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苏州的街巷(或叫小巷),是中国这三座著名城市的基因之一,构成了这三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特色风貌。这种基因、风貌,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能保护好这基因,也就保护住了这城市的根本价值或者说是特性。
过去苏州的街巷一般有哪些元素组成,使得苏州的街巷如此幽雅让人回味无穷,这其实是一件值得研究工作的事。现在一讲苏州城市风貌,讲到古街巷,就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枕河人家”之类,因此经过现在人改造的街巷,虽然经过专业人员按照这十二字来精心设计、修旧如旧,甚至一块老砖一根旧木一堵歪墙也尽可能利用,以为这样就是保持了古街巷的原汁原味了。
动机、做法,都无可非议,所做的努力也值得肯定。但是,对于老苏州来讲,却总觉得这些修过的、整治过的、改造过的街巷,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和原先的小巷相比似乎其中总缺少了一些韵味,一些什么其他的什么东西。
苏州的街巷(或叫小巷),首先要考虑它在城市整体格局中的位置(功能定位),其实苏州街巷的功能是有分工的。比如卫前街因有军事机构苏州卫而得名,府前街,因有苏州府衙而得名,还有道前街,因有苏松太道衙署而得名,这三条街其实是一条街的三段,现统一叫道前街了,一看即知,这是一条官署集中的街路。而观前街,因在玄妙观前而得名,是苏州在清末开始形成的最繁华的商业街。而苏州大量的街巷,还是居民居住的地方,这样它们的风格,就因其功能定位在居住而形成,而不是一概改造成商业街,开满酒吧、餐饮、服装之类店铺。
苏州的大人家,总是要安排坐北朝南的住宅。以平江路为例:平江路假设为鱼的脊骨,平江路东、西的悬桥巷、钮家巷、白塔子巷、胡厢使巷等分巷,可视作鱼脊两边的肋骨,那么这些“肋骨”巷,倒是以大户人家为多,因为可以建朝南的房子。对于经济基本可以的苏州人家,绝对不可能房屋开出门来就是街路的,至少房子前要有个小天井之类。而东西向的平江路,因只能建朝东或朝西的房屋,而且房屋进深较浅,尤其背后枕河的房屋大多仅能建一进(现绝大多数已拆除),是为普通人家,也有的用于开些店,许多甚至是店铺、住宅共用。相对说来,枕河的人家开小店多,如蜡烛店、纸扎店、面馄店、裱画铺、老虎灶之类倒是很合适。街巷对面的房屋,因不靠河,有可能是两进或三进,可以开一些需要堆货的店铺如南北货店、酱园店、药材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商业、服务业多集聚在南北向的街路,而东西向的巷,反而是居住街巷,而且巷里大都会有几家大、中户人家。
这种东西向的巷子里极少有开店的,最多巷口头有一两家小店铺。这种巷子宁静、闲杂人少,也有一定的秩序,乱丢垃圾、乱搭建是不可能的,总之巷子并不一定宽,但一定有一种淡淡的高贵气质在其中。假如今天在这些有好几家大户人家、中户人家的东西向巷子里改造后安排商业用房,那就不符合苏州以前街巷的功能分工了。不过时代在进步,旧物更新,功能调整,翰林宅改进一家会所或旅馆,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苏州的老式房子都不会特别高大。因为苏州房屋建造是有规矩的,匠人和主人都是按《营造法式》建造的,绝不会因财大气粗搞得自己住宅很突出。钱再多、官再大,可以房子一进一进有五进六进加花园,东路中路西路三路占地很广,但是在建筑体量上,建些什么建筑,都有规矩,不能乱来。
比如,私人即使做高官也不会在门口建吹鼓楼,私宅门口不会放两只石狮子,也不会建高高的门楼,更不会大门漆上朱红漆……因此,苏州大人家的房屋,仅从门是看不出来什么时候名堂的。但是,许多大户人家会在房子街路对面建有个照墙,这是防止对门人家看到这里进出的人(特别是防止窥看女眷),建照墙有利于安全,也有占用街面的意思,让自己家门口停轿什么的方便。甚至在胡厢使巷、悬桥巷等巷,河路并行,大门前是河,大户人家也会在河边建照墙(胡厢使巷里甚至有一家是木照墙)。过去一条巷里有几座照墙,就可知有几家大户人家。但是在1958年时,照墙拆除了不少,砖头用去砌土高炉了,后来为了拓路等,继续陆续拆除,现在苏州在古宅门前有照墙的已是屈指可数了。
苏州的大房子,因为门首低调,最多六扇头黑漆墙门。而且平时只开一扇最西边的门,而且还虚掩着,要有大物事进出时才开两扇。如果六扇门全打开,那么不是贵客来了,就是娶媳妇花轿进门,要么是主人出殡;另外在过年时特别是大年初一,门要全开,最多到年初六时,又要只剩一扇门进出了。
苏州地势低洼,主人往往将地基做高一点,这样既显示门第高,又可防水灾之年。房屋从大门开始做三级石阶,暗寓连升三级之意,然后一进进地势抬高,暗寓步步高之意。所以走在这些大户人家门口,还是会觉得房屋很高,有点压人头势。但现在改造的街巷,将路面垫高,往往埋掉一两级台阶,给人的的感觉是这些房屋怎么如此低矮的,有一种猥琐的感觉(甚至江苏巡抚衙门前的路面垫得比房子地基还高,毫无威严感觉了)。
房屋的色彩,也是苏州城市风貌的要点之一。从《姑苏繁华图》上来看,康熙时期苏州的房子全是白墙,山墙是山形的,窗是红褐色的,总体色彩比较雅淡。一般墙有基,高档的砌有三层、四层花岗石为墙基(明代建筑为青石),少的为一层、两层石作墙基。更有许多小户人家房子,墙基不用石块,不过砌一尺来高的扁砌砖罢了。
苏州的房子如果不做石头的墙基,则在墙脚刷黑粉,上白下黑,新刷时房子黑白分明,煞是好看,似乎小巷也会精神很多。也有的房子全刷黑色,出自何典,尚不清楚。
经过多年雨水的冲刷,墙上的黑粉会消退,而白粉墙因为水气,长着肉眼看不见的青苔,让墙面呈现出淡淡的带绿意的灰色,这样,无论苏派建筑和徽派建筑,就更加相融难分彼此了,一些艺术家、旅游者还更喜欢这种古旧气韵。
苏州的房屋还有另一种趣味,可能许多人不知道。苏州以前造房子是用纸筋石灰涂墙,这纸筋其实就是沤烂的麻纤维,还有捶软稻草切成的一指长的段。建造日子已很久长的老房子,因为雨水的冲刷,外墙上会有蜿蜒的水痕,书法家常会观察这痕,揣摩这其中的意思,化用于毛笔字里,叫作“屋漏痕”。笔者小时候外祖母特地带至悬桥巷鳝丝弄,关照仔细观察那大房外墙壁上的屋漏痕,说“这是唐伯虎留下的(学写字方法),要仔细看”,凑近看,这漏痕有点凹,有点立体感,墙面很粗糙,成年后看到《好太王碑》,觉得这感觉庶几近之。当雨水在墙面上流淌时,墙面石灰粉里还有一些稻草梗已烂掉等细微因素,导致墙面上化出各种奇奇怪怪的痕迹,仿佛人神杂糅,不可方物,当时只觉得神秘得无法言说。半个世纪前外祖母指点墙上水痕时音容似昨,而这有着天籁意味的屋漏痕(并不是每间房屋会有屋漏痕,而且要大宅子的墙上才会有),却已在不知何时维修房子时铲掉,换上了水泥墙面了。
但是到了晚清、民国初,苏州出现了许多大房子,山墙上有马头墙,有两叠式、三叠式,高于两座山墙的屋面,每进均建,层层迭落,形成高低错落的形式,据说建这马头墙有防火作用。这类房子的外墙很少开窗,私密性好,又安全,仿佛城堡,这其实是徽派建筑。大约在太平天国以后,来到苏州的安徽人较多,许多人来苏州定居,开典当、菜馆、酱园等,事业成功后,就在苏州买地建造徽式房屋,也不排除有苏州人购买他们的房屋,或觉得徽派房屋有许多优点,也特意建造徽派房屋。这些徽派建筑,给苏州城市增加了新的建筑风格,不过内部除保留徽派的砖雕、木雕外,其他做法也有一些改动,如不用门罩,显得徽中带苏,并不全是徽派。大致说来,这些徽派房子因为体量和苏州原有的房屋相仿,风格也向苏式风格靠拢,在巷子里倒也不显得突兀;当然也有一些苏派建筑吸收了徽派的外面高墙封闭,内部施砖雕、木雕等,房子少质朴而更精美,或许也可看出苏徽风格合流对苏州小巷风貌新影响。
苏州的街巷(小巷)分两种,一种有河道,一种无河道。当然无论有河还是无河,都很有意味,如无河道的桐芳巷、苍龙巷、幽兰巷、豆粉园、紫兰巷、莲目巷、朱进士巷、诗巷、柳巷(上述街巷均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被拆除)、丁香巷、醋库巷、南显子巷、卫道观前、王洗马巷、花驳岸、盛家浜等,都是优美而经典的无河小巷。但更有苏州特点的还是那些有河的街巷。河路并行的,如山塘街西北段、柳贞巷、新桥巷、沧浪亭街、胡厢使巷等,两路夹一河的如盛家带、官太尉河、山塘街东南段,这些巷、河的一个特点是,河道的宽,岸的高、房屋的体量,都比较协调。现在大多数街巷经过改造,路面垫高,老房屋一段墙埋入地下,外面看房子变矮,人站在河岸上,河水离人很远,好似站在水沟边,而房屋里面的地面,却低于道路。此外,现在通过拆除一些旧房子,改建传统风格的新房子,结果体量大,檐口、屋脊高,气势夺人,对河道造成了压迫感,那种苏州街巷特有的宁静与和谐美全被破坏。
因此,苏州街巷在城市里的功能定位,房屋建造都按规矩建造,房屋的风格及色彩都很淡雅,无论新房还旧方、大宅还是小户,都有其审美价值,每幢房子都能与河道相处和谐,让苏州的街巷,显得特别美,这是一种和谐之美、优雅之美……从而透露出苏州城市无与伦比的清嘉风韵。(丁三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