西:无忧无虑的如歌童年、天真无邪的微笑、发小情结的友谊等等,而财商上的收获可能是多多在这次奔跑中唯一能够留下的“裤衩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