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世界級人才 21世紀的流動風景
2013-01-19 | 阅:  转:  |  分享 
  
世界級人才──21世紀的流動風景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想在職場上平步青雲,就不能永遠只待在同一個國家、地區工作!有越來越多企業已經將「是否具備豐富的海外工作經驗」,視為專業經理人的必備條件。





【文/謝佳宇】未來的傑克威爾許(JackWelch)絕不會和我一樣。我一生的職業生涯都在美國度過。但是奇異(GE)的下一位掌舵者,將會是待過孟買、香港,或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人。」多年前,前奇異總裁暨執行長傑克.威爾許曾在公開場合這麼說。

事隔多年,當年威爾許說的話,現在看來更顯得貼切。

隨著企業國際化的經營趨勢,不只企業得靈活地在全球經濟板塊上開疆闢土,人才也得具備世界觀、全球性思維,才跟得上這股全球化浪潮。

想升遷?就不能一輩子只在同一個國家工作

所謂的世界觀、全球性思維,可不是光靠待在單一國家工作、短暫的海外出差就能培養出來,最重要的還是得經過豐富的海外工作歷練。「外派」,正是讓優秀的專業經理人、高潛力人才開拓國際視野的最佳做法之一。

對這些人才來說,海外工作機會不只是發展全球領導與管理技能的最佳跳板,更有助於未來職涯的正向發展。前匯豐銀行(HSBC)集團主席史帝芬.格林(StephenGreen)就曾說,「在匯豐這家公司裡,如果你不曾在一個以上的市場工作過,就不可能晉升到高階主管位置。」

根據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的研究,海外工作機會將能培育更傑出的經理人。研究指出,如果外派人員在派駐國外期間,不與當地文化隔絕,這些外派人員將能藉由和當地人與文化的積極互動,變得更有創造力與創業精神,進而在企業裡頭獲得更好的升遷機會。

晉升國際人才行列,先克服文化差異

很多接受跨國派任工作的人,都是公司裡萬中選一的頂尖人才,企業對他們也多抱以熱切期望,期待這群優秀人才能在海外市場扮演「開路先鋒」抑或是「救火隊」的角色,為公司在撲滅火苗之餘,還能種樹造林。

然而,事情真能如企業的期盼一般嗎?為什麼很多外派人員在跨出國界、離開原來的文化土壤後,各自表現卻時常天差地遠?

在涉及文化差異的複雜環境下,究竟什麼樣的專業經理人才能為公司建立戰功呢?

曾經有一位被派駐到中國的英籍高階主管這麼說,「和我一起共事的工廠廠長有400種方式來說『Yes』,但當中有398種都是『No』的意涵!」這名英國主管的說法或許過於誇張,卻也顯現了外派人員難以跨越的文化界線。就有國內資深人資主管表示,能在不同市場與文化都吃得開的人,在業界就彷彿「稀有動物」一般少見。

世界級的領導管理能力



世界級的領導管理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都能產生績效,具備放諸四海皆準的能力。





【文/洪良浩】網際網路的興起,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更將國與國之間的藩籬化為無形,網路的穿透力,正考驗著政治力對資訊流通的阻隔。

資訊流通的速度已達瞬間可及,資訊量的傳輸更是驚人,E-mail、Facebook、Google、YouTube每天的傳輸量都以億為單位來計算,「網民」人數更已超過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數;「低頭族」像狂風一樣橫掃世界各地,網民的消費行為受網路所掌控。

原來各國因語言、文化、政治、經濟、生活習慣所形成的國家特色,國與國之間的疆界分明,就像過去我們所認知的五湖四海,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國家、民族、種族、行政區域等等的差異。

但是,網路的入侵,形成了量變與質變,國家特色與疆界開始模糊,文化融合速度加快,就像湖泊之內的水草、魚貝、生物所形成的特色,如今因網路的興起,等於把湖泊的疆界拆除了,湖泊的水開始彼此流通,湖泊的不同生態,也隨之改變,湖泊與湖泊之間的差異,逐漸消失。這種現象投射到國與國之間的差異,也將逐漸消失。

因此,地球村的概念因網路的加速擴展,而更具體化。網路通訊再加上快捷的噴射交通運輸,不論金流、物流、資訊流、甚至人流,都成為21世紀的特色。

當我們打電話的時候,不論你用家中的座機、手機,或電腦的Skype,第一句話就是問:「你在那裡?」人的流動率已非昔日可比,人的工作地點更是擴及地球村的每一個角落。

當人們的工作地點不再局限於出生地的時候,你的工作能力就必須調適到工作地的環境,你的語言、生活、飲食、工作能力、領導管理能力,都必須與你工作的地方相吻合。

這種調適就是世界級工作能力的養成,這種世界級的領導管理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都能產生績效,具備這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能力,才能成為地球人。

如今我們所經營的企業已不再是本土性、區域性、國家性的模式,你所使用的原物料可能來自非洲或南美洲,生產設備的機器可能來自歐洲的德國,雇用的勞工可能來自菲律賓或泰國,最後生產出來的產品卻銷往美國或歐洲,地球村的生活方式已然成形。

我們認為,在地球村的生活模式之下,我們都必須具備世界級的思維,學習世界級的領導管理能力,學習一套能夠在世界各地生活的能力,就如同我們搭乘的飛機,乘坐的汽車,使用的筆記型電腦,甚至在世界各地幾乎相同的高爾夫球場上,與你的企業夥伴打一場球。這些毋須再重新學習的操作方法、規則、習慣,才是世界級的境界。

世界級的境界就是我們當前所要追求的終極目標。

世界級教練葛史密斯的領導課

EMBA雜誌編輯部/文?七月初,國際權威領導大師,也是雜誌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葛史密斯(MarshallGoldsmith),受雜誌邀請,首度來台,分別在台北和高雄進行三小時的演講和引導,共有八百位企業界主管參與了這場盛會。葛史密斯曾被經濟學人雜誌、華爾街日報等國際媒體推崇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顧問;二○一一年,他更獲Thinkers50(HBR協辦活動)選為最有影響力的領導類思想家第一名;他所著作的「Up學」(WhatGotYouHere,Won’tGetYouThere)一書,長期蟬聯暢銷書排行榜;他所教練的對象包括沃爾瑪百貨、福特汽車、輝瑞大藥廠等財星五百大企業。活動中,葛史密斯演說風趣活潑,與全場熱烈互動,引導與會者進行討論與演練。他在會中一開始即指出,「他不是來協助大家『學習』一件事,而是來協助大家『做』一件事。」他特別強調,與其吸收很多東西而不運用,不如只記得一件事情,而採取行動。他指出,很多成功的高階主管聰明、積極、有魄力,但是也正因如此,他們常常很固執,不論是在重要或不重要的層面,都想贏過別人。因此,當他們聽別人講話時,常常不是真正在傾聽,而是等著對方講完,接下來發表議論。他建議,對於部屬提出的構想,主管不要太急著增加附加價值,「員工的工作品質可能因此提高百分之五,動機卻可能因此降低了百分之五十。」他在全世界各地舉辦演講或上課時,會隨機調查聽眾花多少時間說自己有多厲害,或評論別人有多愚蠢。根據他的經驗,平均數字為百分之六十九。在台北和高雄的這兩場活動,他同樣做了這個調查,答案也非常接近。因此,他建議主管,盡量降低這個數字,減少吹噓自己和批評別人的時間,多傾聽,多提問,並且少潑別人冷水。活動中,葛史密斯引導現場聽眾,思考自己應該改變什麼行為。此外,他鼓勵大家盡量進行前饋(feedforward),而不是回饋(feedback)。也就是在事前提供意見,並且討論,而不是事後評論或修理。對於別人的意見,也盡量養成習慣,只需說謝謝,避免否定或辯解。葛史密斯並且提醒與會者,別忘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別迷失在日常的工作和瑣事中。活動在與會者的笑聲與熱烈回應中落幕。有來賓表示:「這不只是一場主管的教練課,其實也是人生的教練課。」
献花(0)
+1
(本文系prs45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