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制定规范方便行, 人的生命是由物质与精神的相结合,即是人生于尘俗中离不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二个层面,物质是外在的以养肉体之所需,而内在的精神层面是滋润心灵性命之所需,宗教信仰在现今的社稷中已是人类心灵的寄托与资粮,由是可见,宗教对人类的重要性,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大家能清楚宗教信仰对人生精神层面的重要之后,身为道场管理者就要有使命感,制定礼仪规章来依循,让道场能显现其庄严,如此方能摄心,使每个有缘者进入道场后都能心生敬仰,虔诚膜拜,才不会让其变成如市集般的吵杂与乱无章法,若道场不能有此使命,那道场的生命是无法长久,香火也就难以绵延鼎盛了。 17生灭变化无常住, 宗教信仰在于了悟人生的苦相,以找出离苦之道。 「如实观的智慧」,是一种在自己的身心活动当下,洞澈一切存在的事实真相,能及时做出正确反应的一种理智,当内外境界接触到刺激而产生或苦或乐的身体反应时,如实向内观察的结果是;自己的身心感受,其实是不断在生灭变化的。所以只要能如实观察当下身心的真实情境,相信必能体悟到并没有一个永远承受苦乐感受的主体存在,这个主体就是「我」,或许曾在某一时空点上,有某些人事物让自己身心产生苦乐之受,但那缘生起的感受,早已又随缘灭去了,那么这种产生贪嗔之心的苦乐受既已灭去,那会有做出冲动行为的贪嗔之心又要从何升起呢? 若能再进一步向外如实观察,那些产生苦乐受的人事物也一样是剎那不停地随缘变化,根本找不到永恒不变的实体,如此,那又要对谁生起贪嗔之心呢?是故,内外都能在当下做如实观,体悟一切的随缘变化,自然能放下那些错误的贪嗔,烦恼苦忧之事也随之消失。 透过如实观的智慧,就不会再生起贪嗔的习性反应而截断忧苦的因果锁炼,但芸芸众生,并无法洞澈这样的事实真相,因为观察不到感受剎那生灭的事实,总是不假思索的黏住或苦或乐的感受而不放,并且对于生起苦乐受的对象做出贪嗔的行为反应,牢牢地将自己捆绑在忧苦的因果锁炼中无法解脱。因此,截断忧苦的因果锁炼的妙法,在于能否在身心活动的当下,如实观察到一切皆是因缘所生,剎那生灭,并无永恒不断的实体可执着的事实真相,体悟于此,那诸苦或乐之象皆能随缘而放下,如是,人生才能获得解脱,这就是「如实观的智慧」。 18世事无常奈于何, 自古至今,多少英雄今何在,多少权势名利一代换一代,今又何在? 19深奥道藏几人解, 于今之世宇,万教齐发,寺庙道场林立,自认修行者比比皆是,本是世宇众生之福,但,却事与愿违,探其因,出于众生之迷失,迷失于追求深奥玄虚之道,往往因一知半解而误己误人,可真是不幸也。其实,道并非藏于深奥玄虚之中,亦非埋于深山空谷中,何须钻牛角尖而迷失呢?道,就在众生举手投足之间,何须执迷而舍近求远。 每个人,一天都有相同的二十四小时,但为何有些人能过得轻松自在,精神清爽愉悦,但有些人却常倍感力不从心,精神压力沉重,这是何因?同样的是一把刀,有些人能用此刀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留名千古,但有些人却用此刀杀害无辜众生,造罪孽遗留人间,其因又何在?同样是一张嘴,有些人能善用它来美化人生,循循善诱于他人,普化群生,但有些人却用它来搬弄是非,造谣生事,毁谤他人,其因何在?同样的一支笔,有些人能写出振奋人心,劝人为善的文章,澄明社会,但为何有些人却用它来批判或散布靡靡之音来伤人害己呢,这又为何? 这些都是平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现象,也是平常为人处世的道理,看似那么平常简单,人人皆懂,但因为平常比不上玄奥,所以被世人所忽略,也就这种心理因素使得社稷有了层出不穷的问题。社会风气的匡正,人心沉沦的挽救,须从平常道努力,没有用心去体悟,则道理再深再玄亦无用处,设若平常道都无法实现,谈何有深度的道理?平常道都不能去力行,那有深度的道理又何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