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也许觉得,“自杀”这个词离自己太远。费立鹏,这位加拿大籍的精神科医生,却为研究这个有点晦气,又很“小众”的课题在中国扎了根。昨天,这位国际知名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家、现任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从1985年到1990年,费立鹏在湖南、湖北主要从事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治疗。1991年,卫生部首次将全国死亡数据上报给世界卫生组织。得知这一消息后,费立鹏感到“一扇大门打开了”,从此全身心投入对于“中国式自杀”的研究。2002年,他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自杀率:1995—1999》。他的研究表明,中国人自杀的许多特点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在中国,1/3自杀死亡者和2/3自杀未遂者没有精神障碍,而在西方国家,95%的自杀者和自杀未遂者有精神障碍;在中国,如今女性自杀人数与男性自杀人数的比例接近1∶1,在西方国家,男性自杀人数是女性的3倍左右……可以说,国人现在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和费立鹏的贡献不无关系。 费立鹏常被中国人比喻为当代白求恩。他却说自己是精神科大夫,治疗也不像白求恩那样的外科医生,能够立竿见影见效。但是,在他的努力下,对于农村妇女的自杀干预还是起到了一定实效。费立鹏发现,农村妇女很容易在和家人争吵后喝农药自杀,因为农药在家里很容易拿到。为此,他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引导农民家庭把农药放在不容易拿到的地方,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两年前,陕西省有关部门向农村家庭发放1万个带两把锁的箱子,把农药锁起来,丈夫管一把锁的钥匙,妻子管另一把锁的钥匙。两年下来,当地的妇女自杀数量确实有所下降。 而今,费立鹏希望在中国再进行一次摸底,考虑到中国农村有大量年轻人去城市打工,他也想调查这些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危机干预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