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脉血栓形成

 学中医书馆 2013-01-21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亦称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伴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 形成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患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偶可因血栓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本病可发生于浅组静脉和深组静脉。发生在浅组静脉者多见于四肢浅静脉和胸腹壁浅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部位多数在下肢和骨盆内静脉,上腔或下腔静脉也可发生,但极少见。
  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恶脉、青蛇毒相似。如《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起如(蚯)蚓状”,并指出其病因病机是“此由春冬恶风入络脉之中,其血瘀所作”,治疗内服五香散加味,外敷丹参膏。其后隋朝《诸病源候论》:宋朝的《圣济总录》均有恶脉的记载。发于小腿的血栓性静脉炎,清朝的祁坤的《外科大成》称为青蛇便,《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青蛇毒》中称:“此证又名青蛇便,生于小腿肚之下,形长二、三寸,结肿,紫块,僵硬,憎寒壮热。”《证治准绳》又名青蛇便,认为该病由肾经虚损,湿热下注所致。症见小腿肚结块长约二三寸,色青紫,肿硬疼痛,头大尾小,形如青蛇,全身可出现憎寒壮热。舌头向下者,毒轻而浅,治疗为急刺蛇头半寸或1寸,出紫黑血,随针孔搽拔疔散,外敷离宫锭,内服仙方活命饮加黄柏、牛膝、木瓜。蛇头向上者,毒深而恶,急刺蛇头一二寸,出紫黑血,针孔用白降丹细条插入五六分,外贴巴膏。余肿敷太乙紫金锭,内服麦灵丹,俟毒减退,次服仙方活命饮调和之。由上可知,中医学对本病已有一定的认识和较丰富的治疗方法。
     [病因病理]
  (一)中医学认识
  本病多因外伤血脉,或外感湿热,或过食肥甘滋生湿热,或肝郁气滞等,引起瘀血阻滞脉络而发病。血脉瘀阻,不通则痛,不能通行则肿,郁久化热,伤阴耗液。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热实,发病部位在下肢者,病因多由湿热之邪组滞脉络而致;发病部位在胸壁者,病因多由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致。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亦多热实,慢性期则阴损及阳,多为虚寒,但总以瘀血阻络为基本病机。
  (二)西医学认识
  1.病因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主要有两点:①血管壁损伤:如肢体外伤时血管壁的损伤,静脉插管或输入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性液体,以及细菌毒素作用等。②静脉曲张引起静脉血液瘀滞,造成静脉内膜缺氧和变性。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有:①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各种原因,或由浅静脉炎延伸所致;②静脉血流瘀滞,多见于长期卧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或下肢静脉曲张者;③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如创伤、烧伤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纤维蛋白原和第Ⅷ因子增多;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急剧升高和骨髓增生性疾病,尤其是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粘稠度增高;某些药物,如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致抗凝血酶Ⅲ的水平降低;或某些癌肿、感染等均可使血凝状态增高,造成静脉内血栓形成。有时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兼有血液瘀滞和高凝状态两种病因,。如妊娠分娩、剖腹产及大手术后。
  2.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且两者可相互转变。其主要区别在于血栓病理变化的发展程度不同。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是静脉壁有不同程度的炎变、增厚和血管腔内血栓形成。血栓多与静脉壁紧粘,不易脱落。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为静脉壁血流缓慢停滞和血流高凝状态所致,血栓大部分由红细胞伴有少量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血栓形成过程中向血流方向延伸发展,血栓的远端与血管壁仅有轻度粘连,而近端则自由地漂浮在血管腔内,致使血栓容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产生肢体静脉回流障碍,远端的静脉压增高和组织缺氧,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浅表静脉曲张和肢体肿胀;在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可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痉挛。在动脉搏动减弱的情况下可引起淋巴瘀滞和回流障碍,从而加重肢体肿胀;此外,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静脉本身及其周围的炎症可引起患肢不同程度的疼痛。早期,静脉血栓远端的高压静脉血将利用平时不起重要作用的交通支增加回流。后期,血栓可以机化、再通,使静脉恢复一定的通畅度。同时,管腔受纤维组织的收缩作用使静脉办破坏,又可导致静脉功能不全。
  (三)中西医结合研究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瘀滞状态、血液的高凝状态和静脉壁损伤,中医学认为是“血脉壅塞、血凝不流”,统称为“血瘀证”,现代对血瘀证多系统的生理异常和病理变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基础研究也有长足的进展。
  研究表明,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理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常有“浓、粘、凝、聚”的倾向。“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综上原因,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②微循环障碍。血瘀证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袢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和闭塞等。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多表现为某器官和部位的微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减低。而针对以上病理生理特点,活血化瘀方药的基本药理作用可归纳以下几点:
  1.改善血流动力学 活血化瘀方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各种方药扩张血管的部位不同,其中破血散结类方药对下肢血管作用最强。
  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抗血栓形成 改善血液流变性:血液凝固、血小板粘附、聚集是形成血栓的直接原因,血管壁损伤、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缓慢也能促进血栓形成。而活血化瘀方药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调节血液流变性,改善血液的“浓、粘、凝、聚”的倾向。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素(E7—1)、环核苷酸系统、前列腺素系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方药一般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NO、NOS、cAMP、PGI:,.减低E十一1、TXA2、XON,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促进纤维蛋白溶解。
  3.改善微循环 表现为许多活血化瘀方药还能加快血流的速度、解除微血管的痉挛、减轻微循环内红细胞的瘀滞和聚集、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近年学者在具体方药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相当多的文献报道。翁维良等采用血液流变学22项指标,比较观察了34种活血化瘀药的作用,结果显示:丹参、川芎、血竭、葛根、蒲黄、当归、益母草均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丹参、血竭、葛根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血竭能增加血小板电泳速度而使血小板解聚,葛根能抑制5一HT的释放,当归还能溶解血栓,益母草、丹参、血竭还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当归有影响血小板钙一钙调蛋白系统,水蛭素有很强的裂解纤维蛋白和抗凝作用,综合能力破血药最强,活血药次之,和血药较差。
     [临床表现]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 ,
  多发生于四肢浅表静脉,如大、小隐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急性期时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沿受累静脉的行径可摸到1条有压痛的索状物,其周围皮肤温度增高、稍红肿。一般无全身症状。1—3周后静脉炎症逐渐消退,局部遗留有硬条索状物和皮肤棕色色素沉着,常经久不退。本病有复发倾向。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其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受累静脉的部位、阻塞的程度和范围。有些患者可全无症状,而以大块肺栓塞表现为第一症状;其炎症和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小腿静脉或胭静脉内,局部疼痛,行走时加重.轻者仅有局部沉重感、站立时明显。患肢肿胀,小腿肌肉、胭窝、腹股沟内侧等处有压痛。直腿伸踝试验(Homan征)阳性,检查时让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急速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肌被拉长而刺激小腿中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同理,压迫腓肠肌试验(Neuhof征)亦阳性。此外,常
可见远端静脉压增高所致的浅静脉曲张。
  当静脉血栓延伸至髂、股静脉时,患肢疼痛加剧,呈痉挛性痛,伴有凹陷性浮肿,出现股内侧及同侧下腹壁静脉曲张。发生于左侧者比右侧多2—3倍。检查时患侧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并可在股静脉部位摸到1条有压痛的索状物。同时,可伴有轻度的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并有血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

  当一侧髂、股静脉血栓向下腔静脉延伸时,可出现上述两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两下肢和外阴部均出现明显水肿,疼痛也向上扩展。后期,两侧腹壁、胸壁和臀部均有浅静脉曲张。但有时这种曲张的浅静脉可被明显的水肿所掩盖。偶可因下肢回流血量锐减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上肢深静脉和上肢静脉血栓形成较少见。一旦受累,上述表现可出现于上肢或胸部、颈和头面部,并常有局部皮色青紫或发绀。上腔静脉受累时,还可出现头痛、头胀、眩晕和眼睑水肿等症状。血栓脱
落可造成肺栓塞。 .
  [并发症]
  本病偶可因下肢回流血量锐减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因血栓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
   [辅助检查]
  1.X线静脉造影 本法是诊断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诊断意义的检查,它能显示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血管的情况。
  2.静脉压测量 患肢的静脉压升高。正常站立时足背静脉弓的平均压力为1.84kPa(18.8cmH20),而静脉压力为0.69kPa(7cmH20)。平卧位时在上、下肢的相应部位,下肢静脉压比上肢稍高。周围大静脉的正常压力平均为0.59—1.77kPa(6—12crnH2。),但患肢常>1.96kPa(20cmH20)。
  3.非创伤性检查
  (1)放射性核素检查 碘125记的纤维蛋白原可进入局部血栓,使患病部位的发射性增高。
  (2)超声血管检查 正常时在股、胭及胫后静脉上可闻及血流通过的响声。响声随呼吸而变化。肢体远端加压时响声增强。如听诊区的近侧发生静脉血栓形成,则上述现象消失。
  4。电阻抗体描记法和静脉血流图 正常时肢体容积随吸气及压迫肢体远端而增加,如无变化,表明检查部位近侧有静脉血栓形成。 .
    [诊断要点]
  根据浅表静脉区的红肿和扪及压痛的条索状物等特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即可成立。
  凡在术后、产后或全身性疾病长期卧床的患者中,突然出现小腿深部疼痛、压痛、肿胀,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时,应首先考虑小腿深部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结合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扫描和静脉造影即能确诊。根据疼痛、肿胀、压痛的部位和范围的不同,浅静脉扩张的有无及其范围,结合静脉造影尚可作出阻塞处的精确定位。
    [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小腿蜂窝织炎、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急性动脉栓塞、淋巴水肿、胫后间隙缺血综合征、胭窝囊肿、结节性红斑和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疾病鉴别。
  1.急性蜂窝织炎 可见局部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根据炎症部位深浅及解剖位置不同而稍有差异。炎症不局限,与正常组织没有明显界限。一般有全身发热、恶寒、食欲减退、白细胞增多等全身表现,急性蜂窝织炎可以消散或形成脓肿,皮肤可发生坏死,而本病为非化脓性炎症,两者不同,可借之鉴别。 。
  2.急性网状淋巴管炎(丹毒) 局部出现红色斑块,鲜红,.用手指轻压可褪色,皮肤有轻度浮肿,炎症与周围界限清楚,边缘稍高出皮肤,全身症状明显,有发冷、高热及全身不适、头痛等。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可引起皮下淋巴管阻塞,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与本病不同,借之鉴别。
  3。急性动脉栓塞(无脉症) 多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纤颤等引起,以患肢突然进行性剧烈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或丧失,患肢末端不能扪及脉搏,肤色苍白,皮肤温度降低,进展迅速,如不及时处理,可迅速坏死,可资鉴别。
  4.淋巴水肿 常有居住在丝虫病流行区和有丝虫病反复感染史或有丹毒反复发作史,症状和体征可见一侧或双侧进行性水肿,先自小腿开始,渐渐扩展至整个下肢;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表面光滑,有灼热感觉,但无疼痛,晚期抬高患肢不能完全缓解水肿。起于血丝虫病者,周围血液微丝蚴检查可查及丝虫,淋巴管造影可了解梗阻部位和性质。
  5.胫后间隙缺血综合征 是节段性动脉硬化手术治疗的一种合并症,其症状类似腓肠部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发病突然,疼痛剧烈,深部触痛很明显,Homans征阳性,腓肠肌常有肿胀,小腿下段和足部有水肿。
  6.胭窝囊肿 是在骨关节、风湿性关节炎或膝关节构造异常的人,可形成胭窝囊肿,亦称Baker囊肿,其症状、体征和静脉血栓形成相似,Homans阳性,故应加以鉴别。有X线关节造影或关节腔内注射碘13、人血清白蛋白,可明确诊断。
  7.结节性红斑 多见于青年女性,与结核和风湿有关。结节发生于小腿为多,伸屈测无明显区别,呈圆形、片状或斑块状,结节不发生溃破。可有疼痛、发热、无力、关节痛、小腿浮肿、血沉加快等。
  8.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多见于中年男性,皮损为多型性,有红斑、瘀斑、紫癜、网状青斑等,以皮下结节为多见。皮下结节沿小动脉分布,可自由移动,.皮肤发红,疼痛,可发生溃疡。反复发作,此起彼伏。伴有发热、关节痛、多汗等。可累及内脏、神经、肌肉、脑等组织。
    [防治方法]
  一、一般措施
  急性期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适当活动,患肢抬高15。高于心脏,肘、膝关节置于稍弯曲位,应用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以增加回流、减轻水肿,避免久立久坐,禁烟酒。
  二、饮食调护
  对辛辣食品应严加控制,多食用新鲜蔬菜及瓜果类,如海带、黑木耳、南瓜等。此外,可常选用下列药膳,有辅助作用。 .
  (1)薏苡仁粥 薏苡仁50g,加白糖适量煮粥食用,有健脾利湿消肿之功,适用于各型患者。
  (2)银花冬瓜汤 金银花15g,冬瓜500g,熬冬瓜汤泡金银花,喝汤食瓜,具有清热解毒利水之功,适用于热毒或湿热蕴结而致肢体肿胀者。
  (3)赤小豆红枣汤 赤小豆100g,大枣1O枚,扁豆30g,红糖适量,前3味共煮烂,加入红糖调味,即可食用,有健脾渗湿之功,适用脾虚湿盛者。
  三、辨证论治   使用方法:先对症选用药方,并按提示辩证加减,然后进入方剂数据库查阅其药理、煎法、服法等;再进入中药数据库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体质对所选的药方进行加减,才得到有效的药方,还要查阅三反九畏;服药后还要根据“疗效评定”再次判断所用的药方的疗效。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
  1.瘀阻四肢
  主症: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沿受累静脉的行径可摸到1条有压痛的索状物,其周围皮肤温度增高、稍红肿,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金归柏龙汤。金银花、当归、土茯苓、丹参各30g,黄柏、木通各20g,苍术、地龙各15g,水蛭10g。方中用金银花、土茯苓、黄柏、木通清热利湿,当归养血和血,丹参、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病发上肢者,加桑枝、姜黄、桂枝。病发下肢者,加川牛膝。患处局部红肿灼痛,压之痛甚,条索样硬结,有牵拉痛,表现为湿热夹瘀者,加薏苡仁、赤小豆、黄连、牡丹皮。结节痛甚者,加乳香、制没药。患处皮色紫红微肿,皮下条索状硬结压之痛不甚,舌质暗
红或有瘀点,表现为瘀血阻络为主者,加三棱、莪术、蜈蚣。如条索状硬结质硬,可能与皮肤粘连,遇冷疼痛,皮色暗红或正常,舌质淡,表现为寒凝血瘀之象者,酌加桂枝、木瓜、乌鞘蛇、炒穿山甲、皂角刺、熟附子、干姜之类。

  2.瘀阻胸腹
  主症l胸腹壁受累静脉的行径可摸到1条有压痛的索状物,其周围皮肤温度增高、稍红肿,口干,胁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当归30g,川芎20g,桃仁、红花、柴胡、延胡索,枳壳、香附、僵蚕各15g、炮山甲10g。方中用柴胡、枳壳、延胡索、香附疏肝理气,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僵蚕、炮山甲以通利经络。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之功。患处微肿,条索状硬结沿静脉走向此消彼起,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皮色潮红,或伴咽干,少苔,表现为阴虚夹瘀者,加生地黄、生石膏、牡丹皮、玄参。兼夜热早凉,失眠多梦,阴虚内热者,加银柴胡、地骨皮。兼神疲气短者,加太子参、黄芪。
  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曰1剂,分2次温服,30天为1疗程。 ,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1.急性期
  主症:发病急骤,患肢肿胀,按之凹陷,胀痛剧烈,按之更甚,皮色潮红灼热。或伴畏寒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
  方药:清热通络方。金银花、连翘、土茯苓各40g,玄参、泽泻、桑白皮、丹参各30g,当归、赤芍、木通、黄柏各20g,苍术、水蛭各10g。方中用金银花、连翘、桑白皮清热,用土茯苓、泽泻、木通、黄柏利湿,用苍术健脾燥湿,使湿无来源,用当归、赤芍、丹参活血,用水蛭通利经络,使血行湿去则肿胀自消。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之功。如兼大便秘结难下者,加大黄、芒硝。如口干渴者,加生石膏;如患肢疼痛剧烈者,加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
  2.慢性期 .
  主症:患肢肿胀疼痛不甚,压之痛甚,或有鸡啄样痛,皮色或潮红或暗红或紫暗,舌暗红,苔薄腻,脉涩。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消肿。
  方药:丹龙归蛭汤。丹参、地龙、茯苓、当归各30g,泽泻、泽兰各20g,水蛭10g。方中丹参、当归活血化瘀,地龙、水蛭通利经络,茯苓、泽泻、泽兰健脾化湿消肿。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消肿之功。患肢肿胀疼痛,按之凹陷有压痛,皮色潮红或暗红,触之皮温高,舌红,苔黄腻,兼湿热壅阻者,加茵陈、薏苡仁、木通、黄柏。伴脘闷纳呆者,加白术、厚朴、鸡内金。发热,脉弦数,热象偏重者,加金银花、黄连。患肢肿胀酸沉疼痛,活动后加重,皮色紫暗或呈黎黑,或伴患处皮肤溃疡,肉芽
灰淡微肿,脓水清稀,舌质淡,脉沉涩,表现为血瘀湿阻者,加三棱、莪术、川芎、木通、赤小豆。患肢酸沉肿胀,朝轻暮重,腰膝酸软,畏寒肢凉,舌淡胖,表现有脾肾阳虚者,加熟附子、菟丝子、干姜、桂枝,肢肿按之如泥者,加桑白皮、大腹皮、车前子。纳差便溏者,加党参、扁豆、陈皮、砂仁。如伴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口干口渴者,为阳损及阴,酌加冬葵子、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龟板胶等。
  以上方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30天为1疗程。
  四、专病专方
  1.血栓性浅静脉炎
  (1)自拟恶脉汤 当归、川芎、桃红、红花、苏木、紫草、丹皮、石斛各10g,秦艽、蒲公英、忍冬藤各30g,泽兰15g,乳香、没药、生姜各6g。上肢加桑枝、姜黄;下肢加牛膝、木瓜;胸腹壁加柴胡、川栋子;红肿已消,条索明显者去蒲公英、泽兰、紫草,加黄芪、穿山甲、玄参,水煎服, 日!剂。配合静点靳蛇酶0.5及红霉素0.9,分别加入250ml的0.9%NS及250m1的5%GS中,每日1次。疗程lo一14天。韩氏先后观察146例,治愈135例,好转10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9.3%。

  (2)活血汤 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牛膝、地龙各30g,王不留行40g,山甲珠20g。水煎服,日l剂。配合用硝黄合剂(芒硝、蒲公英各50g,黄柏、独活各30g,甘草10g)加开水后用毛巾热敷患处,每日2次。王氏治疗共300例,治愈180例,显效80例,好转40例,效果显著。
  (3)加味仙方活命饮 金银花50g,蒲公英30g,连翘、天花粉、当归、鸡血藤、香附、陈皮、丝瓜络各15g,威灵仙、防风、甲珠、白芷、红花、没药、木香、苍术、黄柏、生甘草各lOg,怀牛膝25g,黄酒50ml,水煎温服,每日1剂,将药渣趁热放人纱布中,温敷患处。姜氏治疗12例,治愈9例,显效3例。
  2.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1)三藤汤 鸡血藤、忍冬藤、红藤各15g,益母草12g,泽兰、泽泻、牛膝各10g。郭氏共治疗42例,治愈29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
  (2)自拟溶栓方 血竭、孩儿茶、乳香、没药、穿山甲、青卷柏、桃仁、红花、花椒各lOg,三棱、莪术、路路通各15g,徐长卿、忍冬藤各30g,艾叶12g,黄酒60rnl,水煎,药温55—60℃,熏洗患肢,每次30分钟,每日2次。倪氏共治疗42例,显效3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3)通脉散 水蛭、壁虎。胡氏治疗100例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观察,发现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电泳、血小板聚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差异,说明通脉散具有活血通脉、化瘀通络功效,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理化性质,调整凝血和抗凝血功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改善血液循环。
  (4)通脉散3号 水蛭、壁虎、土鳖虫、地龙。李氏通过小鼠瘀血和股静脉血栓模型观察该药对微循环、局部组织血流和血栓形态学观察,结果证明,该药有明显改善微血管血液流态,增加促进血栓缩小,血栓形成后较早出现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使血栓机化再通,能减少血栓的局部损伤,加快组织修复,有抗瘀血、抗血栓作用。
  (5)脉乐冲剂 蓬子菜、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孙氏通过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观察该药,结果证明该药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6)溶栓丸3号 壁虎、水蛭、地龙、广虫、蜈蚣、僵蚕、乌梢蛇、丹参、三七、黄连、银花、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土茯苓、大黄等,苏氏治疗118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效果显著。
  五、中药成药
  1.活血通脉胶囊 主要成分是水蛭。具有破血、祛瘀、通经与活血散瘀、通脉止痛的功效。每粒0.25g,每次3粒,每日3次。
  2.益脉康片 主要成分是灯盏细辛,具有活血化瘀、改善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 .
  3.太极通天液 由川芎、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等组成,有活血化瘀、活络、通脉之功。每次1支,每日3次。
  4.乐脉颗粒 由丹参、川芎、赤芍、红花、山楂组成,有行气活血、化瘀解郁、养血通脉之功。每包3g,每次1包,每天3次。
  5.三七总皂片及三七总皂甙注射液 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甙,有活血生肌、理血补气、增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口服,每片25rag,每次3片,每日3次;静脉滴注,每次用2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次。
  6。葛根素注射液 每次用4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7.丹参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注射液 主要由丹参、降香组成。肌注,每次1—2ml,每日2—4次;静脉滴注,每次20一30ra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每日1次。
  8。脉络宁注射液 由玄参、牛膝组成。静脉滴注,每次lO~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每日1次。
  9.川芎嗪注射液 静脉滴注,每次1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每日]次。

  10.脉络宁注射液 静脉滴注,每次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每日1次。
     六、其他疗法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
  1.外治法
  (1)加味银黄散 银花、大黄、丹参、当归、红花、茯苓、黄柏、香附、牛膝。每日l剂,水煎服,药渣水煎后熏洗患部,每13 3次,14天为1疗程。张氏治疗200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总有效率96%。
  (2)硝矾合剂 芒硝、白矾。加水2000ml,共煎汁热敷,后用消炎散(雄黄、藤黄、白矾、黄连、黄柏、乳香、没药、冰片)水调成糊剂外敷,陆氏治疗356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效果显著。
  (3)复方五黄液 黄连、黄柏、黄芩、大黄、马钱子各3g,黄酒500ml,泡7天。反复擦敷患处,对局部红肿疼痛作用明显。
  (4)金黄膏或玉露膏 外敷患处,对早期硬结有明显消散、止痛作用。
  (5)散结方 透骨草、苏木各30g,海藻、昆布、川椒各20g,红花、苦参、黄柏各15g,乳香、牡丹皮各lOg。煎汁熏洗患处,适用于条索硬结质硬难消、无明显红肿热痛者。此外,尚有报道用双柏散、芒硝、四黄散、山慈姑酊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均获得良好效果。
   2.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夹管穴(位于病变静脉两侧,交叉排列)、膈俞、太渊。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加内关、阳陵泉、太冲。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加合谷、曲池、阴陵泉、三阴交。手法采用平补平泻,主穴得气为度,L.配穴针感直达病所为佳,留针20—40分钟,日1次。
  (2)、灸法 取穴膈俞、檀中、条索状硬结及其周围穴位,每穴灸(艾灸)5—10分钟,以条索状硬结处灸质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一2次。此法适用于硬结久不消散,且无红肿热痛者。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1.外治法

  (1)消肿伸筋方 伸筋草、木通、透骨草各20g,川椒、红花、当归各15g,苏木30g,、商陆6g。患肢肿胀久不消退、无明显热象和溃疡者,用本方熏洗患肢,有很好的消肿作用。
  (2)黄矾金香方 金银花、苦参各30g,地肤子、当归各15g,白蔹、枯矾、大黄、乳香各lOg。患肢皮色暗红或青紫,或伴湿疹,或溃疡久不收口,脓水清稀淋漓,用本方煎汁温洗患肢或疮面,然后用生肌玉红膏等包扎。
  (3)广安门医院方 苏木30g,制草乌、川乌、川椒、秦艽、芒硝、威灵仙各15g,荆芥、防风、红花、松节各9g,先熏后洗,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2.水针治疗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血海、地机、阴陵泉。每次选穴l一2个,交替选用,每次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2ml或维生素B,lOOmg,每日1次,30天为l疗程,配合主穴治疗,适用于各型患者。
     七、西医药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西药治疗一般选用消炎止痛药,如阿司匹林0.5一1.0g,每日3次;或消炎痛25mg,每日3次,但效果并不明显,且副作用较大,患者不易耐受。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西药治疗在发病后6小时内,或适当延长至72小时内可用溶栓疗法,可选用尿激酶4000U/'kg,30—45分钟输入后,然后以4000U/(kg.h),维持48—72小时,同时需监测APTT以调节剂量或及时停药。或选用链激酶静脉注射,后继用低分子肝素钙或肝素以抗凝,疗效较好。中后期可选用抗炎、抗血小板、降粘、抗凝药物,但效果不明显。
     八、中西医结合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为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治疗方法有手术与非手术两种。手术虽能直接取栓,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和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患者不适宜手术治疗。故非手术疗法仍是治疗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然而,单纯的抗凝疗法不能溶解已有的血栓,溶栓疗法虽能溶解血栓,但易引起出血倾向,而降粘治疗的临床疗效欠佳。近年有多篇报道中西医结合辨证整体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实验研究近年也有较大的进展,陈柏楠等研究表明,整体疗法能降低血浆内皮素的含量,解除血管痉挛,血管扩张、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和静脉血液回流。金文银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通络方药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液凝固、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临床操作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九、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1.低血容量性休克 因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量锐减所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宜抬高患肢以增加回心血量,根据中心静脉压或每小时尿量迅速补液,可根据中医脱证辨别阳脱或阴脱,辨证选用参麦针、生脉针或参附针快速静点,同时静点血栓通或蝮蛇抗栓酶等活血溶栓药以促使阻塞的静脉迅速再通,西药可按低血容量性休克选用多巴胺、阿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物及补液治疗。
  2.肺栓塞 因血栓栓子脱落回流人肺所致的肺栓塞,病情的轻重与栓子阻塞的范围成正相关,治疗宜半坐卧位,积极镇静止痛、保暖吸氧、解痉消炎,可用参附针以温阳化水、血栓通或蝮蛇抗栓酶以活血溶栓,选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以升压补液、抗休克;急性期予抗凝及溶栓治疗,可用速避凝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疗程1周,尿激酶用冲击疗法,100一150万U,只用1次。
     [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基础、治疗机制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诊断方面,由以前单靠症状和体征,发展到包括静脉造影在内的多项检查技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基础和治疗方面,对本病的病因和中医的多个效方、单药,用科学的、现代的生化指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整体疗法。但虽对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型的划分、疗效标准的修订进行系统总结,但仍未趋统一,有待以后进一步努力,并加以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