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和谐” ——象牙塔里演奏“和谐”交响曲 卢诗仪
“和”,和谐之和。《广雅》曰:“和,谐也”。 “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终极目标和最佳状态,“和”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世界因“和”而存在,事物因“和”而发展,人类因“和”而进步。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对“和谐”有诸多的思考——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中国古代的“大同”也是对“和谐”的解释。马克思出现后,“和谐”才被真正了解,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将“和谐”划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赋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此后被一再提及。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三个和谐”。 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创建与共享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最基本点之一。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我国自古以来,就讲求“和为贵”,其中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易传》提出了“太和”的观念,《礼记·礼运》讲的“大同”思想,实质上都是在倡导“和谐”。老庄哲学明确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充分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协调发展。晋代文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法国作家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描绘的“穴居人”生活,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里所说的“黄金国”,也许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吧。大则说,人类生存于自然,小处讲,个人生活的环境。人欲求生存,唯有与自然和谐,与环境适应,才能维护人类自身的健康长寿。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观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独立于人,而人类依靠自然,从中获取生存资料。于是形成了人类单方面向自然索取的关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激烈——人口激增,对自然索取过度,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接踵而至。当人们面对经济发展欣喜时,自然却将积蓄已久的怒气瞬间爆发。这时,人们才领悟了恩格斯的经典言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予以我们报复。” 回顾中国发展历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增长几次达到顶峰。但是,我们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看着长江流域森林锐减导致排涝不畅引发的98年的大洪水,看着洞庭湖由“中国第一大湖”变成地图上的条条“河道”相连的所谓的湖,看着内蒙古草原因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缩减,致使北方频遭沙尘暴侵袭等现状,中国开始沉思了。于是有了“全面发展可持续”的观点、“绿色GDP”的概念、“循环经济”的模式…… 作为大学生,我们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树立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万物,做到“人道”和“天道”相符,阴阳才能协调,世界才能正常运行。其次,学会珍惜爱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自然向人类提供的资源并非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一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如矿产资源;另一部分虽然可以再生,但它们的增长要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粮食、水果、蔬菜等。人类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否则人类只会自取灭亡。再次,尊重自然规律。过分强调“人定胜天”,虽不乏豪气、勇气,但事实证明终归是后患无穷--风沙肆虐的大西北,消失的罗布泊,黄沙翻滚的长江警示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按自然规律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我们看似目前只能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譬如节约粮食,节约水电,回收旧书等。“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学到的知识在不久的将来能为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利用做出巨大贡献——开发出新能源,缓解人类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过度依赖的现状;研制出新式发动机,最大程度的利用汽油、柴油等燃料;研究出高效种植技术,增加粮食产量;等等。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祖国未来之栋梁,我们肩负重任。只有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两者和谐相处,充分发挥“小我”作用,我相信:蓝天白云,动静结合;青山绿水,刚柔相济;清风明月,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丝竹悦耳会成为我们未来的一现实生活。 二、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是人们充分自由发展,权益高度自主的前提。社会和谐即社会安定有序,政治、经济、文化稳定有序,民主法治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完善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环境;培育健全社会组织,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依靠力量;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为和谐社会提供现实途径。置身于校园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学生似乎遥远于民主政治、服务社会,“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口号。但是大学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它提供给我们许多机会,让我们在未进入社会前体会到社会生活的掠影。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各种机会,尝试融入社会生活,为民主法制、安定有序的社会尽绵薄之力。譬如,参与社区服务,在服务中感受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掘其中缺陷,思考、整理拟成文后交给社区相关人员参考;积极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出能代表群众的人大代表,或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主动去养老院、孤儿院服务,参与支教活动,深入其中,发现我国民生保障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修正方案,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有天下事,事事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热点,思考问题是我们融入社会生活,并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前提。我相信,拥有一颗乐于服务、甘于奉献、积极参政、勇于质疑的心,在我们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努力下,经济基础薄弱,政治体制发展不完善,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体现不充分,社会保障制度缺陷将会逐渐改变。到那时,社会才是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的社会,人与社会之间才能够协调一致、共同发展。 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人与自身和谐的外化,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陶渊明憧憬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与“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便浮现在眼前。人与人的和谐体现在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上。回顾近几年发生的不和谐事件:小悦悦事件——十八名围观者与一名拾荒老人在面对垂危生命之际人性的对比;扶街边昏倒老人事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一件不和谐的诬告事件导致整个社会对于扶老人这个简单的行为产生了犹豫;药家鑫事件、研究生机场刺母事件——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道德教育严重脱轨,在大学校园这片本该纯净的沃土上滋生出了阴暗的种子。诸如此类反映社会阴暗、人性扭曲的事件在近几年频繁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该不该为道德立法几度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现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幸福感却未相应提升。不和谐事件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像病毒一样侵害着人们的心,不安、焦虑、烦躁,我们感觉社会处处充满危机。生活在“小社会”中的我们,在接收到此类信息的后,不能仅仅停留几句 “某某,真是给当代大学生丢脸”“某某,真没人性”等或惋惜,或指责的评价上。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原因是什么,能否杜绝,如何杜绝,是通过修改制度还是通过道德教育。我们要做的绝不是浮于表面的评价某事件,或像愤青一样批判市场经济使人们缺失人性,法律漏洞使不法之徒有机可乘。我们要学会利用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问题。当然,思考社会中人与人如何和谐相处还得建立在校园生活和谐的基础上。由于大学生遇事易激动,自控能力不足,“三观”未定型,做事不计后果等导致的大学校园惨案时有发生。这不仅伤害了学生感情,危害了是学校声誉,冲击了教育体制,也让公众对大学生的印象大打折扣。 如何处理好校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呢?俗话说:“如要人像我,除非两个我”。世界上不可能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也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一样。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亦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一样,更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有差异必然会产生争论、矛盾,怎么办?我认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强加他人,要区别对待,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寝室有人不打扫卫生,不清洗衣物,导致寝室充满异味,我们不要指责他(她)为什么不干净点,不勤快点,也许他(她)最近很忙,无暇顾及此事,过段时间就会打扫、清洗了;食堂排队买饭突然有人插队,我们不要出言不逊,或内心咒骂,也许他们刚刚上完体育课,饥肠辘辘,或有急事。教室里发现占座的同学,我们应内心鄙视,也许他(她)的眼睛不好或听力较差,只有坐在前排才能看清、听清老师的话……,诸如此类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各类校园事件的导火索大多是极小极小的事情,对旁观者来说,以我们理性思维的判断,这种矛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对于当局者来说,气愤使他们失去了理智,不计较后果做出了荒唐事。倘若他们在矛盾激化之前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很多不良后果就能避免。可见,“理解是集体生活中矛盾的调和剂”。当然,理解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容忍。在原则问题,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行为上我们不能理解,而应通过适当的手段帮助他们改邪归正。因此,我们要学会分清、学会理解。 对于导员 天以“和”为贵,故有和风细雨,惠风和畅,天人合一;地以“和”为贵,故有河流山川,平原茂林,地人合一;人以“和”为贵,故有国和昌盛,家和业兴,众心合一。世间的万事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和和美美。“和”,并非上天恩赐,“和”,并非大地俱生,“和”是人类的自觉、争取。违背自然就与天失和,糟踏环境就会与地失和,背离人心就会与众失和。我们要科学利用,善待自然,争取天人合和;我们要保护环境,改良生态,争取人杰地灵;我们要与人为善,和谐相处,争取众心合一。
参考文献: 1、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报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陈先达,杨耕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周旋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