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者救助站被殴,真相在哪里?

 yezhu8888 2013-01-19

记者救助站被殴,真相在哪里?

/李松林

 忙完事情已是深夜,准备休息。

 恰巧此时,一在湖南媒体工作的朋友找我闲聊。聊到快要结束,我对他说突然想写一篇文章骂骂今天曝光的长沙市某“黑社会”救助站。

 朋友劝我不要动笔,因为“情况有了变化”。下午长沙方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详细说明了情况,网上也有那段所谓的“记者被缚手围殴”的视频作证情况并非有那么坏。

 写还是不写,这是一个问题。骨鲠在喉,还是写吧。

 突然想起03年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致死,想起最近两月在长沙相继被冻死的两名流浪汉,想起前几天北京东城区城管“抢”流浪人员棉衣,再看到这个“记者暗访收容所被围殴”的消息,你要再不气愤就只能说你不是人了。

 很多网友正是处于这样的语境才无意识集体吐槽发怒。当然,这背后或许有人们对记者暗访“被殴”的同情,对被曝光救助站管理模式粗放、服务意识冷漠的关注。这,都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可是,当我观看了那个所谓的“记者暗访救助站被缚手围殴监控曝光”的视频,再看到微博上一些对此事细节还原的文章后,开始困惑了:真相,到底在哪里?

 从监控视频来看,的确看不出来记者有被围殴的情形,这是其一;其二,暗访记者在报道中的一些细节描述也遭到很多人的怀疑。例如,“辟谣党主席”点子正就在微博向该记者发问:“进救助站棉大衣是谁给的救助站先给你保暖披大衣为何不说先装聋做哑后开口说话承认是记者为何不报道说远在浙江父亲电话是证明记者身份为何不报道你对得起半夜看你湿身送棉衣的救助站妹纸吗那个被捆老人是警方捆绑精神病患者你们同事已到已知为何不报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下午早些时候看到这个新闻时,我同样是一瞬间“怒发冲冠”,这是“偏信”带来的直接化学反应。“兼听”更迷人,看得多听得多往往更有利于我们判断事实和本质。可是,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看得多听得多一定就能触摸真相吗?就这起事件来说,记者和救助站,到底谁的说法才是对的,我根本无法知晓。

 这,在网上早已经演变成一场气势汹汹的口水仗。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已剑拔弩张,互吐唾沫。看了该记者报道的人指责救助站是“黑社会”,相关人员应当受到处理;而一些所谓的“在场者”、“见证人”和靠自我判断开始质疑该暗访记者的人,也在怒斥该记者没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一个不合格,祸害大的记者。

 争争吵吵大半天,半点真相都不见。

 想起很久前和一个记者朋友的聊天。他告诉我自己从业几年,“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感触是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到真相”。一开始我并不理解。他补充道,“当你刚入行的时候,你会发现写一篇稿子,下一个结论是如此轻松和容易。但是当你真正入了门,碰见了太多的利益纠葛而又感受到肩头的那一份重量时,你会发现,要找到一个寻求真相的出口,太难了。”

我想起了巴吉尼和斯唐鲁姆合著的一本书的名字——《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或者说,你以为就一定存在一个所谓的真相吗?就算找到了你想要的真相,又能如何?大不了这个记者被炒,或者救助站工作人员被免。那更多的记者呢,会不会就坚决不作假;更多的救助站呢,是不是就都待流浪者如亲人了?

真相,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比真相更重要的东西叫行动——记者应当恪守客观主义,不夸张、不作假、不出卖良心;救助站应如墙上的那句承诺一样,不排斥、不冷漠、不另眼看人,用心做到“服务弱势群体”。

 

110日凌晨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