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梗塞2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脑 梗 塞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卒中,临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塞等。脑血栓形成为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颅内外动脉由于动脉管壁的病变,或血液有形成分凝聚,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造成脑某一血管供应范围的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常表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乏。脑栓塞是指脑血管被随血流而进入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所阻塞,使其供血区缺血、坏死,导致相应的脑功能障碍。腔隙性脑梗塞又称腔隙性卒中或穿通支梗死,是指脑深部小穿通动脉梗塞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塞处的组织移走,而遗留下腔隙,腔隙直径2~20mm,表现为多发、不规则的空洞。其好发部位在脑深部,特别是基底节、丘脑、苍白球、尾状核、内囊、放射冠和小脑白质等处。临床症状较轻,常有纯运动性卒中、纯感觉性卒中等,也有的无临床症状。
  在临床中,中医学称之为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喁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亦有未见昏仆,仅见喁僻不遂者。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但与《伤寒论》所称“中风”名同实异。本病的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
  脑梗塞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来,在深入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之上,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应用中药针剂治疗急性期脑梗塞,大大提高了疗效。
  [病因病理]
  (一)中医学认识
  中风的发生,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今认为大多是由于正气虚弱、肝风内动,与心肝脾肾脏腑阴阳失调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从临床观察分析来看,常与以下情况有关。①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②劳倦内伤:‘‘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易使阳气升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夹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因肝阳暴张,血气上涌骤然而中风者,病情多重。③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④五志所伤,情志过激:肝失调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
  另外,部分学者认为,中风病有因外邪侵袭而引发者,如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或外因引动痰湿,痹阻经络,而致喁僻不遂,此即古人所谓“真中”。近年痰瘀为患、痰瘀互结,内生邪毒的机制引起医家重视。本病常见的诱因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变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二)西医学认识
  1.脑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病因,其次的病因为脑动脉炎、胶原系统疾病、巨细胞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
  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与主动脉弓、冠状动脉、肾动脉及其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发生,但脑血管硬化的严重程度并不与其他血管硬化完全一致。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则往往加速脑动脉硬化的发展。位于动脉内膜下的粥样瘤隆起而突人管腔内,造成管腔狭窄,斑块可穿通和破坏内膜,破溃处血小板积聚而形成血栓,加重管腔狭窄甚至引起闭塞。脑动脉闭塞6小时以内脑组织改变尚不明显,属可逆性,8—48小时缺血最重的中心部发生梗塞,其中央为坏死组织,周围为水肿区,坏死区神经元、轴索、髓质及胶质均遭受破坏,后期坏死组织液化,被吸收后形成小腔。少数梗塞区的坏死血管可继发破裂而出血,称出血性梗塞。
  2。脑栓塞 影响脑栓塞的病卤甚多,栓子的来源以风湿性心脏病办膜赘生物脱落为最常同见,按栓子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心源性脑栓塞 ①风湿心办膜病,尤其是合并心房颤动时,极易形成附壁血栓。风湿性心办膜病赘生物脱落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②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多在原有的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发生,若伴有心律失常则更易发生;③心肌梗死,心脏发生缺血性梗死时,心内膜表面可发生附壁血栓,附壁血栓在心房颤动或心肌收缩时脱落,形成栓子。此外,先天性心脏病、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左心房粘液瘤、二尖办脱垂、心脏办膜手术后、心力衰竭以及心内膜纤维变性等,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脑栓塞 ①空气栓塞,发生于肺叶切除术中,潜水员及飞行员人工气胸、猛烈咳嗽及人工流产等;②脂肪栓塞,多发生于长骨骨折、长骨外科手术、脂肪组织严重挫伤等。
  (3)其他 癌性栓塞、寄生虫虫卵、颈动脉或主动脉弓之附壁血栓脱落、颈动脉损伤、异物误人颈动脉等均可是脑栓塞的原因。
  栓子进入脑循环后,阻塞血管,常因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发生颈动脉痉挛或继发性血栓形成,加剧栓塞后的症状。如栓子溶解破碎而移向远端,侧支循环及时建立,动脉痉挛缓解,局部脑水肿消退,脑栓塞的症状则逐渐减轻或消失;如较大的或多支动脉栓塞,引起大片、多发性脑梗塞或严重脑水肿,梗塞灶继发性出血,则症状严重,引起全脑症状,甚至死亡。
  3.腔隙性脑梗塞 基本病因是持续性高血压、微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微小动脉病变所引起的小穿通动脉闭塞或动脉栓塞。血管病变以节段性结构破坏最多见。节段性结构破坏主要是脂肪透明变性、血管性坏死,伴微动脉粥样瘤形成、血浆性坏死、类纤维蛋白坏死、类纤维动脉动脉炎等与慢性高血压有关的病变。
  [临床表现]
  (一)脑血栓形成
  1.一般表现 ①多数有糖尿病、心脏病甚或中风的病史;②多数在静止状态下发病;③多逐渐起病,病情进展缓慢,常在数小时、数日病情发展到高峰;④多数无昏迷;⑤多无高颅压表现如头痛、呕吐、脉搏减慢,若有也多在发病2—3天以后,且程度较轻;⑥多无颈强等脑膜刺激征。
  2.各血管血栓的临床表现 脑局灶症状因病变分布而不同。现将各个脑动脉病变的表现表述如下:(1)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①病程经过急性者,常有意识障碍,偏瘫,病变在优势半球有失语;②亚急性起病者,有反复发作的视神经一锥体束交叉综合征,即病变同侧视力障碍,对侧表现为锥体束征,同时可有同侧霍纳氏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智力减退。
  (2)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①主干梗塞,表现为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减退,主侧半球损害出现完全性失语,非主侧半球损害可出现失用、失认和自身疾病认识不能;②深支梗塞,常见于豆纹外侧动脉梗塞,可出现内囊型偏瘫,临床表现对侧偏瘫、上下肢均等瘫,发病时可有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如主侧半球病损可引起失语;③浅支梗塞,对侧偏瘫,其特点为面部与上肢严重,而下肢轻微,主侧半球受累可引起失语,非主侧半球有空间失认,偏侧忽视。
  大脑中动脉深支与浅支梗塞的区别,在于深支梗塞时,瘫痪较严重而且较广泛;而浅支梗塞时,瘫痪较轻,并多表现为局部障碍,如偏盲、失语或偏瘫,皮层感觉丧失。如大脑中动脉主干梗塞,则可出现深支与浅支障碍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昏迷,甚至出现小脑幕切迹疝而死亡。
  (3)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 ①对侧下肢瘫痪、感觉减退;②可有强握、摸索、精神障碍与尿便障碍。
  (4)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①梗塞时症状较轻,皮质支病变时出现对侧同向偏盲或上象限偏盲,主侧半球病变时出现失写、失读、失语;②深穿支病变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动眼神经麻痹、小脑共济失调、偏身舞动症等。
  (5)椎动脉血栓形成 典型损害为延髓外侧梗塞,称Wallenberg综合征(见小脑后下动脉血栓)。
  (6)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主干完全闭塞可出现严重的昏迷,瞳孔缩小、高热、四肢瘫痪,常于2—3天内死亡;不全闭塞则出现闭锁综合征。
  (7)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Wallenberg综合征) ①同侧面部痛温觉消失(三叉神经脊髓束与核受损);②对侧半身痛温觉消失(脊髓丘脑束受损);③同侧Homer征(脊髓网状结构内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④眼震(前庭下核或内侧纵束受损);⑤眩晕、呕吐(前庭下核、迷走神经背核受损);⑥同侧软腭、声带麻痹一一舌咽、迷走神经麻痹(迷走神经疑核受损);⑦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束及绳状体受损)。
  3.临床类型
  (1)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 此型患者症状体征超过24小时,但在2—3周内完全缓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缺血未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细胞损害,侧支循环代偿迅速和完善,形成的血栓不牢固,伴发血管痉挛解除等机制的结果。
  (2)缓慢进展型 症状在起病2周后仍逐渐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有关。多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颅内动脉逆行性血栓形成亦可见;此型易与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发生误诊。
  (3)进展型 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可持续6小时至数天。

  (4)完全型 指起病6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二)脑栓塞
  1.一般表现 .
  (1)起病突然,数分钟乃至数秒钟内症状即达高峰。
  (2)病灶侧头痛,约15%患者可见。
  (3)意识障碍,呕吐,近50%患者起病时可见。
  (4)局灶性神经系功能缺损病征,如突发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大脑中动脉系栓塞时,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同向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若主侧半球栓塞还可发生失语;椎基动脉栓塞时,可出现四肢瘫痪,面部及四肢感觉减退,伸肌强直,共济失调,说话及吞咽困难等。如大范围栓塞或细菌性栓塞发展成脑脓疡后,可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症。
  2.其他部位栓塞病征 一些固体栓子、空气栓子、脂肪栓子等常可同时栓塞身体其他部位。
  (1)栓于皮肤粘膜者,可见相应处之瘀斑瘀点。 ,
  (2)栓于脾者,常有突起剧烈腹痛。
  (3)栓于肾者,常有剧烈腰痛、.血尿。
  (4)栓于肺者,剧烈胸痛、咯血、烦躁,甚至休克。
  (5)栓于肢体者,相应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紫绀、发冷、剧痛等。
  3.原发病的相应病征
  (1)风湿性心办膜病变伴房颤时,可有相应杂音、心律失常和心脏超声改变等。
  (2)发生于感染性心内膜炎者,还有发热、心脏杂音、皮肤瘀斑、白细胞数升高、血沉加快,以及细菌培养可为阳性等。
  (3)发生于心脏病手术者,术中术后有相应表现,如血压久不回复、神志久不清醒等。
  (4)发生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损伤后之脂肪栓塞,除有骨折和相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外,因脂肪须先经肺再到脑,故有肺栓塞的前述症状,在X线下肺部阴影、肺水肿征。 .
  其他,如发生于肿瘤转移、原虫、虫卵或细菌栓子的栓塞者,均有相应的原发病临床表现。
  三、腔隙性脑梗塞
  1.纯运动性偏瘫 患者仅有偏瘫,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失语、失用以及失认等表现。偏瘫程度不一,上肢较下肢为重,面肌不受影响或影响较小。病灶多位于放射冠、内囊、桥脑的锥体束。纯运动性偏瘫患者,发病初期常有主观感觉症状,如上肢远端发凉、麻木、沉重感等,但无客观感觉障碍。
  2.纯感觉性卒中 表现为一侧面部及半身感觉障碍,而无瘫痪、失语及视野缺失等。病之初可先为手、足感觉异常,约数秒、数分或1小时左右迅速发展到面颊、唇、上肢前臂、手腕、指尖、下肢末端或整个半身。纯感觉性卒中的主观感觉症状超过客观感觉障碍,如牵拉、烧灼、针刺、沉重或肢体变大变小等感觉异常。其病灶在丘脑腹后外侧核,通常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梗塞引起,少数病例为脊髓丘脑束、丘脑皮质束受累所致。也可侵犯整个丘脑的外侧及内囊后肢的放射冠。
  3.感觉运动性卒申(丘脑内囊型卒申) 表现为一侧头、面部、躯干及上、下肢感觉障碍,以及面、舌肌和上、下肢的轻瘫,无失语、意识障碍、失认、失用及记忆障碍。其病灶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和内囊后肢,为大脑后动脉的丘脑穿通支或脉络膜后动脉闭塞所致。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表现为轻偏瘫和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或一侧下肢踝关节的无力伴同侧上肢共济失调,可能由于内囊附近皮质脑桥小脑束受损。少数病人可出现构音障碍、.眼球震颤、侧向倾斜、头面部或手足麻木,其病变位于桥脑基底部上1/3与下2/3交界处,是旁正中支(来自基底动脉)梗塞所致。
  5.呐吃一手笨拙综合征 表现为构音障碍,一侧轻度无力及精细动作障碍等共济失调,并可出现同侧中枢性面瘫、舌瘫、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及步态蹒跚等。此型病前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急,症状迅速达高峰。其病灶位于桥脑基底部的上1/3和2/3的交界处,或内囊最上部分、膝部。

  6.某些部位特定腔隙表现 大脑脚中部梗塞累及动眼神经和锥体系可出现Weber综合征。双侧内囊、桥脑锥体束或大脑梗塞可引起闭锁综合征。位于齿状核红核束的梗塞,阻断了交叉到对侧的纤维,同时累及中脑动眼神经纤维,可引起Claude综合征。丘脑底丘脑旁正中前支梗塞累及一侧丘脑和附近的丘脑底部,可出现意识障碍、记忆缺失和不完全性霍纳综合征,称为丘脑性痴呆。
  7.无临床症状的腔隙性梗塞 若腔隙局限于尾状核头部、壳核而不累及内囊,以及大脑白质和丘脑中央部的小腔隙,多不出现临床症状。
  [辅助检查]
  除查血尿常规、血沉、血糖、血脂、血流变、心电图等外,还应做以下几项检查。
  1.CT 急性脑血栓形成常在起病24--48小时后才能作C了诊断,对于脑干或脑内直径小于0.5cm的梗塞灶,往往不能在CT显示。
  2.核磁共振(MRI) 能诊断起病几小时的脑梗塞,对腔隙性梗塞和脑干血栓引起的梗塞的诊断较CT敏感。
  3.脑脊液 在查CT或MRI后,诊断仍不能确定者,可考虑腰穿。脑脊液大多正常,可见少量红细胞,脑水肿发生时脑脊液压力增高,出血性梗塞可见脑脊液含血。
  4.脑血管造影 可见栓塞处动脉血管影中断,远端不能充盈,有时还能见到血管内有血栓造成的缺陷。 .
  [诊断要点]
  1.脑血栓形成 .
  (1)多在60岁以上,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或糖尿病、高血压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发作史。
  (2)多在安静状态下逐渐发病,在数小时至数日病情缓慢进展到高峰,多无高颅内压表现。
  (3)多数意识清楚,但偏瘫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却很明显。
  (4)CT检查极有助于最后的确诊。
  2。脑栓塞
  (1)突然起病,可有头痛、呕吐、偏瘫、失语等,于数分钟乃至数秒钟内病情达高峰。
  (2)伴有他处栓塞之佐证,如皮肤粘膜栓塞之瘀斑,脾栓塞之剧烈腹痛,肺栓塞之剧烈胸痛、咯血、烦躁,甚至休克等。
  (3)可发现有栓子来源的原发病,如风湿性心办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骨折等。
  (4)脑血管造影、脑CT、核磁共振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3.腔隙性脑梗塞 高龄,有持续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微小动脉病变等病史,起病缓慢,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或纯感觉性卒中、或感觉运动性卒中、或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或呐吃一手笨综合征等。C丁扫描或MRI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出血性中风 脑出血起病更急,在数分钟、数小时内发病,昏迷常严重,血压明显增高,脑脊液为血性,约有10%左右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意识清楚而脑脊液不含血,CT扫描可以确诊。
  2.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起病时血压显著升高,通常可高达200/120—150mmHg
(26.6/16-20kPa)以上。伴有严重头痛、惊厥、意识改变,眼底可有视乳头水肿、渗出与出血等改变。血压一旦降低,则神经症状即消失,且不留任何后遗症。且整个病程短暂,症状与体征多在数小时内消失。而脑栓塞一般发病时血压不高,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一般病程经过长。尤其是脑血管造影、脑C厂、MRI等检查可确诊本病而加以鉴别。
  3.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即突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并出现明显的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均匀血性。脑栓塞大多无头痛,即使部分病人有头痛也并不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之头痛剧烈,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正常,脑CT、MRI可确诊以资鉴别。 .
  4.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血栓形成起病较慢、逐渐发展,眼底视乳头水肿时,应与颅内占位性病变鉴别。老年患者尤应注意有转移性颅内肿瘤与脑膜下血肿的可能,此类患者往往需要进行特殊辅助检查。
  [防治方法] .
  一、一般措施
  1.脑血栓形成 腔隙性脑梗塞的预防应控制血脂、血压、血糖,防治脑动脉硬化。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减少完全性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帷,调情志。一旦出现肢体麻木沉重等中风先兆者,应及时休息,进行检查,采取预防措施,如服花旗参、三七之类益气活血药物,针灸风市、足三里、绝骨,常有防微杜渐的作用。脑血栓形成治愈后,更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再发。
  2。脑栓塞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①积极有效地治疗可发生脑栓塞的各种原发病,以尽力减少发生脑栓塞的可能性,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办膜病等。②各种手术和动静脉穿刺、导管检查、空气造影、通气等医疗操作一定要仔细,避免脂肪、空气、异物等进入血流而发生栓塞。③潜水员等深水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作业规程,避免血中析出气体栓子。
  二、饮食调护
  1。竹沥生姜汁 竹沥汁20ml,生姜汁10ml,牛黄0.2g,鲜橘汁100mt。将三汁混合,调入牛黄即成。将上药汁分两次适温鼻饲,每日1剂,连用3—5剂。具有清热化痰开窍之功。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兼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的痰热内闭患者。
  2。珍珠母粥 珍珠母、生牡蛎各50g,粳米100g。将珍珠母与生牡蛎煮水500ml去渣,用粳米lOOg,煮粥食。每日2次。此粥具有滋阴潜阳之功效,适用于脑出血阴虚阳亢所致者,其见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症。
  3.二角三汁饮 水牛角、生藕汁各30g,羚羊角粉O.5g,竹沥汁20g,石菖蒲汁15g。将水牛角加水200ml,煎煮25分钟,去滓取汁,对人竹沥汁、石菖蒲汁、藕汁、羚羊角粉,混匀。上药分两次适温鼻饲。每日1剂,可连用3—5剂。适用于脑出血痰热闭证、肢体强痉的病人。
  4.桃仁决明蜜茶 桃仁10g(打碎),草决明子12g,白蜜适量。将桃仁、草决明子水煎服加白蜜适量即成。分两次冲服,每日1剂,可服5—7剂。具有活血清肝、益肾降压之功用,适用于脑血栓形成有热象者。
  5.菖蒲郁金回阳饮 石菖蒲、郁金各10g,麝香0.1g,赤小豆30g,白糖适量。先煎菖蒲、郁金、赤小豆,取汁约100ml,调入麝香与白糖即成。上液适温分2次鼻饲。每日1剂,可用3+5剂,至昏迷苏醒。具有芳香开窍化痰功效。适用于脑梗死昏迷、痰浊较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的病人。
  6.复方黄芪粥 黄芪15g,炒白芍、桂枝各10g,生姜15g,粳米100g,大枣4枚。前4味药煎浓汁去滓,后2味煮粥加入药汁即成。调匀服食,每日1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适用于脑血栓形成病人。亦可用于后遗症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 、
  7。枸麦饮 枸杞子15g,麦门冬15g,煎水代茶饮。益肾通络。适用于舌短不语、足痿不行等后遗症。
  8.霞天膏 嫩黄牛肉工0公斤,洗净,水煮成肉糜,去渣取液,再熬成琥珀色收膏,冬天温服,每次1小杯,逐渐加量,久服有效。具有补血强肌功效,主治中风偏瘫、口眼歪斜。
  9.牛筋汤 牛蹄筋50g,当归50g。取牛蹄筋剔除杂肉,和当归加水适量文火煎煮,至极烂后,去掉当归。以上为1次量,食筋饮汤,日1次,半个月为1疗程,具有养血活络功效,主治中风而见关节屈伸不利者。

  此外,还可食蛇、海龙、鳖、龟等配以药膳。
  三、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主症:猝然昏仆,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头痛头昏,舌强难言,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Og,钩藤、川牛膝各15g,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桑枝、丹参各30g,山栀、黄芩、炒杜仲、益母草、川芎各12g。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热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安神定志;丹参、川芎、桑枝活血通络。便结加玄参、生地、麻仁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肩关节痛加独活、青木香以通经活络止痛。
  2.肝肾阴虚、风痰上扰
  主症:突发眩晕,视物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口眼歪斜,走路不稳,半身不遂,四肢瘫痪,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生龙骨、牡蛎、龟甲各30g,代赭石15g,生地20g,牛膝、白芍、玄参、天冬、炒杜仲各12g,竹茹lOg。方中重用牛膝以补益肝肾,引血下行;代赭石、龙牡以降逆潜阳,镇肝熄风;龟甲、玄参、天冬、生地、白芍滋阴潜阳;杜仲补肾壮骨;竹茹化痰通络。便结加大黄;失眠加夜交藤、酸枣仁。
  3.肝风内动、痰浊壅闭 , .
  主症:突然昏仆,神识不清,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痰涎上升,声如牵锯,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舌质红,苔白或滑,脉滑或弦滑。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继以涤痰汤(《奇效良方》)祛湿化痰。陈皮、半夏、茯苓、枳实、党参、竹茹各12g,石菖蒲9g,胆南星、生姜各6g,甘草3g。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以祛湿化痰;菖蒲、胆南星化痰开窍;枳实降气和中;党参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生姜为引。痰涎壅盛亦可加蛇胆陈皮末、皂角炭以加强化痰之力;若风盛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
  4.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主症:后遗偏枯、肢软无力,口眼喁斜,偏身麻木,口角流涎,言语謇涩,心慌气短,手足肿胀,舌淡或紫暗,苔白,脉细涩或虚弱。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鸡血藤各30g,当归尾、赤芍、川芎、川牛膝各12g,桃仁、红花、地龙各lOg,全蝎6g。方中重用黄芪以益气健脾,使气旺血行,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痰,地龙通经活络,鸡血藤、牛膝、全蝎活血通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便溏去桃仁,加炒白术;便秘加火麻仁;手足肿胀加茯苓、桂枝。
  本病的辨证论治,以下内容可供临证时参考: .
  正气亏虚,肝肾不足,痰瘀互结是脑梗塞的主要病机,气虚则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故可导致血瘀;脾气虚弱则水湿不化,内生痰饮,故可形成停痰伏饮,痰瘀互结于体内,从而构成了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在情志过激,饮食不节,外邪入侵,劳累过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气血逆乱于上,痰瘀阻滞脑络,则发为脑血栓形成,证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可按中脏腑、中经络分治,但临床毕竟以中经络多见,遇有中脏腑者,可参考脑出血篇。本篇根据临床常见的风痰、偏瘫、失语、眩晕、神呆、多次中风(脑血栓形成)等主证,予以分类辨证论治。 .
  (1)风痰 以喉间有痰、口角流涎、胸闷不适、舌强语謇为主症,兼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苔白腻,脉滑。治宜祛风化痰,理气通络法,方用涤痰汤加减:姜半夏lOg,竹茹10g,胆南星lOg,枳实lOg,茯苓10g,橘红10g,甘草6g,生姜5g,大枣5g,丹参15g,石菖蒲10g。风痰上壅,痰浊阻络为本证的基本病机。故用涤痰汤涤痰熄风,通络开窍。方中用胆南星、菖蒲涤痰熄风开窍。温胆汤降气下痰,丹参活血通络,姜枣和胃安中。痰涎上壅,咯吐不爽者,加皂角lOg、竹沥15g、旋复花lOg,降气化痰;痰稠者,加瓜蒌lOg、杏仁lOg、川贝母lOg,润肺化痰;饱胀不思食者,加山楂lOg、神曲lOg、鸡内金lOg,运脾消食;咳逆上气者,加苏子lOg、旋复花lOg,降逆止咳;口角流涎而神呆者,加郁金lOg、远志lOg,化痰开窍醒神。
  (2)偏瘫 以半身不遂、痿弱无力、口角歪斜为主症。兼见面色无华,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涩,治宜益气活血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一lOOg,当归尾lOg,赤芍lOg,川芎lOg,桃仁lOg,红花lOg,地龙lOg,葛根30g。气虚不能行血,血壅脑络为本证的基本病机。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在一定范围内,黄芪剂量与本方的疗效成正相关关系。归尾、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搜风通络,葛根升清阳之气,扩张脑脉。嗜睡神疲者加远志lOg、菖蒲10g、郁金lOg,开窍醒神;口干、舌红少津者,加石斛lOg、麦门冬lOg、玄参15g,清热生津;气虚及阳,怯寒肢冷者,加桂枝lOg、制附片lOg,温阳散寒;肾虚腰膝酸软者,加杜仲lOg、续断lOg、桑寄生lOg,补肾强腰壮骨。
  (3)失语 以失语或言謇语塞为主症。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肾开窍,方用地黄饮子加减:干地黄lOg,巴戟天lOg,五味子lOg,麦门冬15g,石菖蒲12g,山茱萸lOg,肉苁蓉lOg,远志lOg,茯苓15g,肉桂lOg,制附片lOg(久煎)。肾精亏虚,痰瘀阻络为本证的基本病机。山茱萸、肉苁蓉补肾养阳;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干地黄、五味子补肾阴,化阴液;麦门冬滋养胃阴;巴戟天、制附片、肉桂温肾助阳。故本方有温而不燥、滋而不腻的特点,为滋补肾气、济阴和阳、化痰开窍的名方,对于中风喑痱证,能起到治上治下、标本兼顾的治疗作用。口干,舌红少津者,去桂附,加玄参15g,滋阴清热;痰涎多,语言不利者,加天竺黄lOg、胆南星lOg、地龙lOg,化痰通络开窍;病久人络,经络瘀阻者,加丹参15g、桃仁lOg,活血通络。
  (4)眩晕 以头眩晕、耳鸣耳聋为主症。或兼有肢体麻木偏枯,动风搐搦,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弱。治宜平肝熄风、活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lOg,钩藤lOg,石决明15g,山栀lOg,杜仲lOg,黄芩lOg,川牛膝lOg,益母草lOg,桑寄生lOg,茯神lOg,夜交藤20g。肝阳亢动,虚风上扰清窍为本证的基本病机。方中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除眩为主药,配以石决明潜阳,牛膝、益母草引导气血下行;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养肝肾、通经络;茯苓、夜交藤养心安神。大便闭结者,加大黄lOg,通腑导热下行,以平抑偏亢之肝阳;潮热、舌红少苔者,加生地黄15g、玄参15g、麦门冬15g,滋阴清热;肢体关节拘挛者,加白芍30g、甘草lOg,以柔肝缓急;动风搐搦者,加僵蚕lOg、地龙lOg,熄风化痰;年迈体弱,精血不足者,加枸杞子15g、桑椹15g、制首乌15g,滋补精血。
   (5)神呆 以记忆力下降、迟钝、神呆为主症,可兼见失眠多梦、抑郁、焦虑、半身不遂等。治宜补肾益气,活血通窍,安神定志,方用通窍活血汤(验方):熟地黄lOg,黄精15g,枸杞子15g,制首乌15g,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5g,远志lOg,菖蒲lOg,郁金15g,合欢皮15g。肾精亏虚于下,清窍瘀阻于上为本证基本病机。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空虚,元神失养,加之脉络瘀阻,蒙蔽清窍,故多出现神呆等诸多神志病变。针对其病机特点,方中选用枸杞子、黄精、制首乌、熟地黄补肾填精;黄芪、当归、川芎补气活血,其中川芎善走巅顶,为治脑络瘀阻的要药;菖蒲、远志、郁金化痰理气,醒脑开窍;合欢皮安神定志,与何首乌、远志配伍,其益智安神作用更强。无内热者,黄芪可逐步增至150g,增强其益气运血之力;夜尿多,或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15g、五味子10g、山药15g,固涩肾气;头痛者,加葛根15g、延胡索lOg,解肌止痛;耳鸣耳聋者,加磁石30g、僵蚕10g,熄风潜阳。
  (6)多次中风(复发性脑血栓形成) 以第2次、第3次脑血栓形成为特点,肢体瘫痪、运动性失语、吞咽困难为主症。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治宜益气活血,化痰开窍,补肾填精,方用活血补髓方(验方)加减:黄芪50~250g,川芎30g,当归尾lO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水蛭粉5g(冲服),熟地黄15g,山茱萸lOg,龟板18g(先煎),五味子15g,全蝎5g(焙干研末冲服),菖蒲10g,远志10g。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深伏体内,随机而堵塞于脑髓脉络,久病肾精亏损为本证的基本病机。病情较初发者深重顽固。针对上述特点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以活血,重用川芎以通脑络,全蝎、菖蒲、远志涤痰开窍;熟地黄、山茱萸、龟板、五味子则补肾填髓。神志障碍者,可按中脏腑论治;喉中痰多者,加胆南星10g、天竺黄10g以化痰;舌红少津者,加石斛10g、麦门冬10g以滋阴生津;神昏肢冷者,加桂枝10g、附片10g,温补肾阳。
  四、专病专方
  1.养阴化瘀方 黄冬度用此方(玄参15g、生地15g、麦冬10g、白芍10g、红花5g、当归lOg、丹参15g、地龙10g)并用蝮蛇抗栓酶等治疗脑梗死82例,总有效率89%,优于不用中药汤剂组。
  2.加味黄连解毒汤 温跃才应用此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10g,黄芪20g,川芎9g,丹参20g,全蝎4g)治疗脑梗死100例,总有效率96%,优于葛根素、尼莫通组。
  3。乌药顺气散 吕启让运用此方(台乌药15g,麻黄、僵蚕、白芷、羌活、桔梗、枳壳、川芎各10g,橘红5g)治疗脑梗死20例,有效率100%。
  4。超大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 司本辉等以40一100ml该药加入5%葡萄糖液中滴注,治疗脑梗死42例,疗效优于正常剂量(12—16m1)对照组。
  5.稀莶通栓丸 赵力等将猪莶草200g、水蛭100g、三七60g、当归60g、川芎40g、桃仁60g、红花60g、南星40g、麝香5g、冰片5g,粉碎,兑蜜炼成250丸,治疗脑血栓患者70例,血液流变学、头颅C了比较等指标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
  五、中药成药 .
  1.银杏叶制剂 ①天保宁(7aponin),适用于各型脑梗塞,每次2片(80mg),每日3次,口服。 ②舒血宁,适用症同天保宁,每次2片,每日 3次,口服。
  2.安脑丸 适用于脑梗塞闭证,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或鼻饲。
  3.华佗再造丸 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每次8g,每日3次。
  4.复方丹参注射液 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每次8—16ml加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5.川芎嗪注射液 适用于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每次40~80ml加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6.刺五加注射液 适用于各型脑梗塞病人,每次40~80ml加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7.牛黄醒脑片 芳香开窍,豁痰镇惊,每次4片,每日2次。适用于痰热闭郁清窍之证。脱证及孕妇忌用。
8.苏合香散 温通开窍,理气解郁,辟秽醒神。每次服3g,每Et 2次。姜汤水或温开水送服,适用于痰浊或寒闭实证。中风脱证或面赤身热、舌红、脉数之热闭证切勿使用,孕妇禁服。忌气恼,忌辛辣食物。
  9.麝香抗栓丸 活血化瘀,熄风开窍。每次服1丸,每日3次。适用于中风病瘀血阻滞脉络,兼有风痰湿之邪,而正气未虚者。有出血倾向及孕妇禁用。
  10.清栓再造丸 活血化瘀。每次6g,日服2次。
  11.人参再造丸 补气活血,通络。每次6g,日服2次。
  12.复方丹参片 活血化瘀。每次4片,日服3次。
  六、针灸及其他疗法
  1.体针
  (1)风痰瘀血 下关、地仓、廉泉、肩龋、曲池、合谷、丰隆、三阴交。头晕头痛者加风池;意识不清者加人中、涌泉;胸脘痞闷者加中脘、内关;大便秘结者加支沟;下肢瘫明显者加环跳、风市、血海。各穴均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
  (2)阴虚风动 风池、曲池、合谷、风市、阳陵泉、太溪、三阴交。口眼歪斜者加地仓、颊车;腰膝酸软者加肾俞;阴虚火旺致手足心热、面色潮红者加行间;心烦不寐者加神门。肾俞、太溪、三阴交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
  (3)痰浊上蒙 风池、尺泽、中脘、足三里、丰隆。神识昏蒙者加百会;上肢瘫明显者加肩龋、曲池;下肢瘫明显者加环跳、阴陵泉、阳陵泉;胸闷者加内关。足三里用平补平泻,余穴均用泻法,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治疗1次。
  (4)风火上扰 风池、百会、合谷、曲池、风市、太冲。口角歪斜者加地仓、颊车;偏身麻木者加阳陵泉;心烦难眠者加大陵、神门。各穴均用泻法,太冲可刺络放血,每次留针15—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次。
  2.头针 取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颞后斜线;沿头皮平刺2寸(50mm),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每lO分钟行针1次,快速捻转,每日治疗1次,15次为l疗程。或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颞前线,也可根据C丁定位,取相应区围针治疗。快速捻转,每分钟200转,留针30分钟,其间捻针3次,每次2分钟,同时配合肢体活动。手法捻转与电针可相互结合交替使用。
  3.耳针 皮质下、神门、三焦、心、肾、脑点及相应病灶点。每次取3—5个穴,针刺时常规消毒,单侧或取双侧治疗15~3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也可用冰片或王不留行子按压穴位,每3日换1次,10次为1疗程。
  七、西医治疗
  1.一般处理 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排便的护理,防治各种并发症。保证水、电解质和营养的摄人,但尽量避免葡萄糖液的输注,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脑梗塞损害,起病24~48小时后仍不能进食者,应予鼻饲流质饮食。
  2.控制血压 维持平时或稍高水平。血压过高者,可适当降压,’一般不用降压药。血压低者,可适当给予升压药,如阿拉明静滴或加强补液以升高血压,防止脑血流灌注量锐减,使脑损害加重。
  3.降低颅内压 脑水肿逐渐加重,可引起脑疝危及生命,故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主要环节。50%甘油盐水,lg/kg,I=I服每4小时1次,或首次服100ml,以后每次60ml,日服4次;也可用静脉制剂10%甘油500ml,静脉滴注,3—4小时内滴完,每日1次。脑疝一旦出现,甘露醇脱水用量可适当加大,间隔时间可缩短并快速静脉滴注,必要时可用速尿40mg,.加入10%葡萄糖液60ml中静脉滴注,6—8小时]次。25%血清白蛋白2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用于扩容及平衡机体渗透压。 、
  4.扩充血容量 无明显脑水肿及心脏严重功能不全者,可给予扩充血容量剂,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其尚有抗血细胞及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改善脑微循环及脑灌流,用药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剂量每次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10—14日为1疗程,必要时可重复疗程。
  5。血管扩张剂 包括烟酸、罂粟碱、前列环素等。多数人认为,由于盗血综合征(偷漏综合征)与过度灌流综合征的存在,不主张使用血管扩张药。但少数人认为,扩张血管可促进侧支循环,改善脑血液供应。由于起病后24~48小时内用血管扩张剂可能加重脑水肿,故最好不用。
  6.抗凝及溶栓治疗
  (1)抗凝剂 肝素、华法令等,除对心源性脑栓塞可预防血栓扩展和再发外,对急性缺血性脑损害本身无效。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主持下,有可靠的实验室条件,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诱发出血等并发症,故不宜普遍使用。 .
  (2)溶栓剂 如症状出现3—6小时内,应争取在脑保护治疗下紧急溶栓复流可望逆转病程,减轻病残。对于溶栓治疗,国内专家多认为目前不宜推广,而只能在严密设计和严格的适应症时,在有条件的单位包括医学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研究。适用于超早期患者和进展型脑卒中。超早期是指发病6小时以内。应用此类药物,首先需经CT证实无出血灶,病人无出血素质,、并应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等。
  常用溶栓剂:①链激酶,国内外学者多持否定态度,现已极少应用;②尿激酶,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自尿及肾组织中提取,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又因其无抗原性及热源性,不良反应少,为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溶栓药,但亦对纤维蛋白缺少选择性及特异性,用法与用量未统一,一般常以1—2万U置生理盐水20m1中静脉注射,1次厌,7—10天为1疗程;或2—10万U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5—10天。新近有入主张对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系)采用尿激酶100—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工00—150ml中静脉滴注,半小时内滴完,疗效尚待观察;动脉导管介入法注入尿激酶50~80万U进行治疗。③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价格昂贵,可引起出血,尚难以推广应用。④蛇毒制剂,出血、出血倾向及对药物过敏者忌用。⑤降纤酶,IOU静脉滴注,1次厌,连用2—3日;非急性期可每日或隔日1次。共2周为1疗程。
  (3)气栓 取头低左侧卧位,减压病可行加压或高压氧治疗。
. (4)脂肪栓 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250ml,每日2次,有助于脂肪颗粒的溶解。
  (5)其他 虫栓应驱虫,癌栓应手术或放疗,炎栓则抗感染等。
  7.抗血小板凝积 必须用药半年以上。
  (1)潘生丁 每次lOOmg,每日3—4次I:1服,或每次50mg。
  (2)阿司匹林 每次50mg,每日1次,晚饭后服用。
  8.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 有意识障碍、呕吐、血压增高或脑脊液压力增高,表明脑水肿存在,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一般要求在30分钟内滴完,每天2—4次;或地塞米松lO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中静滴,每8—24小时1次,亦可用5%甘油盐水口服或鼻饲,或用1096甘油200ml静滴,每日3—4次,由于甘油可引起高血糖和糖尿,故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抗水肿时间一般3—5日。广泛性梗塞者则需时更长。
  9.神经细胞活化剂 胞二磷胆碱500 10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日1次;其他如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等,均可加入静滴中。
  lO.维生素E与钙离子拮抗剂 对梗塞急性期有保护作用,疗效尚未肯定,维生素E每次lOOmg肌注,每8小时1次;尼莫地平30mg,I:1服每6小时1次。
  11.康复期治疗 急性期即可尝试开始康复治疗,急性期(2周)过后,脑水肿消散,神经症状、并发病控制,生命体征稳定,即进入恢复期,应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服用促神经代谢药物如A.rP、脑复康,服用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剂,以防复发。
  八、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1。脑一心综合征 表现为心脏活动和心电图的异常。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护心脏功能,应尽量少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可适当选用利尿剂;对心律失常可用钾盐或肾上腺素能日受体阻滞剂治疗。
  2.肺部感染 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易并发肺部感染或阻塞性肺不张。应加强护理,及时吸痰及吸出口咽部分泌物。有意识障碍者,不应给喂食,应给予胃管鼻饲,以防止误吸人气管。肺部已有感染,发热、肺不张,痰多粘稠者,应及时气管切开,从管内滴人抗生素。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变形杆菌的抗生素,可应用青霉素族、先锋霉素族、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促使意识尽早恢复。
  3。急性肺水肿 尸检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肺水肿的发生率高达70%,这种肺水肿可能是由于颅内压增高,脑缺氧使下丘脑功能受损所致。应迅速降低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每日4次,速尿20mg静脉注射,纠正缺氧,可吸人纯氧,有条件时可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4。上消化道出血 又称为应激性溃疡。多见急重症者,是预后不良之征兆。其发生与脑部病变引起的应急反应而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有关。也有系鼻饲管直接刺激局部胃粘膜组织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与黑便,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处理方法包括禁食、冰盐水洗胃、补液和抗酸剂(如雷尼替丁等)。必要时输血和胃镜电灼止血。
  此外,对并发发热、高渗性昏迷、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可分别给予止血、抗感染、物理降温、胰岛素、利尿及调整水电质平衡等对症治疗。
  [研究评述]
  (1)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病,致残率很高,还有一定的死亡率,在急性期治疗及时和方法正确,可大大提高疗效,减少致残率和提高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方法很多,效果比较确切的是溶栓疗法。药物的品种和给药的途径逐渐更新和改进。该疗法特别强调治疗时机,超早期(6小时以内),超超早期(3小时以内),如果治疗时机恰当,效果就会更好,溶栓药物品种虽然很多,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国产腹蛇抗栓酶效果不肯定,尿激酶效果虽然好但有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并发症,rt—PA价格特别昂贵,不适合广泛应用。 .
  (2)近些年来,中药研制发展很快,从汤剂到中成药,现在有不少治疗脑血管的静脉制剂,如刺五加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医药治疗急性期的脑血管病取得了可喜的疗效。
  (3)在脑血管病恢复期的病人,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状,中医疗法则优于西医疗法,除药物外,还有针灸、电针、推拿、按摩等许多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无论西医疗法或单纯中医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在中药宝库中,还可挖掘出更多安全度大、效果更好的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
  (4)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活血化瘀法对本病有独特的疗效。但是,在什么期使用,如何应用活血化瘀法则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探讨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