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塞病

 学中医书馆 2013-01-20

白 塞 病

  白塞病(BD)由Behcet 1937年首次报道,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
发展和损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可侵犯皮肤、粘膜、胃肠、关节、心

血管、泌尿及神经系统等。临床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眼色素膜炎及生殖器溃疡,组成眼一
口一生殖器三联征。发病年龄以20~30岁多发,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发病者少见,男女比例O.77:1。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狐惑(亦称狐蜮)的范畴。古人对本病从病因病机乃至立法选方用药
均有详细精辟的论述。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
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之肛者,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
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
也,赤豆当归做主之。”其所述证治理论简明扼要,后世医家多宗其说。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云:
“狐惑病,颇似今之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提出狐惑与现代医学白塞病相似。唐.《千金要方》提到
狐惑多“由温毒气所为”,《圣济总录》中曰:“狐惑之病,或初得如伤寒,或因伤寒而变……羚羊角汤
方、黄芩汤方主之。”对狐惑症有十九条记载,每一条都有治则、方药。唐.王焘《外台秘要》中曰:
“伤寒论狐惑病……治法上重用清热泻火、祛湿解毒,药用黄连、黄芩、雄黄、苦参、薰草。”并提出食
忌:“忌猪肉、冷水、菘菜、海藻、羊肉。”对后世颇具指导意义。隋。《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侯》中
云:“伤寒发汗后,变为狐惑,毒气发盛,恶闻饮食,咽中干痛,胸胁满闷,犀角汤方。”认为狐惑是伤
寒之变症、坏症。到宋.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治伤寒狐惑有茯神散方、黄连散方、前胡散方、赤芍
药散方,对后世治疗影响较大。但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张仲景认为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则可见本非伤寒也,后世即以狐惑为伤寒者,岂非误乎?”提出伤寒与狐惑关系。清代张璐则认为:
“热毒郁于血脉,流人大肠而成狐惑之候。”更完善了狐惑的病因学说,对后世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
本病初期诊断较困难,且病程迁延,容易复发,为难治性疾病之一。西医常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
剂控制其发展,但副作用大。中医药对本病治疗有一定优势,不论辨证分型,还是专方加减,多采用整
体辨证,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率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病因病理]
  (一)中医学认识
  白塞病早期多由湿热毒邪致病,日久多兼阴虚火旺、瘀血阻滞,病变部位在心脾肝肾等多个脏器,
病情复杂,缠绵难愈。
  1.湿热毒邪 湿热时邪侵袭人体,或湿邪内蕴日久化热,或热病、毒痢、斑疹等余毒未尽,与湿
热相合而为湿热毒邪,侵犯脏腑而循其经络流注,湿热上攻口眼咽喉,下注二阴,局部蚀烂而成溃疡。
肝经湿热上攻于目,则见胞轮红赤、羞明流泪。皮肤为湿热所蒸,则见多形性红斑、水泡、丘疹。湿热
壅阻脾胃致厌食恶心,内扰心神则神情恍惚,坐卧不安;湿热壅遏经络营卫气血,湿胜则伏,热胜则
张,故面色乍赤乍白乍黑。
  古人对此病因早有认识,正如《诸病源候论.湿慝候》云: “湿慝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
……。或时病后,客热结腹……舌上尽白、细疮如粟,若上唇发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
是虫蚀下部,则肛门烂开。”《诸病源候论.伤寒狐惑论》又云:“皆由湿毒之所为也”。强调了本病乃为
湿热毒邪所致。
  2.阴虚火旺 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
虚而生内热,与湿浊相合,湿热虚火扰动心脾肝肾乃变生狐惑诸症。正如清代医家魏念庭指出:“狐惑
者,阴虚血热之病也。”明确了本病乃虚实夹杂之证。
  3.瘀血内阻 湿热久恋,必与气血相搏,阻碍气化生机,使湿浊热郁遏滞脉络,亦可阴虚内热与
气血互结,或因气虚湿阻,阻滞脉络,致气滞血瘀,口、眼、二阴、肌肤、关节失于濡养,诸症丛生,
兼见皮肤红斑色暗、瘀斑等。《金匮玉函经二注》“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虫生于湿热败气瘀血之
中”即谓此而言。
  总之,本病病因病理与湿热毒邪、阴虚、瘀血息息相关,病位广泛,主要累及心脾肝肾,变证多
样.

  (二)西医学认识 、.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1.感染
  (1)病毒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研究报道,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工型单纯疱疹病毒,揭示白塞病
与病毒感染有关,但经流行病学、组织培养、血清学、动物接种、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均未得进一步证
实。少数报道认为发病可能与慢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2)链球菌 由于一些患者常发扁桃体炎、咽炎及牙周炎,研究发现病人血清中抗链球菌抗体滴度
升高,从病人口腔内分离出以链球菌关系最密切的菌株,提示本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
  (3)结核菌 我国黄正吉报道310例白塞病患者中100例有结核感染和过敏。抗痨药物治疗不但对
原发病灶有明显效果,并改善白塞病的有关损害,因而有人认为与结核菌的过敏反应有关。
  2.遗传因素 白塞病具有较明显的地区分布,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有血缘性家族性发病病例,
高发区患者体表型为HLA—D5以及其亚型HLA—B5,的阳性率高于正常人6倍,而低发区无类似现象。提
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3。免疫异常 患者血清中存在抗口腔粘膜抗体、抗动脉壁抗体;另外,血管壁中有多种免疫反应
物的沉积。血清中发现IgA、C一反应蛋白升高,C.、(:2、C4减少,这些均提示自身免疫参与本病的发
生。
  4.微量元素 有报道发现白塞病患者病变组织如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内多种微量元素含量
增高,研究较多的是有机氯、有机磷、铜离子,故有人认为发病与微量元素有关。
  5.性激素 有报道测定2l例男性和排卵前期女性性激素,如睾酮、孕酮、雌二醇、促黄体生成
素、促卵泡生成素、垂体催乳素、男性睾酮和女性孕酮值比对照组低,故有人提出与性激素有关。多数
学者认为,本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炎,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少数为
小动脉,在大血管中是静脉多于动脉,并认为是一种过敏性血管炎。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进行研究尚不多。由于瘀血贯穿于本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为本病的基
本病机之一。近年来,对本病的瘀血机制进行了一些研究。张依等选取中医辨证瘀血型的白塞病患者
21例,进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可见微循环呈痉挛型或瘀滞型改
变,毛细血管形态迂曲,排列不整齐,血液流态呈现粒态及断线流态,全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毛
细血管模糊,血粘度升高,流速缓慢,提示均有程度不同的微血管形态学及血流状态的改变。胡碧琼等
认为以上改变可能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低下、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导致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
集及血管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加等因素有关。为白塞病血瘀证提供客观的证据,为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
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表现]
  全身许多脏器均可受累,常见发病部位是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心脏和大血管、消化道
及神经系统等则较少累及。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型:即少数急性发病者,是在5天至3个月内于口腔、
皮肤、生殖器及眼等常发病部位同时或先后出现损害,且局部损害和全身性症状均较重。大多数是慢性
发病,某一器官发病经时间不等的反复发作与缓解后,再分别于其他器官发病。一般是口腔在先,眼在
后,以局部损害为主,全身性症状较轻,但在病程中可急性加重。
  (一)全身性症状
  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和关节疼痛等。热型不定,而持续高热者少见。过度劳累、睡眠不
佳、月经前后、气候突变或季节改变均可引起不同部位损害加重。
  (二)口腔损害
  疼痛性溃疡占99%一100%,是本病发生最早、发生率最高和反复时间最长的一种损害。常见于舌
尖及其侧缘、下或上唇内侧和下或上齿龈以及颊粘膜,而上腭极少发生。可为单发或连续不断地出现,

一般为3--5个。溃疡为米粒至绿豆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但不整齐,深浅不一,底
部或有淡黄色覆盖物,周围或可见红晕。单个损害约2周左右愈合。早期约1个月发作1次,病程长者
发作间隔时间缩短,呈此起彼伏而连续不断地发作,极少长期缓解病例。
  (三)各型皮肤损害
  皮肤损害为多形性,发生率约为97%,发生较早,约25%左右病例以皮肤损害为初发症状。
  1.常见而有特征性损害
  (1)结节性红斑样损害 是皮肤损害中最多见的一型。约占60%左右。主要见于下肢。一般为蚕
豆大小,中等硬度,呈淡红、鲜红或紫红色,轻度疼痛和压痛,无扩大融合及形成溃疡倾向。单个损害
约1个月左右消退,留轻度色素沉着斑,无皮肤凹陷现象。新发皮下结节损害周围有约1—1.5era宽的
鲜红色晕围绕,称为红晕现象,是本病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2)毛囊炎样损害 约占41%左右。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顶
端或见小脓头,一般不破溃,多于1周后消失,多分布于头面和胸背上部。另一种为脓疱性结节损害,
分布于大腿、小腿、胸背、面部、头皮、前臂、臀部、外阴和肛周等处。初为红色丘疹,而后其顶端出
现米粒大脓疱,但无毛发穿过,其基底部则为浸润性硬结,约于1周后红晕消失,脓疱吸收,浸润性硬
结消退则较缓慢。此种改变比较特殊,也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3)针刺反应 当肌肉、皮下或静脉注射及针灸等刺伤皮肤真皮层后,于次日在该处发生粟粒大小
的红色丘疹或脓疱,眼球结膜注射亦可产生这种现象,静脉壁损伤时可产生局限性静脉炎。反应约于3
—7天内消失。病情重时反应阳性率高且程度重,缓解时阳性率低而程度轻,病情稳定后可以转为阴
性。这是本病的特殊表现,有很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2。少见而比较典型损害
  (1)Sweet病样皮肤损害 约为2%。损害分布于头面部、颈项、前臂、手背、小腿和足背。表现
为水肿性红斑、红色水肿性丘疹和斑块、高起的结节等。均有不同程度疼痛或瘙痒感。
  (2)浅表性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 约占3%,常见于男性。主要发生在一侧或两侧大隐静脉,少数
为足背静脉和肘部静脉。呈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表现。经3—5年反复发作后逐渐缓解以致停止发作。
  (四)生殖器损害
  主要是生殖器溃疡,约占64%一88%。发病一般较口腔溃疡为晚。除龟头、阴道、大或小阴唇及
尿道口等粘膜外,阴囊、肛周和会阴等皮肤亦可发生。比口腔溃疡大而深,数目少,疼痛剧,愈合慢,
但反复发作次数少,每次发作间隔时间长,有时间隔几年发作1次,愈后可遗留萎缩性疤痕。偶有阴囊
静脉坏死破裂和阴道内溃疡大出血。
  (五)眼损害
  发病常较晚,发生率一般在43.0%一75.6%。多先发生于一侧而后累及对侧。早期损害表现比较
单一,如角膜炎或角膜溃疡、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脉络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视网膜乳头炎
和视网膜动、静脉炎、球后视神经炎和眼底渗出,眼球痨(Phtnisisbulbi)、眼底出血、玻璃体混浊以及
因继发性青光眼而影响视力,葡萄膜炎而致失明等多种临床表现。
  (六)关节损害
  约占60%。四肢大小关节均可受累,单发或多发,对称或不对称,通常累及四肢大关节,以两膝
关节尤多,约占83%。常见表现为关节疼痛,但红肿者极少。可长期反复发作,但能自行缓解。骨、
关节X线摄片一般无明显异常,个别有跟骨和蹠趾关节破坏、指骨囊性改变和强直性脊柱炎。一般抗
炎药物难以奏效。
  (七)心脏和大血管损害
  心脏损害较少,有报道约6%,临床表现有心律失常和心音改变等,个别有心内膜炎、心包积液、
心肌纤维化、主动脉办关闭不全、二尖办狭窄、三尖办纤维化、主动脉硬化和全心炎等。静脉损害发生
率一般为10%--46%,基本病变是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偶有食道静脉曲张者。浅静脉发病
者常伴发严重眼底病变,下腔静脉患者可伴发小腿溃疡。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一般为1.5%一2.2%,发

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通常是在病情未得到控制情况下发生,故其出现较晚。基本病变是动脉炎,在此
基础上引起血栓形成、管腔狭窄、动脉扩张和动脉瘤。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由滋养血管病变后动脉中
膜破坏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呈单发性或者是几个聚集在一起,由于其发展较快,易破裂出血而致死
亡。 ‘ 、
  (八)消化道损害
  发生率在8.4%一27.5%。表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中下腹胀满或阵发性绞痛、便血、便秘多
于腹泻。病变主要是溃疡,可见于食道以至直肠任何部位,以回肠和结肠最常发生,特别是在回肠远端
和回盲部。回肠溃疡可能穿孔引起腹膜炎,回盲部溃疡能引起类似慢性阑尾炎的症状。儿童胃肠道损害
发病率比成人高。
  (九)神经系统损害
  发生率在2.8%一10%,男性多于女性。大脑、中脑、脑干、小脑、脊髓、脑膜、颅神经及脊神经
均可受累。原发病变多为细静脉炎、毛细血管炎或细动脉炎,而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变则多为脱髓鞘性病
变,其次是脑软化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发病部位和病理基础不同而呈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脑
炎、脑膜脑炎、脑脊髓炎。颅神经中以外展神经和面神经炎为多见,亦可为多发性神经炎等,少数病例
呈颅内压增高和精神障碍症状。
  (十)肺损害
  约占5%,多在30~40岁时发病,男女之比为9:1。主要表现为血管炎、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或梗
塞、结节形成和动脉瘤以及弥漫性间质性纤维化等。常见一侧或两侧肺部弥漫性炎症或片状阴影、间质
性肺炎、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纤维化以及胸膜炎或胸腔积液等;肌型动脉病变后的肺动脉炎或肺动脉
血栓形成、单发或多发性动脉瘤破裂时引起肺内大出血可迅速死亡。长期肺动脉高压可引起右心室肥
大。
  (十一)肾损害
  主要病变是肾小球肾炎或局灶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表现为间隙性蛋白尿或显微镜血尿。偶有发
展成淀粉样物质沉积及肾病综合征。
   [并发症]
  白塞病在病程中可发生急性睾丸肿痛,偶有发生感音性耳聋者。白塞病患者常并发扁桃体炎、咽
炎。
  [辅助检查]
  白塞病尚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急性活动期患者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增多,血沉(ESR)
加快,C一反应蛋白(C-RP)阳性,。一球蛋白增高,IgA轻度升高,补体(c,3)、总补体(CH50)轻度下
降,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及ENA抗体均阴性。
  舌尖循环观察,可见蕈状乳头萎缩。有辅助诊断价值。
  [诊断要点]
  白塞病尚无特异性的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指标,诊断有赖于典型的临床特征和对各种临床表现的综
合分析。目前国内外常用两个关于白塞病的诊断标准。
  1。陈寿坡与张孝骞标准(陈张氏标准)主张将本病临床表现分为基本症状和特殊症状两大类,
诊断也有完全型和不完全型。
  (1)基本症状 ①口腔溃疡;②阴部溃疡;③眼色素膜炎。
  (2)特殊症状(除外其他病因者) ①皮肤病变:结节红斑、多形红斑、针眼处小脓疱等;②关节
炎;③血管病变:血栓性静脉炎、大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炎、动脉瘤等;④肺部病变:咯血、非特异性
肺内阴影、肺间质纤维化等;⑤胃肠道病变:非特异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穿孔等;⑥泌尿系统病变:

肾实质损害、膀胱溃疡、血尿、附睾炎等;⑦神经系统病变:颅神经损害、偏瘫、假性球麻痹、脑膜脑
炎等。
  (3)完全型白塞病 ①具有3个基本症状;②或具有2个基本症状和2个或2个以上特殊症状。
  (4)不完全型白塞病 ①具有2个基本症状;②或具有1个基本症状和2个或2个以上的特殊症
状。
  2.国际白塞病委员会分类诊断标准(国际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 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它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生殖器溃疡 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诉说生殖器有阿弗它溃疡或疤痕,尤其是男性。
  (3)眼病变 前和(或)后色素膜炎,裂隙灯检查时见玻璃体内有细胞,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 结节红斑病变、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痤疮样结节(在青春期后非服糖皮质激素
而出现者)。
  (5)针刺试验阳性 以无菌20号或更小针头,斜行刺人皮内,经24—48小时后由医师看结果判
定。 .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2项以上者,可诊断本病。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
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和(或)动脉瘤、中枢
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附睾炎和家族史。
  [鉴别诊断]
  不典型白塞病需同以下疾病鉴别。
  1.瑞特综合征OReiter,s syndrome) 本病症状类似于白塞病,但瑞特综合征尿道炎症状突出,
阴部溃疡较深,口腔溃疡少见,粘膜溃疡极少疼痛,系统表现不如白塞病突出,HLA.1327阳性。
  2.强直性脊柱炎 本病眼色素膜炎病程长,但一般无白塞病的眼底渗性改变,口腔溃疡少见。另
外,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常见,HLA-B27阳性而白塞病很少累及骶髂关节,HLA-B27阴性。
  3.炎症性肠病 两种病症状类似,但白塞病主要位于右半结肠,病变不连续,病理学上与炎症性
肠病有一定差异,后者肉芽肿常见,整个粘膜呈炎症性改变,有淋巴细胞聚集。
  4.其他 需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结节病等鉴别。
  [防治方法]
  由于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故需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中医药结合西药对本病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缓解期更能充分显示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优势和特色。
  一、一般措施
  (1)注意衣着及生活起居,积极预防外感。本病常继发外感之后,凡遇外感要及时治疗。保持口腔
内清洁,及时控制口腔、咽部感染。
  (2)生活应有规律,适当体育锻炼、户外活动。
  (3)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紧张工作,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
  (4)本病为慢性病,应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保持乐观情绪。
  (5)必要时可服用冬虫夏草制剂以调节免疫功能。
  二、饮食调护
  饮食应清淡,禁食辛辣肥甘厚味,忌烟酒,平素以富含营养素饮食为主。缓解期可选用食疗方以巩
固疗效。
  (1)薏苡仁50g、粳米煮粥食之,工日1次,每周2次。能健脾除湿,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2)枸杞子20g,滚开水浸泡,连汤带药食之。每天2次,早晚服,连服1个月。能滋补肝肾,清

肝明目,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
  三、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1.湿热毒盛
  主症:口腔、外阴、阴道及粘膜溃疡疼痛,分泌物黄浊、量多,两眼红肿赤痛,月经前加剧,皮疹
见红斑、丘疹、结节或脓疱,关节酸痛,口干苦,心烦,头晕,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疏肝。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柴胡、甘草各15g,生地、赤小
豆、薏苡仁各30g,泽泻20g,当归lOg,黄连6g。发热甚加生石膏、知母;眼痛目赤流泪加延胡索、
密蒙花、菊花;关节痛甚加海风藤,便秘加大黄,皮肤结节疼痛甚加乳香、没药。方中龙胆草为君,味
苦性大寒,能上清肝胆实火,下泻下焦湿热,泻火除湿;黄芩、栀子燥湿清热,泻火解毒;柴胡疏肝理
气;生地、当归养阴血,防肝经热耗伤阴血;车前子、泽泻、木通清利三焦湿热;甘草清热解毒和中;
黄连清泻心火;赤小豆、薏苡仁除湿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肝除湿之功。
  2.肝郁脾虚
  主症:口舌生疮,阴部溃疡,平塌难于收口,疼痛轻,分泌物清稀色白,两眼红肿轻微,皮肤红
斑、丘疹、结节浅淡,关节酸痛无力,两胁胀满,喜叹息,心烦易怒,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便
溏,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健脾除湿,疏肝理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逍遥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柴胡各15g,苡仁、淮山药各20g,
白芍30g,当归、川芎、香附各lOg,枳壳12g。口疮痛甚加银花,目赤加黄连、夏枯草。皮肤红斑明
显加桃仁、红花。方中党参、白术、黄芪健脾益气,淮山药健脾养胃阴,茯苓、苡仁健脾除湿,当归、
川芎活血养血,白芍敛肝柔肝,柴胡、香附、枳壳疏肝理气。诸药共奏健脾除湿、疏肝理气之功,使病
程久、情志抑郁者诸症渐消。
  3.肝肾阴虚
  主症:病程较久,口腔生殖器反复溃疡疼痛,疮面暗红,分泌物少,眼干涩赤痛,结节性红斑,关
节疼痛,头昏目眩,咽干唇燥,午后低热,五心烦热,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解毒。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枸杞、沙参、麦冬各15g,泽
泻、茯苓各12g,旱莲草、女贞子各lOg。心烦失眠加远志、枣仁,便燥加生首乌,口干加石斛,皮疹
甚加紫草、赤芍,目赤肿加草决明、夏枯草。方中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药,山茱萸滋养肝肾,山药补脾益
、肾,此为三补,泽泻清泻肾火,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助山药健
脾,此为三泻,三补三泻共奏滋补肾阴,加用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旱莲草女贞子滋补肝肾阴、退虚
热,枸杞、沙参、麦冬增强滋补肾阴之功。
  4.瘀血阻滞
  主症:口腔、外阴溃疡反复不愈,疮疡溃烂瘀紫,两眼干涩,皮肤红斑渐见暗褐、瘀紫,此起彼
伏,血尿,大便带血,关节刺痛、夜间甚,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有瘀点,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制大黄各lOg、赤芍、山栀子各12g、生地、川芎各
15g、水蛭3g。心悸胸痹加丹参、远志,便血加蒲黄、藕节,动脉瘤或静脉血栓加三棱、莪术,咳嗽咳
血加白茅根、桑白皮。方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为活血祛瘀要药,人心肝经,生地配当归养
血润燥,使活血无耗血之弊,山栀子泻火解毒,大黄、水蛭凉血解毒,破血逐瘀通经。诸药共奏活血化
瘀之功。
  5。脾肾阳虚
  主症:口腔、外阴、阴道粘膜溃疡,疼痛红肿轻,皮肤红斑结节,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纳呆,腰

膝酸软,下肢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细。 、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lOg,白术、茯苓、白芍、山药、山茱萸、党参各15g,桂枝、干姜各
lOg,甘草6g。乏力甚加黄芪,畏寒肢冷甚加肉桂、细辛,浮肿甚加猪苓、赤小豆,便溏加补骨脂。方
中附子温肾助阳,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益气,山茱萸配山药补益肝肾助阴阳,桂枝、干姜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诸药共奏温补脾肾、散寒通脉,气血充足,诸症自除。
  以上方药,水煎服,每Et 1剂,2个月为1疗程。此外,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提出几点供临证
参考:
  (1)应分期论治,不必拘泥一证一方。本病早期多为湿热毒邪内蕴,中期可见肝郁脾虚,随着病情
发展,后期病邪耗气伤阴,致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而瘀血阻络则存在于疾病整个发展过程。治疗不外
祛邪扶正两方面。早期当以祛邪为主,治以清热化湿、解毒活血;中期则按邪正虚实多少,一方面清热
解毒化湿,疏肝活血以清余邪,另一方面则益气养阴,补益肝脾肾;后期则以调补为主,补益肝肾脾,
养阴活血。 .
  (2)临床分型各地不一致,各具特点。如姜坤等治疗u例分为3型:①热毒湿浊型2例,治以清
热解毒,利湿化浊,药用二黄散加减(生地lOg,黄芩、大黄各6g,黄柏;赤芍、丹皮、白术、茯苓、
泽泻各lOg,生苡仁、金银花各15g,黄连、龙胆草各6g)。②肝肾阴虚型6例,治以滋肾养肝,育阴清
热。药用一贯煎加二至丸化裁(沙参、麦冬、生地、当归、川楝子、旱莲草各lOg,枸杞子、女贞子、
白芍各12g,知母、黄柏各6g,淫羊藿lOg)。③肾虚血瘀型3例,治以温肾散寒,活血化瘀,药用甘草
泻心汤加减(生甘草15g,生地、半夏各lOg,党参15g,黄芩9g,干姜3g,黄连6g,大枣7枚,三
棱、莪术、当归、赤芍各lOg),结果n例均有效,其中9例临床治愈,2例明显好转。吴之伍常规分
为5型,观察244例。①脾肾虚寒血瘀型(93例),治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处方:附子、肉桂、干
姜、黄芪、白术、云苓、党参、归尾、三棱、莪术、赤芍、红花、甘草。②阴虚热毒型(82例),治则
滋阴清热,处方:金银花、连翘、生地、当归、鸡血藤、玄参、甘草。③肝肾阴虚型(41例),治以滋
补肝肾阴,处方: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麦冬、当归、杭芍、杞子、菟丝子、女贞子、菊
花、甘草。④湿热内蕴中焦型(工2例),治法:辛开苦降,散结除痞。处方:半夏、干姜、黄芩、黄
连、党参、大枣、甘草。⑤肝胆实火上炎型(16例),治法:清利肝胆湿热,处方:龙胆草、黄芩、栀
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尾、生地、柴胡、菊花、川芎、甘草。结果:244例中临床治愈120
例,显效69例,有效4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6.8%。 ,
  四、专病专方
  1.养阴清热汤 生地15g,知母12g,丹皮、白芍各6g,黄芩、麦冬、沙参、金银花、枳壳、苡
米、麦芽、山楂、神曲各9g,甘草3g。口腔溃疡者,金银花水煎漱El,锡类散吹敷患处;眼病,0.5%
可的松滴眼;生殖器病变,金银花水煎坐浴。功效:养阴清热。水煎服,每日1剂,2周为工疗程,最
长6个疗程。
  2.清瘟败毒饮 石膏、生地、玄参各20g,黄连、黄芩、知母、赤芍、丹皮、山栀子、竹叶、桔
梗、炙甘草各lOg,连翘、金银花、板蓝根各30g,水牛角30g。随证加减:便秘者加大黄,湿重加苍
术,痒甚加苦参、白鲜皮。功效:清热解毒,祛湿凉血,水煎服日1剂,1个月为1疗程。疗效:治疗
11例均痊愈。
  3。樗葵饮 樗根白皮、全当归各15g,地锦草30g,玄参、龙葵、车前子各20g,川连6g,黄柏
lOg,丹皮12g。随症加减:口腔舌溃烂重者加党参、银花、青黛;有眼部症状者加夏枯草、龙胆草、
蝉蜕、密蒙花;生殖器损害明显者加木通、苦参、赤小豆;骨节酸痛者加桂枝、威灵仙;皮肤有红斑者
加泽兰、红花;心烦不寐加枣仁、磁石。功效:清热利湿、养阴活血。水煎服, 日1剂,2周为1疗
程。疗效:治疗36例,8例治愈,20例显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87.5%。
  4.甘草泻心汤合当归赤小豆汤 甘草、姜半夏、黄芩、当归各10g,生黄芪30g,白花蛇舌草20g,

太子参、赤芍、生地各12g,黄连3g;干姜4g,赤小豆12g。随证加减:关节酸痛加牛膝、忍冬藤;结
节红斑加泽兰、目干涩痛加石斛。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祛瘀。水煎服,日1荆,3个月为l疗程。疗
效:治疗6例,治愈1例,好转5例。
  5.知柏三参汤 银花、土茯苓、首乌各20g,生芪30g,太子参、北沙参、玄参、知母各15g,黄
柏10g,丹皮、栀子各9g。随证加减:邪人血分加紫草;便秘加大黄。功效:养阴益气、清热祛湿。水
煎服,日l剂,药渣加水热熏坐浴下身溃疡。2周为l疗程。疗效:治疗10例,显效3例,有效5例,
无效2例,总有效率80%。
  6.己椒连梅汤 防己、连翘、黄芪各30g,川椒、川连各lOg,乌梅20g。随证加减:溃疡者加薏
米、野菊花、木贼草,瘀阻甚加三七、木瓜、秦艽。功效:益气解毒祛湿。水煎服,日1剂。口腔溃疡
者用珍珠散、冰硼散外用,眼损害用薄荷、木贼煎汤熏洗,阴部溃疡用苦参、蛇床子、雄黄、紫草、白
鲜皮煎水外洗。外用每日1剂,工日2—4次,2周为1疗程。疗效:治疗9例,7例治愈,2例显效。
  7。白背地锦汤 白背叶、木通各15g,地锦草30g,虎杖12g,生地20g,栀子、黄芪、黄柏、当归
各10g。随证加减:口腔溃疡加党参、青黛;眼部症状者加密蒙花、夏枯草、菊花;生殖器损害者加赤
小豆、苦参。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水煎服,日1剂,10天为1疗程。治疗30例,治愈24例,显效3
例,无效3例。
  8。.:仙消疳汤 仙鹤草、淫羊藿、生甘草、生地、丹参、土茯苓、石斛各20 g,生晒参、当归、
银花、赤芍各15g。功效:补脾养阴,解毒祛湿,水煎服,日1剂。另用苦参150g水煎熏洗,锡类散
吹敷溃疡处。日2—4次,2周为l疗程。疗效:治疗22例,6例治愈,11例显效,5例有效。
  9.清热凉血汤 水牛角、金精石(先煎)、寒水石(先煎)各30g,赤芍、丹皮、生地各15g,玉
泉散(包煎)、玄参、泽泻各12g,玉金丹(吞服)1.5 g。功效:清热凉血。水煎服,日1剂,3月为1
疗程。疗效:治疗15例,全部临床治愈。 ,
  10.熊胆蒙花散 熊胆、黄连、密蒙花、蒺藜、木贼草、黄柏、竹叶等。功效:清热解毒祛湿。每
次5g,每天3次,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疗效:治疗35例,痊愈30例,好转3例,无效2例。
  11.龙雷清肝饮 龙胆草、雷公藤、苦参、陈皮、甘草、丹皮、菊花、柴胡、黄芩各10g,枸杞、
赤芍、白芍、生地各30g,另苦参30g水煎外洗外阴,菊花30g水煎外洗目,青黛散吹敷口腔。功效:
清肝泻火,凉血解毒。水煎服、日l剂,10日为1疗程。疗效:治疗26例,治愈16例,好转8例,无
效2例,总有效率92.3%。
  12.除湿活血汤 忍冬藤、猪莶草、丹皮各30g,丁公藤、清风藤、土茯苓、玄参、赤芍各工5g,
木防己、苦参各10g。随证加减:热重加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连;湿重加苡米、虎杖;痛重加川
乌。功效:除湿清热,活血通络。水煎服,日1剂,2月为l疗程。疗效:治疗23例,治愈13例,有
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
  13.复方雷公藤散 雷公藤饮片1.5g;苦参2g,甘草3g。功效:燥湿清热。用法:混合加工成细
末为1次量,每日2—3次,红枣20枚去核炖水送服。20天为1疗程。疗效:治疗19例,显效10例,
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9.5%。
  14.白塞解毒汤 石膏lOOg,寒水石、白花蛇舌草、丹参各50g,黄连、当归、甘草各30g,黄药
子20g,蜈蚣2条,大黄lOg,芒硝15g。功效:清热解毒,养血活血,水煎服,日1剂,早晚2次服,
1个月为1疗程。疗效:治疗38例,均痊愈。
  五、中药成药
  白塞病主要表现为湿热毒邪炽盛,肝肾阴虚,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征象。辨证施治方
或专病专方即有清热祛湿、解毒活血、疏肝健脾、补益肝肾等功效,若在此方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加
用相应的作用的中药成药,常可增强主方疗效,促使病情痊愈。
  1.龙胆泻肝丸 用于肝热头晕,眼干赤痛,胁痛口苦,湿热白带多。1次6g,1日2次,口服。
  2.黄连上清丸 用于目赤、咽痛、头痛、齿痛、口舌生疮、便秘。1次6g,1日2次,口服。

  3.板蓝根冲剂 清热解毒,预防感冒。1次10~20g,1日1—2次,代茶饮。
  4。杞菊地黄丸 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眩、畏光流泪。1次6g,1日2次,口服。
  5。雷公藤多甙片 消炎、解毒、祛风湿。每次20mg,1日3次,口服。
  6。通塞脉片 由当归、玄参、牛膝、金银花、甘草组成,补益气血,养阴清热,活血化瘀。1次
10片,每日3次,口服。
  7.复方丹参片 活血化瘀。工次3片,每日4次。
  8.昆明山海棠片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每次2片,每日3次。
  9.水蛭胶囊 活血化瘀。将原生药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5g。每次2粒,每日2—3次。对血栓性
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及闭塞性动脉病变均可选用。
  1O。三联症片 由苦地丁、金银花、黄连、淡竹叶、地黄、紫草、人工牛黄、水牛角粉组成。清热
解毒,祛湿凉血活血。每次8片,每日3次,3周为1疗程(张燕春报道治疗116例,显效46例,好转
5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4.48%)。
  六、针灸及外治法
  1.针灸治疗 可改善自身的免疫功能和微量元素代谢。但有针刺反应者要慎用。
  (1)体针 湿热毒盛型选太冲、合谷、内庭、大椎、中极、足三里、阴陵泉,用泻法;肝肾阴虚型
选三阴交、太溪、肾俞、太冲透涌泉、神门、内关,用补法;脾肾阳虚型选气海、关元、三阴交、太冲
透涌泉、神庭、内关、神门,用补法、加灸。体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 口、肝、肾、脾、生殖、子宫点,用三菱针点刺放血1—2滴,或耳穴探查治疗仪治疗。
  (3)穴位注射 选用青蒿素注射液1—2ml(其他清热解毒中药注射液亦可)。取足太阳膀胱经背穴
心俞、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肾俞进行穴位注射。每周1次,症状缓解后每1—2月1次,巩固
疗效。
  2.外治法
  (1)口腔溃疡 ①银花、菊花各50g,水煎嗽口,每日4—6次;②锡类散吹敷患处,每日4—6
次;③冰硼散(含冰片、月石、玄明粉)吹敷患处,每日4—6次;④养阴生肌散吹敷患处,每日4—6
次;⑤黄连散吹敷患处,每日4—6次;⑥煅石膏、煅人中白各9g,青黛、冰片各3g,黄连1。5g,黄柏
2g,煅月石1g,研末吹敷。每日4—6次;⑦薄荷15g,煎服嗽口,每日4—6次;⑧青黛散(青黛、黄
柏各60g,石膏、滑石各120g)吹敷患处,每Ft 4—6次;⑨珍珠散、冰硼散合用,吹敷患处,每日4
—6次;⑩儿茶、僵蚕、冰片、枳壳、黄柏各4g研末,吹敷患处,每日4—6次。
  (2)外阴阴道溃疡 金银花、菊花各lOOg,水煎坐浴,每日4—6次;鸡蛋、黄油每天搽4—6次;
冰硼散吹敷患处,每日4—6次;养阴生肌散吹敷患处,每日4—6次;黄连散吹敷患处,每日4—6次;
苦参20g,白鲜皮、黄柏、地肤子各15g,煎液薰洗患处,每日4—6次;苦参50g煎液外洗。每日4-6
次;青黛散吹敷患处,每日4—6次;苦参、蛇床子各15g,赤芍、黄柏、生甘草各20g,白花蛇舌草
30g,煎液薰洗,每日4—6次;苦参、蛇床子、紫草各20g,雄黄3g,白鲜皮15g,煎液外洗,每日4
—6次;向日葵茎髓炭香油调和吹敷患处,每日4—6次。
  (3)眼部 菊花30g煎液洗,每日4—6次;薄荷lOg,木贼20g,煎液薰洗,每日4—6次;黄连
西瓜霜外用,每日4—6次。
  七、西医药治疗
  1.局部治疗
  (1)口腔溃疡 0.1%去炎松霜,每日涂敷3—4次。或用2.5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片合0.1mg
的倍他米松片水化成浆,每天涂敷3—4次。在溃疡形成前驱期使用效果较好。或洗必泰嗽口液、呋喃
西林嗽口液,对复发性口疮有一定疗效。
  (2)外阴溃疡 0.1%去炎松霜每日涂敷3—4次。

  (3)各种眼炎 可用可的松眼膏外涂。同时可合用利福平眼液、氯霉素眼液滴眼,每天2—4次。
局部治疗同时可采用紫外线照射及其他理疗。 *
  2.全身治疗
  (1)有结核菌感染证据者,要积极抗结核治疗,持续1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者亦要相应抗感染治
疗。
  (2)皮质激素 眼、大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以及关节肿胀和消化道的炎症病变显著及高热
等,应及早应用皮质激素。泼尼松,每日0.5一lmg/kg,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以5—10mg/d为维持
量,疗程不宜超过3个月。对于有明显神经症状病情危重者主张用冲击疗法:甲基泼尼松龙0.5一l。0g
溶于5%GS 10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连续3天,以后改为口服泼尼松lmg/kg.d一1治疗。对于顽
固性皮肤粘膜或顽固的关节损害应用泼尼松10mg/d口服,常与免疫抑制剂合用。副作用为可诱发或加
重感染、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白内障等。常配合胃粘摸保护剂和钙剂使用。
  (3)免疫抑制剂 主要用于病情严重者,特别对伴有眼损害、大动脉和大静脉血栓形成、肺血管
炎、神经症状、严重肠道病变等。可与皮质激素合用疗效更好。
  环磷酰胺(翻Ⅸ):目前多采用静脉给药,主张用CTX 0.5一lg/m2稀释于生理盐水40ml中静脉缓
慢注射,每2—3周1次,症状好转后,每3个月注射1次,剂量相同,这样给药出现副作用少。此外
亦有每日口服2~3mg/kg,虽口服方便但副作用较大,病人不能忍受。CI'X常见有恶心、呕吐、脱发、
肝功能损害及白细胞降低等副作用。
  环孢素A:主要用来治疗白塞病眼色素膜炎,效果较好,对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和关节炎也同
样有效。它主要抑制IL一2产生及T细胞生长因子,一般2—5mg/kg.d一,分2次服,疗程约6个月左
右。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腹痛、尿素氮和尿酸增高、头痛、高血压、咳嗽、脱发等。大剂量治疗
时副作用更明显,不主张用于非急性眼病变,如视神经萎缩、眼肌变性等。对高血压、肾、肝损害的病
人忌用。
  苯丁酸氮芥对白塞病的色素膜炎疗效较佳,尚可预防神经白塞病复发,它主要抑制免疫细胞增殖,
每天可EI服4—8mg。
  硫唑嘌呤对眼部病变同样有效,早期应用可改善病人的预后,能维持视力或预防新的眼部受累,每
日1~2rng/kg,1次或2次分服。
  甲氨喋呤对白塞病也有疗效,剂量为10~20rag,每周分3次口服或每周10 20mg稀释于生理盐
水中静脉注射。
  国外报道应用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小剂量环磷酰胺冲击疗法,甲氨喋呤每周1次疗法,苯丁酸氮芥
口服,环磷酰胺口服,环孢素A口服,治疗BD,比较了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力和疾病活动
性的总指数,显示6种不同疗法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国内提倡甲氨喋呤、环磷酰胺小剂量疗法为
首选治疗方法,这样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方法简便、经济实用。无效病例改用其他疗法,而副作用
大、价格高的环孢素A作为最后选用。
  (4)秋水仙碱 国外报道应用秋水仙碱0。5mg,每日3次,治疗10例以皮肤粘膜损害为主的BD
患者效果好。有人认为是对皮肤.粘膜损害的最好治疗。1 2mg/d。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肌无力,
长期服用可出现精于缺乏、白细胞减少和脱水。
  (5)左旋咪唑 主要用以治疗BD的皮肤和粘摸损害,对良性葡萄膜炎和关节症状亦有效,150mg/
d,分3次服用,每周连续3天。副作用偶见粒细胞减少。
  (6)抗凝血药 对于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g/d合并潘生丁
25mg,每日3次。
  (7)其他疗法 非甾体抗炎药物对BE)的轻度和中度结节性红斑有效。氯喹、柳氮磺胺吡啶、T一干
扰素及免疫球蛋白也有一定疗效。而栓塞性动脉病变可试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治疗。但对有动脉瘤或动脉
炎者避免用肝素和华法令,以免引起大出血。
  3.手术治疗 对动脉瘤病例、肠白塞病并穿孔、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控制者、肠瘘等,

应及早手术治疗。但复发率高,一些手术愈合困难。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病初期诊断比较困难,且病程迁延,容易复发,为临床难题之一。西药常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
剂控制其发展,但又不能防止其副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中医中药在临床中根据辨证论治的法则,针对
不同病因及临床表现,施以不同方法,已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近年来,治疗本病大多主张中西医结合
的办法,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1。中医分型配合西药 如童艾云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0例,中医辨证分两型,肝胆火旺、湿热下注
型药用龙胆草、车前子各12g,柴胡、黄芩、炒栀子各10g,当归、生地、玄参各15g,泽泻、甘草各
10g;脾肾阴虚、湿热蕴毒型,药用沙参30g,生地、玄参、黄芪、花粉、枸杞各15g,丹皮、石斛、苦
参、泽泻各10g,菟丝子、山萸肉各12g,同时口服氟美松0.75rag,溃疡处用锡类散。结果8例治愈,
2例好转。
  2.中医分期配合西药 卢书山以不同病期施治工7例。急性活动期用银黄解毒汤:银花15g,鱼腥
草12g,大黄3g,连翘、夏枯草、黄柏、板蓝根、蒲公英、甘草各9g;慢性期用四君子汤:党参18g,
白术、茯苓各9g,炙甘草6g。以上两期皆加活血化瘀药:当归、桃红、红花、赤芍等,并随证加减。
每天1剂,分2—3次温服,酌用皮质激素及抗生素,另设西药组对照:活动期用泼尼松60~80mg/d。
慢性期用泼尼松5—10mg/d,环磷酰胺或甲氨喋呤与皮质激素配合,两组皆连续治3个月。结果:中西
医结合组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36天,西药组5例中4例痊愈,平均治愈时间53天,两组差异非
常显著,表明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明显提高。
  3。专病专方配合西药 如徐明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4例,中药采用温清饮:栀子、地黄各20g,
当归、芍药、川芎、黄连、黄柏、黄芩各15g。热盛加连翘、花粉等,每日2次,1周为1疗程。同时
配合西药:青霉素800万U加氢化考的松200—500mg静滴,症状减轻后即停西药,继续服用“温清
饮”加减1—2个疗程。结果22例痊愈,1例无效。
  九、常见并发症治疗
  1.睾丸急性肿痛 多伴有口干口苦,发热恶寒,心烦,舌红,苔黄脉数。中医辨证风热疫毒,治
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黄连、连翘、板蓝根、马勃、荔枝核、川栋子、龙胆
草各15g,陈皮、玄参、柴胡、桔梗各12g。发热甚则配合西药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H,或青霉
素320万U加入0.9%NS 100ml静脉滴注,2次/日。
  2.感音性耳聋 多伴有耳鸣,腰酸,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中医辨证为肝肾
阴虚,治则补益肝肾,给予中成药耳聋左慈丸、六味地黄丸加减,水煎服,1日工剂。
  3.消化道出血 病变累及消化道致溃疡出血,多伴有口渴,心烦,口苦,便黑,小便短赤,舌红,
苔黄,脉数。辨证多属热伤血络,治宜凉血活血止血。
  (1)云南白药 每次1g,每天3—4次。冰水送服。
  (2)三黄泻心汤加减 生大黄(后下)、黄芩各10g,黄连6g,白及20g,阿胶12g,水煎服,1日
1剂。亦有单纯用生大黄5g兑水调成糊状,置于冰箱中冷冻后分1—2次口服,效果亦良好。必要时可
选用西药洛赛克20mg/'(~,2次/H,口服以制酸止血。
  (3)紫草、茜草各20g,荔枝叶、明矾、五倍子、野菊花各15g,加水400ml煎至100ml保留灌肠,
1日1剂,具有清热止血、消炎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对肠出血效果颇佳。
  [研究评述]
  (1)本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究其病因病机,大多属脾虚湿阻,湿郁化热,湿热蕴毒,热毒伤络的
过程,在此发病过程中,湿热毒邪必然会影响到诸脏腑和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致使气血阴阳失调和邪
正盛衰的变化。湿热蕴结,邪热伤络,气阴两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此外,在病情发生发展过

程中,皆存在因湿阻、热郁或阴虚、气虚、阳虚而造成的血瘀证的病理变化。邪阻血瘀,必然累及脏腑气机
生化功能,使脏腑功能失调。这必然引起病情发展恶化,病变反复,迁延难愈。了解病因,探讨病机的
内在发病规律及各病理阶段的病情特点,把握病势转归,对于指导遣方用药,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2)本病要辨证与辨病结合施治,疗效才能进一步提高。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病,正气虚常常存在于
疾病发展过程中。虽然辨证发作期以湿热毒邪为主,但结合辨病,则应考虑气阴两虚存在,治疗应清热
祛邪与益气养阴同用。故有人认为清解湿热只是一时之计,益气养阴方为收功之本;在治疗时,尤应重
用黄芪、龟板、蜈蚣三味药。认为黄芪乃益气药之长,便于走表,一可补气托毒,促使毒邪移深就浅,
寓“扶正达邪”之意;二可大补元气,实卫固表,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三有化气回津之力,有“阳生阴
长”之功。黄芪可用至60g以上,常谓黄芪用量轻,虽可补而无力扶正,故须重用。白塞病属痼疾,久
病人肾,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大补肾阴,龟板属金水,大有补阴之功,故常用龟板15—30g。此外,蜈蚣
辛温有毒,性善走窜,解毒活血,人络搜剔,以除久病络中瘀毒之邪,故治疗白塞病亦为常用药。治疗
过程中,要时刻顾护胃气,注意药物的配伍,切忌单纯或过用苦寒之品,也不宜早用滋腻之味,因苦寒
易克伐脾胃阳气,滋腻早用易使脾胃气呆,运化失常。
  (3)白塞病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从具有提高自身免疫作用的中药研究人手,调整阴阳平衡,为本
病的治疗开拓了理想的前景。如有些研究认为,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六味地黄丸等
均有促进细胞吞噬作用,并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实验证明,清热解毒药和活血化瘀
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芩、土茯苓、丹参、赤芍、红花、甘草均有免疫抑制作用,同时活血化瘀药物具
有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对本病的治疗大
有裨益。
  (4)目前中医治疗白塞病经验零散,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很大,评价治疗效果有很大
困难,故亟待制定统一标准,以便深入进行比较研究。此外,其发病机制不明,应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
因病机,开展实验研究,对于筛选有效方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