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聚星期六”走进第五年

 五成 2013-01-18

“戏聚星期六”走进第五年


         2013-01-17       
深圳商报记者 于雪

 

       戏聚五载,春暖花开。深圳开全国之先河的戏曲公益文化品牌“戏聚星期六”自2009年诞生以来,已经走进了第五个年头。五年里共举办160多场活动,包括56个剧种的展示,2300多位专业演员登台献艺,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更是走进了基层,走向了世界,将深圳独创的“公益戏剧模式”播撒向凡有华人之处。

 

两千多角儿来深登台

    “戏聚星期六”是深圳“文化强市”精神扶持的公益文化活动项目,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资助。2009年,“戏聚星期六”拉开帷幕,开国内戏曲公益文化传承之先河;2010年,“戏聚星期六”被评为深圳市公益文化品牌;2011年,“戏聚星期六”迎来100场盛典,并应邀走进北京做客中央电视台;2012年,“戏聚星期六”走进台湾。

      五年间,“戏聚星期六”共举办160多场活动,包括56个剧种的展示,邀来85家剧院团体演出,有214位名家名角现场讲演,2300多位专业演员登台献艺:裴艳玲、尚长荣、马长礼、梅葆玖、姜凤山、叶少兰、谷文月、黄孝慈、刘玉玲、于魁智、陈少云、杨凤一、谢涛……这些响亮的名字都在“戏聚星期六”的舞台上绽放。京剧、粤剧、评剧、昆曲、豫剧、梆子、秦腔、越剧、汉剧、楚剧、川剧、黄梅戏、北京曲剧、广东潮剧、晋剧、沪剧、皮影戏等数十个剧种在深圳亮相。《牡丹亭》、《红楼梦》、《霸王别姬》、《野猪林》、《花为媒》等一幕幕经典在这里上演,深圳的星期六不再只属于流行乐、交响乐,也有了绵延不绝的丝竹之声。

   “戏聚星期六”不仅开戏曲公益品牌之先河,同时也开创了“说、唱、演、教,一个都不能少”的活动特色。它从诞生之初就以“传承戏剧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每期节目都邀请各剧种的名家名角亲临现场,通过讲解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各个曲种。“不仅要让深圳市民看戏,还要让他们懂戏、爱戏,这是我们长久以来所追求的”,“戏聚星期六”项目策划人夏运华对记者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方式,创造出了一个“政府买单、企业运作、市民免费看戏”的全新公益戏剧模式。

 

年轻深圳爱上古老戏曲

    五年来,年轻的深圳与古老的戏曲两者携手,让全国的戏曲界将视线对准了南方。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深圳人有求索进取的豪情,相信来自‘戏聚星期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梅花大奖得主裴艳玲说:“深圳这个地方给予我们艺术界很好的平台。”安徽省剧协主席、黄梅戏代表人物黄新德评价道:“‘戏聚星期六’像一位不施粉黛、素面朝天的村姑,默默地耕耘着一块土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维护着一片心灵家园,值得所有人尊敬。”

    为了让年轻人喜欢戏曲、热爱戏曲,去年“戏聚星期六”将活动会场从早先的深圳大剧院搬到了深圳少年宫,让更多年轻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戏曲。过去一年里,“戏聚星期六”以少年宫为主要阵地进行了40场活动,涉及京剧、粤剧、评剧等15个剧种,有许多戏迷在此拜师学艺。据记者了解,学艺者中年龄最大的有80多岁,年龄最小的仅有4岁,堪称剧场佳话。

 

两大步走向更多观众

    在过去一年,“戏聚星期六”走了两大步,第一步走出剧场,走进了基层社区。2012年6月28日至30日,“戏聚星期六”连续三天在深圳梅沙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龙华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进基层“京、评、豫、梆”红色经典演唱会。演出阵容之豪华、剧种之繁多、曲目之经典,堪称本年度“戏聚”之冠。

   “戏聚星期六”的第二步,是走出深圳,走进了宝岛台湾。夏运华告诉记者,说起跟台湾的这段缘分,还要追溯到“戏聚星期六” 2012年首场公演。当时请来了台北新剧团团长李宝春主持,让深圳市民领略到了台湾戏曲艺术,也让台湾艺人感受到深圳文化兼容并包的独特魅力。于是,台湾方面向深圳发出了邀请,2012年9月15日,“戏聚星期六”走进台湾,在台湾戏曲学院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表演。

    台湾方面对这次“戏聚星期六”来访十分重视,出动了几位台湾的名角儿,如“台湾第一梅派青衣”魏海敏、台湾歌仔戏名家廖琼枝等等。夏运华说:“未来‘戏聚星期六’将继续努力,哪里有华人,哪里就会有我们的足迹。” 经由这次的跨海交流,“戏聚星期六”也成立了“海外联络部”,为今后走向世界与更多观众交流拓宽了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