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教会了中国人“忧患意识”

 立石北方 2013-01-19

2010-11-29 09:54:40

浏览 3048 次 | 评论 3 条

  旬月前,商务印书馆L君邮来好书一本——石毓智先生所作《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商务馆百年老店也,门槛颇高,我虽与L君若干私交,半年来,却已连拒我书稿两册,大约非是“震撼”之作,是上不得其台面的。石毓智先生,美利坚斯坦福大学博士,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许孔子的研究,也到了此般地步,连日来,读他的大作,还是颇有些心得的。L君数日催我,诫我须写若干的文字,奈何生计奔波,直至今日的晨时,终于坐了下来,谈些许感受罢。

  旧日,曾署文谈过,儒家不是宗教,孔子并非教主,儒家子弟也更非教徒,若将《论语》比作西方人的《新约》,终究是不妥的。然而孔子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远大于耶稣对于西方人的影响,《论语》的地位在千百年的中国史上甚至扮演过耶稣《新约》的角色。同样是记录老师与弟子的言行,《论语》与《新约》相似点颇多,而最要害的一点,耶稣禁人行恶,而孔子劝人行善。这或许是东西方人行事出发根本的区别,于是孔子是一个言传身教、劝人行善的老师,而耶稣则扮演了超人入神、禁人行恶的教主角色。儒者,人之所需也,若儒能代表孔子,那末,孔子真的是人人都需要。

  相较于《论语》,我更喜欢看孔子所撰的《易传》(十翼),《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录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孔子研究《周易》的故事,据说孔子到了50岁的时候,开始研究《周易》,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什么《周易》会如此的令孔子着迷,甚至在研究《周易》之后,会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读罢石毓智先生所作《非常师生》,我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甚至我产生了一种固执的偏见,孔子对他的弟子最大的教育,并非做人之技巧,行事之手段,而是思维方式,其中尤为值得大书特书的即是“忧患意识”。正如孔子所言: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是孔子一切言行的最初出发点,深处乱世的孔子,提出了一个乱世与治世都无法回避的根源问题——忧患。

  中国人总是在治世与乱世中轮回,作为中国的圣人——孔子的思想最具忧患意识。正是如此,儒家与道家和佛家不同,儒家思想的功能是治世,他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不主张避世或逃世,因为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无法逃离。儒家的内心是世界是有情的,道家主张忘情,佛教主张悲情,现实中的绝大多数无法达成。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千年来,儒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因为他最普遍。孔子研究《周易》,在忧患意识之上,他终结了先孔子时代的神本文化,兴起了自他之后的人本文化。可以说,孔子的出现,是中国人从神本走向人本的一个标志。

  正是由于有“忧患意识”,孔子才提出了他所理想的精神诉求——仁、义、孝、诚、信、爱,他希望他的学生和后人以此为本,在忧患之中永远立于“不惑”。然而,事与愿违,孔子死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只是一个符号,换句话说,孔子的学生其实非常少,真正能懂孔子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教主的孔子,却因为政治的因素走上了神坛,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被赶下神坛的那个孔子岂是真孔子?这是历史的悲剧。

  曾有人问我,如果你用一句话概括孔子所要阐述的理念,我只能用《易经》的一句话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身处忧患,这是生存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