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作性睡病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睡眠节律紊乱为特征 的疾病。过去仅将伴有卒倒症者才算作发作性睡病,目前看来,发作性瞬病不一定伴随其它合并症。以不分昼夜、寸时欲睡为其主要表现。
  [临床表现]
  难以抵制的睡眠发作,或伴有卒倒症、睡眠性麻痹、入睡后幻觉,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
  1。睡眠发作
  发牛之前可预先感到难以抵制的睡意,也可毫无前驱症状便忽然入睡,极少数患者睡意可被情绪激动所触发,但通常是在单调刺激情况下易于出现。典型患者可以在与人谈话,走路、工作,进餐时便能入睡,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分钟到两小时,而后自动苏醒,醒后倍感精神焕发。一日之内可有数次到数十次睡潮宋袭,部分病例入睡后便是梦景连篇,也有少数病例每次发作都是酣睡极深,非与强烈刺激不足以唤醒,临床上称后一现象为醒转困难、有时即或被唤醒,短时间内仍呈醉梦状态,舌质淡或暗,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有的白天发作入睡,夜间睡眠障碍,呈多相性睡眠,醒觉频繁,舌苔黄的相兼,或舌中有裂纹,脉细滑或细弱无力。
  2.卒倒症
  表现为突发性全身肌肉或某些肌群的张力减退或消失,经常受累的肌群.如颈肌、下颌肌、前臂肌、或股四头肌多见,轻者只感软弱无力,重者发作时可呈眼睑下垂,颈部低垂、不能举臂、或不能站立、不能说话,再重者软成一堆而倒地不起。持续高度激动,如大笑、得意、紧张的时候,均可成为诱发因素,病情严重的亦可自发或因任何种类的运动而发生。卒倒寸病人神志清楚,腱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呼吸及脉搏变慢,出汗,瞬间丧失生活能力。每次卒倒历时数秒钟或数十秒钟乃恢复,少数病例卒倒后可立即进入深睡,昼夜发作一次到二十几次。
  3.睡眠性麻痹
  与卒倒症相近似,仅不过后者在清醒时发生,而前者在入睡之初或频醒之前发生。每次睡眠性麻痹大约经过数秒或数分钟后逐渐地或突然地恢复。发作时意识基本清楚,但不能活动,也不能睁眼,所以外观上好像仍在入睡,而心情却异常紧张,如此时稍与触碰,则能立即醒转并恢复活动机能。
  4。入睡后幻觉(入睡前幻觉)
  多在入睡之初打盹或刚醒后发生,与梦的体验相近似,出现栩栩如生的视觉或听觉,幻觉极为逼真,以致病人清醒后,可以绘声绘色地和人讲出.细区分又有幻觉体验期、语言和躯体反应期、以及安静期。在第一期内患者可有丰富的幻觉.第二期内患者对幻觉内容表现各种反应,如对活,流露恐惧或高兴感情,有时这些情感可合并相应的行动;第三期内患者逐渐恢复,卜静而入睡
  男女的发病率大致相等,半数病例有家枝史。
  [诊断要点]
  ①多数青春期发病,10岁到20岁开始,5—8年后方可诊断,因为无论病人或医生,前几年都未发现疾病的本质。
  ②病程较长,经过平稳。
  ③呈典型的多相性睡眠。
  ④病后某些患者可显示发胖,但没有内分泌机能障碍,可合并头痛和记忆减退。
  ⑤无颅内压增高现象。
  ⑥脑电图检查发现睡眠波,卒倒时的电生理检查,受累肌肉的紧张性放电消失,可作参考。
  典型的发作性睡病并不难诊断,首先排除有明显原因的疾病,如脑瘤、脑积水、颅脑损伤、脑炎、中毒等,主要应与原发性睡眠增多症作鉴别,后者不是发作性,且日间的嗜睡也不像发作性睡眠那样难以克制。
 [病机分析]
  发作性睡病属于中医。多寐”和。嗜卧”的范畴,总括其发病病机,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实邪干扰,如湿浊困脾、胆热内扰,瘀血阻滞;另一方面是正气不足、髓海空虚,神气失养.
  1.湿浊困脾:久居卑湿之地,阴雨连绵,湿邪束表、阳气不宣;或暴饮无度;或素有茶癖(茶有醒神消食清热之功,又有寒胃助湿生痰之弊)。或饥饱失时,恣食生冷酒醴肥甘,损伤脾胃而致健运失职,水湿停渍。湿为阴邪,喜燥而恶湿,久之脾阳式微,清气不升,浊气下降、困阻清窍,使人昏顿欲睡。此即朱丹溪所谓:“脾胃受湿,沉困乏力,怠惰好卧”。
  2。胆热内扰;胆主决断,喜清静,如胆热气实,营血壅塞,胸膈不利,浊邪上扰,致精神昏愤,昼夜耽眠。即《灵枢》讲的胆病多睡之旨。
  3。脾肺不足:思虑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则运化失司,腹胀神疲。食入加重脾运负担,则精神昏昧,困倦不能自主,须少睡片刻,精神始振。此即李东垣所谓:。脾胃之虚怠惰嗜卧也。”妇女脾气不足,中气下陷,带脉不束,不能生化水谷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带下淋漓的同时,神困多寐.或外邪袭肺,肺脾之气先后并虚,脾气不升.肺气不敷,复为炎暑所逼,清阳之气难以升发,浊气内阻而昏盹欲眠。
  4.气血亏虚:禀赋薄弱及病后失调;或思虚劳心过度,心神耗伤;或劳役不节,伤及心气,神明不精,嗜卧多睡。《灵枢。天年篇》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指出病后或高年之人,体质素亏,心肝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沉困欲寐。另外,心火虚衰,不能生土,化源苦匮,亦可导致嗜唾。
  5.髓海不足: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与脑密切相关。如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则头昏欲寐。即《灵枢。海论篇》所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疼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6.阴盛阳虚: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阳气虚阴气盛则目暝多眠。年老久病,肾气衰惫,脾肾不足,阴寒内生。亡血失精,肾阴先亏, 阴病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多见此证。
  7。瘀血内阻:头窍外伤或暴怒伤肝,气与血并,上冲于脑,气血悖逆,瘀浊内生,脉络不通,阻塞清窍,神机失聪,而困倦欲眠。总之,多寐之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其中湿浊困脾和胆热内扰及瘀血阻滞为热为实,余则为寒为虚。其病变无论虚实,均与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以脾虚湿盛乃发病关键。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l。睡眠发作
  睡眠发作在发作性睡病当中为数极多,需细辨而论之。
  因湿浊困脾所致者,形体肥胖,身体重着,头目昏沉,时有冷感,苔白腻,脉濡或细滑。治当芳香化浊,燥湿健脾。藿朴夏苓汤和胃苓汤及三仁汤为常用方剂。常用药如:藿香、佩兰、川朴、半夏、苍白术、茯苓、杏仁、白蔻仁、砂仁,陈皮、枳壳、苡仁。以杏仁宣利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砂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苡仁、茯苓甘淡渗湿而健脾;藿香、佩兰芳香化浊以醒神:半夏、川朴行气以祛湿浊;陈皮、枳实行气以化湿,便溏者重用苍术, 以健脾除湿,终H昏昏欲寐者,加菖蒲、郁金以化痰开窍醒神:偏寒者加干姜、草蔻以温中除湿;兼食滞加焦三仙;湿邪久郁,酿成湿热,宜酌加黄芩、竹茹、茵陈、车前草;胖人痰湿素盛者加重半夏用量,再加陈皮.南星,茯苓,泽泻燥湿利湿。
  进食方已即精神昏冒、困倦欲卧、懒言、舌淡、舌体胖、舌边有齿痕,脉细弱无力,俗名“饭醉”.以女性病人, 中年青年为多。属脾虚湿盛,不胜食气所致。如《类经.卷十八.不卧多卧》所说:“今人有饱食之后即欲瞑者,正以水谷之悍气暴实于中,则卫气盛于阴分,而清阳之气有不能胜之耳.”治以健脾益气,以醒神助运。方如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也可将上药等分,研成细末,于食前服用,一日三次。
  长夏季节发病者,昼日不得清醒,口苦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体重乏力,洒浙恶寒,惨惨不乐,面色萎黄。因肺脾不足,内外湿邪相合,又为暑邪所逼,宜加扁豆、大豆卷、省头草、藿香、荷叶等,与楂曲六君子汤合用,以祛暑除湿;或用今人之治嗜卧1号方:黄芪12克、半夏9克、人参9克、白芍6克、橘皮9克、茯苓9克、柴胡6克。泽泻9克、黄连6克、白术9克、麦冬9克、升麻6克、甘草6克。此方系升阳益胃汤和清暑益气汤加减而成,本健脾祛湿、升阳益气之法而制方。亦可用西瓜翠衣配太子参,以5:1的药量,煎水当茶饮,以益元气而清暑热。
  脾虚肺实者,体胖息粗,时刚欲眠,睡后鼾声大作,经常憋醒,痰多难出。拟轻宣肺气,清热化痰祛湿之法,以苍耳子散合二陈汤化裁,加黄芩、黛蛤散、桃杏仁、芦根。
  妇女脾虚气陷,带脉不束,带下淋漓,腰膝酸软,神困欲寐,看书尤甚,性情烦急。证属土壅木郁。治拟疏肝理脾,除湿止带。以傅青主完带汤为佳。久居潮湿之地,又喜欢饮茶,脾胃多寒,神昏怯寒.欲暖卧者,加干姜6—10克,或生姜3片,以温中散寒而除湿。除药物调理外,并嘱其忌暴饮、忌浓茶,节肥甘,俾无碍于脾胃吸收和转输之机,从生活习惯上予以配合,始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年高体弱之人阴盛阳虚, 昏昏欲寐,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腰骶部发凉,畏寒喜暖,大便溏薄.五更泄泻、食入难化,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微弱。为脾肾阳虚之候。治宜温补脾肾。可以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加减,或以右归饮进退。肾阳一复。则脾运自健。病情急者,用四逆加人参茯苓汤;五更泻,加四神丸;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当归,以养血润燥通便;汗多者,加黄芪.防风.白术,以益气固卫止汗。
  瘀血阻滞者,头部或有外伤史,素日头晕沉重,下午夜间明显,精神萎靡,健忘.思维迟钝,昏盹欲眠,眠则持续10分钟左右, 日发作数次,舌暗紫,或有瘀斑、脉沉细涩,面色黧黄,或有瘀斑.治当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拟复元活血汤加枳壳、川芎、土鳖虫、乳香,没药.炒神曲等。方中柴胡、枳壳调理气机。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川芎又能引诸药上行;穿山甲、土鳖虫破瘀通络;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祛瘀生新、活血止痛;神曲健脾胃;甘草调和诸药;大黄推陈致新、荡降瘀血.大便于结,也可用黑将军散,即大黄酒炒为末,2—6克/次,清茶调下,饭后服用.
  针灸治疗;适用于心脾不足之多寐。取穴四神聪,心俞,内关、脾俞、中脘、足三里;肾气亏虚者.加肾俞,照海。针刺手法用补法,二日一次,二到三周为一个疗程。四神聪乃前人治疗昏盹健忘的经验穴,有醒神聪脑等作用;心俞、脾俞能补益心脾;肾俞、照海补肾益精,生髓充脑;足三里健运脾胃,增补后天.以益气血、生化源。
  西药苯丙肢类、咖啡因、麻黄素等兴奋剂,在临床上对部分病人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有反跳现象,故应尽可能不用。
  2.卒倒症
  卒倒者多因风邪作祟,脾虚湿盛,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所养,内风一动,夹痰浊上千清窍所劲。病程迁延,屡发不愈,发作频繁者.日日卒倒,头晕发沉。脉弦细而滑,或沉缓,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或黄腻,脘闷纳呆,肢倦神疲。治疗除用前述燥湿健脾、芳香化浊药外,宜加防风,羌活等散风药,以风能胜湿,且能引诸药直至病所。若心烦、口苦、咽干,夜寐不安、胆怯易惊、脉弦滑者,乃胆热气实,致营卫气涩、阴阳不和、神机被困,而成本病。治宜温胆汤加胆星,栀子.瓜蒌。苦丁茶.温胆汤治胆气内壅而痰热上扰;胆星、瓜蒌清化痰热:栀子清心除烦、泄三焦郁热;苦丁茶清肝而祛湿热;共奏清胆和胃、化痰醒神之功.小便黄者加竹叶、茵陈;纳呆者加炒莱菔子,以降气泄浊,消食化痰;胃热上改而卒倒者,可用凉膈敝或泻心汤,直折胃中浊热。卒倒多卧因寒邪束肺,上焦闭而不通,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者,宜麻黄汤宣发腠理。偏湿用羌活冲和汤;偏热用黄芩汤加荆芥、防风、石膏;兼少阳证,口苦.咽千,目眩症象者,用小柴胡汤加减。
  针灸治疗:取穴,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交替应用。也可用头针,取双侧运动区.或在针灸所取穴处拨罐,十天一个疗程,连续用2~3个疗程。
  3.入睡后幻觉
  患者如入梦境,实非入睡,甚则喃喃梦呓,乃胆热循经扰动心神所致。兼见胸闷、口苦、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胆泻热。方用蒿芩清胆汤。其中青蒿和黄芩清泄透发胆经邪热;竹茹,半夏清化痰热;陈皮、枳壳和胃降逆。宽中畅膈,以泄浊气;赤茯苓、碧玉散导浊邪从小便而出。另用琥珀粉,每次l克,每晚临睡前服1次。痰热胶结,粘滞难咯,酌加黛蛤散、天竺黄、川贝、胆星,以清热化痰,也可用生枣仁30克,研为细末,清茶调后,临睡前一次顿服,连胀一周,即可获效。心肺气虚者,嗜睡多卧,睡则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动则汗出,舌淡红,脉细弱无力。如《金匮要略》之。“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治拟益心气,养心阴,镇怯,安神.方以生脉饮,加黄精、炒枣仁、菖蒲、磁石、紫石英、夜交藤。梦多用生龙牡(先7)各30克,或以《千金翼方》之镇心省睡益智方;远志、益智仁、菖蒲,三味等分,共研细末,每次10克,入睡前冲服。
  2.睡眠性麻痹
  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睡眠性麻痹者。欲醒不得,因气虚湿盛,卫气难出于阴所致。如《灵枢.大惑论》曰:。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当此之时,首先益气养营,调理心脾。方用人参养荣汤.或归脾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化裁。兼肾虚,腰酸软, 乏力,头晕者,加补肾填精之品,如菟丝子,仙灵脾,女贞子、旱莲草、补骨脂、山萸肉.常用处方:太子参,生芪,莲肉、怀山蓟 菖蒲、远志、菟丝子.云茯苓,广木香(后下)、生枣仁、甘草,生姜,大枣。待病情好转后.以十全大补丸和河车大造丸缓图收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