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又名基底细胞上皮瘤、侵蚀性溃疡,简称基癌,是一种来源于表皮或附 属器特别是毛囊的低度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生长缓慢,极少发生转移。相当于中医“翻 花疮”、“癌疮”、“恶疮”、“石疽”等病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七情内伤,肝郁气滞,脏腑功能失调,痰瘀凝聚,阻于肌 肤所致;或为痰湿郁久成毒化火,聚结皮肤而成。 西医目前认为本病可能起源于皮肤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即未分化胚胎细胞,发病可能 与日光暴晒、放射线、烧伤后疤痕等因素有关。具体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辨病] 直 临床表现 1。1 基底细胞癌临床上比鳞状细胞癌少见,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以60~70岁为发 病的年龄高峰,其次为50一59岁,30岁以下发病者较少。 1。2 本病好发部位为身体暴露皮肤,如头面部(占86%一94%),少数见于躯干部, 但掌跖部一般不发病。 1。3 基底细胞癌的典型基本损害初起为针头至绿豆大蜡样半透明结节,后渐增大或 彼此融合成不规则的圆形肿块。根据其发展趋向和临床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6个类型: l。3.1 结节溃疡型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损害,初起一般为单个针头至黄豆大、非炎 症性、浅黄褐色或浅灰白色的结节,呈蜡样或半透明状,质硬,表面易出血。以后结节 缓慢增大,中央凹陷,并破溃形成底面呈颗粒状、肉芽状、菜花状或蕈状的溃疡,伴有 浆液性分泌物。有的结节溃疡边缘向外扩展和向深部侵蚀,形成如鼠啮样的“啮状溃 疡”,这是此型基底细胞癌的特征。 1.3.2 浅表型 本型临床较少见。损害一般为单发,也可多发,表现为淡红色浸润 斑,边界清楚,表面皮肤菲薄,常有极细的糠状鳞屑,生长极慢,后期出现糜烂。一些 面部以外的较大皮损常有线形、匍行性蜡样边缘,中央部分糜烂或浅表溃破,颇似湿疹 样癌。 1.3.3 局限性硬皮病样型 本型临床十分罕见。好发于面部特别是颊部。损害为扁 平或稍隆起的限界性浸润斑块,边缘清楚或不清楚,呈不规则形或匍行形,灰白或淡黄 色,表面光滑,常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触之似限局性硬皮病,生长缓慢,一般不溃破。 1.3.4 疤痕性基癌 一般发生于面部,损害为浅表性结节状斑块,生长缓慢,中央 或周围可产生萎缩性疤痕。 1。3.5 色素性基癌 特征是在上述各型表现的同时伴有色素沉着,呈灰黑至深黑 色,不均匀分布,边缘色素较深,中央可呈点状或网状分布. 1.3。6 其他类型 包括恶变前纤维上皮瘤、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等。 2 组织病理 基底细胞癌是由起源于表皮或皮肤附属器的多能性基底样细胞构成, 可向多方向分化.典型的癌细胞呈卵圆形或梭形,胞核深染,胞质少,胞界不清楚,细 胞间桥常不明显。间质内常见较多幼稚成纤维细胞。癌细胞常形成团块状,边缘呈栅栏 样排列,具有向毛发、皮脂腺及大小汗腺分化的潜能. 3 诊断要点 临床上典型的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一般不难诊断。但不典型的基底 细胞癌应注意与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皮脂腺痣、恶性黑色素瘤等 病鉴别. 基底细胞癌主要发生于颜面部,尤以鼻、前额、眼睑、颞、上唇多见,而鳞状细胞 癌较多发生于手足部或颜面皮肤粘膜交界处;外观上基底细胞癌多为蜡样半透明的结节 损害或为侵袭性鼠啮状溃疡,鳞状细胞癌多为质硬浸润性边缘外翻的溃疡.最后的确诊 必须依靠临床病理活检。 [辨证] 1 痰瘀凝聚证 皮损表现以单个蜡样半透明结节为主,触之硬实,或伴有色素,不 痛不痒.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滑。 2 湿毒聚结证 皮损表现以侵袭性呈鼠啮状的结节溃疡为主,常伴有浆液性粘稠分 泌物。舌质暗红,苔黄浊或黄腻,脉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辨证论治. 1.工 痰瘀凝聚证 治宜行气化痰,祛瘀散结。药用醋柴胡15g,郁金15g,赤芍15g, 香附20g,莪术12g,三棱12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红花5g,白芷lOg,白芥 子15g,甘草5g。 1.2 湿毒聚结证 治宜化湿解毒,行气散结。药用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石 上柏20g,土茯苓20g,香附15g,川朴12g,赤芍15g,苡仁30g,白术12g,玄参20g, 猪苓15g,甘草5g. 加减法:若年老体弱或病久耗伤气血,正气不足者,宜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佐加益 气补血、扶正祛邪之品,如黄芪、党参、川芎、当归等。 2 外治法 2.1 藜芦膏 藜芦lOg,苦参30g,枯矾30g,雄黄lOg,松香lOg,药用凡士林适 量制成膏。每天1次外敷患处。 2。2 五烟丹 胆石、磁石、丹砂、白矾、雄黄各30g,用升华法煅烧了2小时,取丹 备用.使用时根据癌肿大小将适量药丹撒在癌肿表面,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直至肿瘤 坏死脱落干净为止。 2。3 信枣散 大枣10枚,去核后将0.2g信石放于枣内,置恒温箱内烤干,研细末 后备用。使用时取适量用麻油调成糊状外敷患处.一般肿瘤直径2cm以内者一次用药 0.2—0.3g,2~5cm者第一次用0.5g,间隔2—3周再用0.3g,5cm以上者第一次用1g, 2—3周后再用0.5g。 2.4 五虎丹 水银、白矾、清矾、牙硝各180g,食盐90g,用升华法煅烧取丹备用. 使用时取五虎丹18g,蟾酥、红娘、斑蝥各0.5g,洋金花粉lg,共研细末用温开水调成 糊状涂布于癌肿表面,外敷普通药膏,2—3天换药1次,直至癌肿完全脱落。 2.5 砒矾散 白砒5g,明矾6g,马钱子3g,黄连素lg,普鲁卡因2g。将白砒、明 矾混置于瓦罐内,放在炉火上煅至青烟尽,白烟出,上下通红,冷却24小时后取出与马 钱子、黄连素、普鲁卡因共研粉,瓶装备用。使用时取药散适量外撒于癌肿上,外盖凡 士林油纱,每天或隔天换药工次,直至癌肿组织脱尽为止。 2.6 千金散 制乳香15g,制没药15g,轻粉15g,飞朱砂15g,煅白砒6g,赤石脂 15g,炒五倍子15g,煅雄黄15g,醋制蛇含石15g,将各药研细末和匀备用.使用时取适 量药粉撒于癌肿表面,纱布包扎,每两天换药1次。 2。7 消瘤膏 血竭、紫草根各30g,水蛭、炮甲珠、地鳖虫各15g,松香120~150g, 蓖麻子适量,麝香少许制成膏。使用时先用雄黄、生姜涂患处,然后外敷药膏,每4天 换药1次。 2。8 皮癌外洗方1号 大黄30g,露蜂房20g,荆芥30g,紫草30g,苦参30g,枯 矾20g,莪术30g,山豆根20g,水煎微温外洗癌肿患处。适用于皮肤癌上药前清洗。 3 西医治疗 3.1 X线照射 因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引起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对放射线敏 感,所以临床上西医较常采用X线进行治疗。 3.2 外科手术 适用于癌肿侵蚀性损害很深,不宜作其他方法治疗时。 3.3 其他 包括用电灼术、冷冻、CO。激光等. 3.4 外用细胞毒药物 常用的是5%氟尿嘧啶,它可以将基底细胞癌完全破坏,但 用药时痛疼明显,病人不易接受。 3.5 维甲酸类药物 常用的如口服芳香维甲酸、13一顺维甲酸、异构维甲酸等。 3.6 免疫疗法 常使用干扰素局部注射,但疗效不十分肯定,可作为辅助治疗。 [预防与护理] 子时注意防止皮肤阳光过度暴晒,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皮肤保护,减少各种不良 的皮肤摩擦刺激。皮肤出现可疑病变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 [古籍选粹] . 《诸病源候论》 翻花疮者,由风毒相搏所为,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生恶肉,渐 大有根。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翻花疮.凡诸恶疮久不瘥者,亦恶肉反出如翻花疮。 《外科发挥》 翻花疮者,由疮疡溃后,肝火血燥生风所致,或疮口胬肉突出如菌,大 小不同,或出如蛇头,长短不一。 [现代研究] 湖南邵阳地区人民医院肿瘤组用面碱石灰糊剂加碱性氟尿嘧啶液治疗皮肤基底细胞 癌9例,其中溃疡型7例,结节型2例。肿瘤面积在lcm。以内者2例,1.5~7cm,7例, 结果有效率100%,疗程20—120天,平均52.6天。具体做法是:先用碱石灰糊剂涂于 癌肿表面,20分钟后用3%硼酸溶液清洗创面,每天1—2次。用药2—8次后瘤体可基 本消失,残留的创面用10%碱性氟脲嘧啶外涂,每天7—10次,连续7—10天。若创面 溃疡经久不愈,可用黄连、黄柏、黄芩、紫草各10g,硼酸、枯矾各30g,冰片9g,青黛 12g,象皮9g,共研细末撒于患处。亦可在局部治疗的同时用争光霉素肌注或静脉滴注, 每天30mg,工疗程总量为450—900mg. 江西省藤黄抗癌研究协作组采用藤黄针剂、片剂及5,<藤黄软膏治疗基底细胞癌19 例,鳞状上皮癌15例。鳞状基底细胞癌4例,结果显效率4l%,总有效率7l%。使用 方法是藤黄针剂100~2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Et 2次;片剂60~-. 90rag口服,每日3次;5%藤黄软膏外敷癌肿,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藤黄系藤黄科植 物所分泌的干燥树脂,经分离其中所含的藤黄酸及别藤黄酸具有抗癌作用。实验研究表 明藤黄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和体外培养的人体癌细胞均有一定的杀伤或抑制作用, 经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胞表面微绒毛明显减少或消失,线粒体肿胀或破裂,提示藤黄可能 属于一种细胞毒类药物。 顾松筠等用信枣散外敷患处治疗颜面皮肤癌22例,结果获5年以上治愈者7例,4 年以上治愈者3例,3年以上治愈者3例,2年以上治愈者5例,1年以上治愈者2例.信 枣散中的主药信石是一种矿物药,其所含的三氧化二砷具有细胞浆毒作用,可抑制癌细 胞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