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有趣的汉字组合
2013-01-18 | 阅:  转:  |  分享 
  
有趣的汉字组合

1、众:三人为众,多的意思。

2、垚:三土为垚(yáo),山高。

3、淼:三水为淼(miǎo),形容水大。

4、犇:三牛为犇(bēn),同“奔”。

5、焱:三火为焱(yàn),火花,火焰。

6、磊:三石为磊,形容石多。

7、晶:三日为晶,光亮。

8、矗:三直为矗(chù),直立,高耸。

9、品:三口为品,物品。有趣的汉字谐音笑话

北京大学的说:我是北大的。

天津大学的说:我是天大的。

上海大学的说:我是上大的。

厦门大学的说:我是吓大的!

李宗仁将军说:我这人,有仁!

傅作义将军说:我这人,有义!

左权将军说:我这人,有权!

霍去病将军说:我这人,有病!!!!!





10、森:三木为森,形容树木多。





比”对“北”说:夫妻一场,何必闹离婚呢!。

“臣”对“巨”说:和你一样的面积,我却有三室两厅。

“晶”对“品”说:你家难道没装修?

“吕”对“昌”说:和你相比,我家徒四壁。

“自”对“目”说:你单位裁员了?

“茜”对“晒”说:出太阳了,咋不戴顶草帽?

“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两条腿都炸飞了!

“占”对“点”说:买小轿车了?

“日”对“曰”说:该减肥了。

“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

“寸”对“过”说:老爷子,买躺椅了?

“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



回答者:630825077-列兵二级2009-11-811:43



一天,我们参加民盟福建省委活动后,途经温泉路,在战国策茶馆小憩。桌上,典雅的景德镇瓷壶绕壶写着“可以清心”4字。硕士L说:“汉字就是奇妙,要是加上一个‘也’字,随你从哪儿读起都通: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总之,它们同样充分显示了品茗清心的高雅情调,真是神奇。”话匣子一打开,大家就围绕着方块形状的汉字,畅谈它变幻无穷的景观。

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结构可分可合,组词能力强,有时颠来倒去意思差不多,为对联、诗词讲究对仗提供了先天的优越条件。H教授说:“我妻子叫林茶英,用篆书写在玻璃上,两面看来都一样,这是由于字形结构对称的缘故。鲁迅笔下的杨二嫂说‘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尖酸刻薄的小市民嘴里竟流出了辩证法。再说,回文诗和回文联,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绝。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等等。”C老插嘴说:“有一副对联也是写成篆书从玻璃两面看都一样:‘金简玉策自上古,青山白云同素心’。我再念一首回文诗,顺读是‘夫忆妻’,倒读是‘妻忆夫’:‘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F教授见缝插针地说:“厦门鼓浪屿有一副回文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巧妙描绘了山雾迷蒙、水天相连的海滨景色。”



B君把话锋转到了同音字的妙趣:“方块字有不少同音字,人们由此造出许多俏皮有趣的对子:‘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尽不留零’;‘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眉先生,须后出,后生更比先生长’。”N先生则道出了拆字联的奥妙:“方块字字形可分可合,人们就根据这个特点,创造了拆字联,如‘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有的拆字联还烙下封建时代的印痕:‘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为奴’。人们也利用汉字能拆能合,千万谜语。”有人还讲了杨修化形析字竟被曹操所杀的故事。



最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十多亿华人和华侨使用的、外国汉学家研读的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汉字的优势,英文、法文、俄文等不可望其项背。汉字同书法、楹联、诗文、篆刻、绘画、音乐、舞蹈等都有密切联系,神韵巧夺天工,永富艺术魅力。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它将与中华民族一起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0







汉字改革是汉字演变历史中的一种必然想象,汉字简化,是历史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走拼音化的道路,与世界文化接轨,提高汉字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的速度,是我们文字工作者努力的一个方向。一、改革有利于加速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华民族是富于创造的民族,中华古代文明著称于世。近代中国所以论为文盲充斥、科技落后的国家,主要源于愚昧野蛮的长期封建统治,使广大人民丧失提高文化、发展科技的社会条件。另外,作为掌握文化的工具、发展科学的桥梁——汉字,其本身的繁难性,也不能不是造成这种落后的因素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新千年到来经过了半个世纪,我国文盲、半文盲的人数仍然超过人口的五分之一。以教育的效果而论,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如朝鲜、越南,他们的扫盲任务在3、4个月便能完成。而我们用汉字扫盲,最少需要两年时间。给成人扫盲难度更大,其原因是只要不连续学习,不反复实践,学过后汉字很容易忘掉,尤其是形体相近的字,更容易混淆。提高民族的素质及文化水平,主要靠普及教育。由于汉字繁难,我国中小学教育,很难摆脱费时费力的局面。设想用几十个字母,一套正字法,经过短期学习,学生就可过文字关,并能用该文字阅读、书写,用于计算机。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也有3500个。我国青少年要掌握这些常用字,至少要小学毕业。尽管如此,到了初、高中也要用1/4左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语文,且效果并不理想。而法国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就初步具备看书能力,意大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能读报写信,俄罗斯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看大部头的小说了。我们学生过文字关,就比这些拼音文字的国家多用2—4年时间。要掌握7000左右通用字,恐怕一般大学生都达不到这个程度。一个人若单是学习汉字就浪费2—4年时间,那么全国十几亿人要浪费多少时间?无论汉字这种非拼音文字如何有特点,如何独树一帜,费时费力的缺点还是不容忽视的,这正如苏培成先生《现代汉字学纲要》中所说: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二、改革有利于早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21世纪,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科技上,争时间抢速度,新科技成果与时俱进。科技的现代化是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的前提,而文字的现代化是科技现代化的一个基础,其中人机对话中的“关”便是繁难的汉字。拼音文字用于电传、电子检索、电子翻译等技术很方便,汉字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却困难重重。正是由于汉字的关系,高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尽管不断扩大,但仍然受到限制。文字工作难于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也就难于高效率地为现代科技提供“信息”的支柱。这正如苏先生教材中所说的“汉字用于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比较困难”。三、改革有利于国际间的相互交往交通工具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空间观念。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面前,地球变小了,人类与宇宙间的距离缩短了,天涯海角的各民族,仿佛一墙之隔。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各民族间交往愈加频繁,交流文化,互通有无,更迫切要求语言的沟通。中国人学习外语不易,外国人学习汉语、书写汉字尤其吃力。在使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眼中,汉字被称为“魔方”、“集成电路”,使他们望而生畏。我们长期使用汉字,缺乏熟悉拼音文字的社会环境,要学好外语,非要出国或从娃娃抓起不可。汉字这种难于高速化的特殊符号,浪费了时间,严重一点说,是浪费了民族的生命。再加上汉字是音节字,引进一些国际化的科技术语和专有名词时,往往不准确、不统一。倘若采用国际通用的拼音文字,上述种种困难或不便就可以解决或改善,这也正如苏先生教材中提到的,目前“汉字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比较困难”。因此,对汉字的认识一定要辩证。汉字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它独立产生,独立发展,由形意结构发展的意音结构,由绘画性的书体,演变为符号化的楷书体,新中国成立后对汉字的简化、规范、进入编码系统这些都说明,汉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但是,放眼世界,人类文字已发展到表音阶段,而汉字仍停留在表意阶段,这不能说不是落后。任何一种表音文字,特别是音素文字,都比表意文字简易得多,高效得多,先进得多。由繁趋简虽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但目前,需要深入认识的是,表意的原则迟早要让位于表音的原则;落后的体制迟早要让位于先进的体制,这是汉字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字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有相对的历史的稳固性。汉字是汉民族一手创造出来的,经过几千年发展起来的,汉民族对它的感情极其深厚。但时代的进步与汉字的发展并不同步,从新时期社会的需求去认识汉字,汉字在使用中确实有诸多的不便,因此,汉字在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不能不考虑进一步改革的问题。



首先,汉字表意。每个字就像精灵,如“驮”字,大马才能驮,所以肯定不能在“大”字上加一点。因为像狗那样大的马不能驮。另外,汉字字的组合有无穷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苍茫,雄浑,辽阔。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语言无法做到的。



其次,汉字结构好。写起来漂亮,所以汉字的书法那是一种艺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苏轼的"大江东去.....",四四方方,点、竖。撇、捺等,每一笔都那么有魅力。



最后汉字的音好听,圆润,动听。用不同的表情和语调说,表达的意思就不同,非常奇妙。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说,意思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东西”。说一个老头“老东西”有调侃或辱骂等不同意思。说一个小孩“小东西”,就觉得很可爱,含有喜爱的意思。

提问人的追问2011-04-2519:24

在大的方面,汉字的魅力有哪些?(假如你向一个老外介绍汉语时。。)团队的补充2011-04-2519:27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汉字之美,美在形体。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神韵:“明”是由两个象形字“日”和“月”组成的会意字。“



比如说“聪”字就很有趣。为什么呢?你想,只要你有耳朵、两双眼、一张嘴、一颗心,你才能聪明。而聪明的“聪”字就包括着这些东西,你看,“聪”字的左边就是一个“耳”字,代表耳朵;右边的最上面是两点,看起来像眼睛;右边的中间是一张口;下面是一颗心。这个汉字有趣吧!“铜”字和“桐”也很有趣。不过它们的有趣而不是它们的字形,是它们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铜”字是金字旁的,而铜钟、铜币都是有金属做成的,所以它是金字旁的。还有,“桐”字是木字旁的,而梧桐树就是树木,所以它是木字旁的。这两个汉字有趣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这些有趣的汉字。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大家一起去领略它的风采吧!别忧郁了,赶快行动吧!2.有趣的汉字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每字每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汉字的海洋里遨游。趣妙横生的歇后语令我开怀大笑;妙语连珠的诗句使我心旷神怡;感人至深的篇章哺育我成长;铿锵有力的语句激励着我的斗志……今天,老师让我们搜集有关汉字的字谜。“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走回教室。不一会儿,老师满面春风地来了。“今节课,我们来组织有关汉字的活动,谁准备了字谜?”老师和蔼地说。“我!”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请张旅同学。”“同学们,有眼看不见,有心记不住。请问这是什么字?”张旅同学问道。同学们沉思了一会儿。“我知道!”一个同学站了起来,“是死亡的亡!”“为什么?”同学们疑惑不解。“有眼看不见,不就是盲字吗?有心记不住,不就是忘字吗?‘盲’字和‘忘’字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亡’字!”“太有趣了!”汉子真是神奇、有趣!说起汉字,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砍柴时用力过猛,不小心甩掉斧子伤了旁人。伤者到衙门告状。那个人慌了,忙写了一份说明情况。内中写道:某日砍柴时用力过猛,用(甩)斧子伤人。“官府一看就定那人的罪名了。由此看来,每个汉字,多一笔,少一划,含义完全不同。若是在经济合同里,真是一字千金,写错了,那后果就不堪设想。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每字每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汉字的海洋里遨游。趣妙横生的歇后语令我开怀大笑;妙语连珠的诗句使我心旷神怡;感人至深的篇章哺育我成长;铿锵有力的语句激励着我的斗志……只要我们多了解汉字,用心去体现,就能得到知识与财富!驾驶者回答采纳率:41.6%2008-11-0808:56检举您觉得这个答案好不好?好(3)不好(4)相关问题?作文-有趣的汉字?请给我写一编有关有趣的汉字的作文?谁能写一篇关于汉字的作文?以汉字为目些一篇作文?求作文<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其他答案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每当我想起这首诗时,不禁对汉字肃然起敬,对汉字的神奇、美妙赞叹不已。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汉字。有一天,仓颉在梦中看见一位神,神的脸上好像有一些像文字的东西,仓颉醒来,便把那些文字逐一写出,这样,就产生了最古老的文字。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仓颉可能只是一个汉字的整理者或搜集者。汉字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汉字。现在的汉字可有趣了,你看,一木是树,二木则林,三木便森;一个“人”一张“口”就“囚”,一扇“门”一张“口”就“问”,一张“口”一条“狗”就“吠”;同学们,你们生气时,是不是会骂别人“白痴”呢,告诉你吧,白表示无用或失败的意思,比如,白说――说了也没用,白跑――徒劳无功,白痴――无用的人;汉字的结构也很有趣,可以编成顺口溜来记呢,你瞧,不好便孬,不正则歪,因火生烟,日月就明,当你们看见“哭、笑”二字时,是否认为它们像两张可爱的脸呢,一张梨花带雨,另一张嫣然桃容,有趣极了。关于汉字,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传说孔子和如来打赌,两人赌猜汉字读音,孔子说“矮、射。”如来应道“第一个字读ai,第二个字说she。”孔子说“非也,非也,矢箭也,落在委身上认she,才一寸身不就ai嘛,反了!”如来出题“重、出。”孔子小心翼翼地回答“第一字有两个读音,zhong、chong,第二字读chu。”如来大









被误传了五千年的四个汉字

有一次孔子找如来佛商讨儒学。如来自夸认识天下所有汉字。孔子同他打赌,输了就输一个“啵啵”(即用手指在额上弹一下)。



孔子就写了这个“射”字。如来说:这是射箭的射字。孔子说:不对。这念“矮”字。一寸的身子当然是矮喽。如来被搞懵了,问,那“矮”字呢?念什么?孔子答道,“矮”字读“射”字。又解释说:矮字一边为矢,矢也,箭者:一边为委,委者,弯也,意即弯弓射箭,当然是“射”字!如来无法反驳,只得认输。



于是孔子就在如来的额上弹了一个“啵啵”,所以世上的如来塑像上,额头都有一个红红的鼓鼓的小包。



如来气不过,也想出两个字来考孔子。这次轮到孔子答不上来了,于是如来非常得意地伸出手,中指扣在拇指上,笑眯眯地正欲向孔老夫子的额上弹去,孔子见势不妙,一转身溜了。——我们在大雄宝殿上所见的如来宝像,不正是那个生动的姿态吗?

如来要考孔子的那个汉字,就是“重”字。

“重”为千里组成,千里之外谓之“出”。



而“出”字,为两座山相叠,两山相叠,还不为重吗?

谁也无法解释这几个字为何弄反了弄错了的千古之谜。

这样的汉字之趣还有好多,你不妨去找找。

也许这是今人的附会,也许还是今人的幽默哩。



汉字是谁造的,据说汉字是黄帝的轩辕黄帝左史官,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享年110岁。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创造者。



据说,仓颉造字受到表扬后有些骄傲,不那么用心了,到处吹牛耍嘴皮子,一次黄帝让他造足够的“够”字,仓颉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只好问黄帝,黄帝告诉他,这个世界上,粮食、布匹、骡马等都很缺,就是不缺话,话说多了,就是够了,仓颉听明白这是在婉转的批评他,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个教训,他把足够的够字发明为:句+多=够。



后来,仓颉检讨自己造字的失误时,发现:射、矮、出、重,四个字的意思都弄错了,但是都已经在各部落传开了,没办法纠正了,只好错到现在,所谓以讹传讹是也。











3.汉字特点与认知规律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工具。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当中,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几种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楔形字、古印度的印章字都先后消亡了,惟独曾经作为四大古老文化载体之一的汉字,流传至今,且愈来愈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汉字历久不衰、永葆青春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和汉字的特点有关。



一汉字的特点



(一)汉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



什么是“字”?人们大都认为写出来供人看的才叫字。这是不确切的解释。“字”首先是说的,书面符号只是把说的字记录下来而已。要人家说话说得慢一点,就说:“你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这里的“字”不能换成“词”。“面对敌人的种种严刑逼供,刘胡兰的回答只有‘不知道’三个字。”这里的“字”也不能换成词。



语言学家们对于汉字的这一特点早就有所关注。吕叔湘在1964年曾经指出过:“汉语里的‘词’之所以不容易归纳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是因为本来没有这样一种现成的东西。”赵元任1975年在《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一书中,用大量语言事实分析了字和词(word)的相似性和区别性之后,认为“汉语中没有词但有不同类型的词概念”,根据西方语文学家的眼光来分析汉语并确定像词这样的单位,可能有用,“但这不是汉人想问题的方式,汉语是不计词的,至少直至最近还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题,节奏给汉语裁定了这一样式。”(转引自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第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徐通锵认为,从语言编码的机制来说,字相当于印欧系语言的词,而不是语素,字是汉语的基础结构单位。《文心雕龙》中说:“因字而生句”,做诗填词讲究“炼字”,写文章要求“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读文章务求“识文断字”、“咬文嚼字”,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字在汉语中的这种基础地位。



我们习惯上说“字组成词,词组成短语(词组)”,那是用西方语法的框架来分析汉语言。徐通锵指出,所谓词或词组,都是字的组合,“人烟”是二字组,“荒无人烟”是四字组。我们在此介绍“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的观点,为的是从本质上认识汉字的特点,并非全盘否定现行的汉语语法体系,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二)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



著名的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将所有的文字分为两大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并称汉字是表意体系的典范例子。



所谓表意文字,指的是仅仅根据意义构形的文字体系,字形与声音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日、月、山、川”最初是象形字,字形与意义有直接的联系,与语音则无直接的联系,读音是在意义的基础上确定的。值得注意的是,表意文字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字可能失去其表意的功能,而变成表音的符号(索绪尔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例如由形旁(表意)和声旁(表音)构成的形声字,像“旱、河、财、忆、芳”等等,与意义、语音都有联系;而形声字在汉字总数中占90%,所以有人将汉字称为意音文字。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汉字是集形、音、义于一体的,形成了“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结构格局。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汉字有着诸多方便。



1、见“形”知“义”



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一个词的拼写反映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状况,按照字母的拼写法基本上就能读出音来,但书写符号和语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方块汉字与拼音文字不同,常常可以见“形”而知“义”。例如“日”字最初的字形是⊙,形如太阳;“田”的形状像分割的土地;“休”是“人”靠在“木”上休息;江、河、湖、灯、烧、烤等字的偏旁水、火表示字的意思与水、火相关联。从某种意义上看,汉字的字形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特点。



2、不受时空限制



拼音文字,基本上是按照字母的拼写阅读,写与读大体一致。语音变了,拼写法也随之变化。现代法语、意大利语是从古代拉丁语发展而来的,虽然仍采用拉丁文,但是记录法语、意大利语的拉丁文,和记录古代拉丁语的拉丁文,其拼写法大相径庭。要学习古代拉丁语,只懂得现代法语或意大利语的拼写法是无济于事的,还得像学另一种陌生的语言一样,从头学习古代拉丁语的拼写法,并照这种拼写法读出古代拉丁语词的音,这个音是古语的音,表示什么意思,不一定知道。汉字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一个汉字的字形不限于一种读音,同一个字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用不同的音去读,北京人用北京话读,上海人用上海话读,广东人用广东话读,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可能听不懂,但是一写出来,大家就立刻明白了: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汉字,古代读音和现代读音也有很大差别,但是今人读古书很方便,无须先学古音。汉字的这个特点和阿拉伯数字有类似之处,意义是确定的,读音却不确定,所以汉字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借用去记录他们的语音,直到现在日本和韩国仍在假名和谚文中夹用汉字。汉字这种读音虽有变化、却不妨碍语义的表达与理解的特点,使得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既能贯穿古今交流,又能沟通方言之间的联系,对于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和历史文化典籍的保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不妨碍电脑输入



汉字结构复杂,符号繁多,人们曾经担心,信息化时代汉字将成为中国驶入信息高速公路的一大障碍。电脑是美国人发明的,电脑语言的编制程序和键盘设计当然依据英文,因而汉字的电脑输入远不如英文似乎是确定无疑的了。



其实不然。由于我国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汉字的电脑处理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使得集形、音、义于一身的汉字的优势在信息时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英语词汇由字母组成,共有26个字母,一个词平均5—6个字母,键盘输入一个英文词需按6~7键。用仓颉法或五笔字型法输入汉字,平均一个字只按3.5键,一些常用字(如:是、不、工、我、人、有、地、上、经、的、一、以、和、中、国、了、在、同、主、这……),只按一键,4个字以上的词组也仅按4键。在1991年举行的五笔字型在电脑上的汉字输入比赛中,有一位叫李勤的女操作员,连续文本输入的速度高达243个汉字/分钟。1995年问世的“三维天然码”汉字输入技术,即学即会,没有重码,三键为主,输入速度比当时最流行的输入法快30%,而且其操作不受不懂拼音、不识汉字的影响。(参见王忠恕《汉字纵横谈》,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版)事实证明,汉字的电脑输入,绝对不会落后于拉丁字母的输入速度。



(三)汉字结构复杂,信息量大



汉字的构字零件,可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级。一个汉字,不论有多少笔画、多少部件,都要均衡地分布在方方正正的框架里,不能超越,形成整整齐齐、有棱有角的“方块字”。比较而言,英文、俄文等拼音文字的书写单位是字母,字母按照分词连写的规则依次排列,呈线形分布,结构简单,易写易读;而汉字的笔画千变万化,各有各的模样,难写难认。然而,这结构复杂也并非全是缺点,它也带来信息量大,分辨率高的长处。



几何学常识告诉我们,面比线贮存的信息多。汉字作为平面性的文字,集形、音、义于一体,小小方块负载着多种信息,一个方块字简直就是一个“集成电路”。“哭”字就像是在瞪着眼睛掉泪,“笑”字正表现了一副笑眯眯的表情,一见“坎坷”二字,似乎看到了大大小小的土疙瘩充塞道路,难以行走的情形,“囹圄”二字令我们想象出与外界隔绝的监狱滋味。由此看来,汉字的视觉分辨率高于拼音文字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汉语、英语都精通的赵元任说:“至于文字的传递,中国文字啊,有两幅度的变化;外国文字虽然每个字母可以算是两幅度的形状,可是主要的字的结构还是一个一个字母,一条线排下去,一连串的是一幅度的。那么在这个上头啊,除掉刚才说的学习上的困难之外,在已经学会了之后,就有些方便的地方。比方我可以说我对于读英文跟读中文差不多一样熟吧,可是我在书里头找一个东西,那找中文就找得快多了,因为中文的这个字跟那个字实在不同,你翻翻,翻到了,那个字就好像对着你瞪着眼儿,就看见了。英文字都是那26个字母颠来倒去的,即使拼起来还是缺乏个性一点儿,难找一点儿。”(赵元任《语文问题》,第151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四)汉字符号繁多



作为意音文字的汉字,和拼音文字相比,书写符号多是很突出的。作为书写的基本符号,英文是26个字母,俄文是33个字母,而汉字有多少个呢?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3768个,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1019个;据报道,北京国安资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录汉字超过9万,(是目前收录汉字最全的字库)。当然,日常交际用字不需要这么多,《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实际上一般人们用字量比这还要少。据统计,孙中山《三民主义》一书用字2134个,《毛泽东选集》(1—5卷)用字3136个;老舍《骆驼祥子》共计10.7万字,仅用2413个不同的字,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三个剧本仅用2808个不同的字。可见,只要掌握3000个左右汉字,就可以应付一般的语言交际活动了。但是,即使3000个字,和26个字英文字母相比,也要繁难多少倍呀!



不过,汉字数量多,仅仅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是,一旦学会了这几千个汉字以后,于阅读、写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方便,因为这几千个字可以自由灵活地组合,等于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几十万个词;而英文26个字母虽然简单省事,但学起词汇来就烦难多了,记住几千个单词只配对付低水平的阅读,要读莎士比亚起码得掌握5万个单词。



汉字数量多的另一个长处,是便于区分同音字。现代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语素,从书面上起到了分化多义音节的作用。说出来的同音字,大都写成不同的汉字,不需要特定的语境,就可以分辨同音字的各自语义。例如“yì”这个音节,《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了25字;亿、义、艺、忆、议、亦、异、役、译、易、疫、益、谊、意、毅、翼、艾、屹、抑、邑、绎、奕、逸、肄、溢。这些字不论单独使用,还是和别的字组合在一起,都不会受到同音的干扰而产生歧义。汉字区分同音现象的功能,是拼音文字望尘莫及的。







二汉字认知规律



汉字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汉字的认知有一些特殊的规律。认识和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方块字难学”的心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一)先难后易



所谓“先难”,是指初学阶段难。一般地说,在学会1000字以内,尤其是500字以内,确实会感到汉字有“三多三难”(字多、形多、读音多,难认、难写、难记)。鲁讯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汉字笔画过繁,结构复杂,形体多样,部件不是定向的顺次排列,是难写的主要原因;汉字音义复杂,有大量的多音字、多义字、同音字、同义字,加上一些形近字、形似字,增加了辨认和记忆的困难;由于识字教学滞后,赶不上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识字只能从最简单的字开始,而口语中使用的汉字可难可易)、在未突破500字大关之前,口中说的笔下写的严重脱节,对儿童来说简直是一种苦难。虽然形声字在汉字总量中占90%,但在初学阶段,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占多数,独体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也是造成“先难”的一个因素。



所谓“后易”,是指字识得越多越容易学。汉字中的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都是由部件(这些部件绝大多数是独体字或由独体字转化而来)构成的。例如:会意字“明”(日、月)、“鸣”(口、鸟)、“楞”(四、方、木)、“器”(口、口、犬、口、口)等;形声字“功”(形旁“力”、声旁“工”)、“空”(形旁“穴”、声旁“工”)、“基”(形旁“土”、声旁“其”)、“贷”(形旁“贝”、声旁“代”)等,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一次组合而成的;也有一些笔画多的合体字是多次组合而成的,如:







氵╲日╲



月╲湖刀╲昭╲



胡╱召╱照



古╱口╱灬╱







由简单的为数不多的独体字构成合体字,早为人们认知汉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是占汉字总量90%的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表音,据李燕、康加深研究,以7000个通用汉字为对象,对其中的5631个形声字结构以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测查,声旁的总体表音率为66.04%)。形、音、义三位一体,易认、易读、易记。所以,在掌握了500-1000字以后再扩大识字量是不会很难的,许多字简直可以无师自通。



(二)联想类推



汉字集形、音、义于一体的特点以及它的构字方法,启发人们在认知汉字时,可以借助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从汉字的原型(整字的或部件的,字形的、字音的或字义的)出发,展开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联想,以求得对汉字形、音、义的理解。



汉字本来就是“依类象形”、“分理别异”的“物”与“形”、“理”与“字”联想的产物,所以,认知汉字容易触发人们的联想心理活动。例如以“朱”字为基础,可联想到“侏”(身材矮小的人)、“诛”(以言语责备)、“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树干和树桩)、“珠”(被视为珍贵的有光小圆体)、“蛛”(一种虫)、“茱(萸)”(一种植物)、“铢”(古代的重量单位)等,都读zhū,通过不同形旁的提示去理解字义;又如以“贝”为形旁的字,《辞海》共收76个(不计繁体字),这些字大多数和“钱”(古代以贝壳作为货币)有联系(财、账、货、贩、购、贵、贱、贬、贸、费、赊、赈、赔、赠,等等),少数表示由“钱”引申而来的珍视、器重之义(贤、赞、贇)。



联想是联系原有的认知结构,寻找生字与熟字的相似性,以熟字为凭借与参照,求得认同;类推是为了扩展类化从而达到同化,将生字纳入认知结构,使生变熟,从而内化,并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形声字表意的形旁往往起着给该字所表示的“物”进行分类的作用,例如:元素周期表上所列出的用汉字记录的105个元素名称(其中有104个形声字),“氢、氦、氮、氧”等11个从“气”的元素,都是气体元素;如果把“硼、碳、硅、磷”等10个从“石”的元素与“锂、镁、铝、钾”等81个从“金”的元素比较,可知从“石”的元素是非金属元素,从“金”的元素是金属元素;倘若以从“石”的元素与“溴、汞”这两个从“水”的元素比较,则从“石”的元素是固态元素,从“水”的元素是液态元素。形声字的形旁可以提示事物的“类别”这一作用,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概括的认知,显示了逻辑推理的水平。尽管形旁不可能是严格的科学分类,但能暗示出大致合理的范围,对于学习者来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方便了。



汉字认知的联想类推规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各地创造的“劈文识字法”、“部件识字法”、“成群分级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字族文识字法”、“因声求义法”、“因形求义法”等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



(三)入文识字



前面已经谈到,汉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句段篇章皆由字组合而成。这一个一个的字,不管怎么组合,不管用在什么地方,一概没有性、数、格、时、体、态之类的形态变化,一眼就能认出它来。这就为“入文识字”(或叫“随文识字”)创造了条件。



汉语中多音多义字的认知是一个难点。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筛选、判定字音、字义,即“语境定义”。例如“重“重色思倾国”中的“重”,读zhòng;“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中的“重”,读chóng。“重”字有几个义项,“安土重迁”中的“重”作什么解?若理解为“重复”,显然与“安土”(留恋乡土)相矛盾,只能解作“谨慎,不草率从事”。



汉字和汉语是相生相伴、相互协调的。读书先识字,是指学会使用频率最高的1000个常用字,才有可能读浅显易懂的文章;此后,开始大量阅读,在读书中扩大识字量,是一条普遍规律。从串联成句的一个个汉字的字义中,从它们相互制约的语义中,找到意义支撑点,并通过平行、对举等辅助手段,就能“悟”出生字的字义。例如:“残羹剩饭”,从“羹”与“饭”的对举,可知它是一种汤状的食物;“残羹冷炙”和“羹”相对应的“炙”,大约是一种好吃的菜,看它的形状,是肉放在火上烤,可猜出这种菜就是烤肉。许多小学生在三、四年级就能通读《西游记》、《水浒传》,靠的就是这种方法。两部小说啃下来以后,识字量增加了许多。



俗话说:“走不完的路,认不完的字”。汉字有9万多个,怎么认得完呢?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没有必要去认完它们。即使是几千个常用字,也不是识完了字以后才去读书、写作的,而是边读边写边识字的。“入文识字”这一条规律的价值,正在于将识字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识字和读书相互促进。











上一篇文章:4.汉文读物的优势

下一篇文章:2.言语发展的规律







关于本站|联系站长|版权申明|管理登录|浙ICP备05067795号|体验新版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源免费交流平台!



【实力成就精品诚信呵护品牌】你的眼力我的实力!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