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听话”

 huyuquan2008 2013-01-20

现在有好多家长都感觉孩子不够“听话”,现就“听话”说说我的看法。

孩子不“听话”,除了有坏习惯外,有时也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是孩子长大成熟的见证。作为家长也不能一概否定,更不能为此埋怨生气,要坦然应对,要正确看待。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呢?

首先是“话”出了问题。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言。就是说在说话前,要好好想想,话要不要说?能不能说?该怎么说?何时何地说最合适?说了有用不?等等,这些考虑成熟了,再说也不迟。可是有些家长不懂说话艺术,感情用事,甚至是信口开河,这样的话,孩子怎么能听话呢?要让孩子听话,家长一定要在“话”上下功夫,好好提高与说话有关的修养。

其次是“听”出了问题。让孩子能“听”爱“听”乐“听”,除了上面所说“话”的因素外,家长要善于引导,让孩子认识到“听”的重要性。那么怎么进行引导呢?第一从汉字说起。中国文字深藏玄机,能把字义解透了,就是对孩子极好的教育。我在教育孩子注意“听”上,先是指出听必须用耳,列出与耳有关的“听()”“闻”“耻”“聪”“职”“圣()”并进行适当的阐释。“”的左上是“耳”,左下是“壬”,右边是“直”和“心”的变形,“听()”的“本义”就是“用耳听要专心”;“闻”就是在“门内听”,在门内好好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合此意;“耻”就是能“听话听音”“听出是非”“听出真假”“听出善恶”“听出荣辱”,知耻而后勇,发愤而后学;“聪”就是“聪明”;“职”就是“职业”;“圣()”就是“圣贤”。然后指出这些字的内在联系。“专心听”“闭门读”“发愤学”的人必然“聪明”,“聪明”的人必然能找到好的“职业”,能把职业做好做精的人就会成为某个行业的“圣贤”。要想变得“聪明”有好“职业”成为“圣贤”,就必须用好耳朵去“听”!第二,讲一些与“耳(听)”的名言,“耳聋三分傻”“头大耳朵宽,长大好做官”等。第三,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太上老君李耳就是因为耳朵特别大才非常聪明,后来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三国时期的刘备耳朵也很大,双耳过肩,人称其有富贵之相,还曾被人骂为“大耳驴”,是三国著名的英雄人物,后来也干出一番大事业。耳朵大只是“收音”好,关键还要“入耳”。

说话的人把“话”说好了,听的人认识到“听”的重要了,自然就“听话”了。

也许,说话的很有技巧,而听话的就是不听,有时就好像是“对牛弹琴”“秀才遇到兵”,这就是听者的问题了。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另外的办法,比如进行“听话”训练,让孩子认识到“不听话”的害处,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改掉一些以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纠正“不听话”的坏毛病,有时也可以让“不听话”者受到一定的伤害或者损失或者惩罚。“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嘛。吃亏了,就有可能“吃一堑,长一智”,人有了教训,就可能吸取,就可能“畏惧”,就可能变得“听话”。

以上只是我的粗浅看法。由于家庭条件不一,家长水平不同,孩子个性差异,让不“听话”的孩子“听话”往往不是一触而就的,常常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因材施教”“抓住时机”“对症下药”的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