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叔:
您好。 按照很多现代人的现状来看,我算结婚较早的。我结婚时24岁,老公26岁。我们结婚已经3年了,感情、工作都算稳定。而且我们还都是老乡,来自潮州,同一个县城的同一个镇。 事实上我们从小就认识,但也就是认识而已,他和我同一个小学、同一个中学,中学的时候我对他有印象,他比我高一个年级。后来我大学毕业来到武汉,经过介绍才算正式认识我老公,一般来讲,我们都会优先选择自己的同乡作为婚姻对象。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并且我们也觉得这样挺好的。 我们两家经济条件都不错,家里都有自己的实业。所以我们在武汉也比较轻松地买了房,结婚之后大家工作也比较顺利,看起来感情稳定。 但是我最近发现,我老公似乎在外面有人。比如他会删手机短信,有时候打电话很小心,或者故意站到外面阳台去,有些时候还会故意接完电话进来说“哎呀,最讨厌有事没事给我打电话的,自己难道不能处理吗”,想让我以为是他工作上的事情,其实女人都是很敏感的,这些掩饰根本没用。而且我还发现,有一次我给他打电话,他之前跟我说那天他们公司聚餐会去唱K,结果电话一接通,那头是非常安静的环境,并且有个女的很小声问了句“是谁呀”,我装作没有听到,继续问他大概什么时候回家,还有叫他少喝酒之类的话。他答应了。 回家之后我仔细闻他衣服,几乎没有异味。可是可疑就在这里,因为我们都知道,只要去聚餐尤其是KTV聚会的话,身上的烟味酒味是会非常浓郁的。 我现在几乎能肯定他在外面有人了,但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比如有没有给那个人买房,或者做了些什么。我一直在犹豫,我要不要把这件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我要继续查下去吗?因为我们潮州人一般都是不会离婚的,可是我受过大学教育,而且我觉得自己已经和很多传统意义上大家理解的潮州人不一样了。所以我现在很矛盾,是要维持这样看起来稳定美满的婚姻呢,还是把事情全部弄清楚再采取下一步? 蘑菇烟仔 亲爱的蘑菇: 现在的大学教育就像电视里的肥皂剧,三年清宫三年谍战,除了赶时髦以外,真正有价值的成分很少——你觉得你接受了大学教育,所以可以放弃百多年来家乡传统的指导作用? 看起来这并不是个明智的决定。 没有人说保守的传统观念就一定对,但是你现在找的潮流思想更糟糕——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告诉你非黑即白,并不是告诉你all or nothing,并不是告诉你老公出轨了就叫他滚蛋…… 当然也不是简单地反过来。 即使是相同的教育,每个人也能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如果用于指导婚姻生活,有人学会了经济的分析离合利弊,有人学会了人文的无限包容,有人学会了政策上的宽宏统战……不论最终他(她)们获得什么结果,至少他们采取了明智的方法。 而你并不是,看起来你好像只是认为你接受了高等教育,所以受不了这个委屈? 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仅仅成为你在博弈中的一个砝码,而并没能转化为智慧指导实践。而这套策略的悲剧之处在于,你的砝码并没有给对手造成压力,而只能给自己增加不自在。 正是因为有很多人都抱有和你类似的错误想法,街头才有那么多办假文凭的。你不能因为有存在和需求就认定这是合理的——要知道,用西太平洋的山寨文凭骗人给自己捏造价值是一回事;沉迷在自己的小光环里自怨自艾则是另一件事,而且因为不能给你带来好处,后者会和前者一样糟糕,甚至更加糟糕。 其实不妨退一步思考,读书也没你想得那么好,想想当年的波兰,读书人都在卡廷森林里躺着。 所以,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考虑到自己是大学生,还是用你们本乡本土的传统智慧解决比较好——至少它们经验证,并且多年有效。和我们这个剧烈变化的社会相比,教育的变化更激烈,但遗憾的是,这并不能使后者更贴合时代脉搏,而只能让它的现实指导性变得更差。 我并不想说现代女性的处世方法错了,只是从你的来信很容易就发现,你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女性,所以用自己擅长的工具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会更好。就像非洲的一些地方,社会制度和思维水平还是酋长制,这时候你发给他们现代化的战争火器……结果能有个好? 婚姻生活里,没有一套价值观是可以包打天下的,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保守主义者华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