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需要具备的能力】【如何写小说故事大纲】

 雁南飞香 2013-01-20
[转载]精美的3D图片

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家,前提条件是具备形象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包括顿悟能力,否则一切免谈。作家认识事物,不是理性的归纳和概括,而是通过形象的直观,就像禅宗中讲的顿悟。除了这个前提之外,作家还要具备许多能力,我重点谈三种能力:

    第一,“洞明世事”的能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什么是世事,世事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活和我们所处的时代。所谓“洞明”,就是对“世事”看得清楚和明白;而世事,又具体地体现在世态人情的方方面面。一个作家若能对世态人心有全面、深刻的体察,就是所谓的“练达”。因此,只有洞明世事,对人情世故有透彻的了解,才能写出好作品。而世事、人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它的重要性无须多说。但对于什么是生活、作家怎样才能说是真正熟悉、拥有了生活呢?在这方面是存在着片面认识的。比如仅仅把生活理解为作家的经历和见闻,认为掌握的生活素材越多,就越是熟悉生活。在我看来,这还很不够。作家的生活应当包括“见、识、情”这样三个层面,缺一不可。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

    对于作家来说,经历、见闻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见多方能识广。但仅仅有了某种经历、见闻和相应的事实材料并不等于你就熟悉和拥有了生活。所谓“熟悉”,更意味着深刻的理解,这就是我说的“识”,它是对生活的整体把握。然而,对生活有了这种整体把握与深刻理解仍不能进入创作,还需要由生活激发出相应的感情,而这感情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情与理互溶互渗的充分个性化了的情感态度。这就是我说的“情”。如果一部作品仅仅止于事实的堆砌而无理性的把握,无异于玩表象游戏,其肤浅是必然的;如果有一定的见解而未能激发出相应的个性化的情感,则会因理胜于情而难以达到审美境界;如果从某种流行的理念出发去演绎出一个故事,则将导致一般化、概念化、雷同化——而所有这些病症,在当今的各类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不熟悉生活或对生活的一知半解。

    生活是一部大书,它千变万化,博大精深,真正读懂它,并不那么容易。

    其一,我们处于高科技信息化的历史转型时期。原来我们熟悉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观念变了,生活方式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变了,我们面对的人、事、物都变得陌生起来,这样的时代,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用老经验、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对许多社会现象,我们失去了判断其好坏、美丑的依据和标准。就拿许多“知识”来说,我们总觉得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有经验和有知识,可现在计算机出现了,你看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大都是年轻人,医学界也是如此,许多老医生不会操作尖端的高科技仪器,等等,总之事情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仅让我们感到陌生,还有更多的茫然和困惑。所以,要想“洞明”今天的世事和人情,就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新知识,而没有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洞明”。对于作家来说,仅仅有文学修养是不够的,在经济社会的今天,没有一定的经济知识,你就不可能理解处于经济社会的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情感以及微妙的心理状态。所以,读懂生活这本大书,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其二,历史转型期发生的一切,就像洪水一样,是泥沙具下的;当今的许多新现象,并非都值得肯定,新与旧、美与丑、真与伪、是与非、善与恶往往是混杂在一起的,这就对作家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三,作家体验深层次的生活的难度加大了。在当今的经济社会,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就要求作家具有一定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否则,就很难“洞明”今天的“世事”,很难理解企业家真正隐秘的内心世界。对经济领域所知甚少,或干脆就不感兴趣,正是当今许多作家的软肋。问题还在于,作家即便想深入到企业体验生活,企业家不一定欢迎,即便让你去,也不会把核心机密告诉你。这就是作家真正熟悉、了解企业家的难点所在。而这个难题解决不了,作家就很有可能被当今的“生活”边缘化。我觉得这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读懂生活这本大书,又谈何容易!

    第二,对时代、历史、生活的整体把握能力。所谓“整体把握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抓住、抓准事物特征的能力。我这里所说的“事物”,大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段历史;小到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个细节。总之,不论大小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特征”是什么?特征就是事物的“本质”,因此,抓住了特征,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本质表现为相应的“概念”,它代表着许多同类的现象,所以就有了概括性和普遍性,也就是“整体性”。为什么许多作品描写得很逼真,却让人感到肤浅呢?原因就在于他所描写的现象是不能显示特征的现象。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特殊和个别,却不能透过特殊显现一般和普遍性。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就是小中见大的典范性作品。她所写的那个名叫香雪的小女孩、火车、铅笔盒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火车开进到大山的皱褶里,是现代化进程的象征,铅笔盒对于香雪来说,则象征着外面的世界。香雪对铅笔盒的向往,就是对外界的新事物的向往。小说就通过香雪、火车、铅笔盒三者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描写,写出了火车给这个小山村带来的新鲜气息,以及对香雪们那种磁石般的吸引力,从而体现出人们渴望打破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特征。

    但是,一个复杂的事物不仅仅只有一个特征,而是有若干种特征。而在这许多特征中,又有主要和次要的区别。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特征越是重要、稳定、深刻,就越有艺术价值。

    法国史学家兼理论家丹纳(1828——1893年)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事物的“某个主要或凸出的特征”。什么是主要特征呢?丹纳认为主要特征有派生性。就是说,在事物的诸特征中,有些特征或属性,是由主要特征派生出来的。反过来说,没有派生性的特征,就是次要特征。根据特征对艺术作品的重要程度,他区分出五个层次和等级:

    第一层:是浮在表面上的、仅能持续三四年的一些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这是流行风气,暂时的东西。

    第二层次:是比第一层次较为坚固的特征,“可以持续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大概有半个历史时期,是整整一代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层次:是“非常广阔深厚的一层。这一层的特点可以存在一个完全的历史时期……同一精神状态会统治一百年或好几百年,虽然不断受到暗中的摩擦,剧烈的破坏……还是屹然不动”。

    第四层:是“原始层”。所谓原始层,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几经变故中仍然保持不变的特性,是和血统一同传下来的特性。

    第五层是超越了种族差异的人类共有的特性。

    此外,艺术的等级还取决于特征的有益有害程度;有益的特征优于有害的特征。

    由上面的区分不难看出,越是主要和重要的特征,就越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普遍性。所谓从整体上把握,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作品所表现的特征越是稳定、持久和有普遍性,作品就越深刻,越具有生命力。要特别指出的是,特征属于概念的层次,文学作品则要求把“特征”还原为个别、特殊的现象,就是把特征溶解在个别的现象之中。这就是具体的抽象。否则,就成了观念的化身。

    第三,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文学是人学。而人,却是一个由两大矛盾体系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从大的方面说,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矛盾,而自然人和社会人本身,又都是由多种对立因素构成的,就是说,这两种属性本身也都是一个矛盾体。自然属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它由善恶美丑等对立因素所构成;而作为社会人的性格,又是这两种矛盾体系的混合,存在着肉体与精神、人的本能与人的社会性、意识与潜意识、情感与理智、欲望与道德、现实与理想等矛盾因素。这些矛盾因素混杂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的矛盾性、复杂性和模糊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人的多种性格元素中,必有某种元素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性格不是分裂的,而是“杂”与“一”的对立统一,这是性格的常态。在特定的情境中,由于这些矛盾因素的相互斗争,常常会打破这种平衡的常态,但斗争的结果,又会达到新的平衡,即“杂”与“一”新的统一。

    所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能力,就是在作品中充分揭示人物自身矛盾性的能力。

    我们看到,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作家和作品,虽然注重写人性,写人物的复杂性,但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和性格的复杂性是片面的、单一化的。

    第一,把人性片面地理解为人的生理本能,认为“食”和“色”就是人性的全部。这种观点,成了感官刺激和“下半身”写作的理论基础。请看这样一些言论:有位女作家在《瓶中之水》中说:“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丧失了家园,肉体就是我们的家园,肉体靠到了一起就是回到了家,那是一个温暖的富于弹性的地方,我们不用到达那深处的、鲜红的跳动着的地方,我们只需在身体的外围就感觉到回了家,那令我们颤栗和潮涌的奇妙无比的家。”另一位女作家说:“作家就是全身心地裸露,我乐意!”一位诗人在《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中说:“我们只要下半身,它真实、具体、可把握、有意思、性感、无遮拦”,故而他认为:“诗歌从肉体开始,到肉体为止”;“我们亮出了自己的下半身,男的亮出了自己的把柄,女的亮出了自己的漏洞。”(以上引言见吴家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当今的文学创作》,《文艺报》2006年7月4日第3版)

    上述言论,看着就让人脸红心跳,但他们说得却那么大胆且理直气壮。他们为什么这样口无遮拦?是他们缺乏道德感吗?不,这就是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学观念,其理论根据就是告子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第二,片面地强调人物性格的模糊性、亦此亦彼性,从而抹煞了人物性格的主导因素和非主导因素的界限;模糊了善恶、美丑、是非的界限。表现在他们所写的人物上,就是要写出“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在好人身上挖掘所谓的恶与丑,在坏人身上挖掘所谓的善与美,在土匪身上寻找所谓的人性。”例如根据《沙家浜》改变的电视剧,就是典型的例子。尤凤伟有一个中篇《石门夜话》,写一个土匪从山下抢来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女人,女人不从,土匪却不强迫她,而是用了三个晚上给女人讲“理”,最后用土匪讲的“理”征服了这个女人。作者所要彰显的,就是土匪的讲理和讲人性。我当初看到这个小说的时候,还觉得有新意,并且写了一篇评论《话语的力量》,发表在《小说评论》上。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看法是不够妥当的。

    上面提到的片面认识,很有迷惑性,特别是对人性的片面理解有一定的代表性。

    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讨论了。最先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这就是他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社会环境的习染不同,也使得差距越来越大了。但孔子没有涉及到人性的具体内容。此后,老子、孟子、世硕、荀子、韩非、扬雄、董仲舒都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论;老子、墨子、庄子虽然没有直接谈论人性问题,但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中却包含着人性观。归纳起来,中国古代有三种人性论:一是老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本能人性论;二是孟子的“性善”论;三是荀子的“性恶”论。这三种人性论,又有其共同点:1、认为人性是先天的;2、把人性看作单一的善或恶;3、都重视后天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

    在我看来,人性的确具有先天性,也不可忽视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人性形成的作用。但是,人性中绝不是单一的生理本能,即“食与性”,也不是单纯的善与恶,而是善、恶和生理本能的同时并存,并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受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所处的特定情境)相互斗争,当善战胜恶的时候,善就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个人就是善的;反之,这个人就是恶的。至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前所说,是各种矛盾元素既对立又统一于“一”的复杂性,而不是分裂的复杂性。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要求作家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把握、揭示人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也就是人自身的矛盾性。具体说来,要做到三点:

    第一,不能把人性抽象化和单面化,要写出具体情境中善与恶的具体表现,以及二者是如何纠结并转化的。于卓的短篇《绝境》,写一场突然而降的大雪,将留下来看守工地的老何与小潘困在了茫茫的沙海之中。最初,他们还能相互照顾,可是当食物将要断绝之际,小潘的自私和兽性的一面逐渐显露了出来,在老何又冷又饿卧床不起的时刻,他却躲到帐篷外去吃“独食”(他预先藏起来的);回到帐篷之后,看到无声无息的老何,一瞬间竟萌生了“干掉”他的念头,当他掐住老何的脖子,正准备用力时,却看到从老何那塌陷的眼窝里滚出的泪液……就在这一刹那间,老何的“泪水”不仅干扰了小潘的行动,也唤回了他作为人的善良的一面,他缩回手来,从怀里掏出一小块牛肉,“塞进了老何开着缝的嘴里”。吃了这块牛肉的老何,身上有了一些力气。深夜,在救援飞机往返搜寻的时候,为了让飞机能够发现他们,老何急中生智,点燃了蘸有汽油的大衣……最后,小潘得救了,老何却倒在了熊熊的火光中。在这里,善与恶的转化是具体的,而正是善战胜了恶,才使得小潘能够绝处逢生。这不仅是写实,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

    第二,人物的自身矛盾要包含思想内涵,体现时代特征,并且要写得合乎情理。如铁凝的短篇《色变》,着意刻画的是于伯伯“见刀色变”的一种瞬间的表情。这种表情不是恐惧、惊慌,而是一种“笑”,一种比哭还要吓人的笑。这种笑不是先天性的生理现象,是他在文革中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和精神折磨使然。在农村被专政时,他经常被置于假枪毙的枪口之下。一种求生的本能和欲望,使他为了讨得对方欢心从而刀下留情所作出的笑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见刀色变。重新获得人的尊严的于伯伯,一心想忘记那种笑,想保持一种“沉下脸”来的自由。然而,当他的朋友来家做客与女儿谈起新带回的藏刀时,于伯伯有意识地回避了,后来在他不经意间突然看到那把抽出的藏刀时,那种笑却不由自主地出现了。于伯伯这种想忘记却难以忘记的“笑”,深刻地写出了人物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这矛盾,对于那个非人时代对人精神的摧残与扭曲的严重程度,揭示的是多么深刻!康志刚的短篇《醉酒》,不仅注重写人物,而且将笔触伸入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秦小毛这一人物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外在的自我”,一个是“内在的自我”;前者受意识的支配,后者则是潜意识的自然流露。这“两个自我”既自相矛盾,又在“醉”与“醒”之间相互转换。秦小毛的自我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深藏于内心的对权力的幻想和渴望,一方面表现为由此而产生的“官畏惧”心理。所以,醉酒后的秦小毛敢于无端地骂村长,酒醒后受意识支配着的秦小毛,官畏惧心理占据了主导地位,使他三次登门去向村长道歉。这就是秦小毛自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并不给人“两张皮”的感觉,能够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由于上述的原因,秦小毛虽然不再“种地”了,靠着经营五金店成了村里令人羡慕的有钱人,但在精神和骨子里,他依然是个“贫困者”。秦小毛这个“富裕的贫困者”的人物形象,是对一个时代的重要特征的艺术把握和概括。

    第三,既要写出多种性格因素的纠结,又要凸显性格的主导面,即做到模糊性与明晰性的统一。拿前苏联拉甫尼约夫的中篇小说《第四十一》中的马柳特卡来说,她本是个红军女英雄,出色的神枪手,她已击毙了四十个敌人。而第四十一个射击目标,非但意外地没有击中,而且在后来的押送途中爱上了这位叫郭鲁奥特罗的中尉军官。最后因为这位军官要逃跑,马柳特卡举枪打死了他。这部小说在前苏联曾经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女英雄与敌人相爱,是不是对英雄人物的歪曲和丑化。

    马柳特卡为什么一度把敌人当成了恋人,把恨的对象变成了爱的对象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1、马柳特卡的任务是把俘虏郭鲁奥特罗押送到目的地;2、途经一个荒凉的小岛,这个小岛就他们二人;3、这个俘虏病了,马柳特卡此时不能处死他,而只能照料他;4、在照料的过程中突然发现这个俘虏很年轻很漂亮;5、马柳特卡是杀敌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未婚的女青年;6、当马柳特卡发现这个俘虏要逃跑时,毫不犹豫地开枪打死了他。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马柳特卡作为女英雄的主导性格暂时处于了抑制状态,而在这个孤寂的小岛上,失去了反抗能力的俘虏无疑成了她的伙伴,作为一个女青年,平时在战场上被压抑着的非主导的性格因素开始活跃起来,而照料昏迷多日的俘虏既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也符合俘虏政策,加之发现这个敌军官又很漂亮,才诱发出一个女人爱的欲望;而当她发现这个俘虏要逃跑时,性格的主导因素立即复活,才使她毫不犹豫地开了枪。

    所以我认为,在马柳特卡身上,既有英雄的一面,又有非英雄的一面,既有阳刚之气,又具阴柔之美,在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作用下,既写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多面性、模糊性,又没有改变她作为女英雄的质的规定性。这就是人物性格“复杂”与“单一”的有机统一。


    总之,我认为文学是圆的,人物是圆的;作家要有洞察世事的能力,写出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人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二者间是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时代和生活,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写出了人物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的复杂性,才能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体现时代、历史、民族的重要特征。

   这是你辛苦创作出来的若干万字小说的广告文案,写好之后,请仔细检查,再三修改。那些著名的出版商就将通过这几百个字,初步了解你的作品的奇特和优秀,产生最初的出版冲动。

   你很幸运,得到了出版机会,最后成书时,你写的这些字中的一部分,有可能会印刷在封面或者封底,让你心目中的读者看到,激起他们的阅读冲动。

   一部分读者看完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把这本书推荐给他最好的朋友。你写的这几百个字中的几个句子,可能就会成为他说给朋友的那几句话的核心内容。

   在我看来,只要充分认识了故事大纲的重要性,一个有能力驾驭文字,有天分讲出好听故事的作者,都能写出优秀的故事大纲。

   千万不要指望编辑还不了解故事梗概就会阅读全稿。如果没有故事梗概,我就会要求投稿者提供。

   如果投稿者能提供小说的“看点介绍”,那就更好了。

故事梗概要达到如下目标:

(1)说明主要人物的姓名、性别、身份、年龄、外貌、性格与气质等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所调整)。

(2)说清主人公要干什么事情(发财、升官、复仇、争霸、结婚等)。

(3)说清楚主人公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及困难所在。举例:男一号要取得“校园歌手大赛”的冠军,以获得校花的爱情。困难在于,校花本人也参赛,不但实力超强,而且争胜心超强,仇视任何打败她的人。

(4)说明事件的结果。结果是读者最关心的要点之一。有“虎头蛇尾”这个成语,估计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事情。根据阅读经验,有很多小说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

(5)小说就是通过一个故事传达某种情感。感情就那么几种类型,而故事是千变万化的。有经验的编辑自然能从故事中看出它传递给读者的感情。当然,如果你真的有新鲜而深刻的体悟,在这里写上几句能成为警句的话,也非常好。但这是锦上添花的“花”;编辑要看的,仍然是“锦”。

一个写得比较朴素的故事梗概的例子

题名:《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二战结束后,美国黑手党几大家族开始新的竞争。维托.考利昂人称“教父”,是最大的黑手党头目之一。他的小儿子迈克尔是长青藤盟校的优秀毕业生,战斗英雄,一直不愿意参与家族事务。他父亲遇刺受重伤后,由长兄桑尼代理家族事务。出于敌忾之心,在谈判时,迈克尔暗杀了对方家族的老大以及跟黑社会勾结的警官。他远走意大利西西里躲避,仇家追踪到这里,炸死他的妻子。主持家族事务的长兄桑尼也被仇家设计杀死。老教父康复后跟对手谈判求和,逃亡一年之后,迈克尔回到美国。老教父死后,迈克尔清除内奸,展开复仇计划,成功后被尊为新的“教父”。

时间:二战刚结束,1946年。

地点:美国、意大利。

人物:老教父,迈克尔。

特点:老教父,老谋深算;迈克尔,从白道精英候选人到黑道老大。

主要事件:复仇,争霸。

困难:仇家的毒辣手段。

意义:保存自己,消灭对手。

结果:迈克尔成为新的教父。

第一看点:第一次在小说中得到揭露的黑社会内幕。

第二看点:老教父在小说中阐述的所谓的“生活的智慧”。

   点评:这个梗概写得非常简单,线索清晰,看点明确。

一个写得比较华丽的故事梗概的例子

题名:《香寒》

作者:匪我思存

   一颗泪珠般晶莹剔透的印信,一张年代久远的洒金笺,诉说两段至死不渝的悲欢离合。

   深爱的男子,手挽着的美丽新娘却是她的妹妹。本以为,心如死灰,可亲人的血海深仇让她不得不与爱人为敌。然而,那个突然闯入、俊美如魔魅的男人,是救赎她的解药,还是爱情的毒药?

   当她再次归来,竟然与他盟约,化身为美丽的复仇女神,手刃共同的仇人。可是,她终究不过是十丈红尘中的俗人,忘却前尘往事,却跳不出爱恨贪嗔。而他,撒旦的爱情会得到祝福吗?

   惜花人走花无主,那明艳不可方物的香寒,那悲恸绝望的宿世孽缘,百年之后,是否仍焕发着熠熠光彩?

 

点评:这个梗概写得比较华丽,有锦有花,先花后锦。

一个故事比较详细的例子

题名:《爱上单眼皮男生》

作者:胭脂

    韩紫瞳和蒋易是两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他们是大学同学也是竞争对手。韩紫瞳生性潇洒不羁、我行我素,蒋易则温文尔雅、外表忠厚老实。

    多年来,蒋易一直在寻找报复韩紫瞳的机会,当得知韩紫瞳爱上一个女孩时,他决定横刀夺爱,并利用那个女孩报复韩紫瞳。

   青春可爱的宋十一,在大学读营销管理,毕业后想去蒋易的公司工作,可阴差阳错地到了韩紫瞳的公司。可她万万没想到韩紫瞳就是与她在孤儿院一起长大的三哥。多年的分别使宋十一和韩紫瞳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俩人一直默默的思念着对方。

   宋十一在工作和生活的碰撞中,不可救药的爱上了韩紫瞳,并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在韩紫瞳的公司能够取得成绩。由于她的善良天真,也由于蒋易有心计地介入,但每每适得其反。韩紫瞳也因此对她产生极大的误解。

   在与韩紫瞳的明争暗斗中,蒋易使尽手段,将韩紫瞳逼到绝地。但无法逃避的是蒋易在利用宋十一的过程中真正爱上了宋十一,他甚至不惜伤害为他真诚付出的余斤斤。可是无论他怎样努力,宋十一都不肯改变对她韩紫瞳的感情。这让蒋易联想到陈年往事,更加痛恨韩紫瞳。于是两个男人为了尊严和爱情进行决战。先是蒋易破坏韩紫瞳新产品的研发计划又采用卑劣手段获得韩紫瞳公司的绝密配方,以此吞并韩紫瞳的公司。

   这一切对于善良的韩紫瞳来讲都不曾防备,但宋十一在俩个男人的较量中,更加珍爱韩紫瞳,他俩爱得真诚、爱得浓烈、爱得难舍难分。

   费尽心机的蒋易,终于将新产品发布会做得非常成功。可是当新产品上市第一天时,才发现他们的产品竟然败给了韩紫瞳公司强有力的产品,溃不成军。蒋易人财两空、恼羞成怒,设计绑架了宋十一。韩紫瞳为解救宋十一,遭遇蒋易的追杀,身负重伤倒在他深爱的女人怀中……他久久地凝视着宋十一依依不舍……离去……

   在弥漫着爱的商战里,我们可以静静地感受到古典爱情的浪漫。

点评:这个梗概写得比较详细。人物特点鲜明,人物关系复杂而明朗。

故事梗概的常见偏差

(1)流水账。作者试图囊括较多的细节,造成重点不突出。看完之后,记不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说概念,谈感觉,看不出故事。

(3)情节线叙述不清晰,看不出主人公行为的逻辑。

(4)文理不通。写者要么不够认真,要么文字功底不够。我做编辑,有一种职业病就是“文字挑错强迫症”。据我的几个编辑朋友说,他们也有这个职业病。我不认为一个不认真对待自己笔下文字的人能写出10万字的好书来。

说明:故事大纲、故事梗概、内容简介在本文中意思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