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囊 炎 精囊由于与前列腺、输精管、输尿管,膀胱及直肠接近,故精囊炎往往继发于泌尿系及生殖系其他器官的炎症,其次是淋巴感染和血行感染.由于生理特点。引流不畅,易转为慢性精囊炎。 精囊炎以血精为临床特征,但汉以前的医学著作对该病没有记载。首先描述该病的是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虚劳精血出候>,指出此 病病位在肾,病因病机是。劳伤肾气”、“肾家偏虚,不能藏精”。自此以后的医籍中鲜有论及该病者,可能把该病与血淋混为一谈有关。近代医家张锡纯曾有。血淋之证,大抵出自精道也”的论述,说明前人对于血精与血淋的区分并不严格。不过张氏指出:“大抵心移热于小肠,则出之溺道.肝移热于血室,则出之精道.”说明二者在病因病位上是有区别的. [临床表现] 精囊炎与前列腺炎,不仅在感染途径及病因方面相同,而且往往同时发生,故两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亦大致相似,唯有血精是精囊炎的特征.急性精囊炎除局部疼痛外,有时可因邻近器官伴发感染而引起腹痛,须与阑尾炎、胆囊炎,胃肠道疾病和肾绞痛相鉴别. [诊断要点] ①性交时精液呈血性。 ②性欲减退.早泄及痛性射精。 ③轻度尿频、尿痛,有少量尿道稀薄分泌物.伴会阴部、腰部、下腹部及直肠等处疼痛。 ④精液检查有多量红细胞. [病机分析] 性交时精液中带血是精囊炎的主要表现.精,来自精室,由肾所主,所以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脉络受伤,血不循经则外溢。虽然寒热虚实均可引起出血,但仍以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最为常见。精中之血多因气虚生内热.热伤精室阴络;或阴虚火旺,火扰精室;或肝移热于下焦:或湿热下注而致.此外,若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也可引起血精。 [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精囊炎因常伴发于前列腺炎,所以必须同时治疗前列腺炎,如仅见精囊炎可从几个方面治疗; 1。急性发作时适当休息,禁忌房事。 2.每周进行精囊前列腺按摩一次,适当延长按摩时间,以利于精囊内液体排空. 3.辨证用方:肾阴之虚与火热内扰,是引起血精的主要病理机制.所以滋补肾阴.清热凉血是治疗血精的主要原则.常用理血汤加味,药如山药、生龙骨,生牡蛎,藕节,旱莲草、海螵蛸、茜草、阿胶、白头翁、生白芍。 肝移热于下焦伴尿血者, 加龙胆草,小蓟, 尿中见血块凝阻者, 加三棱。 莪术. 干血块消失后减去.腰腹窜痛者加川楝子,青风藤。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如血精消失.前列腺液检查尚未恢复正常,脉见弦细时,可改用六味地黄汤加败酱草(林英乔经验)。 若血精兼见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亏火旺。精室被扰,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加味知柏地黄汤,药如:知母,黄柏、生地,丹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王不留行、 早莲草,地榆、小蓟。 若患者形体壮实,血精中挟有乌紫血块.伴见口干苦、少腹和阴部胀痛,烦躁多梦,小便黄.大便结滞,舌苔黄厚,脉沉涩,多为湿热血浊蓄于下焦所致。治宜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可选用桃核承气汤加味,药如桃仁、桂枝,甘草.大黄,芒硝、败酱草、葎草、白花蛇舌草,木通,大小蓟,白茅根,早莲草等。若会阴部胀痛明显。甚至睾丸胀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橘核,乌药等疏肝止痛之品. 治疗血精,属阴虚火旺者,应滋肾佐以凉血活血;属虚中挟实者,应补肾佐以活血化瘀;属湿热下注者,应先清肝胆湿热。次宜理血调气;善后应固精补肾.房事有节。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37..内分泌系统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