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个获奖项目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涉及新材料、电气工程、水利水电、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京津城际铁路”项目,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全面验证并系统完善了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为京沪高铁等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
本报讯(记者 张璐)昨天在北京召开的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本市16项科技成果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涉及新材料、电气工程、水利水电、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继2007年度之后,由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领衔完成的“京津城际铁路”项目,代表本市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达到近5年来最高水平。
此次获奖的项目中,重要建筑抗爆理论与关键技术、高坝泄洪消能防护和雾化安全技术与应用、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技术等13个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大电网安全域综合计算分析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高性能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及在污水资源化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两个项目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
本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化学、化工、精密仪器、干细胞、膜材料与分离技术等一批学科和技术领域保持了全国领先地位。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8个,建成运行了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技文献中心等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据了解,2008年度至2012年度,本市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上稳步上升,共有70项成果(含本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60项。
“京津城际”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技术服务于重大工程建设。由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完成的“京津城际铁路”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京津城际铁路全长119.378公里,车站5座,是我国自主建成的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首创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土建工程建造技术,解决了列车运行高平顺、高稳定难题;创新联调联试、系统集成技术,建立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调试集成的方法;构建运营管理技术体系,为列车安全、高效、正点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构建牵引供电系统技术体系,实现了列车高速运行下获得持续稳定电能;研制了3.3米宽车体动车组,建立了运用、维护、检修技术及装备平台。该项目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速度、深厚松软土地区无砟轨道路基桥梁沉降控制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整体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全面验证并系统完善了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成果多项纳规,为京沪高铁等起到重要的示范和支撑作用。
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两项目
分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天津大学领衔完成的“大电网安全域综合计算分析技术及其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要针对大规模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发明了安全域边界实用化解析和快速求解方法,提出了大电网高维安全域智能降维、安全域可视化表达和预想事故综合扫描技术,研发了基于安全域的大电网安全性分析、预警和监控系统,为有效提高大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工具。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已成功应用于20余家国内外电力企业。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凸显。天津工业大学领衔完成的“高性能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制备及在污水资源化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发明了高性能PVDF中空纤维膜制备技术及生产装备,解决了传统制膜方法无法兼顾大通量与高强度的世界性难题,实现了高性能PVDF中空纤维膜的产业化。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系列化的高效率、低能耗污水回用膜集成技术及装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300万m2/年高性能PVDF中空纤维膜产业化生产线,年生产再生水2.3亿吨,节约用水成本4亿元以上。全面提升了我国膜制备及污水回用技术水平,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天津科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