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花间鼻祖”温庭筠的香软肥俗

 智者的宝库 2013-01-20

                 看“花间鼻祖”温庭筠的香软肥俗

中国诗歌发展到晚唐,无论古体或近体,都已穷尽变化,这时就需要有新的体裁来加以突破,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这种新的体裁就是词。
词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句子长短不一,适宜于合乐歌唱。它的形成时间比较早,盛唐大诗人李白、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都写过一些小词作品。但词的渐趋成熟,则在唐末五代时期,其标志就是“花间词派”的出现。
唐末五代,中原纷乱不已,只有西蜀、南唐维持偏安局面,生活相对稳定繁荣,诗文音乐比较兴盛,因而词在这里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机会。
温庭筠是“花间词派”的典型代表,因为他的词突出地体现了“花间词派”多以浓艳色彩描写恋情别绪的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花间词派”其他诗人的创作。

(一)“不可貌相”的才子

温庭筠是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原名岐,字飞卿,大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他是初唐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但到他父亲时,家庭已经衰落。
温庭筠长得歪鼻大嘴,粗眉暴眼,可谓奇丑无比,像古代传说中捉鬼天师钟馗那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人称他“温钟馗”。 ?动物园有只猴子奇丑无比,人见人吐,有一天我去了我吐了,有一天你去了,猴子吐了!
温庭筠虽长得丑,人却很聪明。他文思敏捷,才情横溢。晚唐进士考试考律赋,八韵一篇,别人沉思苦吟半天也不易做出,他却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叉八次手即告完篇,因此人又称他“温八叉”。
温庭筠多才多艺,除了擅长作词外,也是作诗的好手。他还精通音律,能歌能曲。他写的诗,和晚唐大诗人李商隐齐名,文学史上多以“温李”并称,名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等,向来为人们传诵。他作的曲,深受当时优伶的喜爱,唱遍大街小巷。他还能吹能弹,技艺不在歌舞优伶之下,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可算是一名演奏家了。

(二)“坎坷失意”的仕途

温庭筠虽然才华横溢,但是颇为狂妄。
他常常代别的举子吟咏应制,充当“枪手”,监考官见到他都十分头疼。
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礼部侍郎沈询任主考官,知道温庭筠爱逞异夸能,替别人作弊,特意把他的试桌安排在最前面,放在考官眼皮底下加以重点监督。这当然使他闷闷不乐,很快就交了试卷,要求开门出去。考官以为他卷子没有做完,可打开一看,温庭筠竟然写了一千多字很精彩的申论。事后传说,即便这样,他仍然暗中帮助了八个人解答了难题,足见他考场替人作弊手段之高。
搞笑的是,由温庭筠代为应制的人,往往一一中榜,而他却因多触忌讳或考场舞弊,次次名落孙山。直到四十八岁,他才弄个隋县尉的小官做,最后也只是个国子助教,可谓命途坎坷,潦倒终生。
对于豪权势要,温庭筠也毫无奴颜媚骨。
他和当朝宰相令(Líng)狐綯(táo)的儿子令狐滈(hào)是朋友,因此经常出入宰相府。令狐綯见他能诗擅词,很是看重他,让他住在宰相府的书馆里,常以宾客相待。
令狐綯任宰相时,唐宣宗李忱颇喜欢唱词曲。为了讨好宣宗,令狐綯很想献上几曲,可自己又作不好,于是找来温庭筠说:“皇上很爱唱《菩萨蛮》词,你替我作两曲。”这种吟词作赋的事,在温庭筠自然是手到擒来,他当即便吟成数曲轻松交差。令狐綯重赏温庭筠后说:“你切不可在外面张扬,讲这几首词是你所写。”不知道是没有听明白,还是有意出令狐綯的丑,他出了宰相府,就同三五知己说开了。士子们将此事传为笑柄,津津乐道,很快就传到了令狐綯的耳朵里。宰相大人吃了这样的哑巴亏,自然气愤异常,从此再也不搭理温庭筠了。
还有一次,唐宣宗李忱微服出访,恰巧与温庭筠在旅店里相遇。温庭筠不认识,当然也不知道是宣宗,便大大咧咧地问道:“看你样子,不过是长史、司马一类五六品的小官!”宣宗答:“不是。”他又高傲地说:“那么,肯定是文参、簿尉之类更小的官了!”宣宗道:“也不是。”温庭筠见这个人说话不冷不热,便不愿再搭理他,抬脚就走。宣宗哪里受过这种冷遇和侮辱,忍不住当即打起官腔来,把温庭筠由隋县尉贬为方城尉,并下诏说:“儒家以品行为第一,文章是末技。你的品行不足取,文章又有什么好夸耀的?!空有高远不羁之才,却没有一点为人师表的样子,又有何用?”这篇诏书,无异于判词禁令,使温庭筠仕途无望,一生坎坷。

(三)“香软肥俗”的词作

温庭筠生性傲岸,蔑视权贵,放荡不羁,无意仕途。遭受人生打击,并不在乎。他本来就善于鼓琴吹笛,有弦即弹,有孔就吹,不需好琴好笛,就能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歌楼酒馆的优伶舞女原来就和他关系颇好,官场失意后,温庭筠与她们往来更为频繁。
故而温庭筠的词作大多描写女性姿态,写她们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离愁别绪、身世感慨。
菩萨蛮

晚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晚唐·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梦江南

晚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之前,诗人虽有填词者,但都以诗为主,把填词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故作品不多。而温庭筠却是一个专力填词的文人,词的成就远远在其诗之上。
词到了温庭筠,形成了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在韵文史上离开了诗,得到了独立的地位。
温庭筠以前的词,无论形式还是风格,多与诗相近似;到了温庭筠,在意境上,才形成诗词不同的风格,词律也更趋严整。
温庭筠是诗词过渡期的重要桥梁,为晚唐五代、两宋时期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广政三年(公元940年),中国文坛出现了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它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选录唐末五代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作品。由于这些词人创作风格大体相同,所写体裁基本相近,后世便称他们为“花间词派”,奉温庭筠为“花间鼻祖”。
这一词派题材狭隘、情致单调,多写女性姿态、离愁别恨;词作意象华美,刻画工细;意境迷离幽深,香软肥俗。对后世文人词的产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