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三行是什么?

 東泰山人 2013-01-20

十三行是什么?

大洋新闻 时间: 2013-01-20 来源: 信息时报

  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讲人:范小静(原广东电视台文艺部副主任)

  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教授赵春晨认为,清代广州“十三行”名称具有双重意义,它既可以是指行商,也可以是指行商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一个特定的地域,即广州的十三行商馆区。十三行是从明代开始的,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面,它并不是十三家那么齐整,只有少数的年代刚好十三家。有时候多于十三家,有时候少于十三家,不过大家习惯把它叫“十三行”。

  十三行的黄金时代是在清代,特别是在乾隆以后。最初是1685年(康熙24年)的时候设了4个海关,分别是江、浙、闽、粤。到了乾隆22年,也就是1757年的时候,乾隆把其他三个海关关掉了,就剩下一个海关,那就是广东广州。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打输了以后开放了5个海关,叫五口通商。所以1757到1842年是一口通商。

  清政府选择广州是有多重考虑的。一是因为广州有长期的外贸传统。广州比较偏远,远离北京政治中心,对北京的威胁大大减少。二是珠江口具有得天独厚的防卫功能。像国内其他很多的关口,海船可以直接从海到港口,但是广州有个非常好的条件,外国船想要进广州,比如从珠江口进广州的话,经过这里的时候突然收窄一个地方,那就是虎门。虎门两边架着炮台的话,外国商船如果有些什么动静的话,两边火炮一封锁,外国船就没办法。

  实际上广州一口通商的“一口”并不是单指广州,其实包括四个地方。我有一个比喻,像我们现在看病一样,首先要挂号,如果外国船要来广州的话,先到澳门挂号,澳门有我们广东的官府,要在澳门要先挂号,拿官方的单据再到虎门。在虎门这里海关要检查,就等于拿到挂着要在科室的护士站那里去,这个护士站就等于虎门。护士让你去看病了,你还不能看上进去,一般还要在走廊那里等,那么“走廊”就是黄埔。黄埔不是现在的黄埔区的黄埔,而是我们海珠区的黄埔,外国的商船全部停在那里。最后“看病”不是在走廊那里看,而是要进医生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才是你真正最要害的地方。这个“办公室”就是十三行。也就是说,所有的外国商船、外国的税收、外国人都留在黄埔,只有做生意的商人才能到十三行,也就是说货物在黄埔,做生意是在十三行。货物就在十三行和黄埔之间用一个小舢板来搬运,就进口货和出口货。出口货从十三行搬到黄埔,进口货从黄埔搬到十三行。

  如果把中国的现代化比作一部歌剧,大幕一拉开,它的第一场戏是晚清,中国是在屈辱中被西方胁迫着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十三行故事是这部歌剧大幕未拉开前的序曲。序曲与全剧是一体的,序曲开启了全剧,全剧回应着序曲。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