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用外语做出更理性决策

 蕙籣留香 2013-01-21
 使用外语能够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Little Corsican 2013-01-04
 
简介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双语使用者在用外语决策的时候会不那么感性而更具理性。

研究人类怎样处理外国语言的课题习惯于聚焦在我们高中时期在法语或西班牙语课上努力解决的问题:笨拙的语法,误解的词汇,乱糟糟的音素。但近几年来,心理学家们走进实验室,开始研究一个历史上只有在双语作家(比如弗拉德米尔·纳博科夫和伊娃·霍夫曼)回忆录中谈论过的现象:人们使用外语时比使用母语更加理性。考虑禁忌语的案例,很多能够使用多国语言的人在用外语咒骂时,并不会产生在使用母语咒骂时同样的焦虑,或者有同样的情感释放的效果。使用外语时人相对来说不那么感性,这一现象对所有情绪都通用,无论是说“我爱你”,儿时听到的训斥,撒不道德的谎,或是被广告中游说的话语影响。

研究人员试图理解这些感性语言其效果的范围和限制。低熟练度和晚期识得看上去是主要的限制条件。那些从小就在双语环境下长大的人们在听到用两种语言表述的感情用语时,皮肤电导率和自我报告都是相似的。神经科学报告中提出,人们大脑的某一些区域可以在分析性信息处理和情绪性信息处理(理性和感性)两种模式中切换。有种研究情绪性用语不同效果的方法就是检查这些区域。直觉的推理是建立在感性的是非判断的基础上,推理也可能是在仔细的逻辑分析后深思熟虑的结果。

双语使用者在用外语做决定的时候会不那么感性而更具理性吗?

芝加哥大学的包茨·凯撒,早川小百合,孙奎安在一篇最近在《心理学》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研究了框架效应,由丹尼尔·卡恩曼和其他人提出。如果一个决策在表达时与“收益”联系在一起,人们通常选择一个有确切的结果的,而不是选择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同样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即与“损失”联系在一起,人们会选择赌一把。打个比方,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有两种药物将要被用来治疗600个患者:药A能使200人活下去;药B有1/3的可能使600人活下去,有2/3的可能没有人能活下去。实验参与者多数会选择药A。如果同样的疾病情景,但是用另一种表达方式,即牵涉到“死亡”的方式描述,采用药A,400人会死;采用药B,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此时大多数人会选择那个可能性的结果,即药B(“亚洲疾病问题”实验)。

框架效应(Frame Effect)

框架效应是人类偏离逻辑推理的经典案例,事实上,那些对逻辑推理有偏好的人,比如说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又名亚斯伯格症候群或亚氏保加症,是一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局限而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相较于其他泛自闭症障碍,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在做决策时比较不容易被文字框架所干扰。

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随机指派双语者分别使用母语和外语,来阅读和回应需要做出决策的场景。在美国,法国和韩国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一门外语成为日常使用的语言,会变得更加感性,这样的事情在留学生中经常发生。英语是美国的实验参与者的母语,是韩国参与者的外语。在法国,英语是母语而法语是外语,同时也是混合语(Language Immersion)。三个地点反馈回的数据是一致的:在使用母语时能够发现经典的框架效应,而在使用外语时则没有。这暗示着人们在用外语读取场景时相对来说不容易被感性思维影响。这是项了不起的发现,因为人们可能以为,使用不那么熟练的语言带来的压力可能会减少人们做出慎重推理所需要的认知资源,从而迫使人们做出直觉、感性的决定。

作者还使用“损失厌恶”的范式进行了附加的试验,在这个案例中,情绪能影响决策。人们不愿意打有可能损失钱的赌,即使赢的可能性很大,比如50%的可能赢12美元vs损失10美元。凯撒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双语使用者不管是使用虚拟钱币,或是使用在实验结束后可以自己保留的真钞,他们在使用外语时更乐意打赌,用母语时更抗拒打赌。这再次验证了使用外语时更能够逻辑地推理的发现。

语言传统上被看成交流信息的工具(事实上,乔姆斯基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将语言视作心理代数)。研究人员假设,如果人们的外语足够熟练,则他们的决策不会被使用的语言影响。人们在做问卷时的不同答案与使用的语言有关,这个理论正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例如,在北美的中国留学生在用中文做问卷调查时更赞同传统中国价值观,在做英文的问卷时则体现出更多的自尊。语言的完整的效果目前还在调查之中。

像前面探讨的其他情感-语言效应一样,凯撒的关于语言怎样影响决策的研究只是在实验室里得到的结果。同样的事情在实验室之外还会发生吗?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建议美国的外国人与使用双语的顾问进行精神治疗,并且为了最大的抓住细微差别或者表情暗示,避免使用外语进行与生死有关的对话,比如说与医生的严肃对话,使用测谎仪的测试,或者是在警局的审问。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的决策案例中,使用外语能够让人做出更逻辑性和更好的决策。

这是否意味着双语使用者决策时应该设法使用外语呢?它们是否应该使用外语来买房子或是做退休计划?从人种志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人们经商时使用母语或外语的案例。要确定消失的框架效应是否只是实验室里的聪明发现,是否真正适用于现实生活,还需要进行大范围的实验室测试和现场实验。
  • 原文来源:
  • 原文标题:How Knowing a Foreign Language Can Improve Your Decisions
  • 原文地址:http://www./article.cfm?id=foreign-language-improve-decisions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